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春盤高清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ps如何導入圖片做底紋 2025-02-03 21:56:15
筆記本電腦圖片解析 2025-02-03 21:40:40

春盤高清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7-31 16:10:39

⑴ 春節的手抄報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北方年 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⑵ 春卷的詳細資料

起源

春卷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系。故春盤或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卜,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漢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志》:「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編輯本段]春卷的幾種做法

主要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麵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品種有韭黃肉絲春卷、薺菜春卷、豆沙春卷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五辛盤中盛有五種辛葷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是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用的。唐時,春盤的內容有了變化,春盤的內容更趨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製作春卷,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以前為手工製作。近年來,已能進行機械化生產。

材料

春卷皮12張,五香豆乾200克,豬肉150克,捲心菜100克,胡蘿卜80克,澱粉適量。

調料

食用油500克,醬油1/2大匙,精鹽2小匙。

製作過程

1、五香豆乾洗凈,捲心菜撥開葉片、洗凈,胡蘿卜洗凈、去皮,均切絲備用。

2、豬肉洗凈、切絲,放入碗中,加入醬油、澱粉拌勻並腌制10分鍾。

3、鍋中倒入適量油燒熱,放入豬肉絲炒熟,盛出。

4、用余油吧其餘餡料炒熟,再加入豬肉絲及精鹽炒勻,最後澆入水澱粉勾薄芡即為春卷餡。

5、把春卷皮攤平,分別包入適量餡卷好。放入熱油鍋中炸至黃金色,撈出瀝油即可。

小竅門

可用蛋清把包好的春卷封好口。

大蟹春卷

主要材料:大蟹肉200克、春餅4片、芽菜10克菊花瓣1克

調味料:蟹肉調料、煉乳5克、奶油5克、鹽2克、白鬍椒2克醋辣醬調料:韓國辣醬50克、蒜3克、雪碧8克、韓國醋25克、白糖12克

1、把大蟹在已經放入韓國燒酒的蒸鍋里蒸7—8分鍾取出後把肉剔出根據比例完成蟹肉調料並與蟹肉拌勻。

2、將春餅捲成圓錐形並按比例完成醋辣醬調料。

3、在春餅里抹上些醋辣醬調料然後把1塞入裡面,用芽菜和菊花瓣裝飾即可。

特點:包裹在有韌性的春餅里的清甜蟹肉是這道菜的靈魂所在。芽菜和菊花瓣更是讓一盤子的菜品生動起來。

要點:如果能用韓國Yongdek地方盛產的大蟹就更好了,因為那裡產的是韓國最好吃的大蟹.更會為這道菜增添當地的風采。

在上海有兩種做法,一種為大白菜肉絲餡的,另一種為豆沙餡.

大白菜肉絲春卷,是上海人最傳統的做法.

主要材料:大白菜肉絲,豬油,酒醬油,鹽,味精水,濕澱粉,春餅皮子,菜籽油,醋,

1、將肉絲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酒、醬油、鹽、味精和水,用濕澱粉勾厚芡,視其沸透後起鍋,裝盤攤涼。將大白菜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中拌勻成餡

2、將春餅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絲餡,卷攏,兩頭折攏,最後捲成約二寸六分長、八分寬的小長方形包,用麵粉封口。

3、菜籽油燒至七成熟,將春捲入鍋炸炸時用筷不斷翻動,約兩分鍾後呈金黃色,撈起裝盤。吃時可蘸醋。因為醋能解膩,很有道理。

豆沙春卷做法和大白菜肉絲春卷做法一樣,喜歡吃甜的朋友可以試試。當然,不用蘸醋。

[編輯本段]特色

外酥里鮮,外脆里嫩,口感極佳

其它做法

1.奶香蟹柳春卷

用料:春卷皮、蛋清、醬料、速凍青豆、速凍蟹柳、鹽、白鬍椒粉、油

做法:

1、青豆用冷水解凍。速凍蟹柳自然解凍,切小丁。

2、將醬料中加入青豆,蟹柳小丁、鹽和白鬍椒粉,攪拌均勻調成餡。

3、在每張春卷皮上放入適量的餡,然後捲成長條的春卷狀,邊緣部分塗上蛋清粘牢固。

4、中火加熱鍋中的油,待油燒至七分熱時將春卷放入,炸至焦脆即可。

2.花生香脆春卷

用料:春卷皮、蛋清、花生醬、榛子仁、花生仁、杏仁、牛奶、黃油

做法:

