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遼寧艦什麼時候第一架戰機首飛
遼寧艦上首次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這些瞬間你還記得嗎?(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
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
艦載機起飛畫面一經播出
指揮員的手勢隨之走紅
然而同一天
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卻倒下了
「才見霓虹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
你還記得嗎?
那一夜的航母style
那一夜永遠睡去的羅陽
還有一飛沖天的大國夢!
下面通過一組圖片
回顧5年來的這些難忘瞬間↓↓
降落
望採納
B.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
EVA的動漫作品中,人物的設計相當好看。那麼,EVA動漫中的原畫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1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2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3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4
EVA原畫壁紙圖片欣賞5
EVA整部動畫都是建立在復雜的宗教思想之上的。簡單的,從片名就可以看出Evangelion是由英文中Evangelist傳播福音者杜撰而來,這就不能不讓人想到舊約聖經了吧。而且,故事中充滿了所謂上帝、亞當、夏娃、以及死海文書(The Dead Sea Scrolls:注1)等的說法。整個故事就是建立在猶太教的基礎之上的,由於猶太教和____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才有如此多的我們所熟悉的聖經中的事物;然而,本片既不是猶太教的思想宣傳,也不是基督____教影片,作者不過是借用了其中的故事概念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已——這些在下面的分析中將逐漸顯示出來。 既然談到宗教,就讓我們從EVA中的一個神秘的組織NERV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NERV—GOD'S IN HIS HEAVEN,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看過EVA的人一定會對NERV的那個血紅色的標志有深深的印象,同時也就會了解小標題中的那句GOD'S IN HIS HEAVEN,ALL RIGHT WITH THE WORLD——是英國的詩人Robert Browning的詩句,我們可以暫時翻譯成「神不為者,人為之」,我們就可以從這句話中了解到NERV所代表的意義。正如碇元渡所言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請看在第十二話中碇元渡與冬月在南極時的對話(此時兩人在航空母艦上) 東月:不允許任何生命的存在,死亡的世界——南極,不,也許應該成為地獄吧。
SEELE是NERV的直屬上級機關,SEELE作為人類補完計劃的計劃者,是EVA背後的最大的也是最終的指引力量(從SEELE的意思——靈魂就可以得知),其實只有SEELE和NERV的高層人事才知道所謂人類補完計劃的真相。所謂人類補完從外表上看是人類通過科學的力量包括神力進化到新的境界的過程,如果以電影版為基準的話,就是人類還原為LCL之海中的靈魂樣的存在。有人認為THE END OF EVANGELION的結局是人類全滅,其實是人類失去了肉體,失去了相互之間的隔閡以精神的形式繼續存在下去,也就是精神上的補完。在這一點上,TV版的結局也是如此,第25、26 話的心理分析可以說就是象徵了(其實就是)心靈的補完。由此也可以看出SEELE 可以放棄人類肉體而使人類進化到精神世界的行為證明了他們意識第一的觀念。同時也就是本片的思想基礎——人的思想是最重要的,EVA的意義就是要給人的心靈一種補完的感覺。
猜你感興趣:
1. 王者榮耀精美壁紙
2. lol源計劃原畫壁紙
3. 2017LOL原畫高清壁紙
4. lol原畫壁紙金克斯
5. cg場景原畫高清壁紙
6. lol原畫壁紙厄加特
7. 動漫設計原畫壁紙圖片
C. 山東艦高清壁紙請上新,山東艦的外觀有多令人震撼
山東艦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它的出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技術水平。山東艦是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項目,從電力系統、雷達設備到武器,都是中國研究人員一點一點設計出來的。
