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播放馬的圖片是什麼
擴展閱讀
蘋果電腦在圖片上標注 2025-02-04 14:59:25
粉紅豹手機主題圖片 2025-02-04 14:58:49
機油多少錢一瓶圖片 2025-02-04 14:46:09

播放馬的圖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20 04:54:34

① 誰能給我介紹馬的樣子和發幾張圖片

馬,能負重行遠者也。頭頸長而有鬣,蹄極堅壯,僅有一趾。其齒有乳齒、永久齒,形態隨年齡而異,故相馬必先齒。種類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別為專名。吾國產馬之地,以蒙古、新疆為最著。 內蒙多良馬,烏珠穆沁旗之佳者,每匹價值數百金,尋常者亦須六七十金。四子王旗之馬,佳者不及百金,劣者僅十餘金。東盟馬市甚盛,西盟無馬市,須向內地求估。 內蒙馬之游牝期,多在立秋後十餘日內,年一度,產馬年一次,或三年二次。馬孕時,牧人不加滋衛,產時不為調養,即病亦不加療治。 多倫達哩、岡崖等處,向為內蒙產馬最盛之地。且軍備所用之伊犁馬種,雖極高大,然實不及內蒙所產之體格較小者為良。 青海之馬,高大雄駿而首略小,有鬣長垂地者。凡內地馬,必釘鐵掌以護趾甲。甘肅多平野,馬僅釘前二蹄,而不必釘後蹄,以前蹄步重而後蹄輕,蓋馬種愈西,趾甲愈堅也。青海馬種,蹄甲更堅,行走草地,四蹄無傷,故無庸釘掌,而行速負重,他產鮮出其右,惟性頗猛劣,馭之宜得其法。 青海又有野馬,身小,善奔逸,能越溝,識泉脈,覓水者視蹄涔,掘之,泉見焉。行沙漠中遇風,羣伏,埋鼻沙中以護之。獵人誘之入柵,跳擲奔蹴,數日不食而倒。 其產於阿爾泰山者,蒙人名之曰塔奇。 某獸醫謂常人每觀馬齒,以斷其年齡,非至善之法也。蓋馬逾八歲,即不更生齒,而術窮矣。然齒既長足,下眼皮上側漸顯皺紋,其紋與年俱增。故八歲以上之馬,須先觀其齒,再察眼皮皺紋,則可斷定年齡,歷歷不爽矣。 青馬 青馬之種,自海中來,性最良。 馬寶 馬寶,為馬腹所生者,如牛黃,猴棗之類.真者難得.相傳主治一切惡瘡及癲癇,醫書謂之鮓(魚答),質堅,似石而光瑩,色雜紅黃藍白,大小不一,如卵如栗.大者一枚,或至三五七枚,或十數枚. 蒙古人持咒將鮓魚?答入水中,能祈雨立降。咸豐時,有見其大如西瓜者,皮白而黃,青花纏繞,重五十餘兩。偶墜地碎縫,搖之各各有聲。刮破處入葯,甚效。山陽常有之,然歲僅一二枚。 李宗望得馬寶 同治時,鴛湖李宗望宦遊蜀中,有往來西藏之賈人某畜一老馬,拳毛卷雪,七尺昂藏,日負重二百餘斤,自藏至蜀,計程萬余里,雖崔嵬屢涉,而未賦虺頹。後忽無故自斃,賈疑而剖之,竟於其腹中得一石,約重五十兩,螺紋旋結,有類雲母。李見而異之,購以重價。當始得時,盛諸水盆,發泡如湯沸,經年始已。入夜則映月生光。形微圓而色白如粉,刮之甚堅,即馬寶也。 禮烈親王蓄克勒 禮烈親王,太宗兄也。天聰時,薩爾滸山之戰,殲明兵四十萬,王功尤多。他如葉赫、烏拉諸部眾受降伐畔,亦復靡役不從。王所乘馬,名克勒,滿話稱棗騮馬皂青鬃尾者也。高七尺,長丈咫,腹下旋毛如鱗,識者謂之龍種。每聞鼓鼙聲,輒矯首歕鬣,摧陷當沖。嘗病蹏,自跑地出泉,洗創即愈,軍中呼曰聖水。舊有圖,藏禮親王府。 年羹堯蓄連錢 年羹堯好馳馬,而苦無駿足。有客牽瘦馬詣年求售,年哂之,客曰:「公何哂也?」因以錢置馬腹下,令年俯身就拾之,而馬不驚。年奇焉,酬以重金。客不受,曰:「此馬助公立殊勛,非阿堵物所能致也,望善視之。馬不死,公不敗。」語畢,飄然徑去。後年轉戰數省,皆賴此焉。征藏日,為藏人所暗殺,一慟幾絕。未幾,竟被逮。年得此馬,喜甚,名之曰連錢。 俞賢蓄老馬 田山姜少司寇雯撫黔時,有卒俞賢者,所乘馬,齒六十矣,自其父兄至賢,歷數十年,大小經數百戰,而驍騰如故。不食生芻,日需豆糜三升,酒五合耳。能通人語,高下疾徐,東西南北,語之,無不如意。夭壩之戰,馳險阨,犯瘴癘,芻糧久絕,獨此馬不困而益壯。 海蘭察盜馬 超勇公海蘭察從征西域、金川、台灣,有戰功。值內廷時,與蒙古巴林郡王巴圖相善,二人皆有駿驥。扈蹕木蘭,巴欲以己馬易海騎,不許,巴曰:「余當夜使人盜去,勿瞋也。」海笑應之曰:「大佳。」及夕,巴果使人往竊,見駿馬獨立齕草,因潛捕之。詎土窟中一健夫執馬韁伏其中,大呼曰:「寄語汝王,吾公行當竊王馬矣。」蓋海豫為之備也。使者歸告,王命嚴防之。夜半,忽聞帳外大呼盜馬者乘馬遁矣。俄萬帳齊呼捉賊,如山嶽崩勢,巴馬皆驚逸出棧。及追轉,而名駿已失。蓋海潛至巴帳後,使從者羣呼,及防者出視,而海乘馬行矣。翌夕相見,歡飲,巴深服其智,卒以馬贈之。

