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草坪里什麼蟲子咬了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功能微信聊天圖片 2025-02-08 22:08:50
米奇老鼠里的狗動態圖片 2025-02-08 22:07:26
海綿寶寶背景圖片大全 2025-02-08 21:58:30

草坪里什麼蟲子咬了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28 06:44:23

① 小心雨後的草地!被這種小蟲咬到竟然會致命

據報道,前段時間廣東省河源市兩位村民被恙蟲睜遲咬傷,不幸離世。同樣地,有報道稱前幾天廈門一男子去水庫釣魚一周後發燒40℃,被確診為恙蟲病。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恙蟲病的報道並不少見,恙蟲病是由於感染了一種被稱為恙蟲病立克次體的病原體而引起的傳染病。立克次體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的微生物。鼠類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恙蟎幼蟲可通過叮咬鼠類而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進而叮咬人則可導致人感染。

如何會被感染恙蟲病?

恙蟲又稱恙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草叢中,人坐卧在這些草叢中,就可能會被叮咬,而如果叮咬人的恙蟲又感染了恙蟲病立克次體,則人就會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

鼠類體內能長期保存恙蟲病立克次體,因此是恙蟲病的蘆早銷主要傳染源,恙蟲可通過叮咬鼠類而感染,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感染。

人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後,如果免疫力又處於下降的狀態即可發病,出現恙蟲病。

3. 淋巴結腫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結常明顯腫大,常伴疼痛和壓痛。

4. 皮疹

恙蟲病的皮疹多見於軀乾和四肢,為暗紅色充血性的斑丘疹,不癢,大小不一。

如何預防感染?

(1)避免雨後坐卧在草地上。雨後可引起地面恙蟲擴散。

(2)在野外工作活動時,紮好衣袖口和褲腿口。

(3)滅鼠。鼠類體內可長期保存恙蟲病立克次體,應做好滅鼠工作。

(4)恙蟲非常小,大小不到1mm,野外活動後應注意檢查身體有無被叮咬的地方。



本文系就醫160原創文章,作者:Edge,轉載須註明來源和作者,並標明原文網址,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這種是什麼蟲子小區里的草地出現

重要蜱種

全溝硬蜱

(Ixodespersulcatus)盾蜱蟲

板褐純敬襪色,須肢為細長圓筒狀,顎基的耳狀突呈鈍齒狀。肛溝在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節具一細長內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種,是針闊混交林優勢種。成蟲在4~6月活動,幼蟲和若蟲在4~10月出現。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發育。以未吸血的幼蟲、若蟲和成蟲越冬。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經常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分布於東北和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國森林腦炎的主要媒介,並能傳播Q熱和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

草原革蜱

(Dermacentornuttalli)盾板有琺琅樣斑,有眼和緣垛;須肢寬短,顎基矩形,足Ⅰ轉節的背距短而圓鈍。是典型的草原種類,多棲息於乾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成蜱春季活動,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現。屬三宿主

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蟲越冬。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類,有時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各種嚙齒動物。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區。是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的主要媒介,也可傳播布氏桿菌病。

亞東璃眼蜱

(Hyalommaasiaticumkozlovi)盾板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二節顯著伸長;足淡黃色,各關節處有明顯的淡色環;雄蟲頸溝明顯呈深溝狀,氣門板呈煙斗狀。棲息於荒漠或半荒漠地帶。成蟲出現在春夏季。屬三宿主蜱,一年大約發育一代,主要以成蟲越冬。成蟲主要寄生於駱駝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小型野生動物。分布於吉林、內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區。為新疆出血熱傳播媒介。

乳突鈍緣蜱

(Ornithodorospapillipes)體表顆粒狀,肛後橫

溝與肛後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2]圖19-5)。生活於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多宿主蜱。棲息於中小型獸類的洞穴或岩窟內。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蝟等中小型獸類,也常侵襲人。分布於新疆、山西,傳播回歸熱和Q熱。

