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高清人體學點陣圖片女
擴展閱讀
vivo手機無法顯示圖片 2025-01-24 02:07:22
賽兔子搞笑圖片 2025-01-24 02:05:00

高清人體學點陣圖片女

發布時間: 2023-10-19 03:31:35

Ⅰ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1)高清人體學點陣圖片女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Ⅱ 胸部正中央的穴位叫什麼(最好附張人體學位分布圖)謝謝!

==============================


【【基本介紹】】


~~~~~~~~~~~~~~~~~~~~~~~~~~

中 文 名:膻中

別 名:元兒、胸堂、元見、上氣海

隸屬經絡:任脈

功 能:利上焦、寬胸膈、降氣通絡

出 處:《靈樞·經脈》

~~~~~~~~~~~~~~~~~~~~~~~~~~


01、名稱釋義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適當兩乳中間,且因膻中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於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02、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03、定位

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04、解剖

在胸骨體上,有胸部(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05、主治

氣喘、噎膈、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煩、咳嗽。


==============================


【【高級解析】】


膻中穴[dàn zhōng xué],人體穴位名稱,大致位置在人體的「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 等。

~~~~~~~~~~~~~~~~~~~~~~~~~~


膻,本念作「山」,字義為:像羊肉的氣味,如「~氣,~味,腥~」。

這個字還念作「旦」,字義為:1、袒露。|| 2、胸中:~中 (a. 中醫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處; b. 針灸穴位名,位於前胸部正中)。

~~~~~~~~~~~~~~~~~~~~~~~~~~


【穴位名稱解析·膻[dàn]中】


——— 膻[shān],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暖後的暖燥之氣。中,與外絕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暖脹散而變化暖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息普通,故名。


【釋名】(參考古籍)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根結》篇:「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膻中,按《簡明中醫字典》註解有如下四層含義:① 穴名;② 指胸腔內「心包」所在處,③ 專指「心包」;④ 泛指胸中。膻中為心之外圍,代心行令,居於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兩乳之間,心包膜所在之處,故名。


==============================


【【實際應用】】


【定位取穴】


《甲乙經》雲:「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卧,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


【寬心順氣】( 重點!)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說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來的鄰居是位脾氣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為生氣突然心口痛,一時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來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勁按壓,大概一兩分鍾,他就慢慢緩過來了,休息一會兒就正常如初了。後來,我在接觸的大量病例中發現按揉膻中穴還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我想,這就是此穴「寬胸理氣」的功效吧。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我建議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時間約2~3分鍾,便可達到《普濟》中所說的:「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揉的時候請注意:四指並攏,然後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魚際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20次,反復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魚際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續5-10分鍾。

推法:兩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20次左右。

溫灸法:用扶陽罐溫灸即可,每次3-5分鍾左右。適用於有寒證者或產後缺乳者。通過罐體磁場和紅外線刺激該穴位,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


【穴位功效】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膻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膻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膻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

~~~~~~~~~~~~~~~~~~~~~~~~~~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用雙手拇指腹 自膻[dàn]中穴向外推。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次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胸部健美的指壓法。


取穴辦法:膻中穴位於胸部,以後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煩,產婦少乳,噎嗝,收縮。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瀉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內關、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後缺乳;配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配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


穴義: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暖燥之氣。


運轉規律:涼濕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並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暖則瀉針出氣。


==============================


【【附錄·請讀准字音】】



「膻中穴」的「膻」,音[dàn],念作「旦」。(第四聲)

「穴」字只有一種讀音:音[xué],念作「學」。(第二聲)

「針灸」的「灸」,音[jiǔ],念作「九」。(第三聲)


詞語「巨闕、神闕」中的「闕」字念第一聲;「宮闕」的「闕」念第四聲。具體請查網路詞典。此外,「巨闕」與「神闕」各自都是穴位名稱。


~~~~~~~~~~~~~~~~~~~~~~~~~~


腧,音[shù],念作「樹」。字義為:人體上的穴道,如「~穴,肺~,胃~」。

「腧穴」的省稱 [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 。如「腎腧、胃腧」,現常簡寫成「俞」[shù]。


<名>「腧[shù]」字從肉從俞。「肉」指身體、肌肉。「俞」意為「捷徑」。「肉」和「俞」聯合起來表示「身體內部的捷徑、通道」。——— 捷徑或通道都有一個入口,那就是「穴」。故「腧[shù]」與「穴」常連稱為「腧[shù]穴[xué]」[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腎腧[shù]」、「胃腧[shù]」等。(現常以「俞[shù]」字代之)

