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小寒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車禍死的女人圖片 2025-02-08 23:06:18
美麗校園圖片素材 2025-02-08 23:03:48

小寒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28 13:59:46

❶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大雪節氣來臨的時候,寒冷的天氣里我們要注意保暖措施到位,避免生病,下面分享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1

24節氣大雪的氣候特點

「大雪」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下面,我為大家分享24節氣大雪的氣候特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10℃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此時,黃河流域一帶已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則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了。

但在南方,特別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卻依然草木蔥蘢,乾燥的感覺還是很明顯,與北方的氣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區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佔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

這時,華南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雲或少雲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後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大雪時節,以下幾種天氣較為常見。

降溫

有人做過統計,我國強冷空氣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區12月份的平均溫度約在–5℃~–20℃之間,南方的強冷空氣過後,有時也會出現霜凍。寒冷對體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大雪(暴雪)

我們知道,強冷空氣往往能夠形成較大范圍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處很多,特別是有利於緩解冬旱,凍死農田病蟲,有利於冬季旅遊的開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導致民航航班延誤、公路交通事故和車道擁堵;個別地區的暴雪封山、封路還會對牧區草原(稱為白災)人畜安全造成威脅。

凍雨(雨凇)

強冷空氣到達南方,特別是貴州、湖南、湖北等地,容易出現凍雨。凍雨是從高空冷層降落的雪花,到中層有時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層,又成為溫度雖低於0℃,但仍然是雨滴的過冷卻水。過冷卻水滴從空中下降,當它到達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體時,立刻發生凍結,就形成了凍雨。出現凍雨時,地面及物體上出現一層不平的冰殼,對交通、電力、通訊都會造成極大影響,還會造成果樹損毀。根據《長江中下游氣候》一書中統計,每年12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在–3~0℃時,容易出現凍雨,凍雨出現幾率佔到76%。

霧凇

據統計,一般每年11月開始到次年2月,西北、東北以及長江流域大部,先後會有霧凇出現,濕度大的.山區比較多見。霧凇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我國冬季霧凇日數多的地方有:黑龍江、吉林、新疆北部、陝西北部。其中,以吉林的霧凇最為有名,連續幾天的霧凇,形成的冰雪世界,讓愛好旅遊和攝影的人驚喜不已。霧凇是受到人們普遍欣賞的一種自然美景,但是它有時也會成為一種自然災害,嚴重時會將電線、樹木壓斷,影響交通、供電和通信等。

霧霾

12月份,在剛剛邁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氣溫比較低時,或是在雨雪過後,近地面濕度大,還有可能出現成片的大霧區。北方城市的霧霾天氣也會打個照面。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2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3個節氣,在公歷12月6至8日交節,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古人之所以將這個節氣命名為「大雪」,是因為「雪」是寒冷的產物,代表寒雨天氣,這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下雨或下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節氣風俗有腌肉,並且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

大雪,是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在公歷12月6至8日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55度。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一個節氣,氣候要素包括降水、氣溫、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一個重要要素,大雪和小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它是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越來越冷,降水量增多。

古人之所以將這個節氣命名為「大雪」,是因為「雪」是寒冷的產物,代表寒雨天氣,這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下雨或下雪。「大雪」名稱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氣候變化,寒流活躍氣溫下降、降水增多,並不是表示這個節氣期間下很大的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實際上,大雪節氣的雪卻往往不如小雪節氣來得大,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小雪節氣在前,氣溫高,空氣中的水汽總量比大雪節氣大,下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二十四節氣圭表測影地黃河中下游地區,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節氣,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為那時氣溫更低、大氣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春季雨水節氣。

大雪節氣風俗有腌肉,大雪節氣一到,一些地方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大雪二十四節氣圖片3

大雪節氣如何養生?

1、保暖禦寒

冬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衣服要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貼身,不使皮膚開泄汗出,保護陽氣免受侵奪。

2、早睡早起身體好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調養宜早眠早起,並要收斂神氣,特別在南方要保持肺氣清肅。早晚溫差懸殊,老年人要謹慎起居,適當運動,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3、泡腳按摩

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4、要多喝水

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5、熬夜傷身,禁止熬夜

中醫養生特別強調作息有律、起居有常。養生非常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為了適應「冬藏」,此時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提倡早睡,適當多睡,以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

而且孕婦在孕期還懷著寶寶,熬夜可能還會對孩子有影響哦!