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過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現象,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為蜱癱瘓(tickparalysis)。多見於兒童,如能及時發現,將蜱除去,症狀即可消除。此病在東北和山西曾有人體病例報告。

編輯本段傳染過程

蜱蟲叮咬、傳染的過程

蜱蟲

一旦被蜱蟲叮咬千萬不可用手強拔1、有小手指甲蓋那麼大小,掉到人身上後往身上鑽,從頭部鑽入皮膚。2、蜱叮咬人後會散發一種麻醉物質,再將頭埋在皮膚內吸血,同時它分泌一種可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鑽入人體需及時取出。若不及時取出:輕者,數年後遇陰雨天氣,患處便瘙癢難忍。重做激者,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某電視台曾播出有兩例患者,其中一例是自行取出將頭留在了皮膚,治好後全身癱瘓無力不能自行站立。

蜱蟲是如何進入人體的?

蜱蟲普遍出現在山區有植物與動物的地方它就會出現,大別山境內安徽省金寨縣也有同類的蜱蟲,通常都是通過動物或者植物轉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種蜱蟲都帶有病原體。小時候經常通過在家禽牛的身上發現,蜱蟲在出生時特別小類似於指甲蓋裡麵灰塵黑點一樣。不是很容易發現據我個人了解,這種蜱蟲通常情況下是不容易進入人身體裡面的,都是通過皮膚接觸、吸血、最終將身體內血吸滿變成圓形後都會滾落到地上,這些血至稿返少可以讓蜱蟲消化好幾天,通過這樣

動物與人的接觸就容易使蜱蟲進入人體吸血,曾經在位於大別山區安徽省金寨縣鐵沖鄉皂河村學生身上出現過,體形很小不容易被發現,這種蜱蟲也會生存在植物葉子或者頸上通過人體腿部與植物的接觸進入人體。通常被吸過血後人體會出現紅斑、特別癢、時間久了人就會將患處抓破導致感染。

被蜱蟲叮咬後應急處理措施

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時可用羅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節油、旱煙油塗在蜱蟲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把蜱蟲「麻醉」,讓它自行鬆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使其窒息、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找不到酒精可用羅浮山百草油,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注意千萬不要在被咬時用水沖它)

編輯本段傳播疾病

森林腦炎

蜱蟲

⑴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雲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新疆出血熱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後,也可感染發病。在我國流行於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

蜱媒回歸熱

⑶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徵。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萊姆病

⑷萊姆病:我國於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於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嚙齒

蜱蟲的形態(19張)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Q熱

⑸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並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companulata)自然感染。

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

⑹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sibirica)。小嚙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細菌性疾病

⑺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無形體病

(8)無形體病:蜱蟲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所以業界將這病稱為「無形體病」。但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

最新進展

2010年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並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種傳播類型。有些病毒在其節肢動物媒介中,可經卵、交配或胚胎期傳播。

編輯本段防治原則

環境防制

1.環境防制草原地帶採用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辦法滅蜱。結合墾荒,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化學防制

2.化學防制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葯浴殺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農葯。)

葯物預防

3,皮膚塗抹或居室噴灑羅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預防蜱蟲叮咬。

生物防治

4,生物防治: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用生物農葯狂掃噴灑主要發生蜱蟲的地面,持效期特長,對人畜無害;也可用藻蓋殺(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無色無味,對人體無毒、無害、無污染。

個人防護

5.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塗布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

防蟲

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羅浮山百草油或是驅蚊液,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卧。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除蟲

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不能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鑽,並加大劑量地釋放蜱蟲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將蜱蟲摘除或是用手指將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民間還有些諸如用火燒蜱蟲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確的方法是趕緊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才可用鑷子將蜱蟲去除(注意蜱蟲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體內),之後趕緊進行入院觀察治療,並注射相應的抗病毒葯物,在度過潛伏期之後,身體無發病症狀後再出院,若出院後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並一定要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切記這段話。

