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蘭陵王真的是一代美男嗎,專家給出的復原圖是什麼樣的
蘭陵王是一代美男,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是後人公認的美男子,但專家給出的復原圖並不是很准確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蘭陵王墓雖有墓洞,但是在1988年,蘭陵王墓就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了,從那以後蘭陵王墓被保護得很嚴,而專家給出的復原圖也就是前些年出來的,所以可信度不高。
能成為一代美男,蘭陵王長相秀美,五代十國後有很多書籍在記載蘭陵王生平的時候都會贊美他的美貌、品行,可見他真的是深得人心的將軍。專家給的復原圖我覺得在秀美上是可以的,但少了一股蘭陵王身上的猛。雖然大家都很想知道一代美男的長相,但逝者如斯,還是不要去驚擾了。
2. 中國古代的丹鳳眼是什麼樣子
今天的中國人對於美女的評價大抵是身材雕浮玲瓏,面部輪廓立體,大眼睛雙眼皮幾項,這些很大程度上是西化了的審美觀,比如在漢代以前就很少見到對女性身材的描繪,基本上以面部描寫充斥字里行間,寫體態也是從衣飾姿態來襯托。眼睛是面部審美的核心所在,所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個「倩」字道盡了女性眼神的魅力。
翻閱歷代的工筆仕女畫冊,有一對細長的豎起的鳳眼(即外眼角上飛)基本上是華夏畫中美眉共同的特徵。五官搭配上講求精緻,比如嘴唇:今天是以厚而豐滿的嘴唇為性感,但在古代正好相反,櫻桃口才是人們所瘋狂的,那時的女孩子不僅不塗上滿嘴的口紅,而且還故意只塗唇中部的一點,以產生小口的錯覺。「胸大為美」是西方審美,中國傳統審美是以平胸為美的
,古代中國人並不喜歡大胸。看晚清民國老片,清一色平胸。當時還要束胸。民國初期的小馬甲也是束胸的不算唐朝啊,在歷代仕女圖上所畫的美女,基本上都是單眼皮,而且面部扁平。大概是當時漢族的華夏血統還比較純粹的原因吧。而且漢人傳統臉形是喜歡圓臉的,到了後來才刀條臉一統江山。
3. 古代女子雙臂間挽著的長條絲巾叫什麼
古代女子雙臂間挽著的長條絲巾叫披帛。卜李頃
披帛,隋代壁畫中已有披帛,唐代廣泛流行。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披帛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披帛的來歷:
據專家們考證,型陸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飾,可能是來源於西亞,更詳細點,是來源於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習慣,則可能是受到希臘化的影響。
(3)古代人長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披帛在中國的發展:
1、南北朝時期
隨著佛教東傳,南北朝時期佛教題材的壁畫中,已經出現了身披披帛的女供養人。唐代開元以後,長長短短,寬寬窄窄的披帛開始出現在每一個追逐時世裝的女性肩上。這樣說來,一條條披帛,竟然也是國際化的成果了。自信開放的大唐女性們奉行服飾上的華麗精巧。
唐玄宗就曾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後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綉有圖案的披帛。而宮女們在端午節時,也要披較為華麗的披帛,稱為奉聖巾或續壽巾。
2、大唐時期
美麗的大唐女子,站立時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靜謐,走動時飄逸舒展如風拂楊柳,動靜相得益彰。這種附加的服飾,延伸了身體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不是為了實際的用途,僅僅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這不是魏晉時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美感。
高髻、披帛、半臂、袒領服,少有地線條感和人體美相結合,它所依賴的不是傳統的倫理規范,也不是公眾社會對女性的戒備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們短暫地煥發了審美想像力的產物。披帛這種「時裝」,借鑒了當時風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
唐代的女子們從舞台服裝中汲取靈感,而日常穿著也可以升華為表演服裝。在後來的京戲《天女散花》里,梅蘭芳舞動長長的飄帶,那一定也是對披帛象徵性地極端發揮。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
在室內或宮中花園里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
3、宋代
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從皇家貴婦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服飾逐漸消失。不過類似「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
而「披帛」,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漢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
參擾磨考資料來源:網路-披帛
4. 古代四大美女復原圖嚇人 屍骨復原後真實容貌長啥樣
中國古代以美貌著稱的美女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後世傳出她們美若天仙,後世考古學家將他們復原之後,許多人看到復原圖之後都不寒而慄,那古代四大美女復原圖嚇人,屍骨復原後真實容貌長啥樣?看完下面的介紹你就知道了。
古代四大美女復原圖嚇人
因此為什麼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復原圖嚇人?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她們歷經千年,即使容貌再美,如今也只剩下破敗不堪的屍骨,看到這些之後,想必也沒什麼心思欣賞她們的容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