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男人好難圖片背影 2025-02-08 22:55:41
搜索家鄉的變化圖片六 2025-02-08 22:46:55

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5-29 01:00:49

A.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1、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1)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

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B. 傣族的服飾的介紹 具體!!!!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3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

C. 傣族服飾款式圖片大全,男女各有特色

每個民族的服飾都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沒有一個例外的,而大部分的民族,男女服飾都是相似的風格,但是傣族基畝卻不是這樣,傣族女子服飾多裝飾物,能顯現出題目姣好的身材,而傣族男子的服飾則比較朴實大方。本期的傣族服飾帶你去看看傣族服飾款式圖片大全,男塌鋒碰女各有特色。

傣族男女服飾各有特點

男子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紋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團談吉祥之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20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D. 傣族服裝特點

傣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傣族服飾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搏昌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飾更是婀娜多姿。婦女服飾上身服裝淡雅,下身大紅大花 ,扎包頭,發上插各種花、梳子或裝飾等,與過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質量、花色品種、服裝的 式樣等,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他們一般都喜歡穿緋色的緊身小背心(胸前縫有各種色的花邊),外面穿的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 ,也有對襟,有淡紅色、淡黃色、青綠色和天藍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確良、錦 綸等料子縫制。腰間系一根工藝精細的銀腰帶 ,寬一寸多。婦女的衣服、 筒裙都緊緊地裹住身子,將人體的線條勾勒得更加流暢。
男子服裝,一般穿無領對襟小袖衫 ,下穿長管褲,用白布、藍 布、紅布包頭。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傣族青年歷來是自由戀愛,談戀愛的時間主要是秋收結束後松閑的日子裡。傣族青年談戀愛找對象的方式多種多樣

傣族的服飾叫什麼? 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礎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

傣族有哪些節日。及生活習慣,服飾的特點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特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
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他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科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基基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迅蔽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里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雲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傣族習俗
傣族在思茅全區均有分布,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連的為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為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床,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為主人寢室。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干欄式兩種,干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干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為建築材料,以雜木為主,多用紅毛樹、錐栗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牆,樓後搭有曬台,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欄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日......>>

傣族服飾的相關區別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服飾的相關區別: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
傣族男子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服裝主要顏色來歷特點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到2000年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
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筒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族女子多戴文胸),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 *** 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傣族舞蹈服飾的特點 服飾特點:上半身是露臍的背心,下半身是窄的長裙。
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富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
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琺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
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 青年婦女多結發於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後的。平日多於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灑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制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發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風韻。

