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大的十種動物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除了恐龍之外,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有哪些嗎?下面我給大家帶來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排行榜前十位。
1、藍鯨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 藍鯨亦稱“剃刀鯨”,是地球上最大與最重的動物,屬於哺乳綱、鯨目、鯉鯨科。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與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
2、非洲大象
活在從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的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隻雄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
3、北極熊
又稱白熊,是在北極里的熊,他是陸地上最龐大的食肉動物。在他的生存空間里,他位於食物鏈的最頂端。北極熊的毛是白色而稍帶淡黃色的,但它的皮膚是黑色的,黑色的皮膚有助於吸收熱量,這是保暖的好方法。按動物學分類屬哺乳綱,熊科。頭部較小,耳小而圓,頸細長,足寬大,肢掌多毛褲虛指。是僅次於阿拉斯加棕熊的陸生最大食肉動物之一,體重可達750千克,體長可達譽寬2.7米,用後腿直立時,可平視大象。白熊棲居於北極附近海岸或島嶼地帶。獨居,常隨浮冰漂泊。性兇猛,行動敏捷,善游泳。2013年8月一則北極熊餓死的新聞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4、灣鱷
灣鱷,又名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因二戰末期的蘭里島之戰而出名,因此又名食人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一種,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它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灣鱷與鱷魚種群中的其他鱷魚一樣,屬於恐龍家族,大約在兩胡配億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它的兇狠殘忍與其他鱷魚無異,但它們是所有鱷魚和遷徙動物中最具耐力的一群,可以游過1000多公里的海洋。灣鱷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中國已採取行動,爭取讓已在中國絕跡千年的灣鱷重生。
5、長頸鹿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 。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由頭至腳可達6-8米,體重約700千克,剛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顏色花紋有斑點和網紋型,頭的額部寬,吻部較尖,耳大豎立,頭頂有1對骨質短角,角外包覆皮膚和茸毛;頸特別長(約2米),頸背有1行鬃毛;體較短;四肢高而強健,前肢略長於後肢,蹄闊大;尾短小,尾端為黑色簇毛。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齒,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較長,可以用於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
6、鴕鳥
鴕鳥,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腳有力,善於行走和奔跑。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也是現存最大的鳥。
7、中國娃娃魚
娃娃魚學名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因“唔哇、唔哇”的叫聲酷似嬰兒啼哭而得名,是中國獨有的珍稀兩棲有尾動物,主要棲息在洞穴、暗河中,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素有“活化石”之稱。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最大兩棲動物,最大體長能達到1.8米。
8、鯨鯊
鯨鯊(學名:Rhincodontypus):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於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每年五、六月洄遊到中國北部灣。廣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9、巨人甲蟲
巨人甲蟲生活在熱帶非洲,他們靠樹上的果子和濃汁為食,成熟的巨人甲蟲身長可達10厘米、重100克。從尺寸、重量和體積來看,它都可以算是最大昆蟲的之一。
10、恐龍
恐龍(學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可惜的是,這種動物目前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期待未來有一天能通過基因技術重現。
2. 世界上最大的烏龜有多大 是什麼龜長什麼樣子圖片
海洋環境變化、漁民的非法捕撈以及海洋污染,讓棱皮龜的生存愈加惡劣,有調查表明,棱皮龜數量正在快速下降,可能20年內這種罕見的海洋物種就會被人類消滅掉。
3. 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有多大
地球史上已知體積最大的動物就是藍鯨,目前它還在海洋中遨滾吵游。曾經傳出過能夠挑戰藍鯨地位的動物,那就是名噪一時的紐西蘭大魚龍,相傳它的體重估測可達311噸,但它是個「究極大衛星」,現在已經沒有任何證據可證明它的體重。
