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安門長什麼樣子
天安門的樣子是: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
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
天安門的城台:
天安門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貳』 天安門圖案象徵什麼。
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的底子及垂綬為紅色,金、紅兩種顏色在中國是象徵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
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
(2)天安城門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叄』 求天安門正面的高清圖片
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主席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圖片如下:
『肆』 天安城門長什麼樣
天安城門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北平解放後,天安門廣場的改造計劃才提上日程。先是進行廣場大掃除,清除了成堆的垃圾——光從天安門城樓就拉走了幾大卡車鴿子糞。
又修繕了天安門城樓,修建了觀禮台、豎起了新中國第一根22米高的電動國旗桿,迎來了開國大典。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
建築價值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地理交通信息
①乘北京地鐵1號線,1、2、52、82、120路公共汽車天安門東站下車。
②乘北京地鐵2號線,8、20、22、59、66、67、82、93、137、599、332、622、BRT1路等公共汽車前門站下車。
『伍』 天安門長什麼樣呢
天安門的樣子如下描述: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花籃,矗立在廣場中央,花籃中裝滿五顏六色,多姿艷麗的鮮花。廣場兩側五十六根高大巍峨的`民族柱威然屹立,代表了五十六個民族和諧團結,代表了五十六個團結的民族共同托起一個繁榮昌盛的中國。在花籃、民族柱的裝扮下,更襯托出天安門廣場的壯觀。
走近參觀,一輛輛彩車整齊排列在天安門廣場中間,每輛彩車分別代表各自地區的特色。北京的鳥巢和天壇、天津的輕軌列車、上海的世博會、安徽的徽式建築。
天安門的建築特點:
天安門城樓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屋頂,有正脊一條,正脊的兩端有一對華麗的龍型琉璃裝飾物,稱為龍吻(又稱大吻或正吻),另有垂脊8條,在垂脊頂端各有一條龍吻,故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
在8條垂脊上各有十個栩栩如生的仙人走獸,最前面的是「騎雞仙人」,之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犬、鬥牛等九種形態各異的走獸。
『陸』 我國的天安門城樓是什麼樣子
天安門城樓位於偉大祖國首都北京城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門樓,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叫承天門,寓意"奉天承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巨柱高聳,金磚鋪地,一平如砥;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大廳內一盞重450千克的宮燈和16盞重350千克的輔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經過了4次較大的修繕,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國家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天安門已成為中國的象徵,是全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