② 關於馬的繪畫,攝影,郵票,雕塑,音樂等藝術品的圖和介紹。

馬的藝術品
開始人們稱這件古代藝術品為「青銅奔馬」,也有叫「馬踏飛燕」的。後來研究發現,馬足踏的不是燕子,是龍雀。龍雀是風神,馬卻踏著他,賽過他,可謂是「天馬」了。那時才有了「天馬」一說。
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實在是堪稱中國的一絕。從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車陶馬、漢代簡潔質朴的黑漆木馬,到造型優美的唐三彩馬;從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上那渾厚粗獷的馬踏匈奴石雕,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壇區的六匹石刻駿馬;從唐代曹霸畫馬、韓■《照夜白圖》,到現代美術大師徐悲鴻創作的《奔馬圖》、溥佐的「宮廷馬」……那一件件馬的作品,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是青銅還是陶瓷,是現實主義手法,抑或是浪漫主義創意,都把馬的神情和內在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深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睞和贊美。
中國馬的藝術始終不衰,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幾千年來代有傑作。
圖一是漢代綠釉陶馬,通高115cm,長88cm,此馬威武異常,雙耳高豎,雙頰微突,線條銳利,眼瞳呈球狀,張口露齒,昂首長嘯,披鬃縛尾,四肢剛健,整體高大矯健,神態逼真。此陶馬屬於鉛釉陶製品。鉛釉陶是我國最早的色釉,是與器物本身一起燒成的高溫釉,出現於商周時期。到了漢代,我們的祖先成功地發明了低溫鉛釉。這匹馬滿施綠釉,顏色鮮艷,光彩照人,表面呈有珍珠光澤的粉末狀,形神兼備,風格典雅,氣勢磅礴,實為漢代鉛釉陶的代表作。
圖二是漢代黑漆木馬,高71cm,長70cm。漆器工藝在我國歷史久遠,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存中,曾出土了一件朱紅色漆碗。到了漢代,漆器不僅數量增加,而且種類品目繁多。這匹木馬,採用髹漆工藝,漆膜表面光亮,馬的造型挺拔生動,線條流暢。此馬四足穩踏,揚尾挺胸,張口露齒,雙目凝視前方,高豎雙耳聆聽四方,膘肥體壯,特別是臀部渾圓,使此馬頗具神韻。雖歷經千年,仍完好無損。
圖三是北魏灰陶馬,高29cm,長25cm;圖四是北魏鎏金灰陶馬,高27.5cm,長27cm,兩匹馬均具有北朝陶馬的典型特徵,即馬頭小而脖頸渾圓,體魁膘壯,四足踏地堅實有力,臀腹滾圓,尾部下垂,整體看與漢馬不同的是馬身有大量華麗的裝飾,如轡鈴、瓔珞、鞍橋、障泥、流蘇等。特別是圖四的北魏鎏金灰陶馬,在灰陶的胎質上通體鎏金使此馬更顯金光耀目,燦爛生輝。
圖五是隋代白釉馬,高26cm,長18cm。隋代,歷時雖只有37年,但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匹白釉馬,比例勻稱,鞍轡俱全,嘴銜兩鑣,胸下一帶,四足靜立,鬃毛分梳於馬頭前額兩側,圓睜雙目,兩耳上豎,且胸肌露圓,整體造型雄健有力,神氣十足,釉色白中泛青,釉質瑩潤光潔,是隋代白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均是退一步齋收藏的馬的藝術品、馬的文物、馬的精品。器物的主人愛馬、也愛馬的勤勞、馬的負重、馬的奔騰。在馬年的春天裡願馬給我們帶來好運,願馬給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帶來幸福。願馬的藝術永放光彩

③ 馬的簡單圖畫 怎麼畫

四步即可完成小馬的簡筆畫,特別可愛,也很生動。畫法步驟如下:

關於馬的資料:

  1. 馬是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

  2.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馬的主食是草。

④ 馬的素描圖片全身的

以上是我找的比較畫的好的素描馬的全身照片,比較清晰,其他基本都畫素描馬 的局部,所以比較難找,希望你能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