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蘭亭序》高清大圖全圖
點擊查看大圖,4513×1480像素
② 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現在在哪裡
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隨唐太宗殉葬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陰蘭亭,群賢畢至,王羲之有感作文並書寫下來,這便是《蘭亭序》的誕生起因。
相傳,王羲之回到家中,又書寫了幾遍,但都沒有當時書寫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後其子孫一直認真保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圓寂的時候便傳給愛徒辯才。
李世民酷愛書法,曾經下令在全國徵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個帶字的紙片。在帝王權力的號召下,雖然許許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獨《蘭亭序》一直沒有出現。後來唐太宗聽說藏在辯才之處,雖多次詢問未果。為了討皇帝歡喜,大臣房玄齡推薦簫翼取回《蘭亭序》。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一幅傳為趙孟頫所畫的以蕭翼賺蘭亭為題材的長卷,很好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蕭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後,便帶著數件王羲之作品喬裝接近辯才,騙得信任和好感之後,用激將法讓辯才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由於辯才已經信任了蕭翼,故不加防範,一天趁辯才和尚不在,蕭翼便卷著《蘭亭序》真跡跑回了皇宮。在這幅畫面中,中間盤坐的就是辯才和尚,右邊與之交談的便是蕭翼,畫面的最左側有兩人在煮茶,人物表情刻畫十分精源睜緩彩,更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一刻。
蕭翼回宮後,皇帝看到《蘭亭序》真跡十分高興,不僅提拔了蕭翼,還召辯才覲見,辯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蕭翼,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鬱郁而終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便命善書法的大臣紛紛臨摹,由於對《蘭亭序》的喜愛,唐太宗去世早氏時特將《蘭亭序》陪葬昭陵,至今無人開啟。
(2)蘭亭序真跡高清大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雹模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