藍鯨是體積最大的動物,最重可達239噸
藍鯨的體長紀錄為33.59米,於1913年在挪威所捕獲。藍鯨的體重紀錄為190噸,於1950年被蘇聯捕獲。NMML科學家測量過的最重的藍鯨為177噸,加上血液和胃液流失估計有181噸。根據33米體長估算,即將分娩的身材肥胖的大亞種母鯨(藍鯨雌性大於雄性),其極限體重可以達到239噸。
弓頭鯨、北大西洋露脊鯨、北太平洋露脊鯨、南露脊鯨都是露脊鯨科的,它們的特徵就是胖,體圍非常大,所以它們體長比不上長須鯨,但是體重可以把長須鯨遠遠甩開。露脊鯨因為長得太胖了,游速非常慢,所以在近代遭到捕殺的情況比藍鯨更嚴重,不過它們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4.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分別是什麼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
藍鯨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
大小比較:藍鯨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來自恐龍時代所知的最大的枯笑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龍,阿根廷龍估計有90噸。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准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分別為33.6米和33.3米。但是這些測量的可靠性存在爭議。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
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 由於藍鯨巨大的體積,我們不能直接稱它的體重。大部分被捕殺的藍鯨都不是整頭上稱的,捕鯨人在稱重之前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因為血液和其它體液喪失,這種沒春含方式低估了藍鯨的體重。即使這樣,有記載27米長的鯨重達150-170噸。NMML的科學家相信30米長的鯨估計會超過180噸。目前NMML科學家精確測量過的最大的藍鯨重達177噸。森伍
5.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什麼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具體如下:
1、地球上最大的兩棲動物是大鯢:大鯢是體形最大的一屬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千克,最大的達50千克。
2、最大的爬行動物是鹹水鱷:鹽水鱷生性兇殘,體型龐大,強健有力,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體長可達7米,它們廣泛分布在亞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北部的島嶼,也棲息在澳洲北部。
它們的食譜很廣,會攻擊一切可以吞下的食物,包括人類。
3、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笑碧御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4、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大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棲息群居性哺乳動物,通常以家族為單位活動。
大象的皮層很厚,但皮層褶皺間的皮膚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蟲叮咬。
象牙是防禦敵人的重要武器。
5、最大的草本植物是旅人蕉:碰岩旅人蕉科植物,樹干象棕櫚,高5-6米。
葉2行排列於莖頂,象一把大摺扇,葉片長圓形,似蕉葉。
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中國廣東、台灣有少量栽培,為園庭綠化樹種。
聞旅行馬達加斯加的人,倘於口渴時,可用小刀戳穿其葉柄基部而得水,故有此名。
(5)最大的動物圖片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3種大鯢的個體屬中國大鯢最大,體長可達1.8米,重100千克慧核之上;大鯢起源於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兩棲類種個體最大的動物,在中國屬二類野生保護動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及葯用等價值。
6. 世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藍鯨亦稱「剃刀鯨」。哺乳綱、鯨目、鯉鯨科。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
藍鯨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動物,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龍——長臂龍體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體重的30倍左右。
藍鯨是真正的海上巨獸,平均長度約26米,最高記錄為33.5米,平均體重150噸。啟碰閉這樣的巨獸需要大量的食吵隱物,一頭成年藍鯨一天消耗100萬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1噸磷蝦,磷蝦是它
的大宗食物。藍鯨游入淺灘,吞進滿口的水和磷蝦。磷蝦被充悄裂當活塞的舌頭過濾出來,舌頭迫使水通過懸掛於上顎兩側的似大篩子結構的鯨須流出去。一頭藍鯨的舌頭厚3米多,其重
量比一頭大象還重。
藍鯨曾漫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單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萬頭這樣巨獸。但最近幾年,無情的捕鯨業使得藍鯨的數量越來越少,不足該總數的1%。確定藍鯨的數量是很困難的,目前
