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連分幾種
三種,味連、雅連和運連。除此之外,還有土黃連、野生黃連。其中,味連的種植面積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等地。而且味連的產量占黃連總產量的90%以上,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
葉柄長5-12cm。野生或栽培於海拔1000-1900m的山谷涼濕蔭蔽密林中。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極苦,有俗語雲「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1)黃連的根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栽後2~3日內應施一次追肥,用稀薄豬糞水或菜餅水,也可每畝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這次肥料稱「刀口肥」,能使連苗成活後生長迅速。栽種當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種後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應各施追肥1次,共8次。
春季追肥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千克和過磷酸鈣20~30千克,與細土或細堆肥拌勻撒施,施後以細竹枝把附在葉片上的肥料掃落。秋季迫肥以農家廄肥為主,兼用火灰、油餅等肥料;肥料應充分腐熟弄細,撤施畦面,厚約1厘米,每次每畝用量1500~2000千克;
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質土或土雜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應逐年增加。乾肥在施用時應從低處向高處撒施,以免肥料滾落成堆或蓋住葉子,在斜坡上部和畦邊易受雨水沖刷處,肥力差,應多施一些。
黃連的根莖向上生長,每年形成莖節,為了提高產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後還應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質土弄細後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約1厘米厚,稱為「上花泥」;第四年撤約1.5厘米厚,稱為「上飽泥」。培土須均勻,且不能過厚,否則根莖橋梗長,降低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