6、通風要做好

關上門窗睡覺的確會使室內溫度上升,但由此也帶來了空氣不流通的問題。冬季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

7、多補充營養

孕婦在冬季更容易感冒生病,這個時候要多吃有營養有益的健康食物,而且好的營養也能讓寶寶長得很好哦!

❷ 誰有24節氣圖

節氣表(按公元月日計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節
雨水
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3月5--7日交節

春分
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4月4--6日交節
穀雨
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5月5--7交節
小滿
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6月5--7日交節

夏至
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7月6--8日交節
大暑
7月22日--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節
處暑
8月22--24日交節
白露
9月7--9日交節

秋分
9月22--24日交節
寒露
10月8--9日交節
霜降
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節
小雪
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
12月6--8日交節

冬至
12月21--23交節
小寒
1月5--7日交節
大寒
1月20--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❸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食物圖片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食物如下:

1、立春:春卷

立春,一年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開始。圖中吃春餅和春卷叫「咬春」。這幾乎是人們接受春天的能量和活力的儀式。

❹ 2020小寒手抄報圖片 小寒節氣手抄報簡單又漂亮2020

導讀:又到了繪制小寒手抄報的時候了,我獻上小寒節氣手抄報簡單又漂亮2020的圖片來供大家參考,這樣就不用千辛萬苦的去尋找2020小寒手抄報圖片了。為了更方便大家,我還准備了2020小寒手抄報資料內容,供大家參考哦。

2020小寒手抄報圖片 小寒節氣手抄報簡單又漂亮2020

2020小寒手抄報資料內容

小寒介紹

小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時間點為每年的公歷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話說「冷在三九」,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可做佐證,北方有:「三九、四九,冰上走。」,南方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小寒古詩詞

《燭影搖紅(再次虛齋先生梅詞韻)》

張榘[宋]

春小寒輕,南枝一夜陽和轉。東君先遞玉麟香,冷蕊幽芳滿。應把朱簾暮卷。更何須、金猊煙暖。千山月淡,萬里塵清,酒樽經卷。

樓上胡床,笑談聲里機謀遠。甲兵百萬出胸中,誰謂江流淺。憔悴狂胡計短。定相將、來朝悔晚。功名做了,金鼎和羹,卷藏袍雁。

《臘梅香》

喻涉[宋]

曉日初長,正錦里輕陰,小寒天氣。未報春消息,早瘦梅先發,淺藝纖蕊。攝玉勻香,天賦與,風流標致。問隴頭心人,音容萬里,待憑誰寄。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映月臨風處,度幾聲蕪管,愁生鄉思。電轉光陰,須信道,飄零容易。且頻歡賞,柔芳正好,滿替同醉。

《寒夜》

杜小山[宋]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小寒農諺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俗話說:「冷在三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可做佐證。如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每年的大寒小寒雖說寒冷,但寒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這往往預示大寒要冷,廣西群眾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諺語。

根據小寒的冷暖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不少。如「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

根據小寒節氣陰雨(雪)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有:「小寒蒙蒙雨,雨水還凍秧」、「小寒雨蒙蒙,雨水驚蟄凍死秧」。

群眾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天氣對應關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山東省的「小寒無雨,小暑必旱」等。

❺ 「張小寒的漫畫」突然爆火,最新的漫畫內容都畫了什麼

關於張小寒的漫畫,相信很多觀眾都已經看過,而且從之前的幾部作品來看,都是受到觀眾的喜愛,說實話對於這樣的漫畫能夠爆火還是有一點意外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在漫畫的領域里,很多時候對於國內的人來說還是缺乏一定優勢的,特別是在一些細節以及內容的劇情上,並不能充分的展現出觀眾的眼球。

別的不多說,就拿火影忍者來說,這部漫畫可以說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從高中年代。一直到大學畢業很長一段時間,這部動漫才進行了最終的完結篇,雖然現如今的這部火影是講述的下一代的事情,但是不得不可否認,這不動漫作品的火爆。也正是由於這些漫畫的層出不窮,才讓我們整個人的青春顯得很值得紀念,不再那麼空虛,不再那麼寂寞,也希望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漫畫一直陪在我們每一個觀眾的身邊,至少在某個角落可以重新拾起我們的青春。