估計南極地區有幾百到1.1萬頭之間。這個數字無論正確與否,與曾經有過的數量相比,已經到了危險的下限。盡管最近50年來,一直限制捕鯨,並於1967年強制禁止捕鯨,但在科學
研究的偽裝下,仍然有人繼續對藍鯨進行商業性捕獵。
藍鯨遷移的距離很大,夏天,它們生活在極地水域,以鄰近浮冰邊緣的大量磷蝦為食。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遷移到溫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數千公里。據悉,一頭藍鯨只用47天時間,游
程就達3000公里以上。如此超長的旅程使得它們遠離進食基地,長達4個月之久的時間內概不進食。以積蓄的儲能為生。
藍鯨的孕期為11個月,而一頭新生幼鯨的身長就達7米左右,體重達2噸或更重些,每天吃奶半噸多,一個星期後,體重就增加一倍。到6個月左右斷奶的時候,幼鯨的身長會加倍,但
需再隔4或5年,它才性成熟和充分發育。
長到能單個或結對地邀游世界大洋的藍鯨,可活到120歲。盡管採用獨居的生活方式,但它們有著進行超遠距離通迅的先進方法,能產生一種低頻率高強度的聲音。已記錄到的聲頻達
180分貝,這是已知由動產生的最大噪音,超過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聲音可延續30秒鍾,能被1610公里以外的其他藍鯨聽到。
7. 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有多大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面,動物只要擁有了高大的體型就意味著增加了更多的生存機會。捕獵者為了更容易抓到獵物進化出了更大的體型,獵物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不被捕殺也增大自己的體型來對抗捕獵者。因此,地球 歷史 上不同的地質時期都產生了一些體型巨大的動物。
寒武紀——奇蝦
先從寒武紀開始說起吧!寒武紀時期距今5.42億年到4.85億年。這一時期陸地上還沒有動物,奇蝦是寒武紀海洋中的霸主。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奇蝦化石標本體長2.3米。奇蝦頭部有一對大螯,兩只乒乓球大小的眼睛非常的精密,嘴巴有碗口那麼大。
我們可能覺得奇蝦並不大,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寒武紀的海洋中,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是頂級掠食者。因為奇蝦要比當時的覺得多數動物的體型要大上上千倍。後來奇蝦因為更加巨大的動物出現,失去了體型優勢漸漸滅絕了。
圖示:奇蝦
奧陶紀——直殼鸚鵡螺
直殼鸚鵡螺是奧陶紀時期(距今4.8億年前到4.4億年前)的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它們的身體非常巨大,最長的直殼鸚鵡螺體長可達6到10米。原來體型巨大的奇蝦在它面前也只能是它的口中 美食 。
圖示:圖燃盯示直殼鸚鵡螺
泥盆紀——鄧氏魚
鄧氏魚是泥盆紀時期(距今約3.6億年到4.15億年前)的最兇猛的魚類。鄧氏魚身長10米,體重4噸,咬合力可達每平方厘米3噸。它是當時地球海洋裡面頂級掠食者。鄧氏魚最後在泥盆紀的滅絕事件中全部滅絕了。
圖示:鄧氏魚
石炭紀——巨型節肢動物
石炭紀(距今3.55億年到2.95億年前)被稱為巨蟲時代。石炭紀時期是地球上氧氣含量最高的時期,氧氣含量高達45%。高濃度的氧氣含量讓地球上的蟲子迎來了一個屬於它們的黃金時代。那是後的節肢動物體型都非常大。比如那時候的蜻蜓可以翼展可達1米,蜈蚣能長到兩米多長,蜘蛛有人的頭那麼大。
石炭紀的蟲子們成也氧氣,敗也氧氣。最終地球因為氧氣濃度過高發生全球性的大火,把這些巨蟲們燒滅絕了。
圖示:石炭紀巨型蜻蜓
恐龍
當然地球上出現的最大的動物應當是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了。在恐龍時代,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洋中,還是天空中都有著地球 歷史 上最大的動物。例如陸地上的地震龍「能夠讓大地震動的蜥蜴」,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有多大?地震龍體長32米到36米,體重31~40噸。
圖示:地震龍
這些遠古時期的動物的體型真是大的讓我們不敢相信我們的眼睛。幸好我們這些巨型動物都已經滅絕了,不然人類生活在這些巨型動物的陰影下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朋友們認為地球上還會出現類似恐龍這么大的動物嗎?
現存的最大的動物藍鯨平均接近90噸,最大可達33米,體重近200噸。 藍鯨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它的體型也足以躋身迄今為止最大的動物之列。
浮出水面的藍鯨
5.8米的藍鯨頭骨與人的對比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藍鯨皮冊和骨架
美國自然 歷史 博物館的藍鯨模型
今天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最大個體肩高有3.5米,重約七噸。 史前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通常被認為是巨犀 (Paraceratherium),生活在漸新世(2300-3400萬年前)的亞洲,其中最大的種類體重 估計可達15至20噸,肩高約4.8米,體長約7.4米。
巨犀復原圖
人類與巨犀、現存犀牛的體型對比
納瑪象 曾經生活在印度、中國和日本,在2.4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滅絕。有專家分析稱納瑪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可達5.2米高,22噸重,這就超過了姿租最大的巨犀。不過該估計明顯有問題,有分析指出最大的納瑪象也只有3.7米高,體重僅8噸重,比巨犀小得多。
印度博物館的納瑪象化石
