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膝跳反射應該敲擊什麼位置
膝腱(膝蓋下韌帶)。
膝跳反射(英文knee-jerk reflex)是一種最為簡單的反射類型,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從接受刺激,直到發生反應的全部神經傳導途徑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1)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意義
從進化的角度來考慮,同肌緊張一樣,膝跳反射是牽張反射的一種,是人直立行走後建立的抗重力反射,它是以脊髓為中樞,維持人的直立狀態,因為人直立的時候股四頭肌是收縮的,一旦出現被拉伸的情況,就意味著膝關節要發生彎曲,所以必須進行反射性的收縮,以維持姿勢。
除了膝腱之外,人的其他抗重力維持姿勢有關的肌肉都有類似的反射,比如人的腳後跟的跟腱反射;其他動物如猴子,由於長期掛在樹上,它們的肱二頭肌就是抗重力肌,也會有類似的反射。
❷ 髕骨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髕骨的具體位置如下圖所示:
(2)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1、髕骨,俗稱膝蓋骨,是股四頭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塊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狀,位於皮下,容易摸到。其上寬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動,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髕骨後面光滑覆有軟骨與股骨髕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頭肌肌腱通過。
2、髕骨主要作用為:傳導並增強股四頭肌的作用;協助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膝關節,並在膝關節伸直過程中起滑車作用。
❸ 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具體在身體的哪個部位
人體的小腿有兩根骨頭組成,內側的就叫脛骨,外側的叫腓骨,脛骨承受小腿所有力的2/3,比較粗,但它外面沒有肌肉包裹,它的神經、血管位於人體較表面,比較容易受傷。
首先,脛骨屬於下肢骨,為膝關節下面,足踝上面,之間的部位。脛骨為長肢骨,左右對稱兩個。所以,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就在膝關節的內側正中。
(3)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修復骨缺損尤其是壓力側的骨缺損:在股骨骨折內固定術中,除要求對骨折解剖復位外,還要求修復骨缺損,恢復骨的完整性,尤其是壓力側的骨缺損,即使小的骨缺損,也會導致骨不連的發生。
對於萎縮型及骨缺損型骨不連,由於斷端缺乏血液供應,所以必須植骨,同時給予碎骨塊合理的固定。股骨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後早期應避免負重,患肢功能鍛煉應遵循早期肌肉舒縮和關節活動為主的原則。
中期可扶拐練習行走,但仍不能負重,只有待X線片上出現連續骨痂時才能逐漸負重行走,一旦出現骨折部位疼痛,應立即復診。如果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骨折,當骨折延遲癒合時,可將靜力型固定遠離骨折一端的交鎖釘拔除,轉變為動力型固定,以清除應力遮擋作用,並對骨折端產生生理應力,促進骨折癒合。
❹ 膝跳反射敲哪裡圖解
(1)用小錘扣打A感受器處,小腿會向上跳起,該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灰質內,不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因此該反射屬於生來就有的簡單反射(非條件反射).
(2)用橡皮錘敲擊A感受器處,受試者小腿向上跳起,這說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
(3)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叫反射弧;由分析可知,圖中的A是感受器,C是神經中樞.
(4)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
如果因某種原因D傳出神經受損,叩擊A感受器處,人體不會作出反應,因為反射弧不完整,效應器接收不到神經傳來的神經沖動;但是神經沖動會沿著脊髓的白質上行傳到大腦皮層的軀體感覺中樞形成的感覺.因此,若患者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但敲擊A處仍有感覺,說明A感受器、B傳入神經、及C神經中樞沒有受損或患病,患病的是D傳出神經.
故答案為:(1)會; 是.
(2)反射.
(3)反射弧; 感受器; 神經中樞.
(4)傳入神經.