建議

據長期從事病毒學研究的昆明醫學院教授寶福凱介紹,蜱的唾液含幾百種蛋白質,成分復雜,帶有毒素。蜱的叮咬是個復雜的過程,它咬破人的皮膚後,把抗凝劑和麻醉劑注入人體,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發覺的情況下,它吸飽血後,叮咬處的凝血脫落,這個過程需要48小時。但此次疾病並非蜱蟲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於其體內含有的病原體所致。王貴強也介紹說,蜱只是一個媒介,如果它攜帶病原體,通過叮咬就可以把病原體傳入人體,並在體內繁殖,在被叮咬者免疫力差的情況下才會發病。在醫學上,這類由吸血昆蟲引起的疾病被稱為「蟲媒傳染病」。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宣布,已經從病人血清中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目前專家組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但專家組組長王世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雖然在病人體內發現了該種病毒,但建立起該病毒與此種疾病的因果關系尚需時日。他強調,「商城縣出現的疑似無形體病病例基本上可以肯定為蜱傳疾病,但民眾不需要對蜱蟲過於恐慌。蜱的病原體傳播率與蚊子相差無幾,根據其傳播特點,該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如今,此類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發現。今年6月17日,美國紐約健康與心理衛生局就曾對紐約市民發出警告:6月至11月為蜱蟲最活躍的時期,在此期間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蟲叮咬致病。專家建議,夏秋季節,人們應少在草地、樹林等環境長時間坐卧,耕種勞作要做好個人防護,盡量穿緊口的長衣褲,若發現蜱附著身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實際上,隨著天氣轉冷,蟲媒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生將自然呈下降趨勢。

臨床表現

一、病因:由硬蜱或軟蜱的口器刺入皮膚後引起二、皮疹特點: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有時可發現蜱。三、自覺症狀:瘙癢或疼痛。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經毒素所致,易發生在小兒,表現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五、蜱咬熱:在蜱吸血後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

編輯本段相關建議

叮咬症狀

蜱蟲叮咬人後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蜱蟲叮咬人後,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狀為發熱、伴全身不適、頭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腹瀉、厭食、精神萎靡等。

蜱蟲與無形體病

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無形體病」並不是一種新病,最早於1994年在國外被發現。無形體病的全稱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最初,病原體被認為是查菲埃立克體,後來發現病原體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據專家介紹,無形體病是人獸共患病,上世紀90年代,美國和歐洲就都有過報道。由於病原體的分離和鑒別難度很大,2001年將病原體定名為「無形體」。所謂「無形體」,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寄生菌,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

傳播途徑

衛生部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已知的無形體病傳播途徑有兩種方式。它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傳染途徑疑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但南京鼓樓醫院專家告訴記者,該院接觸到24例患者中,無「人傳人」感染。

蜱蟲危害

有小手指甲蓋那麼大小,掉到人身上後往皮膚里鑽,鑽到大腦就完了。蜱蟲叮咬人後會散發一種麻醉,將頭埋在皮膚內吸血,同時它分泌有一種可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鑽入人體需及時取出。若不及時取出:輕者,數年後遇陰雨天氣,患者便瘙癢難忍。重者,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

特別提醒

遛狗人:在東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區草坪遛狗時請注意,蜱蟲易叮咬愛犬,從而帶至家中。釣魚人:尤其是野釣者,要扎緊褲管。野遊人:長衣長褲,勿入雜草樹木叢中。

編輯本段預防及咬傷處理方法

方法一

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膚上噴塗避蚊胺(DEET)、驅蚊液等驅避劑。如不慎被蜱蟲咬傷,千萬不要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將其捏碎。應該用羅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節油、旱煙油塗在蜱蟲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把蜱蟲「麻醉」,讓它自行鬆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使其窒息鬆口。