中國海軍的不斷發展進步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實力,但下水的艦艇數量和質量也越來越高,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中國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縮小了與傳統海軍強國的差距。公開資料顯示,山東排水量6萬噸,常規動力,無彈射裝置。山東的出現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已經具備自主研製建造航母的能力,並將繼續以高速高效的方式走在世界前列。
D. 尼米茲級航母一共有幾艘分別介紹
尼米茲級航母一共有十艘。
作為美國海軍遠洋戰斗群的核心力量,尼米茲級航母搭載多種不同用途的艦載機對敵方飛機、船隻、潛艇和陸地目標發動攻擊,並保護美國海上艦隊和海洋利益。
十艘尼米茲級航母介紹如下:
1、CVN-68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開始建造日期:1968年6月22日 ,下水日期:1972年5月13日 ,開始服役日期:1975年5月3日。該艦目前仍是美國海軍重要的打擊武力平台,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型的軍艦之一。
2、CVN-69 艾森豪威爾號
紐波紐斯船廠建造,1970年8月15日開工,1975年10月11日下水,1977年10月18日服役。
艦名承襲自帶領美國走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34屆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因此也與艾森豪總統一樣,擁有同一個小名:艾克(Ike)。
3、 CVN-70 卡爾文森號
1975年10月11日開工,1980年3月15日下水,1982年3月13日服役。
屬於核動力航母,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的第3艘。
4、CVN-71 羅斯福號
1981年10月31日開工,1984年10月27日下水,1986年10月25日服役。
「羅斯福」號航母是尼米茲級第四艘,作了較大的改進,排水量有所增加。
5、CVN-72 林肯號
1984年11月3日開工,1988年3月13日下水,1989年11月11日服役。
林肯號是以帶領美國走過南北戰爭的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為名,是美國海軍第二艘使用這名字的船艦。
6、CVN-73 華盛頓號
1986年8月25日開工,1990年7月21日下水,1992年7月4日服役。
華盛頓號於2008年編入第七艦隊,以取代退役的小鷹號。
7、CVN-74 史坦尼斯號
1991年3月開工建造,1993年11月正式下水,1995年6月開始服役於美太平洋艦隊。
斯坦尼斯號是以來自密西西比州、著名的美國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為名。斯坦尼斯議員長年擔任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成員,在他參與此委員會事務的期間(1969年~1980年),他推動了許多改造美國海軍的大型計劃,因而獲得「現代美國海軍之父」的美名。
8、 CVN-75 杜魯門號
1993年11月29日開始建造,1996年9月13日下水,1998年7月25日正式交付海軍大西洋艦隊服役。
杜魯門號與同級其他航母相比,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主要是採用了一些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
布設了IT-21非保密型區域網,將計算機、列印機、復印機、作戰兵力戰術訓練系統,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數字化綜合印刷廠及綜合資料庫等連為一體,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增設了保密戰術簡報室,艦員配備了數字式身份卡,還為艦載機起降配備了綜合電視監控系統。
9、 CVN-76 里根號
1988年2月12號開始建造,2001年3月5日下水,2003年7月12日正式交付。
里根號的上層建築是美國海軍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做出的首次大幅變動。島型建築經全新設計,其上層甲板上的艦員可以有更寬闊的飛行甲板視野;攔阻索從4條減為3條,從而騰出了大量空間。以便將來安裝無法預知的設備。
10、 CVN-77 布希號
2003年鋪設龍骨,2009年5月11日正式交付美國海軍。
布希號擁有更先進的雷達和導航儀器,線纜和天線均採用內置設置,從而更突出了隱身性;它的自動化管理程度更高,艦上一次裝載的食物可供全艦6000名官兵使用90天。
E. 美國歷史上共建造了多少艘航空母艦分別是什麼名字