1、將榛子仁、花生仁和杏仁混合均勻,並切成碎屑。

2、將花生醬用牛奶和稀,再加入榛子碎、花生碎、杏仁碎,並攪拌均勻調製成春卷餡。

3、把制好的餡料均分成6份,然後分別放在6張春卷皮上,再捲成春卷,邊角用蛋清粘住。

4、小火加熱不粘鍋中的黃油,待黃油全部融化後,將春卷放入慢煎,直至表面呈金黃色即可。

[編輯本段]裁紅暈碧做春盤

唐宋時有一種「春盤」,是用綾羅假花或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陳設品,用以傳達對春天的熱望。可惜古代種種豐富的節俗,到今天總是只有關於吃的內容被保留下來。

談起歷史上立春這一天的節俗,不免要說到「春盤」。「春盤」的形式之一,是人們把各種新生的鮮嫩蔬菜盛放在盤中,互相饋贈。如杜甫《立春》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蘇軾詩作中更是有「青蒿黃韭簇春盤」、「喜見春盤得蓼芽」、「蓼芽蒿筍薦春盤」等描述,可見「春盤」是蓼芽、蒿、筍、韭等菜蔬的集合。這些「生菜」用薄餅捲起來吃,與今天的「春餅」相近。

不過唐宋時代還有另一種「春盤」。唐人歐陽詹有《春盤賦》寫道:「多事佳人,假盤盂而作地,疏綺綉以為春。叢林具秀,百卉爭新……研秘思於金閨,同獻壽乎瑤席……故得事隨意制,物逐情裁,當筵而珍奇競集,下手乃芬馨亂開。」它很細致地描寫了唐代女性競相用羅帛剪制出各種生動鮮艷的花卉,綴接到假花枝上,插在盤中,製造出滿盤春色。在立春這一天,將如此的春盤陳設在宴席上,作為應節的裝點。《武林舊事》則記,南宋宮廷在立春這一天,「後苑造辦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翠縷紅絲」應當是指各種新蔬,「金雞玉燕」則顯然是精美貴重的工藝品,因此一個春盤就要「直(值)萬錢」。如此奢侈的春盤,雖然也還盛有青菜,但金玉製作的雞、燕喧賓奪主,其作用大概也是作為陳設,渲染節日氣氛了。

用綾羅花草、金雞玉燕製作的春盤,應當是「剪綵」風俗的一種延伸。從南北朝起,在立春這一天,女性們都要用彩色綾羅剪出春燕、春幡以及花鳥等形象,簪在發髻上,表示迎春之意。如唐人李遠《立春日》詩:「釵斜穿彩燕,羅薄剪春蟲。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風。娉婷何處戴,山鬢綠成藂。」再如徐淑妃《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密葉因裁吐,新花逐剪舒。」另外,南北朝時,正月元日的節日活動中還有一項特定內容———剪刻出雞的形象,粘貼在門戶上。但是,入唐以後,元日的這項風俗逐漸與人日、立春的節俗相混,如徐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戸,粘雞待餉人。」崔日用《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兩首作品分別描寫女性在人日、立春不僅剪燕,同時也剪雞。南宋宮廷的春盤裝飾金雞玉燕,顯然是這一古老習俗的延續。

因此,唐宋之時,有一種「春盤」,是用綾羅假花或者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的陳設品,用以傳達對春天的熱望,同時製造節日的歡快氣氛。為什麼古代種種豐富的節俗,總是只有關於吃的內容被保留下來呢?這真讓人納罕。

[編輯本段]同名詩詞

春盤

【作者:方岳】

【年代:宋朝代】

【詩文】:

萊服根松縷冰玉,蔞蒿苗肥點寒綠。

霜鞭行茁軟於酥,雪樹生釘肥勝肉。

與吾同味蔊絲辣,知我長貧韭俎熟。

更蒸豘壓花層層,略糝鳧成金粟粟。

青紅餖飣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

擎將碧脆卷月明,嚼出宮商帶詩馥。

賜幡羞上老人頭,家園不負將軍腹。

人生行樂未渠央,物意趨新自相續。

五十三翁日落山,三百六旬車轉轂。

不妨細雨看梅花,且喜春風到茅屋。

【作者簡介】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後調知南康軍。後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後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後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編輯本段]畫作春盤

1961年作春盤

幅式:設色紙本立軸

作者:孫雪泥(1888-1965)

類別:中國書畫/國畫

鈴印:孫鴻(朱)

尺寸:82×36cm(321/2×14in)

【作者簡介】孫雪泥(1889.7—1965.7)又名鴻、傑生,字翠章,號枕流,別署枕流居士,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917年創辦生生美術公司,編輯《世界畫報》,早期聘徐卓呆為編輯主任,後自任編輯主任。1928年,採用新製版工藝印刷《良友畫報》,十分精美,很有聲譽。1928年任中國畫會常務理事。1931赴日本考察,回國後又創辦圖畫書局,出版兒童讀物,同時首創絹扇面彩色膠印工藝,為印製國畫團扇,在松江設有團扇製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