方法二

1、如發現切勿自行取出,應及時去醫院取出。(醫生會在傷口周圍消毒,再在傷口上打麻醉用來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輕松夾出。)2、蜱將頭鑽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在皮膚內繼續感染,再去醫院取頭極為麻煩。3、被蟲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蟲子,應該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4、蜱螫傷預防治療:一、發現停留在皮膚上的蜱時,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傷組織或口器折斷而產生的皮膚繼發性損害。可用羅浮山百草油、氯仿、乙醚、煤油、松節油或旱煙塗在蜱頭部待蜱自然從皮膚上落下。二、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如口器斷入皮膚內應行手術取出。三、傷口周圍有0.5%普魯卡因局封。四、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葯和皮質激素。發現蜱咬熱及蜱麻痹時除支持療法外,作相應的對症處理,及時搶救。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切勿將蜱蟲帶回家中。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被貼錯的「河南標簽」在9月10日衛生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稱,今年5月份,衛生部在河南、湖北已監測到這種疾病。而在此之前的幾年中,安徽、河南、湖北、山東等省的局部地區相繼發現並報告了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病例,其中個別重症病例因多臟器功能損傷而造成死亡。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蜱蟲叮咬可能是傳播這類疾病的一個主要途徑。同日,衛生部專家組抵達商城,開展調查、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據記載,粒細胞無形體病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被發現,此後全球多個地區均有報告。有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報告病例約600至800例。來自歐美的報道顯示,該病的死亡率為1%。在國內,自2006年10月在安徽發現了首例病例後,該病就已經納入衛生、疾控部門的監控范圍。早在2008年11月,中國疾控中心等單位就組織過「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應對技術研討會」。會後,在安徽首次被證實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案例,也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會議認為,無形體病的發現、確認及相關研究成果,顯示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傳染病病原學研究能力的顯著提高。但與國外病例相比,中國農村的患者因經濟條件差而就醫率低,農民有類似「發熱感冒」的症狀時,一般不去看病、檢查,這樣,就往往會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此外,多數患者年老體衰,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這種情況,也使該病在中國農村造成的危害較國外大。衛生部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鄉村醫生使用激素類葯物對病人進行對症治療,然而,激素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力,會使病情加重。隨著病例的增多,針對該病的防控體系不斷升級。今年5月24日,國家衛生、疾控部門在湖北召開會議,將此類病徵統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並於6月1日在湖北隨州和河南信陽設立監測點。李德新稱,把這個疾病暫定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為了進一步努力確定造成該病的病原體到底是什麼。

編輯本段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圍內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首先報告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此

後歐洲等地也相繼報告了這種病例,部分地區感染率甚至高達15%至36%。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一位50多歲的農村婦女死於此病。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中國科學家報告了這起「無形體病」,表示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無形體病」人傳人的事件——由於當時未能意識到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傳播機理,因此醫院保護措施做得不夠。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PeterKrause和GaryWormser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評論稱:「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細胞無形體人傳人的報告,同時也是中國第一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報告。」在安徽這起病例之後,湖北、山東、河南等省份,也陸續發現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河南信陽等地也出現了患者死亡報告。

