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八羅漢佛像圖片及名稱
十八羅漢佛像分別是: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以及伏虎羅漢。
1、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端坐在神鹿上的尊者泰然自若,孤高自賞。他是婆羅門的貴族,曾騎鹿進皇宮給國王講經論道。能力:祿入豐富。
Ⅱ 准提菩薩是誰
准提菩薩漢譯有準胝觀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薩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
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感應至深,滿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的願望,無微不至的守護眾生。在《准提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為了愍念未來的薄福惡業眾生,所以入於准提三摩地,宣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的准提咒
《稱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議,他的感應甚為疾速與強大,持誦者可祈求聰明智慧,辯論勝利、夫婦相互敬愛、使他人生起敬愛、增進人際關系、求得子嗣、延長壽命、治療疾病、滅除罪業、祈求降雨、脫離拘禁以及遠離惡鬼、惡賊之難等等,種種的祈願,無不滿足。
修學准提咒並沒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學誦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薩的慈悲。
十八臂准提菩薩
准提菩薩的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佛徒所供奉的圖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為多。其實他還有其它的形像,如八臂的准提菩薩或四臂准提菩薩等,這里我們針對一般常見的十八臂准提菩薩形像來作個介紹。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中記載著十八臂准提菩薩的畫像法:取不截白氈清凈者。擇去人發。畫師受八戒齋。不用膠和色。用新梡成彩色而用畫之。
其像作黃白色。種種庄嚴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花。又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綬帶系腰。朝霞絡身。其手腕以白螺為釧。其臂上釧七寶庄嚴。一一手上著指環。都十八臂。面有三目。
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施無畏。第三手把劍。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羅迦果(漢言子滿果,此間無,西國有)。第六手把鉞斧。第七手把鉤。第八手把跋折羅。第九手把寶鬘。
左第二手把如意實幢。第三手把蓮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蜜經夾。
菩薩下作水池。地中安蓮花。難陀拔難陀二龍王共扶蓮花莖。於蓮花上安准提菩薩。其像周圓安明光焰。其像作憐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執香爐。面向上看菩薩。於菩薩上畫二凈居天。像法如是。
在《白寶口抄》卷第六十中的准提法,記戴著准提佛母形像的象徵意義,以下分別解說其意義:
1、身體黃白色:黃色代表地大,代表胎藏界;白色代表水大,代表金剛界。准提菩薩的身體黃白色是表徵其理智不二、定慧一體的緣故,有諸佛能出生萬德之義。
2、種種庄嚴其身:准提菩薩以種種庄嚴其身,腰著白衣。衣上有花紋,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緩帶系腰,以朝霞絡身,身有白輕羅網之紋。此種種庄嚴,象徵以種種塵沙法為庄嚴,那也是象徵凡夫以菩提為煩惱,而菩薩則以煩惱為菩提。
3、身像周圍光明火焰:菩薩的身像光朋火焰,象徵肯乳以智慧光明來破除妄心黑暗。
4、以白螺為釧(手鍾):印度以白螺為寶的緣故,所以以白螺寶為手釧,而因為螺貝有彰顯說法的意義。准提菩薩又為釋迦牟尼佛的化現,專表說法。白色是表白凈大悲,白螺的音聲更是殊勝,所以以白螺來表示廣弘佛法。
5、具有三目:准提菩薩的臉上有三個眼睛,表示理、智、事三義,或說表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三部。又表具足佛眼、法服、慧眼;又表不縱不橫,三諦一如平等的涵義。
6、左右上二手作說法相:左右二手上作說法印,是表此尊於六觀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為主,他能破除三障,示現三眼之智,來說法利生。(或有其他經典造像此手作準提根本印)
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准提 唯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訶
南無七倶祗准提如來佛母
Ⅲ 十八羅漢分別叫什麼
十八羅漢分別叫做:
1、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
2、歡喜羅漢(迦諾迦代蹉尊者)
3、舉缽羅漢(諾迦跋哩陀尊者)
4、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
5、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
6、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
7、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
8、笑獅羅漢(伐闍羅弗多羅尊者)
9、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
10、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
11、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
12、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
13、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
14、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
15、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
16、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
17、降龍羅漢(迦葉尊者)
18、伏虎羅漢(彌勒尊者)
(3)禪陀羅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十八羅漢的名稱由來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其後,宋·蘇東坡分別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並於貫休所作標出羅漢名稱。此外,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六羅漢乃逐漸沉寂,十八羅漢代之而起。日本鐮倉光明寺也有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系南宋至元代期間之作。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羅漢,皆如《法住記》所載,並無異說。後二位羅漢,則眾說紛紜,並不一致。茲列出幾種主張如下:
(1)以慶友為第十七尊,賓頭盧為第十八尊。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羅墮闍。
(2)另有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嘆二位尊者。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此說,宋代凈覺(仁岳)亦采此種說法。此系合並《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與《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省略其中重復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區所傳,則加上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其中,達摩多羅被認為是編纂〈優陀那品〉的法救,但無明確的證據。其像為背負梵篋,類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與中國唐末的契此和尚頗有關聯。
另從其周圍圍繞若干幼童看來,也可能與多產神訶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關。此外,又有加上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等不同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