曾經生活在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還要數恐龍,最大的恐龍是食草的長脖子蜥腳類恐龍。完整骨架中最高、最重的是1907年在坦尚尼亞發現的未成熟長頸巨龍(Giraffatitan)標本,高12-13.27米,重23.3-39.5噸。而最長的就是梁龍(Diplodocus)了,在懷俄明發現的標本足有25米長。 目前確認的最大恐龍是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體長可超過30米,重達73噸。 還有些恐龍可能更大,但目前只發現了幾塊骨頭,難以確認。
阿根廷龍復原圖
人類與阿根廷龍以及巨型山東龍、埃及棘龍、劍龍和三角龍的體型對比
早先有學者稱 易碎雙腔龍 (Amphicoelias fragillimus)體長60米,體重在200噸以上,比藍鯨更大,然而這個估計僅僅依據幾塊脊椎骨。後來專家發現,由於最初的研究者將這種恐龍錯誤歸類為梁龍科,因此估算錯誤,對其體型大大高估。 現這種恐龍已經劃到雷巴齊斯龍科,並改名叫極巨龍(Maraapunisaurus fragillimus),估計體長有28-32米,重五六十噸。受重力影響,陸地上不太可能出現達到藍鯨大小的動物。
極巨龍骨骼模型
在恐龍統治陸地的同時,恐龍的親戚也佔領了海洋。雖然蛇頸龍和滄龍都能達到很大的體型,但只有魚龍才能拿下有史以來最大爬行類的桂冠。已知最大的魚龍是西卡尼薩斯特魚龍(Shastasaurus sikanniensis),體長21米,體重五六十噸。這種魚龍生活在晚三疊世,之前曾被錯誤的修訂為秀尼魚龍屬(Shonisaurus)成員。
2018年4月,英國古生物學家宣布發現了四個未知魚龍的標本化石,體長分別為:BRSMG Cb3870,15.83米;BRSMG Cg2488,22米;BRSMG Cb4063,24.2米;以及BRSMG Cb3869,30.72米。這些化石的主人生活在2-2.3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其中 最大的BRSMG Cb3869體型已經可以與有記錄最大的藍鯨相媲美了。因此,過去存在過比藍鯨更大的魚龍是極有可能的。
人類與西卡尼薩斯特魚龍、秀尼魚龍的體型對比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與同屬另外兩種魚龍的復原圖,及與人類的對比
魚類難與海獸、海爬較量體型,現存最大的魚類鯨鯊可達18米,四五十噸。 而著名的史前掠食性鯊魚巨齒鯊(Megalodon)最大有20米,七八十噸,是迄今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大魚類。 最大的硬骨魚是侏羅紀的利茲魚(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可超過16米,這個龐然大物和藍鯨、鯨鯊一樣是人畜無害的濾食性動物,以浮游生物為食。
水族館中的鯨鯊
美國自然 歷史 博物館的大白鯊頜骨標本
利茲魚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現在能見到的最大的動物就是藍鯨,但藍鯨是最大的動物嗎?以下遠古、上古的史前巨獸將向它發出挑戰,下面我將列舉海、陸、空這些已有記錄和化石的史前巨獸。
地球上現存最大的生物:藍鯨
藍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一共有四個亞種。藍鯨最長可達33米,重181噸,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它的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2000-3000人的重量總和。
地球史上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塞雷洪西斯
泰坦巨蟒是目前知道的最大蛇類,他們就像是現代蟒蛇的放大版。但這么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才能生存。泰坦巨蟒平均體長12米,體重超過1噸。
遠古類.海洋魚類巨獸
巨齒鯊,希臘語為「大牙齒」。這種鯊魚平均常14米、重40噸。現在發現的巨齒鯊的部分椎骨化石跟大白鯊相比大上很多,推測它的長度超過20米,重達70噸。只是至今沒有發現完整的脊椎骨骨化石。巨齒鯊可能是地球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
紐西蘭大魚龍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它們生活在三疊紀,推測長度為15-38米,體重大311噸,屬於巨型濾食動物。大魚龍頭像海豚,嘴巴又長又尖,整個的頭骨就像一個三角形,它的體型為快速游動而生長。
鄧氏魚,生活在古生代泥盆紀的大型生物,身長11米,重6噸,咬合力可達5噸,是泥盆紀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同時它也是寒武紀到泥盆紀時期的最大食肉硬骨魚類,其獵食目標主要為硬殼保護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是那時頂級掠食者。
鄧氏魚的咬合力最高達到1.5億帕斯卡,大約沒平方英寸咬力為22000磅,而霸王龍的咬力約為13000牛頓。它能一口將鯊魚咬成兩半;它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比第一隻恐龍出生還要早1.75億年。
海洋類生物
梅爾維爾鯨,是利維坦鯨屬重最大的物種,是中新世紀時期已滅絕的齒鯨。利維坦鯨的名字是以《白鯨記》的作者 赫爾曼.梅爾維爾 的名字命名的。目前的樣本還只有一個頭骨,但科學家推測梅爾維鯨的長度可達17米,重65噸,目前發現的牙齒最大為35cm。
中生代海洋頂級掠食者,它的 歷史 很短,但一路橫行無阻,把那些比它 歷史 久遠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
霍夫曼滄龍是最大的滄龍類之一,保守估計最長17.3米,重16噸。它的特徵是延長、圓筒狀的前上頜骨,可用來撞擊、擊昏獵物。
龍王鯨,也稱帝王蜥蜴,又叫械齒鯨,已絕種的古代海洋生物,是現在鯨的近親。生活在3900萬到34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龍王鯨起初被誤認為是海洋爬蟲類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
它最早發現實在路易斯安那州,龍王鯨均長18米,最大可以達到21米。
