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軍用弓箭打不過洋人的火槍,究竟是為什麼呢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裝備的輕型火器主要是P1839火槍和印度布朗巴斯燧發槍,都是前裝。P1839火槍是用火帽發射的。第一批P1839火槍是由印度棕色貝斯火槍改裝而成,共30,000支。之後的P1839火槍由兵工廠生產,射程不超過270米(約300碼),對人體的射擊距離約90米(約100碼)。它每分鍾可以發射兩到三發子彈。印度褐鱸燧發槍主要由英國軍隊在印度使用。其射程與P1839火槍基本相同。貝斯火槍和布倫瑞克前裝火槍是由小兵們使用的。
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清軍在實際參戰人數上並沒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在槍支、大炮和船隻方面遠遠落後於英軍。此外,清軍腐敗,士氣低落,效率低下。士氣低落的清軍在英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經常大量逃亡。許多不利因素使得戰爭的結果可以預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Ⅱ 清朝時中國的軍隊有沒有裝備槍支
有的,不過長期都是火銃——今天農村自製的前裝火葯,發射鐵砂那種,不是後裝子彈的槍。
清代製造的火葯兵器,重火器主要是火炮,輕火器主要是火槍。清人製造火器始於後金天聰五年(1631),清代前期仍大量製造,清兵入關到康熙統治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因此火器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直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和太平天國戰爭初期,清軍的主要火器是鳥槍和各種生鐵、青銅鑄造的火炮,在道光、咸豐年間又裝備了兩人抬用的抬炮和抬槍,清朝軍隊火器的裝備率達到60-70%。 清軍鳥槍運用的標准戰術被稱為「九進十連環」,這顯然是一種依次開火形成持續火力的戰術。《清史稿志一百十四》中有相應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