傣族穿著、習俗都有什麼特點。 40分 村寨多在平壩近水的地方。干欄式建築和竹樓別具風格。飲食以大米為主,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檳榔。
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色長筒裙,結發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德宏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著對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發於頂。
重大節日有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在傣歷六月(公歷4月)舉行,傳說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殺死了霸佔她們的魔王,但遭魔火燒身,眾人見此情景,皆潑水滅火相救,人們為了永遠懷念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潑,洗塵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裡消災祛禍,身體健康。
禮節:老人受尊敬,村中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以示對長者的尊敬;熱情好客,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還備有專門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還漂亮。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人口102. 5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後又相繼成立了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葯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無提問者:LQB09追問:補充: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香茅草烤魚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傣族有什麼特點? 傣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萬人(1998年統計數),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35%。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傣族有114213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邊疆,主要聚居區有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臨滄、瀾滄、新平、元江、元陽、金平、華坪、大姚、祿勸、景東、景谷、普洱、思茅、騰沖、龍陵、滄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個縣也有傣族散居或雜居。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壩。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勐籠、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隴川、干崖、勐卯、遮放等。這些壩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間,地勢較低,灌溉便利,宜於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土壤多紅壤土、棕壤土、黃壤土;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1℃左右;終年不下雪,僅有輕霜期30餘天;雨量充釘。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無四季之分,只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傣族聚居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蓋率佔全州面積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佔全州面積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黃栗、恍榔、松、杉、柏、檜等名貴木材,隨處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樹、貝葉樹、菩提樹、擯榔樹、椰子樹、芒果樹、牛心果、緬桂花、竹和黑心樹(薪柴)於庭園四周,使傣族村寨成為名符其實的花果園。此外,荔枝、龍眼、柑、橘、楊梅、橄欖、檸檬、西瓜、香蕉、菠蘿等水果種類繁多;天冬、乳香、紅花、砂仁、野三七、龍膽草等名貴葯材享譽中外。西雙版納還是亞洲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產地。銅、鐵、金、銀、鎳、鉛、錫、水銀等礦藏資源很早以來就被傣族人民發現利用。德宏還盛產寶石、玉石、綠柱石和水晶等特種工業原料。
西雙版納是我國境內有野象出沒的地區,有250餘種動物生活在這里,珍貴的有虎、豹、熊、麂、飛龍、穿山甲、長臂猿、金絲猴、獨角犀牛、白鷳鳥、長嘴犀鳥、雙角犀鳥、孔雀等等。
傣族屬於古代越人族屬,秦漢時期,傣族先民被稱為「滇越」和「撣」,並建立了已知的第一個政治組織「撣國」,公元1世紀撣人進入階級社會,撣國首領被漢王朝封為「漢大都尉」。唐宋時期,傣族先民因有飾齒文身習俗,被稱為「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綉腳蠻」、「綉面蠻」、「茫蠻」、「白衣」等等。明清時期,傣族被稱為「百夷」、 「佰夷」、「焚夷」、「擺夷」、「擺衣」。隨著元朝雲南行中書省的建立,傣族區域繼續納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統。元代將德宏及其鄰近地區立為金齒宣撫司,分置六路總管府;西雙版納境建徹里總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區都分別建置土司,任命傣族頭領為世襲土司。確立了傣族封建領主制的地方統治政權,傣族社會普遍向封建領主制發展。
1949年以前,西雙版納地區傣族一直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主制經濟形態;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特別是清代推行「改土歸流」後,他們較快地進入了地主經濟階段;而德宏及孟連、耿馬等大部分傣族地區則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過渡階段。1950年,傣族地區獲得解放。1951年雲南省內地傣族地區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先後建立。1955年、1956年德宏、西雙版納完成和平協商土地改革,至60年代初,整個傣族地區平穩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954年―1985年,雲南省先後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實行區......>>

E. 傣族服飾特點簡介-傣族穿的衣服叫什麼

傣族服飾還是很有特點的,可以明顯看出傣族的風格,傣族的服飾一般很多樣化,設計簡單且高雅,女性穿上傣族服飾會顯得很有氣質,也有她們自己的信仰。下面,我們來看看傣族服飾特點簡介吧!
傣族服飾特點簡介
1、服裝款式多樣化:主要體現在女裝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服飾也會有所變化,但整體感覺非常華麗活潑。
2、服裝設計簡潔:傣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傣族人性格含蓄、朴實、善良。 因此,服裝比較簡單,充分體現了朴實無華的性格。
3、服飾風格高雅:傣族人講究禮儀,高貴大方,服飾無不展現傣族女性輕盈、優雅、清新的氣質。
4、圖案多樣:傣族服飾常見的圖案有孔雀、大象、獅子、馬、花、樹等,體現了傣族人萬物有靈的信仰。
傣族穿的衣服叫什麼
婦女傳統上穿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穿白色或朱紅色的內衣,腰細、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穿淺色上衣、褲子、腰帶,婚後改為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陸傣族婦女的服飾與邊疆大致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常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如玉溪市新平傣族婦女,系著一條長達十餘米的特製花帶系在裙子上,故名「花腰傣」。她們的服飾以黑紅為主,緊身短裙,上腰。領口由細細的銀泡製成,形成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飾有五六米長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有哪些節日1、關門節、開門關橘卜
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頃攔,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圓乎穗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F. 傣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傣族的服飾特點男女不同: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的服飾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

女子服飾: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6)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G. 傣族服飾特點

傣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傣族服飾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飾更是婀娜多姿。婦女服飾上身服裝淡雅,下身大紅大花 ,扎包頭,發上插各種花、梳子或裝飾等,與過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質量、花色品種、服裝的 式樣等,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他們一般都喜歡穿緋色的緊身小背心(胸前縫有各種色的花邊),外面穿的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 ,也有對襟,有淡紅色、淡黃色、青綠色和天藍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頃稿臘確良、錦 綸等料子縫制。腰間系一根工藝精細的銀腰帶 ,寬一寸多。婦女的衣服、 筒裙都緊緊地裹住身子,將人體的線條勾勒得更加流暢。
男子服裝,一般穿無領對襟小袖衫 ,下穿長管褲,用白布、藍 布、紅布包頭。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傣族青年歷來是自由戀愛,談戀愛的時間主要是秋收結束後松閑的日子裡。傣族青年談戀愛找對象的方式多種多樣