[「俞」字是個多音字,還念作「愉」,但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義項請查閱網路詞典!]


~~~~~~~~~~~~~~~~~~~~~~~~~~

【腧穴詳解】


腧(shù,第四聲)穴是指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的施術部位。又稱孔穴、穴位等。


腧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本專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結合腧穴的形態結構和針灸效應等進行研究,使腧穴學的內容更為豐富。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

【【後記】】


以上諸段資料,均摘自網路(網路+網路詞典),經敝人之手匯編、排版,最後成了這個樣子。

其內容雖龐雜,但也頗為詳實,且由淺至深,循循善誘,簡繁有序,類目有別。是以有意深究者大可通覽全篇,無心鑽研者只須采其精要。~^_^


==============================

【圖片參考】

⑤上身正面穴位概覽[文字不大清楚]


==============================

Ⅲ 人體全部穴點陣圖

主頁>人體穴點陣圖解首頁頭部穴點陣圖解(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解(背面)頭部穴點陣圖解(側面)胸部腹部穴點陣圖解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一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二人體上肢穴點陣圖解人體下肢穴點陣圖解人體足部穴點陣圖解數脊椎骨竅門圖解頭部穴點陣圖(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背面)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上肢內側穴點陣圖上肢外側穴點陣圖下肢內側穴點陣圖下肢外側穴點陣圖耳部全息穴點陣圖人體骨骼名稱圖百會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承山穴尺澤穴大腸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膽俞穴耳門穴發際點肺俞穴風池穴風府穴風門穴復溜穴肝俞穴膏肓穴膈俞穴關元穴關元俞合谷穴或中穴脊中穴頰車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鳩尾穴巨闕穴厥陰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侖穴里內庭梁丘穴列缺穴足臨泣命門穴內關穴膀胱俞脾俞穴期門穴氣海穴氣舍穴氣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陰交膻中穴少沖穴申脈穴身柱穴神道穴神門穴腎俞穴手三里水分穴水溝穴四白穴太白穴太沖穴太溪穴太陽穴太淵穴陶道穴天樞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聽宮穴瞳子髎頭維穴外關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膝眼穴下關穴小腸俞心俞穴行間穴血海穴啞門穴眼點穴陽白穴陽池穴陽陵泉腰陽關腰俞穴翳風穴陰谷穴陰陵泉印堂穴迎香穴湧泉穴俞府穴攢竹穴指間穴至陽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癢穴中極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內點胃腸點上仙點高血壓點第二厲兌第三厲兌六華灸穴

Ⅳ 誰給人體致命穴點陣圖

免責申明:

請注意,提供圖片文字後,我方不承擔任何關於該圖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實驗後果。

以下內容來自少林點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內容。。。。。。。。。。。。。。。。。



致暈十一穴歌訣

致暈十一穴位詳 腦顱囟門上星當 前後兩頂風府位
頭維耳後啞門綱 通天玉枕譜冊注 點中應辰入夢鄉
輕易莫把暈穴點 因小傷人是呆郎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台關


致殘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3.扇門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 解點休克
    受傷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會、十宣、目窗、湧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會穴、目窗穴為主。解穴者氣運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後分別點按上述穴位5~10分鍾,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從而使傷者體內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復醒還陽。
    2.解點暈厥
    受傷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內關、足三里、合谷、百會、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中指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3.解點眩暈
    受傷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陽、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點按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4.解點不能言語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頂、膻中、人中、啞門、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壓傷者上述穴位約5~10分鍾可恢復正常。
    5.解點氣急欲絕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膻中、肺俞、神門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6.解點口吐白沫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7.解點全身癱瘓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百會、風府、足三里、陽陵、風市、環跳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以恢復。
    8.解點上肢癱瘓、肩臂疼痛
    受傷者側躺,受傷一側在上。取傷者肩鵐、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恢復正常。
    9.解點腦脈疼痛
    受傷者坐直。取傷者上星、百會、風池、頭維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壓上述穴位。
    10.解點閉氣耳鳴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傷者合谷、膻中、聽宮、翳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點下肢癱瘓
    受傷者俯卧。取傷者腎俞、腰奇、承山、昆侖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點全身僵硬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合谷、曲池、陽陵泉、湧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點內臟損傷或吐血
    受傷者仰卧。取魚際、尺澤、太淵、勞宮、曲泉、然谷、太溪、肺氣、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點鼻衄不止
    受傷者仰面直坐。取傷者合谷、上星、風門、百會、湧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點足部紅腫、疼痛、麻木
    受傷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傷者前面,取傷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點手部紅腫、手指麻木
    受傷者坐站均可。取傷者八邪、落枕、中渚、後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點腰部扭傷
    受傷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腎俞、大腸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點胸肋疼痛
    受傷者仰卧。取支溝、陽陵泉、期門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點傷風哮喘
    受傷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內關、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點面部神經麻痹
    受傷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陽、下關、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點穴術中「閉穴過火」之說,被閉塞之穴道經解開之後,人體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於穴位經絡塞閉時間長久之緣故,氣血離它本來應該到達的部位(經絡)太遠,勢必會影響其每天固定的時辰運行。這樣,難免對身體各個部位有所損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開被閉之穴道後,還必須取用一些葯物,調和人體氣血及時到達某部,不致有損傷之患

Ⅳ 誰有人體各部位的穴點陣圖

http://blog.sina.com.cn/u/49d2bf30010004vv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向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肛門前陰部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口: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 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