安徽

發現:4年前安徽現首例無形體病的全稱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最早於1994年在國外被發現。最初,病原體被認為是查菲埃立克體,後來發現病原體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無形體病」並不是一種新病。資料顯示2006年,安徽省發現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近年來,湖北、河南、山東、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天津、海南、四川、雲南、江蘇,都出現過病例。近半年來,江蘇省接診的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無形體病」共有13例,其中4例死亡。同樣的情況在山東省蓬萊市也出現過,蓬萊一家醫院的醫生透露,僅截止到7月14日,他們一家醫院接收的蜱蟲叮咬致死患者就達到11例。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吳超科長昨晚表示,雲南近年來也有蜱蟲叮咬人散發病例報告。傳播:可通過血液傳播衛生部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已知的無形體病傳播途徑有兩種方式。它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但有研究發現,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有可能會導致傳播,但具體傳播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據專家介紹,信陽山區傳播疑似無形體病的蜱蟲學名叫全溝硬蜱,以吸血為生。這種蜱蟲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愛躲在茶葉背面。信陽當地盛產「信陽毛尖」綠茶,大多數茶農的腿上,都有被蜱蟲咬後留下的傷疤。在村裡每條狗的肚皮上,也經常可以翻檢到蜱蟲。除了無形體病,蜱蟲還可以傳播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和萊姆病等,這些病症狀有部分類似之處,也給蜱蟲傳疾病的早期診斷增加了難度。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看來,蜱是一種很危險的毒蟲,但這就如蚊子一樣,「你明明知道它會傳播疾病,卻沒辦法將它滅絕。」衛生部專家今日趕赴信陽近年來,河南省信陽等地區相繼發現並報告發生被蜱蟲叮咬後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病例,18名患者因多臟器損害,救治無效死亡。9月8日,河南省信陽市衛生局疾控專家告訴媒體,正在當地傳播的疑似無形體病,目前尚無法從根源上預防。國內有12個省份發現疑似無形體病例,這些地區的特點都是山區或水域豐富的地方。對於信陽市未公布具體蜱蟲咬傷病例遭質疑一事,前日,河南省衛生廳回應信陽蜱蟲傳疾病疫情疑問時表示,不存在瞞報疫情,信陽等地衛生部門從2007年就已將疑似無形體病例納入網路直報范疇。為做好該疾病的防控工作,專家將疾病的名稱暫定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專家表示,蜱蟲叮咬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可防可控不必恐慌記者從河南省衛生廳了解到,衛生部派出的專家組於9月10日趕赴信陽,到達後,除了給當地現有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外,還將調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病因。這次衛生部專家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王貴強,他曾多次到河南、山東等地,為蜱蟲咬傷患者進行會診,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到達信陽後,除了給當地現有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外,還將調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患者病因。目前,河南省衛生部門已指導群眾清除居舍周圍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環境衛生。利用敵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殺蟲劑對野外游

③ 請問這是什麼蟲啊,芝麻大小,腳被它咬了起了好多紅疙瘩

這是跳蚤。

當跳蚤咬住皮膚吸血時,會排出黑黑的粒便,像灰塵一樣,常被誤以為是跳蚤卵。翻開毛,有時找不到跳蚤,只見一堆堆的「黑砂子」,這些「黑砂子」,碰到水就溶解變成血色,可以很容易區別這是跳蚤的排便而不是塵土。

④ 草坪里會有什麼昆蟲

蚱蜢又名「蝗蟲」,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毛毛蟲毛毛蟲一般指鱗翅目(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蟑螂身體扁,卵圓形;觸角長,絲狀;體壁呈革質光澤,黑或棕色。有黑色帆胡的金龜子了,還有一些小小的蛐蛐,還有小小的綠甲蟲,厚草地的土裡有很多的蠐螬。

⑤ 這是什麼蟲子謝謝

馬陸

又名千足蟲,戚昌或草鞋蟲,有多種,喜聚群活動,繁殖極快。「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便是形容的千足蟲。值得一提的是,千足蟲是嚴重影響居住、工作環境衛生的蟲害——千足蟲雖不咬人,但觸碰擺弄它時可分泌出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嚴重的會有紅斑,皰疹。某些非美則仔橡國本土的馬陸噴出一種難聞的,刺激性很強的分泌物,這種分泌孫旁物可引起嚴重的結膜反應,若觸及皮膚能引發刺激腫脹、水皰性皮炎,眼睛或口接觸後則嚴重發炎。

千足蟲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層、土塊、土縫內,一般白天潛伏,晚間活動。

望採納!謝謝

⑥ 請問一下這是什麼蟲,早上被咬了倆口,被咬的地方腫了,不知道有沒有毒

這是襲正一隻黑哎獵蝽Ectomocoris atrox (Stal),蟲子有毒的,用肥皂水洗一下傷口即可,如果有頭暈發禪核熱現象就要去醫院了。賀禪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