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地球儀的完整展開圖
球體是不可展圖形,所以你無法將地球儀展開。
如果真的展開話,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地球儀的展開圖是一張世界地圖.。
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
(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
(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點讀語音地球儀簡介:
點讀語音地球儀點讀語音地球儀是採用先進隱形碼光學識別技術——類二維碼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閱讀和學習工具。
配套隱形碼識讀器(又稱點讀筆)使用,通過點到哪裡讀到哪裡的方式,實現視聽結合、聲圖並茂,使傳統枯燥的地球儀變得生動形象,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歷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網路知識輕松獲取。
視頻地球儀簡介:
中國唯一視頻地球儀視頻地球儀是採用先進隱形碼光學識別技術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演示學習和裝飾展示工具。
只需用MPR識讀器在視頻地球儀上輕輕點讀,即可在地球儀上LED顯示屏上全屏播放當地詳細的音視頻資訊,包括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歷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網路知識,同時還具備交互游戲功能。
視頻地球儀適用於教學觀摩演示、辦公裝飾、展覽展示等各種場合,營造出時尚、新派的文化氣息。
2 發明地球儀 :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他當時所畫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3 地球儀歷史 :
地球儀在歐洲:
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製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早期地球儀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後將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製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製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今。
2. 怎麼用乒乓球做地球儀要圖片
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乒乓球、細鐵絲、美工刀、尺子、圓規、馬克筆、白紙、擠塑板
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用筆在乒乓球的頂部和底部標出兩個極點。如圖所示。
3. 如何製作的3D旋轉圖片
1.打開PS,然後利用PS打開一張圖片,比如今天小編打算給大家製作一張旋轉的地球儀,則選擇一張世界地圖打開。
2.接著點擊「圖像」→「模式」→「RGB模式」,將當前文檔轉換成RGB模式。同時雙擊「背景層」將其轉換成「圖層0」。
3.點擊「3D」→「從圖層新建形狀」→「球體」項,將當前圖層轉換為球體。
4.接著點擊「窗口」→「動畫」項來打開「動畫面板」,點擊「動畫面板」右上角的「菜單」按鈕,從彈出的擴展菜單中選擇「文檔屬性」項,並在打開的「文檔屬性」窗口中將「持續時間」設置為3秒,將「幀頻率」設置為「24」或合適的數值,最後點擊「確定」按鈕。
5.展開「圖層0」,並點擊「3D對象位置」前面的開關按鈕,以創建一個關鍵幀。
6.接著將時間軸移動到最右側,在「屬性」窗口「方向」輸入框中,將「Z」設置為「360」。
7.然後就可以點擊「動畫面板」下方的「測試」按鈕來測試動畫啦。
8.當然,我們還可以增加其它動態效果。當效果製作完成後,我們就可以調整圖片的尺寸並將其輸出啦。利用「裁剪」工具將圖片區域重新進行裁剪。
9.然後點擊「文件」→「存儲為Web和設備所有格式」項。並在打開的窗口中,點擊「預覽」按鈕就可以通過網頁對效果進行預覽操作。
10.預覽效果滿意後,在「存儲」窗口中將「循環選項」設置為「永遠」,並點擊「存儲」按鈕將結果輸出。
4. 地球儀展開圖
地球儀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4)能轉的地球儀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中國地球儀的製作始於元代,由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狀況,屬於原始的繪制方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後,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親自製作地球儀,並著有《坤輿萬國全圖》。
受其影響,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製成一架地球儀。約在崇禎三年(1630年),朝廷也製作了一架地球儀。
這些地球儀上繪制了經緯網,擴充了我國此前的地球儀上只有27處觀測點的緯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整個地球緯度,也彌補了我國此前不知經度的空白,並標注了五洲說,使當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新知識。
繼明之後,喜愛科學的康熙皇帝不僅引進、製作,還熟練使用許多來自西方的科學儀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都超出了其他歷代的統治者。明、清兩朝製造的地球儀現僅存3件,其中2件存於故宮博物院,1件存於倫敦英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