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深海圖片
2. 真實點的大海圖片 不要太藍的
大海圖片: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
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
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份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
(2)深海圖片高清晰擴展閱讀
連綿不絕的鹹水水域,分布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積的71%。
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面積較小的海。三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被看作是大西洋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三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
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弧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歐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2.3哩)。從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其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11,034米。
3. 罕見!紐西蘭科學家公開深海白化鯊魚照片,珍藏博物館內30年
據外媒4月19日報道,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罕見的白化現象在深海鯊魚身上也有發生,近日,一位紐西蘭科學家就在發布的論文中,公開了一張深海鯊魚的白化照片。
據悉,這些深海鯊魚它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無光的世界裡,彼此之間很可能利用生物熒光,進行交流。
▲公開的白化鯊魚照片
加州莫斯蘭丁海洋實驗室太平洋鯊魚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艾伯特說:「據我所知,這在任何特定的鯊魚或鰩類中都不常見。我們研究人員能看到深海生物的機會本來就不大,所以親眼見到白化鯊魚時,覺得很有意思。」
面對這些白化鯊魚,海洋生物學家想要了解,色素的缺乏是否對它們造成了影響,甚至會影響與它們孫殲相近的鰩魚和鯊魚。因為缺乏色素,可能會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或者影響它們識別配偶的能力,在使用生物熒光信號的深海物種中,這甚至可能對它們的交流能力也有所影響。
▲白化與正常的鰩魚
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藏有許多自然 歷史 收藏品和軍事史收藏品,其中就有一個白化鯊魚的標本。
紐西蘭國家水和大氣研究所的漁業科學家布里特·菲努奇,在《魚類生物學雜志》 3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描述了這只大約30年前收集的,一隻燈籠鯊(一種深海鯊魚)出現的白化現象。
據悉,燈籠鯊因生活在深海,身體會發光而得名。這種鯊魚身體通常是深色的,盡管菲努奇發現的標本顏色很淡,但它仍然有可以發光的感光器官。
她說道:「我看到這條小鯊魚的時候,心想這是什麼鬼?純白的,竟然沒有色素沉著。因為每一種燈籠鯊都有獨特的光色模式,所以科學家們一則好沖直猜測它們會利用生物熒光相互交流。」
盡管菲努奇描述的白化鯊魚仍然有感光能力,但她推測,缺乏色素可能使其他個體很難認出這只雌性鯊魚是否可以成為伴侶,因此影響了它的交配能力。由於對這一物種的了解甚少,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揭示,它們之間可能是通過物種特有的感光模式,來進行識別和與同類交流。
菲努奇說,無論如何,這條鯊魚看起來都很 健康 ,沒有跡象表明它的白化是有害的。這只動物已經存活了一段時間,如果不是在當時的一次調查中被打撈上來的話,它可能還會繼續存襪晌活。
盡管如此,這個標本,就像已經觀察到的許多不同物種出現白化時一樣,還沒有成年。因為通常這種白化的生物,一旦過大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
加拿大溫哥華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學博士候選人詹妮弗•比格曼表示,海洋深度通常會影響海洋生物的顏色,許多水域較深的生物頂部顏色較深,因此從上面看,它們似乎與深水融為一體,而從下面看,它們又與明亮的水面融為一體,但白化可能會影響這一點。此外,這些白化個體可能不太容易偷襲獵物。
比格曼說:「作為一個白化物種,會導致更低的適應能力。但我們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白化現象,作為海洋生物學家,我們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屍體。我們連對深海鯊魚都知之甚少,對這種罕見的白化標本,就更不了解了。目前對於深海的知識發掘還嚴重不足。」
(孫麗娜,審校: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