傣族的服飾叫什麼? 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敬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礎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

少數民族的共有服裝特點是什麼? 1、傣族服飾:雀滑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建國前,男子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年人多著長衫。近來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飾的地區,婦女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自製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只有老年人為了莊重,才用赫紅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蠟染花布。每位婦女通常有十幾套衣裙,多則幾十套。節日里都習慣於穿6件上衣,9條裙子,系1條青色或藍色綉花腰帶,顯得更加嬌姿艷態。同時非常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辮,戴綉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和綉花布鞋。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嘩口少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綉花邊。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系各色綉花圍腰,朴實無華,典雅大方。同時還喜戴銀、玉手鐲、發簪和戒指、項圈,樣式別具一格,頗有特色
3、白族服飾:白族女子穿淺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絲絨大襟坎肩,下著鑲花邊長褲,系綉花圍腰,腰帶刺綉精美,腳穿翹頭綉鞋。頭上頂一塊花帕,未婚女子梳獨辮子盤於頭頂,壓在花帕上,飾彩色絨球,耳側垂長線穗。已婚婦女將長辮藏在花帕里。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和琺琅飾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男子的包頭帕、上衣、褲子、綁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著立領對襟衣,寬大中式長褲,鹿皮對襟坎肩,綉花肚兜,包頭帕、打綁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紋樣,這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白族女子善於綉染,其服飾上多有精美的刺綉、挑花、鑲滾、扎染等手工藝。 白族服飾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綉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

傣族服飾的相關區別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服飾的相關區別: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
傣族男子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人民穿著,習俗有什麼特點 40分 傣族的習俗特點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有126萬。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此外,在景東、普洱、思茅、騰沖、龍陵、雙江、西盟、元陽、河口等30多個縣市境內,也有傣族小塊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大多是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河谷壩地區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戲劇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調節奏靈活優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調鮮明重音突出,西雙版納民歌滑音裝飾音較多,瑞麗山歌活潑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
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服裝主要顏色來歷特點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到2000年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
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筒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族女子多戴文胸),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 *** 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傣族服飾的名字 籠基

傣族的服飾特色是什麼? 族男子一般穿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 而且衣服常是白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窄袖短衣和筒裙是婦女主要著衣,上身是白色、 緋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 下身為花色長裙。結發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 有些地方婦女婚前穿白色或藍色大襟短衫和長褲,特點是束腰; 婚後則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不再束腰。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 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花腰族、大袖傣等。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無提問者:LQB09追問:補充: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香茅草烤魚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H. 傣族服飾花紋圖片特點,以動物為主的

富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

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青年婦女多結發於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後的。

平日多於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灑姿逗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制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發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風韻。

傣族服飾特點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

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槐冊困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鉛念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I. 傣族穿著、習俗都有什麼特點。

傣族的穿著、習俗特點

一、傣族服飾:

1、女子服飾: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

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2、男子服飾: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

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3、特色配飾: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們常將孔雀和大像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二、飲食文化:

1、傣族飲食除了物質層面的豐富多彩以外,其飲食習俗、飲食文化由於充分融合在其他文化現象中,內涵同樣豐富、同樣具有眾多的層次和特性。飲食活動作為傣族人參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意義已超出了滿足身體需要的范圍,充分反映了傣族人的情感和人際觀念,成為維系社會和諧、穩定不可缺少的文化凝聚力。

2、傣族的飲食活動受宗教觀念影響極深。眾多的宗教活動不僅在客觀上促進了傣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在宗教文化與傣族飲食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更形成了較大范圍的飲食互往傳統。與人同樂,行善助人,成為傣族飲食的「最高品格」。故傣族人常說,在傣鄉不會有人餓死。乞食者可以大方地坐上傣家飯桌與主人一同進餐。

三、建築文化:

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干欄式民居,主要是以西雙版納型和德宏瑞麗型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干欄式建築;另一種是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與漢族建築相似的平房。

四、傣族的節日:

傣族有很多節日,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潑水節。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

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9)傣族服飾特點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最早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經過幾千年的變化,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傣族擁有著自己的語言以及文字,具備著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傣族的日常習俗更是有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