一、 美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 美國是最早發展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它對這個極具革命性艦種的關注幾乎與航母的先驅國英國、日本同步,都發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到20年代初期這樣一個時間段里。 與英國、日本相比,美國第一艘航母的出世要稍微晚點,但建造模式卻極其類似——都是用現有的艦種進行改裝。追溯起來,美國航母的源頭是和一艘排水量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連在一起的,因為美國的第一艘航母「蘭利」號就是由「木星」號改裝而來。這一工程自1919年6月在諾福克海軍工廠開始,三年後「木星」號搖身一變,並以「蘭利」號的名義出現於美國海軍現役,從而掀開了美國航母的歷史。 「蘭利」號的編號為CV-1,標准排水量提高為11,500噸,速度15節。飛行甲板採用全通型,載有飛機34架,沒設升降機。1922年11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飛機彈射起飛試驗成功。 「蘭利」號服役後一直用於訓練,為美國海軍探討航空母艦的早期戰術做出了突出貢獻。1936年,它又被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母艦(AV-3)。 1942年2月27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執行運送P-40戰斗機任務時,被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擊沉。 1922年9月拍攝的「蘭利」號。很有趣的是,它的艦尾有一個鴿子間,曾用來飼養信鴿,以便為飛行員領航。
二、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拍攝於1933年2月2日「列剋星敦」號照片 1942年的「薩拉托加」號,其主炮換成Mark12雙聯裝127毫米炮 在「蘭利」號之後,列剋星敦級航母也加入了美國航母的行列。 和「蘭利」號一樣,列剋星頓級航母在設計之初其原型艦也為兩艘1921年1月開工的南達科他級戰列巡洋艦,而後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影響在竣工前改為航空母艦,分別命名為「列剋星頓」號(CV-2)和「薩拉托加」號(CV-3)。 列剋星頓級於1925年10月下水,1927年12月正式服役。標准排水量為36,000噸。採用了封閉艦首,飛行甲板長270.8米。航速34節,可載機90-120架。與英、日同期幾艘由主力艦體改建的航母相比,列剋星敦級更具有現代航母的特徵,也是最強的航母。 「列剋星敦」號1942年5月8日在珊瑚海戰役中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航空戰隊擊沉。「薩拉托加」則熬過了二次大戰,後於1946年7月25日被用作比基尼島核試驗艦被炸沉。
三、 美國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為專門設計的航母——「突擊者」號 1944年6月的「突擊者」號。圖中可見它的起倒式煙囪已經拉起,桅頂上裝了新型SP雷達及SC-2雷達。由於超重,它的127毫米炮均已拆除。 「突擊者」號(CV-4)是美國第一艘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航母,排水量比列剋星敦級約小一半。由於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13500噸),1927年設計時為13800噸,建造時則增加了700噸。它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裝有6個帶絞鏈的起倒式煙囪,每邊3個。煙囪內部相通,能把煙氣從下風方向排走,人而減少煙氣以對飛行作業的干擾。 「突擊者」號二戰時在二線部隊主要用作大西洋飛機運輸艦、護航艦、訓練艦,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7年1月28日被賣出拆毀。
四、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約克城級是1933年開工的新一型航母,共有三艘艦,分別是:「約克城」號(CV-5,1937年建成)、「企業」號(CV-6,1938年建成)和「大黃蜂」號(CV-8,1941年建成)。和它前面的「突擊者」號相比,約克城級增大了艦體和航速,同時加強了水平和水下防護。更需要說明的是,也就是從約克城級開始,美國航母的島式上層建築和煙囪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美國航空母艦的基本型。 約克城級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僅從中途島一役就可以斷言,它們對二戰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艘艦中只有幸運的「企業」號看到了戰爭的結束,而「約克城」號1942年在中途島沉沒,「大黃蜂」號在隨後的聖克魯斯戰沉。 發生在約克城級三艘航母身上的故事是極其悲壯和感人的,因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幾乎就是它們這幾艘航母在支撐著美國海軍。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在這里敘述那些往事了,以後有機會時再做補充吧。 約克城級性能: 標准排水量(噸):19,576 滿載排水量(噸):25,484 載機(架):80-90 航速(節):32.5 艦員(人):2,120. (註:「大黃蜂」號噸位上有差別。) 「約克城」號 「企業」號 「大黃蜂」號。
