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眼鏡蛇長什麼樣子
眼鏡蛇長的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頭部呈橢圓形,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顏色多種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
眼鏡蛇(學名:Naja)為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
眼鏡蛇
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
眼鏡蛇常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住宅附近也常見出現。該蛇食性很廣,既吃蛇類、魚類、蛙類,也食鳥類、蛋類、蝴蠍等。屬晝行性蛇類,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動覓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眼鏡蛇
② 蛇長什麼樣子
不同品種的蛇長的都不一樣,但一般蛇全身分為頭、軀干、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
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分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生活習性
活動特性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蛇類活動的最適溫度是20-30℃,在這適宜范圍內蛇的生長速度也隨氣溫上升而直線上升。空氣濕度對蛇類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以50-70%為宜。
蛇的活動與外界溫度、濕度、光線以及食物密切相關。在這些外界環境條件的作用下,出現了明顯的季節性和晝夜性的特性。
③ 世界上真的有蛇人嗎 奇書里有人頭蛇身的神話
說到蛇,估計很多人都對於這種動物應該是聞風喪膽吧。不過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在網路上也曾經看到過關於人頭蛇身的圖片或者是怪物吧,對此很多網友們對於這中所謂的人頭蛇身的生物,也就是蛇人也感到十分好奇,世界上真的有蛇人嗎?不過經過了解這其實也是一些網友們的PS圖片合成罷了,也可能就是從《山海經》那裡得敬鄭到的啟發,它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代書籍,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而裡面也有很多關於人頭蛇身的神話,我們來一起去了解一下。
隨後科學家推測這人頭怪物很有可能是女媧娘娘的後人,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無法接受。不過關於這件事情的傳聞我們也只能是在網路上有所聽聞,並沒有人親眼所見,這一報道也有可能是網友們杜撰出來的,即使是真的,那麼那也只是一種我們之前所沒有見過的罕見生物。而網路上所謂的人面蛇身的蛇人圖片其實也都是網友們用電腦軟體合成的,因為人和動物的染色體數目不同,遺傳基因也不同,不會生出那種怪物的。所以蛇人也並不是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④ 誰看過頭上有冠的蛇!是什麼樣子的!
雞冠蛇,蛇頭像雄雞頭長火紅雞冠,身長一尺多,粗大約幾寸,圍可數寸。可直立上身,還可騰空飛行。異常迅猛,攻擊時雞冠狀物便由紅變紫。頭較大,吻端鈍圓,吻棱明顯。眼鹼發達。鼓膜裸露,無肩褶。體背鱗片具棱呈覆瓦狀排列,背鱗尖向後,背正中有一列側扁而直立的鬣鱗。
(4)人頭蛇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雞冠蛇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區,活動於山地、平原和丘陵一帶在灌木叢或稀疏樹林下較多幾。捕食蜘蛛、各種昆蟲及其幼蟲。4月下旬至9月產卵、每產6-9枚,卵橢圓形,黃白色。
遍及中國大江南北的森林、墓地等等,其中包括了 安徽黃山境內的大山中、大坪水庫(東南近鄰武當山,南面與神農架相連)、懷柔區渤海鎮卧佛山地、湖北媯安縣、遼寧沈陽蘇家屯區東山口村大山東林地、鳳城、吉林通化、四川、湖北廣水烏龜山、膠東、湖南、安徽等等。
⑤ 誰知道這是什麼蛇嗎有毒嗎
赤鏈蛇
赤鏈蛇
摘要
赤鏈蛇是蛇亞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俗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棱,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
信息模塊
中文學名:赤鏈蛇
中文別名:紅斑蛇、火赤鏈、桑根蛇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 Colubridae
屬:鏈蛇屬 Dinodon
種:赤鏈蛇
分布: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國台灣、河北、山西、遼寧、吉林等地
介紹
屬說明
原
鏈蛇屬(Dinodon)與白環蛇屬(Lycodon)的 成員形態特徵比較近似,過去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征為:上頜齒均被兩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後3個組,但最
後一組鏈蛇屬為3枚,而白環蛇屬為2枚。然而,根據郭等人的研究,該分類學指征是令人 懷疑的(2013),故認為原鏈蛇屬為白環蛇屬異名。考慮到鏈蛇屬一
些成員的知名度大於白環蛇屬成員,私以為可以取鏈蛇屬作為Lycodon屬的中文名。
赤練蛇
別名和地方名
火赤鏈、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
主要分布
赤鏈蛇在國內分布很廣。國內除內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等地,其中沃氏亞種(Lycodon rufozonatum walli)分布於日本。
形態特徵
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齒,成年 狀態體長可達1—1.8米。頭較寬扁呈明顯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布滿紅黑相問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較短細。
毒性
赤鏈蛇被認為是無毒蛇,但其口腔分泌物或對人體有害。無致命記錄。日本所記載之「赤鏈蛇」的致死記錄實為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之誤。
生活習性
大
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 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
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
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
的習性。竹林中的赤鏈蛇
食性
以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甚至同類)、鳥、動物屍體為食。
繁殖
卵生,7~8月產卵,每產7—15枚。
飼養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練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於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適,上面用鐵絲網製成既通氣良好又牢靠的蓋子蓋好。
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將木箱咬破逃走。
箱的地層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於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後也要換上新的。
箱內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
此外,箱內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數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供蛇在裡面藏身隱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開始飼養最好從幼蛇養起。養幼蛇的方法很簡單,把它關在飼養箱內,只要每天供應新鮮的食用水就行了。初生的仔蛇不吃
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隨著卵黃等體內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一次蛻皮後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
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
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鳥蛋、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赤練蛇對溫度、濕度、環境等養殖條件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飼養管理,適宜初次養蛇者飼養。但此蛇食慾比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攝食1次。1條中500克的赤練蛇,每次可食小青蛙或小蟾蜍2~3隻,多者可達5隻。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喂,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鰍、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
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鰍。所謂死泥鰍,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鰍,而是把活泥鰍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鰍,在馴誘赤練蛇吃死泥鰍之前,應暫停投喂
其他食物。
赤練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赤練蛇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只宜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赤練蛇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另外,赤鏈蛇脾氣非常暴躁,把玩時需謹慎成體赤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