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祭侄文稿高清圖片賞析
擴展閱讀
鞋櫃效果圖片大全 2025-01-23 22:27:55
石樓哪個飯店好圖片 2025-01-23 22:19:57

祭侄文稿高清圖片賞析

發布時間: 2023-10-24 10:12:36

❶ 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有啥過人之處

書法在漢字文化圈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幾乎是文人雅士的標配,自秦朝的李斯改良篆字以來,逐漸衍變出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種變體,天下的書法大勢也基本上沒有能夠躲開這幾種書體的范疇。




這就是士大夫推崇的另外一個點了,文采斐然是所有人的夢想。這種文采,不會因為時過境遷而一文不值,反而會隨著歲月日久彌新。

再者,大家都知道,顏氏擅長楷書,對於這樣一氣呵成的文采,著實驚艷,而且不是常見的顏氏楷書,代之以行書。

總結

歪史認為,顏氏的《祭侄文稿》有太多的含義,反而他的書法稍不如背後的真情、勇氣、文采,這幾點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圖片來自網路,如有冒犯,請告知刪除。

❷ 祭直文稿是誰的書法貼

《祭侄文稿》是唐代 【 顏真卿 】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23行,234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顏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難之後,真卿曾派人尋得季明的頭骨;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牲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情如潮湧,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傾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里行間。
信息
《祭侄文稿》
【名稱】祭侄文稿
【作者】顏真卿
【年代】唐代
【書體】行書
【材質】麻紙墨跡
【規格】縱28.3厘米,橫75.5厘米
【字數】23行,234字
【收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2]《祭侄文稿》,亦稱《祭侄季明文稿》。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謂:《祭侄文稿》「書之奇絕,論者以為《蘭亭序》之後惟此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3]顏真卿公元758年(約50歲時)所書的《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於公元353年作者約50歲時)、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書於公元1082年作者約45歲時)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亦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上述三大行書法帖,因其辭、書皆佳,且均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曹寶麟謂:「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性地揮灑,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書,「這一推崇世無間言」。[4]
版本
《祭侄文稿》傳世有二:一是停雲館所刻祭侄文稿,有陳繹曾、陳深、文徵明三跋,與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載相同;二是墨跡本,明張丑《清河書畫舫》雲,《祭侄文稿》定當以鮮於樞、張晏跋尾本為真跡。[5]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謂:「明文氏《停雲館帖》所刻一本,與此不同,當是偽跡。」[6]
概述
安史之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時年魯公五十歲。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祭侄文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7]
編輯本段
作品內容

原文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②,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③: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谷④。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⑤。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⑥。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⑦?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⑧。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
尚饗⑨。[8]
文字釋讀
「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句:「季明之靈口」的「口」表示字不識。一釋作「曰」字,一釋作「今」字。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句:「夙標幼德」的「幼」字,一釋作「劭」字,劭,高尚美好之意。
「攜爾首櫬,及茲同還」句:「及茲同還」的「茲」字,一釋作「竝」字,即「並」。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竝」:並也。從二立。一起。顏真卿《祭伯父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有「脫於賊手,並得歸京」句。[9]
釋文簡注
《祭侄文稿》局部一[10]按:鑒於書法欣賞,採取簡注方式對文稿進行注釋(對可以通過內鏈進行閱讀的詞條予以省略)。
①維乾元元年……三日壬申:「乾元」,為唐肅宗李亨年號。「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
②第十三叔……丹楊縣開國侯真卿:「第十三叔」,顏真卿在從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銀青光祿夫」闕「大」字,應為銀青光祿大夫。「蒲州」,地名。「丹楊縣」,地名。742年(唐天寶元年)丹楊郡移置潤州(今鎮江),同時改曲阿縣為丹楊(陽)縣。
③以清酌庶羞……季明之靈口:「庶」,各種;「羞」,通饈,食物。「庶羞」,指各種食物。
④惟爾挺生……方期戩谷:「挺生」:挺拔生長,亦謂傑出。「夙標劭德」,夙標,《晉書·王敦桓溫列傳》:「韞文武之奇才,見賞通人,夙標令譽。」「階庭蘭玉」:喻能使門楣光輝、有出息的子弟。《晉書·謝安傳》:「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⑤何圖逆賊閑釁……亦在平原:「閑釁」,「閑」同「間」,亦作「間釁」。伺隙;乘隙。《文選·張衡〈東京賦〉》:「巨猾閑釁,竊弄神器。」薛綜註:「閑,候也;釁,隙也。」「常山」即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平原」即今山東德州陵縣。
⑥仁兄愛我……孤城圍逼:「歸止」,止:助詞。《詩.齊風·南山》:「既回歸止,曷又懷止。」「爰開土門」:爰,乃,於是。土門,今河北井陘,唐時為戰略要地。「蹙」:緊迫。
⑦父陷子死……百身何贖:「遘」;遭遇。
⑧嗚呼哀哉……及竝同還:「河關」:河,黃河;關,指蒲津關。二者合稱,指蒲州。顏真卿時任蒲州刺史。顏真卿在《蒲州刺史謝上表》中說:「此州之地,堯舜所都。表裡山河,古稱天險。」「比」;親近。「櫬」,《說文解字》棺也。「首櫬」指盛裝季明首級的棺木。
⑨撫念摧切……尚饗:「撫念摧切」,撫念:悼念。摧切:傷痛摧心深切。[11]
原文(含塗乙字)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原書「從父」二字圈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下圈去「方憑積善」四字)。每慰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原有被塗去二行四字)。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下圈去一「恐」字)。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下圈去「賊臣擁眾不救」六字)。賊臣不(原一「擁」字圈去)救。孤城圍逼。父(下圈去一「擒」字)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下圈去「河東近」三字)。泉明(原書「東之」二字圈去)比者。再陷常山。(下圈去一字)。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下圈去「亦自常山」四字)。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下及邊圈去五字)。卜爾幽宅。(下圈去一字)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12]
編輯本段
創作背景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顏真卿書,時年五十。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當年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正是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正當英年,且歸葬時已失身軀,僅存頭顱。所以,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13]
編輯本段
作品賞析

