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X光片、CT、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X光穿透照射,拍攝成的圖片。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
2、原理不同:CT是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射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3、敏感度不同:T檢查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頭頸部疾病的診斷,大血管檢查等也有很大的價值。核磁共振可以隨意做任何角度的切層,且無輻射。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都比CT要好。
(1)核磁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做核磁共振當天去醫院時,應該穿棉質的衣服,衣服上不可以有金屬拉鏈和金屬紐扣等,如果有項鏈,金屬手錶等,在進入檢查室之前都應摘下來。
2、如果是在胸腹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話,不要緊張,要注意呼吸平和,檢查時不要咳嗽,也不要做吞咽的動作。
3、如果曾經做過手術,體內安置有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等,是不可以做核磁共振的,如果有上環,需要先把宮內節育器取出來才行。
4、如果裝有金屬假牙,也是不能做核磁共振的,需要先摘下,另外有一些人可能會裝有義眼,這個在進去之前也得先摘掉。
『貳』 磁共振成像t1,t2,dwi,swi,的圖像怎麼區分
1、T1:又稱自旋晶格弛豫,指平行於外磁場B0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數性恢復的過程。
2、T2:又稱自旋弛豫,處於高能態的核自旋體系將能量傳遞給周圍環(晶格或溶劑),自己回到低能態的過程。
3、磁共振dwi是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
4、SWI是磁敏感加權成像,英文全稱是: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意義:磁敏感加權成像對於顯示靜脈血管、血液成分、鈣化、鐵沉積等非常敏感。已廣泛應用於各種出血性病變、異常靜脈血管性病變、腫瘤及變性類疾病的診斷及鐵含量的定量分析。
(2)核磁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磁共振的醫療用途:
磁共振最常用的原子核是氫原子,即核質子(1H),因為它具有最強的信號,並且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中。影響Mr成像的因素有:(a)質子密度;(b)放寬管制的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
磁共振圖像的灰度特徵是磁共振信號越強,亮度越大,磁共振信號越弱,亮度越小,范圍從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組織MRI圖像灰度特徵為:脂肪組織、松質骨為白色;腦脊髓和骨髓呈白色和灰色;內臟和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血流呈黑色;骨皮質、充氣肺和含氣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個特徵是流動的液體不產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的信號。所以血管是灰白色的管子,血液是黑色的,沒有信號。這使得血管可以很容易地從軟組織中分離出來。正常的脊髓被腦脊液(CSF)包圍,它是黑色的,有白色的硬腦膜和脂肪,使脊髓看起來像一個白色的強信號結構。
『叄』 腰椎的核磁共振成像圖片....請專家幫我看下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4/5和腰5/骶1比較明顯,至於樓上說的佔位木有找到呵呵,而且佔位這個詞不能隨便說吧。
從這些片子的掃描部位和選擇區域你這個是不是 腰腿痛拍的?看片子如果病人有腰痛加上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足的症狀是正常的。腰椎的曲度變直、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突出,希望能幫到你。
而且你應該介紹下現在患者主要症狀,才好給些別的建議呵呵,有時候影像學和臨床症狀不是完全相符的
『肆』 圖片核磁共振圖說明得了什麼病什!
意見建議: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或核磁共振CT。核磁共振適應症:神經系統的病變包括腫瘤、梗塞、出血、變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幾乎成為確診的手段。特別是脊髓脊椎的病變如脊椎的腫瘤、萎縮、變性、外傷椎間盤病變,成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心臟大血管的病變;肺內縱膈的病變。腹部盆腔臟器的檢查;膽道系統、泌尿系統等明顯優於CT。對關節軟組織病變;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病變的發現早於X線和CT。核磁共振檢查優點:1.對人體沒有損傷;2.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如果你想全面檢查,選擇核磁共振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楚腳的關節,韌帶和軟骨等,效果比其他成像檢查好。核磁共振價錢問題全國是沒有一定共同的定價的,由於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同,由於醫院里的設備也差距比較大,在300~2000元之間~
『伍』 核磁共振氫譜圖,高,低場,高低頻率的概念是什麼誰來解析下
高低頻率的概念是磁屏蔽是磁核抵消外磁場作用到自家磁核的磁場強度的作用。
當射頻場頻率(比如:300Mhz,600MHz,就是譜儀對外宣稱的工作頻率)固定時,屏蔽常數小的氫核得到的B(凈)大,它被打折扣被屏蔽掉的磁場強度小,可以在外磁場的低場處時就能實現共振、出現信號。
對於同一個磁核,實現核磁共振的場強和射頻場頻率是互為倒數的、場強和頻率是單變數的、是相互關聯的。因此,NMR譜的橫坐標理解為頻率時,這時假定磁場強度是固定的,右側就是低頻(對應於高場),左側是高頻(對應於低場)。
但一般譜儀實現固定射頻場頻率、掃描場強(掃描就是由小到大地變化)比較容易。也就是說,常規測試時,射頻場頻率是固定的,就是宣稱的譜儀的500MHz(兆赫)等,掃描場強從而得到NMR譜。
(5)核磁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核磁共振應用
發現病變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
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解析度高和圖像更清晰等優點,可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目前已經成為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的利器。
發現腫瘤
核磁共振對顱腦、脊髓等疾病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不僅可以早期發現腫瘤、腦梗塞、腦出血、腦膿腫、腦囊蟲症及先天性腦血管畸形,還能確定腦積水的種類及原因等。
而針對危害中國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婦科疾患—乳腺癌,通過核磁共振精準篩查,可以幫助發現乳腺癌早期病灶;而針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可以通過對頭部及心臟等部位的核磁檢查,在身體健康尚未發出紅燈警訊前,早期發現心臟病、腦梗等高風險疾病隱患。
此外,核磁共振還可進行腹部及盆腔的檢查,如肝臟、膽囊、胰腺、子宮等均可進行檢查,腹部大血管及四肢血管成像可以明確診斷真性、假性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及四肢血管的各種病變。核磁共振對各類關節組織病變診斷非常精細,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
『陸』 核磁共振都能檢查什麼病
疾病:全身各系統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的信號,經計算機重建成像的一種檢查技術,可以做任何方向掃描,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沒有射線偽像,不需要造影劑,檢查范圍基本上覆蓋了全身的各系統。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上面的圖片就是核磁共振拍出來的影像,可以看到非常清楚。核磁共振已經成為醫學影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是廣泛應用。上面說到的核磁共振能夠檢查出什麼疾病,我列舉的只是一小部分,也是這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核磁共振可以檢查出全身各個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