五、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在美國航母歷史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這是我們下面所以要細說它的原因。 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母起了顯著作用。它們給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艦隊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控制權,確保了盟軍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直逼日本本土。埃塞克斯級是美國海軍歷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母,也是蒸汽時代所建數量最多的一批主力艦。 △ 建造背景 二次大戰爆發前,雖然美國己有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只是一種海上浮動機場,從上面起降偵察機和尚未證明其威力的攻擊機。艦載航空兵的戰略、戰術以及它的作用還依然處於理論性爭論之中。在美國的造艦計劃中,航空母艦也不佔據主要位置。二次大戰爆發之初,在大西洋進行的一些戰斗活動使航空母艦的擁護者也沒有充分理由來為其觀點進行辯解,因為英國的「勇敢」號、「光榮」號和「皇家方舟」號航母均先後被擊沉了。 然而,隨著歐洲戰事的進展和日本擴張野心的日益暴露,美國深感有加強航母建造的必要;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國會決定於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但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卻只有5艘開工。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海軍造艦思想的徹底變化。一夜之間,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而成為主力艦,殘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斷然以航母為核心組成了抗擊兵力。這時,美國人才痛切地感到,航母數量的不足和艦載機的陳舊過時,使他們不得不以劣勢兵力與占優勢的日本艦隊抗衡。「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黃蜂」號和「大黃蜂」號在1942年相繼戰沉,在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太平洋上曾經只剩下了「企業」號一艘可以戰斗的航空母艦。在此危急情況下,美國決定加速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1942年財年再提供10艘、1943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戰爭急需,羅斯福還提出了將正在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迅速改建成輕型航母的計劃,並大力改建和建造數級護航航空母艦。 △ 設計與建造 早在1937年約克城級開始服役時,情況己表明這些標准排水量為19900噸的航母已不能滿足要求。當時,正在設計中的新式艦載機的尺寸、重量和性能都要求海軍建造更大型、更有效和具有更好甲板防護的航空母艦。30年代未,在設計埃塞克斯級航母時其標准排水量被確定為20000噸。然而,美國海軍對該級艦提出了一系列令設計師們深感棘手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包括:1、有較大的飛行甲板,以便額外搭載1個艦載機中隊;2、艦體較大,以便儲備更多的航空汽油(24萬加侖,約克城級為17.8萬加侖);3、增加裝甲厚度:沿吃水線處增至101.6毫米,主要艙壁增至76.2毫米;4、推進系統的功率增至15萬軸馬力,以達到30節航速的設計要求;5、增加機庫甲板面積,以便儲備更多的飛機部件和引擎等; 6、增加艦上的防禦武器。顯然,這些要求是無法在一艘標准排水量僅為20000噸的艦體內實現的。 埃塞克斯級吸取了先前各級航母的優點,並在航母的防護上也有了改進。這主要包括:艦體分隔成更多的水密艙室,這種結構使該級艦中的某些艦只在戰爭中雖屢遭重創,但沒有一艘被擊沉。 該級航母批准建造的總數為32艘,但實際建成24艘。二戰期間共有17艘建成服役,它們分別是:首艦「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戰後建成7艘,分別為:「普林斯頓」號(CV-37)、「塔拉瓦」號(CV-40)、「奇沙冶」號(CV-33)、「萊特」號(CV-32)、「菲律賓海」號(CV-47)、「福吉谷」號(CV-45)和「奧里斯坎尼」號(CV-34)。 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建造規模充分反映了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太平洋戰爭之初,美國就決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級航母的標准設計方案進行批量生產,從而使造船廠能夠採用流水線作業。