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評價「舊社會窮人吃大閘蟹度日」這個傳言
農歷九月,大閘蟹上市。每逢此季,網上就會瘋傳一張黑白老照片,圖片還配文字:「1945年的上海貧困家庭,靠吃陽澄湖大閘蟹勉強度日」。照片中,一張破舊的桌上堆滿了大閘蟹,旁邊一位男孩正在吃蟹,而同桌另一人的袖子上有一大塊補丁。
② 朝花夕拾手抄報高清圖片
《朝花夕拾》
讀書筆記(2)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熱情。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准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③ 舊社會擁有自行車的除了漢奸還有哪些人物呢
擁有自行車的人群:皇室、官僚、軍人、警察、地主
自行車大約於1875年傳入中國,自行車最初稱為「洋馬兒」。對中國人來說,「洋馬兒」是新奇的事物。在當時的刊物《點石齋畫報》就好幾次把外國人騎自行車當成了新聞。
(註:圖片來自網路)
1922年中華民國時期,遜位皇帝溥儀結婚時,他的堂哥溥佳送了他一部自行車。有大臣狠狠地罵了溥佳一頓,說不應該把這危險的東西給皇帝。但溥儀沒有理會大臣的反對,只不過十幾天便學會了騎自行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懂騎自行車的中國皇帝。據說,溥儀曾因為要騎自行車而把皇宮中的所有門檻也拆除了。
④ 哪些國產動畫給你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回憶
1、《葫蘆兄弟》;現在看,葫蘆娃不就是復仇爽文模板嗎,前面主角一個二個被抓,後面再一舉報仇打敗敵人。 而且很有教育意義。前面大娃三娃都是有武力值但沒腦子,二娃有腦子沒武力值,四娃五娃折半,通通被抓了,所以最後扭轉局面的還是靠有腦子有武力值的六娃。
2、《海爾兄弟》;劇中「克魯德」是海爾集團董事長為了紀念德魯克而設計,海爾兄弟、詹妮、爺爺和克魯德來了一場全球旅行,旅行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都被他們化解了,動畫片教會了小朋友們要用智慧解決困難,很有教育意義。海爾集團的動漫營銷戰略,思維很超前了,而且將自然科普寓教於樂。現在國內的動畫鮮有這種了,可惜。
3、《西遊記》;1999年中央電視台出品的第一部動畫劇作《西遊記》堪稱90後一代的集體記憶。這部耗資巨大、歷時六年、共52集的作品,即使在16年後看來,也算是國產動畫劇作中的精品。「猴哥猴哥」的片頭曲耳熟能詳,而「猴哥」孫悟空的形象也刻畫得較為成功。
4、《阿凡提的故事》;木偶戲加西域故事,很是新鮮。阿凡提倒騎毛驢滑稽幽默的形象和他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話,不僅中國維吾爾族人民家喻戶曉,並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陪伴我童年的經典木偶劇,後來知道最初木偶劇的拍攝方法後,更是感覺每一幀都那麼費心費力。小時候只是喜歡看,但長大後才意識到這是一部難以逾越的經典作品。
⑤ 找一副插畫,畫的是一個人被綁在木樁上,人物代表舊社會的中國
《怒吼吧,中國》
⑥ 舊社會有沒有八歲以後才開始說話的孩子
舊社會是有八歲以後才開始說話的孩子的,比如文徵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8歲的文徵明還不會說話,有人懷疑他是個白痴,但父親文林卻很看重他,認為他會大器晚成。成化十六年(1480年),11歲的文徵明開始會說話,於是就讀外塾。
在文徵明四歲之後,他的父親文林便到外地為官,父子長年不見面。後來在他六歲的時候,他母親祁氏去世,文徵明被撫養於外祖母家。可能是小時候疏於教導,也可能是性格使然,一直到八歲他還不會說話。
在那時,八歲應該讀書學習了,他卻不能說話,甚至有好事的人開始說他白痴。這種狀況一直到十一歲,才有所改變,因為這一年,文徵明終於能說話了,因此才有機會開始讀書。
人學說話的階段
多數小孩在1歲左右會說話,但每個小孩的具體時間有個體差異。寶寶的表達是由呱呱墜地時哇哇大哭而開始的,通過視覺、觸覺、體位覺等與聽覺的聯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說話的內容也從簡單到復雜,慢慢地進步。
一般嬰兒3~4個月能咿呀發音,6~7個月時嬰兒能聽懂自己的名字,7~8個月能發「爸爸」、「媽媽」,8~9個月時喜歡模仿成人的口唇動作練習發音、能聽懂簡單的詞義,10個月左右能有意識地叫爸媽。
寶寶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學會語言表達,一般1歲開始會說單詞,1歲半能用15~20個字,並指認、說出家庭主要成員的稱謂;2歲能指出簡單的人、物品和圖片,會說2~3個字構成的短句;3歲能指認常見物品、圖畫,會說短歌謠;4歲能講述簡單的故事情節。
⑦ 人販子稱梅姨確實存在,舊社會拐帶兒童案件為何那麼多
「拐賣九名兒童梅姨案」二審開庭完結,人販子稱梅姨確實存在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甚至連監控錄像都沒有的年代,兒童拐賣案件自然眾多。
提及「梅姨」這個名字,大多數廣東人還是不陌生的,「她」所涉及的案件真的超級多!
而隨著「拐賣九名兒童梅姨案」二審,大家都更是好奇一個問題,「梅姨」真正存在嗎?
「梅姨」到底指向一位女士,還是一個組織,甚至是一個代號?
特別是落地城市裡面出現拐帶案件,幾乎整個城市監控翻好幾圈也不會找到痕跡;以至於現在都會加強配置天眼,才更方便去「發現」所有的嫌疑犯。
舊社會網路不發達,通訊技術也不完善,才導致了拐帶案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