❺ 膝蓋上有個什麼穴位
膝蓋上有一個鶴頂穴。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股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股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布。
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5)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膝蓋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
老年人發現有明顯骨質增生後,適量運動仍要進行,但要避免長期劇烈運動,因為長期的劇烈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加重疼痛。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
❻ 膝蓋後面是什麼穴道
腘窩深部的穴位叫----委中,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深部有坐骨神經。中醫有「腰背委中求」的說法,就是說,腰背痛時,可刺激委中穴位來治療。 這部位比較重要,解剖關系比較復雜,應該常聽說「腘窩囊腫」就是深部的膝關節囊液外漏造成的。
腘筋膜由縱、橫交織的纖維構成,緻密而堅韌,患腘窩囊腫或腘動脈瘤時,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脹痛明顯。腘窩底自上而下為:股骨腘面、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
(6)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股動脈的延續,位置最深,與股骨腘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故股骨髁上骨折易損傷腘動脈。腘動脈上部位於脛神經內側,中部居神經前方,下部轉至神經外側。
膝上內側動脈、膝上外側動脈、膝中動脈、膝下內側動脈和膝下外側動脈,供應膝關節,並參與膝關節動脈網的組成。其它分支營養膝部的肌肉。在腘窩下角,腘動脈分成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兩終支。
❼ 膝蓋各個部位疼痛圖解
疼痛的位置:
膝蓋的側面
髕骨頂部到脛骨頂部的疼痛可能是“髕骨腱炎”的徵兆,這是常見的過度使用損傷,常見於跳躍相關的運動。
髕骨腱炎是由髕骨腱反復受到壓力引起的。 這種肌腱將膝蓋骨連接到脛骨上,負責小腿的伸展。
1 .你得了髕骨腱炎,可能會感到疼痛和壓痛。 另外,可能在肌腱(膝蓋骨和脛骨的交匯)附近腫脹。 初期可能只在駕駛中出現,但隨著情況的惡化,即使不運動也會整天注意到。
2 .診斷確定後,建議停止跑步直到痊癒。 敷冰、服用消炎葯、做伸展和強化運動可能會有幫助。
3 .運動前建議小腿伸展和繩肌伸展,力量訓練要集中於伸展肌肉的運動
❽ 坐骨神經疼的位置是哪裡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即疼痛位於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
坐骨神經痛大多數為單側,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為持續性,亦可為發作性,椎管壓力增加時症狀加重,亦可沿坐骨神經徑路放射。坐骨神經干壓痛明顯,腓腸肌壓痛存在;疼痛與肌無力多不平行。
一般疼痛較重,而肌無力多不明顯,急性期由於疼痛判斷運動功能較為困難,可檢出足下垂,腓腸肌、脛前肌萎縮;跟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但跟腱反射亦可正常,膝反射正常,淺感覺障礙明顯。
(8)膝關節神經在什麼位置求圖片擴展閱讀:
一般症狀:
(1)疼痛主要限於坐骨神經分布區,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和足部,疼痛劇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勢;腰部屈曲、屈膝、腳尖著地。如病變位於神經根時,椎管內壓力增加(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
(2)肌力減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部位、損害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可有坐骨神經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
(3)可有或無坐骨切跡處坐骨神經乾的壓痛。
(4)有坐骨神經牽拉征,Lasegue征及其等位征陽性,此征的存在常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經根或神經干此征可消失。
(5)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❾ 什麼是坐骨神經
神經系統是機體內主要的功能調節系統。它控制和調節著機體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動,並把它們聯系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保證機體內部活動的統一與協調。同時,神經系統使機體與外界環境相聯系,使機體與外界環境保持相對的平衡。因此,神經系統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神經系統在形態和功能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了便於描述和學習,將其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於顱腔和椎管內。周圍神經系統是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部分,其將中樞神經系統與各系統的器官、組織連接在一起,使中樞神經系統完成對各系統器官和組織的控制與調節。周圍神經系統分腦神經、脊神經和內臟神經三部分。
坐骨神經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經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之間至大腿後面,在股二頭肌深面下降達_窩,在_窩稍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坐骨神經本干發支支配股肌後群並布於髖關節。
(1)脛神經:為坐骨神經本乾的直接延續,在小腿三頭肌的深面伴脛後動脈下降,在內踝後下方分為足底外側神經和足底內側神經,入足底。脛神經肌支支配小腿後群肌及足底肌,純碼清皮支布於小腿後面和足底皮膚。損傷:足呈背屈外翻狀態,出現「模啟仰趾足」
或「鉤狀足」。
(2)腓總神經:沿_窩外側緣下降,繞至腓骨頸的前下,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小腿外側群肌,皮支分布於小腿外側、足背及第2 ~ 5 趾背的皮膚。腓深神經肌的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皮支分布於小腿前面及第1、2 趾相對緣的皮膚。損傷:足下垂,略有內翻,呈「馬蹄內翻足」。陰部神經分布於肛門、外生殖器及會陰部的肌肉和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