章法節奏變化
《祭侄文稿》局部二[14]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還有「三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按:亦稱《爭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稱《告伯父文稿》)。其中,《告伯父稿》為刻本,書、刻皆不足以稱善。《祭侄文稿》與《爭座位稿》實為絕妙之品。
草稿因其性質,書法尤為率意,但率意顯真情,無刻意之跡。《祭侄文稿》運筆迅疾,情緒激動,與其悲憤之情有關。其書法最妙處,一在其字的點畫密聚,草成一個塊面之處;二在其枯筆連擦寫數字之處。這兩種現象交相映襯,造成虛實、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和結體的偏於鬆散,形成了顏體稿書風格。《爭座位稿》也有這樣的特點,只不過因是刻本,這些特徵不似《祭侄文稿》那麼真切而已。此外,草稿的塗改、添加之處更增添了率意感,這本是因草稿而自然形成的,如果有著意仿者,將古人的詩文拿來再行塗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東施效顰,流於淺薄庸俗。[15]
線質沉實挺勁
顏真卿的行書信札、草稿,如《祭侄文稿》等。因其用途和行書書體的形式特點,使其點畫用筆中舍棄了對起筆、收筆和轉折、勾趯等處的刻意求工,但卻保留了沉實挺勁而渾厚的線質,結體則變嚴謹端莊而為寬松多態,章法又隨勢產生緊松、疏密的變化,這正體顯出顏真卿書法的藝術創造力和高層次的書美意趣。
顏真卿的真書嚴謹至極,而其行書卻能放任隨意,不拘繩墨,輕松空靈,富有情韻。研究顏體行書,所依據的是他的信札草稿,而這些作品都是在平時的非鄭重的實用用途中產生的,由於是隨意所為,無意於佳,所以能表現出真情實意。
點畫厚重,用筆圓渾,結體寬博,這是其真書和行書都具備的基本特徵。但由於行書多用於非鄭重用途的隨意書寫,使其藝術天才、靈感性情隨興得以充分噴發,故其書法點畫飛動,多連筆之勢,體態就勢變異,奇妙無窮,煥發出濃郁的書卷氣息。[16]
線條節奏運動
《祭侄文稿》局部三[17]《祭侄文稿》線條節奏隨著作品的展開而不斷改變。開始時線條沉穩、含蓄、筆畫斷開,隨著連筆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連續性極強的線條之間,總有些點畫斷開的字作為隔離帶,以至使作品在總體節奏不斷趨向奔放、疾速的同時,隱含著抑揚的交替。當然,每一次循環都把整體節奏推向更激越的一個層次,作品最後在線條無法遏止的推移中結束。作品線條的外部運動和內部運動都包含了豐富的層次和極為細微的變化。它展示一種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展示了一種運動在某種精神背景支持下演變、推移,以至達到另一種無法預想的節奏狀態的過程。從作品的起端無法推想它的結尾,更無法推想它在延續中的一切變化。這是手稿、信札類作品與寫本類作品在節奏上的區別。
《祭侄文稿》等作品中的線結構與運動節奏取得了很好的呼應。點畫斷開的單字使字間空間與行間空間融成一片,成為一些相對穩定的字內空間的背景,但是當線條連續性增加時,字間空間時而與字內空間融合,如「都尉」、「何圖」、「無嗟」等,從而轉入另一種空間態勢,使線條所牢籠的空間與背景處於更緊張的沖突中,以至最終插入行間空間,在各種空間無法調和的沖撞中奏出結束的音符;行軸線也與運動節奏相呼應,平直——動盪——恢復清晰的軸線,每一次這樣的反復都使軸線遠離作品開始時的基調,而在作品結束時產生最強烈的震盪——這也是從起端無法預想的尾聲。
作品「時——空」節奏這種復雜的變化,不可能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結果,否則總會在某些細節上露出著意刻畫或是擺布的痕跡——在他的楷書作品中多少含有此種因素,但沒有在《祭侄稿》中發現過任何蛛絲馬跡。這就是說,左右這件作品復雜節奏的因素,不處於形式構成層面,也不處於作者對形式構成的意識中,而潛藏在作者精神生活深處。《祭侄稿》的文辭透露了有關信息。顏真卿的侄兒季明在安史之亂中犧牲,這件作品是顏真卿所撰祭文的草稿。可以想見作者行文時的沉重心情,但鋪辭行文,總還得對情緒有所克制,然而隨著文章的展開,作者逐漸陷於抑制不住的悲痛中,不能自已,直到文章結束,還可以感到作者無法平復的心境。情緒的波動成為控制這件作品節奏的支點。這當然不是說情緒和線條節奏之間存在精確的對應關系,而是說在決定作品構成的極為復雜的深層原因中,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作者的情緒活動涵蓋了一切;同時這一層面與形式構成層面之間影響自動進行,不受意識的干預。這便是書法創作中的「忘情」。[18]
文字與書法表達
陳振濂在《文字在書法中的載體地位》一章(《書法美學》第三章)中,以元代陳繹曾的跋語為線索對作品進行分析:
《祭侄帖》(《祭侄季明文稿》)是顏真卿悼念死於安史叛軍之手的侄子的文章,身遭家國之痛,他不會不無動於衷。順著陳繹曾的提示去按察顏真卿的感情起伏:「前十二行甚遒婉」,這十二行的文字是: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風(按:應為「夙」字)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
這一段除自述官職之外,對季明的出身幼行作了概括的描述,以及點出時代背景,但尚未及本事。而且「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是一種綿綿的回憶。尚未達到感情最高潮、沖突最激烈的階段,有這樣文字背景,其書法亦較平穩——當然是激越中的平穩。陳繹曾評其「遒婉」,可稱的論。
「自『爾既』至『天澤』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這六行的文字是:
「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
《祭侄文稿》局部四[19]這一段直接寫出了季明父子的功績與犧牲。「凶威大蹙」是顏氏父子的赫赫戰功,「父陷子死」則是他們慘遭殺害的悲壯結局。對顏真卿來說,是親兄長與親侄子的慘死,切膚之痛與對叛軍的切齒之恨,使這六行「殊郁怒」:感情的沖突達到高潮。
「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這五行文字是: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才(按:應為「方」字)俟還(按:應為「遠」字)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這是文章的收束。文中談到尋得季明死骸時,僅剩首級。史傳他兄長顏杲卿遺骸亦盪然無存,僅尋得一足及頭發數縷,是則更是沉痛切骨矣。沉痛和郁怒是兩種不同的情緒,前者低回後者高昂,前者壓抑而後者噴發;陳繹曾以為此是沉痛,頗可玩味。[20]
編輯本段
作品評價