此外,在諸如鋼型和鋼板、艦上設備、機械以及武器各等方面也都實行了高度標准化。高射武器的生產幾乎全部集中在製造127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厄利孔」20毫米炮。由此,該級航母的建造周期極大地縮短了,有幾艘只用了14一16個月便建成服役。 △性能與武裝 該級航母的標准排水量全為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80噸。艦長(全長)265.79米,飛行甲板長262.13米;艦寬28.35米,飛行甲板寬29.26米;平均吃水7.01米。 推進裝置:4部齒輪傳動式渦輪機,8個鍋爐,4軸,15萬軸馬力,航速32.7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艦上裝有12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用以對付遠距離目標。至於高炮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變動較大,各艦不一,但總的是威力逐步增大。第一批埃塞克斯級航母建成時,每艦裝有8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共32門;並裝有46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戰爭後期,埃塞克斯級航母上的40毫米「博幅斯」高炮增至68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增至55門。 △艦載機 最初時的航空大隊由以下中隊組成:2個戰斗機中隊(36架)、1個偵察轟炸機中隊(18架);1個俯沖轟炸機中隊(18架)、1個魚雷機中隊(18架)、1架擔任聯絡任務偽俯沖轟炸機,共計91架飛機;另有9架備用(戰斗機、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各3架)。隨著雷達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偵察機的需要日益減少,於是到1944年偵察轟炸機中隊和俯沖轟炸機中隊合並,共計24架俯沖轟炸機,原先12架偵察轟炸機的空額則由戰斗機替補,總數仍為91架。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空大隊包括:1個戰斗機中隊(36一37架)、1個戰斗轟炸機中隊(36一37架)、1個俯沖轟炸機中隊(15架)和1個魚雷機中隊(15架),總計103架飛機。 不僅在二戰後期是美國海軍主力,而且在戰後漫長的冷戰時代里,埃塞克斯級航母也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古巴危機、十年越戰、入侵巴拿馬等戰事中都有它的蹤影。直到1991年最後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列剋星敦」號(CV-16)退出現役,埃塞克斯級時代才宣告結束。 圖為埃塞克斯級第10艦「黃蜂」號,拍攝於二戰後期,此時還採用的是直通式飛行甲板,較為完整地顯示了該艦最初的風貌 圖則是埃塞克斯級第7艦「倫道夫」號( CV-15)在戰後的模樣。戰後,大部分埃塞克斯級航母都擔當了反潛航母的使命,並分批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將直通式飛行甲板改成斜角飛行甲板。如圖的景象較全面地展示了50年代美國反潛部隊的構成狀況:航母居中,前面和兩側則分別是潛艇和弗萊徹級驅逐艦,空中為反潛機。
六、 輕型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 前面已經說過,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將正在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迅速改建成輕型航母,並同時建造幾級護航航母的計劃,這就誕生了我們下面要說的幾型航母。 ▲ 輕型航空母艦 1. 獨立級 在美國海軍忙於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急需投入新的航空母艦兵力來對付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為此決定將正在建造的輕型巡洋艦克利夫蘭級抽出9艘改建成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該級艦均趕在1943年服役,後隨埃塞克斯級一道,縱橫太平洋戰場。除2號艦「普林斯頓」號於1944年10月24號在菲律賓海戰中被擊沉,其餘各艦均安然無恙。戰後,因獨立級不符合搭載噴氣飛機的要求,除3艘外(2艘於租借給法國海軍,1艘賣給西班牙海軍),全部於1963年前退役拆毀。 9艘艦分別是:「獨立」號(CVL-22,1951年退役)、「普林斯頓」號(CVL-23,1944年戰沉)、「貝勞伍德」號(CVL-24,1960年退役)、「考佩斯」號(CVL-25, 1959年退役)、「蒙特里」號(CVL-26,1970年退役)、「蘭利」號(CVL-27,1963年退役)、「卡伯特」號(CVL-28,1989年退役)「巴丹」號(CVL-29,1959年退役)、「聖賈辛托」號(CVL-30,1970年退役)。 