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日韓人臉對比圖:外國人怎樣分辨亞洲人
過去一位日本作家曾經說,
「在全世界,不管去哪裡的中國菜館,對方不知何故總用中文跟我打招呼。不管是在紐約還是巴黎,飯店的員工都為弄清我的國籍而感到苦惱,都會一動不動盯著我看一會兒。在慢慢開口說話之後,卻是說中文。似乎我生來就長得像中國人」
那位作家將這種情況講給一位中國朋友之後,對方說「的確如此啊」。
「你確實長得像中國人。有一種上海人的感覺」
感覺在聽說這種說法之後,每當去上海,那位作家就會在街頭到處閑逛。
說到相貌,我總體來說也接近中國人的容貌。
中日韓人臉對比圖(從左到右韓、中、日)
在過去,每當到歐洲旅行,孩子們看到我之後總會說,「啊,中國人來啦!」。而在更早的過去,一家人到香港和澳門旅遊之際,想去賭場參觀,結果被警察攔住了汽車。警察完全不理睬我的家人,而是徑直指著我,盤問說「你是中國人吧?」。當時是在澳門回歸之前,大陸中國人在澳門似乎被禁止到賭場參觀。
父母親都感覺難以理解,「為什麼只有這個女兒被認為是中國人?」,但我對中國的親近感似乎從那時就開始萌發。
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不斷走向全球化,在任何一個國家,歐美人和亞洲人都在默默地和平共處。在中國也如出一轍。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人們從全世界聚集而來。或許是因為距離近,亞洲人尤其眾多。日本人自不必說,韓國人、印度人、越南人、新加坡、香港、泰國、緬甸、菲律賓……人們從整個亞洲來到中國。
在這種環境中,判斷那個人是某某人等,將其納入一個框架毫無意義,但有時能製造彼此攀談的契機,出身地的判斷多少也有些意義。
在判斷出身地方面,尤其具備卓越能力的或許是計程車駕駛員。他們在大多數時候,僅僅憑借長相,就能猜中一個人來自亞洲的哪個國家。當然不包括我。
「你是韓國人吧?」
「我是日本人」
「誒?真奇怪。日本人也有個子高的女性啊」
根據他的判斷標准,日本女性特點是「個子矮、腿很粗」。另一方面,韓國女性則是「個子高、化妝很濃」。順便補充一下,我化妝並不那麼濃。
在很久之前,我的外甥女來北京,在乘坐計程車時,經常得到誇獎——「真可愛。你真是日本人?像中國人一樣可愛」
在「像中國人一樣可愛」這種說法的背後,或許是「日本人里美女很少」這種刻板印象。算了,不深究了。
此外,在另一次乘坐計程車時,我一坐到前面座位上,司機就問「你是日本人吧?」。其理由是「穿著褲子,卻兩腿並攏著坐,這樣就是日本人」
這種說法很准確。日本女性過去經常穿和服,現代則時常穿裙子,因此腿習慣於牢牢並攏起來坐著。而中國女性則長期穿褲子,坐姿比較隨意。
對我來說,日本人自不必說,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基本都能判斷出來。
如果口紅顏色是紫色和茶色系,就是韓國女性。
如果是順直的黑發,不打粉底,保持素顏,就是中國女性。
如果戴著很有特點的眼鏡,是韓國男性。
如果長袖和半袖T恤衫搭配著穿,就是日本男性。
如果在隆冬季節,在百貨商場等處,將羽絨服褪下衣袖露出肩來,就是中國人。
在亞洲人之間,利用這種粗略的方法,能在大體上判斷其來自哪個國家。但是,我們在看到歐美人的時候,要判斷其到底是哪個國家的人,的確非常困難。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是德國、義大利還是北歐?都很難判斷。
對於我們亞洲人來說,看起來全都是同樣的「白人」,但在「白人」的角度來看,「是哪個國家的人,就能馬上知道」。「即使不說話,只要看其站立的姿態,就能看出來」,這果然很了不起。
一位和德國男性結婚的日本女性表示,「在路上行走時,在陌生外國人向我們問路時,不知為何很多都是德國人。對方似乎猜到我丈夫是德國人,於是才決定問路」
順便補充一下,這位女性的丈夫僅僅憑借長相,就能基本知道對方是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還是澳大利亞人等。
人類皆兄弟,國籍無所謂!這是我的一貫主張,但為了便於交流,如果能做出大體的預測,之後無疑會談得更加起勁。
㈡ 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從相貌區分
三個國家的人在一些外貌細節和日常生活工作細節上可以加以區分。
一、外貌細節
英國人:膚色蒼白,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面部有立體感,嘴唇薄,毛發旺盛。
法國人:法國人面容相對來說比較柔和而且絕大多數發色也較深。
德國人:德國人皮膚顏色較淺,多白皮膚,金發,棕發,紅發等淺發,多藍色或綠色眼睛。
二、日常工作
英國人:英國人處事比較講效率。
法國人:法國人處事比較講舒適愜意。
德國人:德國人處事比較講靠譜。
(2)了中國人的圖片英國人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1、英國人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中、上層的人士由於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一般家庭喜愛以前幾代傳下來的舊傢具、舊擺設、舊鍾表而炫耀於人。
首都倫敦有許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對原有的式樣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車發動機雖然換上新型號的了,但車型還要盡量保持過去的老樣子。倫敦有兩家郵局,一年365天晝夜營業,從不休息,據說這是遵循英國的古老傳統而保留下來的。
少許英國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辦事認真,對外界事情不感興趣,往往寡言少語,對新鮮事物持謹慎態度,具有獨特的冷靜的幽默。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人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自己遭到冷遇。
2、法國人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人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佛拉芒人、巴斯克人等少數民族,大約佔了總人口的7.9%。
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
3、德國人
德國人要求的交屋與還屋,干凈度都足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德國的鄉村、
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都是一塵不染。十分注意衣物整潔,和衣物的整齊堆放。德國人為了環保,寧可不用空調。衛生環保的國家,整個國家猶如一個清潔、美麗的大花園。
國家庭平均每月花在吃飯上的錢(包括飲料和煙、酒)只佔凈收入的14.3%。德國人去別人家造訪帶很簡單的禮物:一瓶酒、一板巧克力、一本書或者一束花……價值從幾歐元到幾十歐元不等。
德國人的消費比較個性化,並不相互攀比。追時尚的人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品牌,而不會輕易受他人的影響或跟大牌明星看齊。所以在德國人身上,不會看到很多LV手包或奢華的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