銳意求法
顏真卿是一個銳意求法、立法而卓有成就的書家,他對歷史的貢獻突出地體現在他的「顏體」上。他的真書法度嚴謹,一點、一畫、一轉、一折都決無懈筆。通過從顏真卿行書作品《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等作品中堂堂正正、雄渾蒼勁的格調,不僅令人想見他的氣質性情,而且還聯想到其寧死不屈、怒斥叛賊的忠義氣節。顏真卿的卓有成就不僅在真書,還在於他的行書的獨特體貌和情境,其影響也是巨大的。[21]
真摯感情
《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震撼著每位觀賞者,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實例。
《祭侄稿》的線質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22]
編輯本段
遞藏鑒賞

《祭侄文稿》流傳有緒,據元張晏跋: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元代時於「歲」字旁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元初在鮮於樞手並有跋。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於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張晏、鮮於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又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義堂》等帖。明《停雲館》、《戲鴻堂》、《玉煙堂》等叢帖亦有刻入。[23]
編輯本段
作者傳略

簡述
顏真卿像[24]顏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一生曾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御史大夫等職,封「魯郡公」,為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義烈聞名官場,以至為唐王朝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自成一格,人稱「顏體」,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顏真卿不僅在書學史上樹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其高尚人品也為後世景仰。其人其書,皆為典範。[25]顏真卿書法碑刻作品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裴將軍詩》、《爭座位帖》等。墨跡作品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傳)、《自書告身》帖等。 [26]
編輯本段
歷代集評

題跋
元代張晏跋(節選):「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
元代鮮於樞跋(節選):「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
清代王頊齡跋(節選):「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郁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27]宋代陳深跋:「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28]元代陳繹曾跋(節選):「右魯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復侵『恐』字,右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天澤』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稿》(按:《蘭亭序》別稱)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障,末『哉』字如輕雲之卷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吁,神矣。」
明代文徵明跋:「元章(按:米芾字)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雲,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按: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