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誰知道內蒙古大草原的資料和圖片
內蒙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動人歌聲即是其生動寫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內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內蒙古人民正從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現代化牧業生產發展。我國的內蒙古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不過,這里的草場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
位置:內蒙古草原位於我國北部並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鄰。
內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蒙古族人民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內蒙古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保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類型,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艷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盪盪,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烏蘭察布大草原 烏蘭察布大草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許多大型度假村和旅遊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草原旅遊點。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大草原屬半荒漠草原,響沙灣是遊人滑沙、乘駱駝游沙漠的好地方。這里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墓而馳名。鄂爾多斯歌舞者衣著裝飾華麗,這里的祭祀活動禮儀隆重,元代宮廷「詐馬宴」非常獨特。
阿拉善大草原 阿拉善大草原為荒漠草原,中國最著名的「駱駝之鄉」。在這里可乘駱駝深入沙漠,探訪額濟納胡楊綠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嘗烤駝峰、烤全羊。
⑵ 蒙古包的簡介,特點是什麼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為圓錐形,圍牆為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數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多用在蒙古語中「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性價比高:採用鋼架蒙古包 ,首先在價格上面比較來說,同樣直徑大小的蒙古包,用木質的價格要比我們用鋼架的蒙古包 貴3倍以上。我們採用鋼管全是國家標准鋼管經過鍍鋅處理,永不生銹。
搭建和拆卸:在搭建安裝方面 ,以往任何蒙古包都不可比擬的 ,最小的鋼架蒙古包,兩個人15分鍾就可以搭建起來 。這個特點極大的吸引了 做夜市燒烤的商家 ,方便,快捷。
保暖效果好:蒙古包採用四層保溫處理,第一層是防雨大化纖帆布,這個布是最好的防雨帆布 ,抗老化,壽命長,第二層和第三次分別是白色保溫羊毛氈和隔熱層,這樣可以是蒙古包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 ,最後則是金黃色的里子布,進去之後讓人感覺進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般。感覺舒暢。
(2)高清草原蒙古包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
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在歷史上,許多東西方旅行家、探險家、學者在他們的著作里寫到蒙古包,如法國魯不魯乞寫出的《東游記》等。
⑶ 蒙古包是什麼樣的
蒙古包是蒙古人祖祖輩輩住慣了的移動房屋,是牧民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家。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曾被稱為「氈包之城」,就是在今天的這座現代化城市裡,也能在林立的高樓之間見到蒙古包。蒙古的國家宮是一座氣勢非凡的現代化大樓,在國家宮的天井中搭建有一個美麗的蒙古包,這就是蒙古的國家禮儀宮,是蒙古國家領導人會見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禮儀之地。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始於清代。"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
【1】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2】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3】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有新的發展。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築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⑷ 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
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4)高清草原蒙古包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蒙古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