獨立級標准排水量為11000噸,艦長189.9米,航速32節,載機45架。 2.塞班級 以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改建的塞班級沒能趕得上戰爭。共有兩艘艦:「塞班」號(CVL-48)於1946年建成,1975年退役;「賴特」號(CVL-49)1947年建成,1977年退役。 其外形酷似獨立級,但排水量稍大。在一段時間內被用作飛機運輸艦,後又用作指揮艦。 ▲ 護航航空母艦 與輕型航空母艦改建自戰斗艦只不同,護航航空母艦則是由商船改裝而來,因此屬於更為小型的航母,用於為商船護航。它們一般是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只實施攻擊。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 二戰期間,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共建造了124艘護航航母,其中有38艘提供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護航航母艦種代號最初為AVG,後改為ACV,不久又改為AVE。 1. 「長島」號(AVG-1) 由於是由商船簡單改裝而來,所以「長島」號及所有護航航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簡易而且簡陋 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1941年由「莫麥克梅爾」號貨船改裝而成、1946年退役。 標准排水量7886噸,總長150米,寬21.2米(水線)、31.1米(最大),8500馬力,航速16節。裝備有127毫米單管炮1座,20毫米炮2座,76毫米單管炮若干。載機21架,艦員970名。 2. 射手級 1941年,美國根據租借法開始實施援英造艦計劃,用C3型標准貨船改建成5艘射手級護航航空母艦,分別為:「射手」號、「欺騙者」號、「軍馬」號、「沖擊者」號、「復仇者」號。除「軍馬」號被美海軍留下用作訓練艦外,其餘4艦均於1942年3月轉交英國。 射手級標准排水量8200噸,總長150米,寬20.2米,8500馬力,航速16.5節,裝1座127毫米炮,2座76毫米炮,10-11座20毫米炮,載機15架,艦員555名。 「復仇者」號、「沖擊者」號分別於1942年和1943年戰沉,「射手」號和「欺騙者」號則於戰後送還美國。 3. 博格/威廉親王級 與射手級相同,也是用C3標准貨船改建成的護航航空母航。不過,與射手級相比,它的主機改為蒸汽輪機,飛行甲板拓寬,機庫空間擴大,升降機增為2台。原計劃改造24艘,但實際上只改建了20艘,餘外4艘用於桑加蒙級。按同一計劃,還直接建造了20餘艘,兩者統稱博格/威廉親王級。美國留下了其中的11艘,其餘的則轉讓給英國。 4. 統治者級 1943年5月到1944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租借的最後一批護航航空母艦,原先屬於美國海軍威廉親王級,共26艘,大小和射手級相似,但裝備有所改善。由於完工時間較晚,除為船隊護航外,還擔任了支援登陸作戰和輔助航空母艦的任務。 鑒於美國造船能力趨於飽和,該級艦的改造有14艘由加拿大船廠完成。 5. 桑加蒙級 1942年用油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艦,當時C3貨船船體不足,而戰事的發展又急需護航航空母航。考慮到根據1936年商船建造計劃建造的油船船體較大、航速較快,便將其中4艘改建為桑加蒙級。桑加蒙級建成後即參加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從而開創了護航航空母艦作為艦隊航空母艦使用的先例。 6. 卡薩布蘭卡級 數量最多的一型美國航母,共有50艘。更為驚人的是,它們誕生於一年之內,這不能不令人們對美國的工業實力表示驚嘆。在戰爭期間,卡薩布蘭卡級既作為護航航母使用,有時也充當運輸艦,其中的5艘在戰火中戰沉,而大多數則看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7. 科芒斯曼特灣級 按油船船體建造的一級護航航空母艦,主要尺寸和外形與桑加蒙級十分相似,煙囪布置在中部偏後的兩舷,島式上層建築相當簡單。首艦於1943年1月23日登記注冊,1944年11月服役。原計劃建造35艘,二戰結束後有16艘被取消建造計劃,最終完工的為19艘。
七、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1953年11月拍攝的「中途島」號。這時,它的飛行甲板布置還和埃塞克斯級大體相同 中途島級航母是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為了增載入機數量而建造的一級大型航空母艦,於1942年8月登記注冊。前2艦「中途島」號、「福蘭克林•D•羅斯福」號建成於1945年,第3艘「珊瑚海」號則建成於1947年。 中途島級航母沒能來得及趕上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結束了,不過,在隨後的歲月里,它卻作為主力參加了朝鮮戰爭、中東危機以及海灣戰爭。「中途島」號一直服役到1991年8月,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航空母艦之一。 該級艦標准排水量45000噸,總長295.2米,寬34.5米(水線)、41.5米,航速33節,載機80-145架,艦員4140名。 1974年,已經過第二次現代化改造的「中途島」號,其升降機移到了艦島前後和左舷尾部,並改成斜角飛行甲板。