❻ 小寒節氣手抄報圖片大全


書寫一定要認真,可以用隸書、正楷頌虧冊、行楷、小篆、變隸、魏碑等,孩子善於用那種書寫體就採取哪種書寫體,但盡量採用不同的文字體,可以顯得手抄報活潑有致。

❼ 小雪圖片下雪 小雪配圖高清圖片 小雪節氣圖片

小雪圖片下雪 小雪配圖高清圖片 小雪節氣圖片分享給大家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預示著氣侯將逐漸寒冷:小雪過後是大雪,大雪過後是冬至,接著是小寒和大寒。

小雪文案句子祝福語

1.願你平安喜樂,萬事攔腔困順遂,小雪快樂。

2.凜冬已至,星河長明。

3.小雪來到寒意濃,浮雲滿天思緒連,願你心情像飄雪,來把煩惱全洗掉,快樂開啟開心日,幸福滿載美滿年。小雪節氣已來到,多多保重身體安,祝友天天愉快!

4.「祝眉目舒展,順問冬安。」

5. 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

6.小雪至,冬伊始,用一個擁抱對抗冬日的寒流

7.初心如雪,溫情常在

8.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

9.雪花和大地撞個滿圓行懷,為你捎來清佳冬簡念令


❽ 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

立春,紅白兩色梅花映著黑木屋;立夏,翠綠的竹葉上打著斑駁陽光;立秋,向日葵開得熱烈……最近,一組《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在網路上瘋傳,囊括四時美景,每一幅都美不勝收,受到網友熱評。這組照片的作者「青簡」,是上海的80後女醫生周潔(@青簡jane),消化科醫生,愛 旅遊 ,愛攝影。她的二十四節氣圖里的取景地遍布了全國11個省份,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春天的節氣圖中多以江南水鄉景色為主,冬天的節氣圖則多數攝於北方。靈感來源於偶然看到日本有個做二十四節氣照片的網站,從拍攝了兩年多的照片中挑選、製作了這套圖。

「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的是我國黃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節候。如果只選江南地區的圖片肯定是不夠的」。為了盡自己所能,更准確地表現二十四節氣,青簡拍照的地方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涉及省份11個之多。「只有走遍全中國,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個節氣。」青簡說。其中,一幅「處暑」攝自江蘇太倉。這張圖拍攝的內容很簡潔,畫面中一根根低垂的柳條紋絲不動,深綠色的柳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盛夏時節。

遠處,虛化在畫面背景中的白牆灰瓦,一眼便把人帶到江南水鄉那安靜的夏日,使人不免沉醉在水畔樹陰下的清涼。喜歡攝影和 旅遊 ,青簡去過國內很多地方,江蘇是她經常到的地方。「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里。

去年處暑那天,我和朋友正巧到太倉的沙溪遊玩。當天陽光熱辣又無風,但柳樹成蔭的水岸邊卻是陣陣清涼,真的很神奇」。青簡說,她拍照用的都是普通器材,因為拍攝的內容都是她帶著真實的感受和 情感 拍出來的,「可能這也是引起這么多網友共鳴的原因吧」。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立春 ,是24節氣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從 歷史 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 歷史 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

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必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

驚蟄 ,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是24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清明 ,是中國的24節氣第五個節氣。

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左右。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 體育 活動。

穀雨 ,位於24節氣表的第六個節氣。

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 時為穀雨。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立夏 ,位於24節氣的第七個節氣。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小滿 ,位於24節氣的第八個節氣。

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 時為小滿。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芒種 ,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 時為芒種。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 ,是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 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台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 游戲 ,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 時為小暑。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大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期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湘東南地區則流行一句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燒仙草」在外觀、口味、療效上均與龜苓膏類似。台灣則有大暑吃鳳梨之俗,乃是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立秋 ,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處暑 ,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 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 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白露 ,是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 。

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

秋分 ,24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很多地方在秋分時節要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採摘秋菜。採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 健康 。「

寒露, 在24節氣中排列十七。

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霜降 , 24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 。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此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立冬 , 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 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 社會 ,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小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

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 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 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大雪時節,黃河流域一帶已有積雪,天氣寒冷。而江南才剛剛進入隆冬季節,氣溫將顯著下降,天氣寒冷,可能出現初雪和冰凍現象。各地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查苗補缺,中耕鬆土,早施苗肥,培育壯苗。

冬至,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是中國農歷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小寒 ,是第二十三個節氣。

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 。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廣州傳統:吃糯米飯,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大寒 ,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

每年1月20日前 後太陽到達黃經300 時為大寒。小寒之後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立春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也為夏季的開始。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 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