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李白雕塑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秦艽長什麼樣圖片 2025-02-07 06:31:54
ps如何批量翻譯圖片文字 2025-02-07 05:09:46
手工鑽石畫圖片大全 2025-02-07 05:09:06

李白雕塑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6-10 12:02:28

⑴ 李白真實照片

李白是唐朝的人,所有的圖片都是畫出來的,

張硯鈞作品

⑵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代表作品: 《蜀道難》《行路難》《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等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關於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一說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李白手跡碑刻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來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 李白圖片
(《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 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 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像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 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 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凈取勝。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詩中的「浮雲」、「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詩中有著特定情感內容的比興意象,意謂遊子一去如浮雲飄泊無止,故人惜別又似落日依依,緣情布景而不留鑿痕。又如「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首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和時辰,又用「雲」和「雁」的意象喻指離別和遠行。此外如「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西輝逐流水,盪漾遊子情」(《游南陽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里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豐采。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於是,洞庭煙波、赤壁風雲、蜀道猿啼、浩盪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賓士的駿馬。在詩里,詩人一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於極端。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像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妻子
李白一生,先後有過四個妻子。 1許氏,結發妻子,許圉師的孫女 2劉氏,同居後分手 3東魯某氏 4.宗氏,最後一個妻子,宗楚客的孫女 第一個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襄陽經過朋友孟浩然的撮 李白
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裡,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郁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其子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女名:平陽。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個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 第三個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四個妻子,公元744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並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獄,發配夜郎時,宗氏還多次施救,從此兩人沒再見面。李白很喜歡最後一個妻子宗氏,曾作詩《自代內贈》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辭親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太白作清平調圖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 太白醉酒圖
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准備去越州。可是在途經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一身好入名山游的他,趕往國際繁華都市越州(紹興),越州山水甲天下,讓李白流連忘返,尤其是會稽山、鏡湖、天姥山、蘭亭、東山等地,李白與賀知章可謂忘年交,又想效仿謝安建功立業,對魏晉時期的王羲之等風流更是欽羨不已,在越中尋仙問道,陶醉在越州山水的他,留下了近百首詩,李白其後數次重遊越州,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初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已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 太白醉酒
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李白圖片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再次遠行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謫仙像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籙(道教的秘文)、授道籙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紹興)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歷史底蘊。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