八、 戰後美國建造的第一級航母——福萊斯特級 福萊斯特級共4艘,於50年代服役,是美國戰後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為裝備新式噴氣式戰斗機專門設計。 該級艦首次採用蒸汽彈射器,飛行甲板吸取英國航空母艦的設計經驗,將傳統的直通式飛行甲板改為斜角、直通混合布置的飛行甲板,使整個飛行甲板形成起飛、待機和降落3個區,可同時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從而形成了美國當今空母艦的基本模式。 4艘艦分別為:「福萊斯特」號(CVA-59,1955年建成)、「薩拉托加」號(CVA-60,1956年建成)、「突擊者」號(CVA-61,1957年建成)、「獨立」號(CVA-62,1959年建成)。 1992年,「福萊斯特」號改用作訓練航空母艦,「突擊者」號於1993年退役,「薩拉托加」號於1994年8月退役,「獨立」號於1988年完成為期34個月,耗資8億美元的延長服役期改裝計劃後,駐泊日本橫須賀基地,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以遠東為基地的航空母艦。1998年,「獨立」號退役,福萊斯特級成為歷史。 美國海軍原來打算建造8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後來4艘因為設計上作了一些改進,歸入小鷹級航空母艦。 「福萊斯特」號 「薩拉托加」號 「突擊者」號 「獨立」號。
九、小鷹級航空母艦 小鷹級共4艘,分別是「小鷹」號(CV63),「星座」號(CV64),「美國」號(CV66)和「肯尼迪」號(CV67),均於60年代服役,是繼福萊斯特級之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也是最大一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在艦體結構上,它比福萊斯特級的艦島小,位置更靠近尾部,全艦整體結構更為合理,機庫面積增大。升降機的位置改為前2台後1台,左舷前部1台改為後部1台,大大改善了艦面飛行作業狀況,而且這種布局作為標准設計為以後所有航空母艦採用。 目前,小鷹級中只有「小鷹」號仍在美國海軍服役,而其餘3艦的「美國」號於1996年8月退役,「星座」號於2003年8月7日退役,「肯尼迪」號則作為訓練艦使用。
十、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 「企業」(CVN65)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後加入大西洋艦隊,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里。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它的設計和建造對美國尼米茲級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有著重要影響。
十一、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空母艦,也是繼「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之後,美國第二代核動力航母。 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服役。該級艦的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強度鋼,可抵禦半穿甲彈的攻擊,彈葯庫和機艙裝有63.5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艦內設有23道水密橫艙壁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損管和抗沖擊等防護措施完備。能夠承受3倍於埃塞克斯級航母受到的打擊。它能夠進行遠洋作戰奪取制空和制海權,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及反潛等。 該級艦現有9艘在役,1艘在建,是美國海軍現役航空母艦的中堅。 9艘艦分別是:「尼米茲」號(CVN68)、「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號(CVN69)、「卡爾•文森」號(CVN70 )、「西奧多•羅斯福」號(CVN71)、「亞伯拉罕•林肯」號(CVN72)、「喬治•華盛頓」號(CVN73)、「約翰•C•斯坦尼斯」號(CVN74)、「哈里•S•杜魯門」號(CVN75)、「羅納德 •里根」號(CVN76)。 另外,第10艘艦「布希」號(CVN77)也早在2001年就開始建造,目前部分艦首已被拼裝在一起,整體工程已完成約30%。它將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價值近40億美元,預計於2006年完工,2008年加入美海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