克柔龍又名克諾龍、長頭龍,屬海生爬行動物,克柔龍以希臘神話中泰坦巨神重的克羅諾斯為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上龍類之一,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1889年在昆士蘭被發現,其化石現保存昆士蘭博物館。
板足鱟,是已知的最大節肢動物,體長約為3米左右,擁有十分厚重的如裝甲一樣的甲殼,它出現的時間約為4.88億年前,在2.51億年前滅絕。
帝鱷,又名肌鱷、帝王鱷,其意思為肌肉鱷魚,它們生存在早白堊紀的非洲。帝鱷身長8-13米,重4-11噸,以各種史前魚類為食。
帝鱷的嗅覺異常的靈敏,即使在水中它也能問到獵物的氣味,再加上長達1.8米、遍布利齒的巨口,即使是小型恐龍也會被它要成兩半。
陸地類生物
地震龍是迄今為止地球上體長最長的陸地生物,它也是恐龍里體長之王。地震龍的頸椎和尾巴機場,因此它的軀體就顯得肥短,由此專家推斷,它的體重反而輕於超龍。
棘龍的意思是「有刺的蜥蜴」,它是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亞種埃及棘龍是已經最大的肉食龍,體長12-20米,臀高270-400厘米,體重4-26噸,生活在白堊紀的北非。
南方巨獸龍是最大的異特龍超科和肉食龍下目恐龍,也是史上第七大肉食恐龍和陸地食肉生物,拉丁學名的意思為「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最大體重10.52噸,體長13.8米。它是撒哈拉鯊齒龍的近親,生活在1億到9200萬年前白堊紀的阿根廷。
巨獸龍擁有強大的撕咬力和速度,最大咬合力達12噸,僅次於霸王龍,是咬合力第二大的陸地生物。
特暴龍意思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暴龍超科,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生活在晚白堊紀的蒙古和中國,約4700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多數在蒙古發現,中國發現更多的是破碎的骨頭。
特暴龍最長達12米,重7.5噸,它的前肢是暴龍科里最短的,但身體卻很粗壯。
飛行類生物
風神翼龍是一種翼手龍,也叫披羽蛇翼龍,生活在晚白堊紀,約8400晚年到6500萬年前。風神翼龍翼長11米,它也是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
人們聽到霸王龍時,就會聯想到它們是陸地頂級掠食者,自身也很安全。但最新的考古表明,在2.3億到0.65億年前的恐龍時代,生活著體型龐大且會飛的動物,它們不會在飛行過程中獵食,卻在陸地上捕獵,而且通常捕食幼小的霸王龍和其他生物。
在地球的 歷史 進程中,出現過又滅絕過太多的生物,有的甚至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只能通過殘留的化石來推測上古、遠古時代這些巨獸的樣子,與它們對比我們人類顯得實在渺小。
8.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
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非洲象體重的30倍左右。藍鯨平均長度約25米,最高紀錄為33.5米左右。雌鯨大於雄鯨,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面觀,吻寬而平。藍鯨背鰭小,高約0.4米,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鉛物如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淡,口部和須黑色。
9.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罩敏源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
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哺乳動物。一般體長為22-33米,體重為150,000-180,000千物態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所幸的是,由於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體重,拿做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於保持恆定的體溫。
10.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大型的動物,在你的印象中哪些大型動物是令人深刻的呢?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相關資料。
世界上最大型的十種動物
1、最大的動物:藍鯨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年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米,體重170噸。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鯨,分別為33.6米和33.3米。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畢塌體長在25米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制,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2、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大象
世界的大象分兩種,一種叫亞洲大象,一種叫非洲大象。亞洲大象也很大,但是,它在世界陸地上還不是最大的動物。那麼.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誰呢?是非洲大象。主要區別在於它們非洲大陸形狀一樣的大大的耳朵,而亞洲象的耳朵較小,較圓。
一頭非洲雄性大象,長到十五歲左右的時候,它的身長就達到了八米以上;身高達到四米上下體重達到七至八噸,即一萬四千斤至一萬六千斤。 非洲大象,同亞洲大象相比.其特點:不僅尺寸大、體重,而且不論雄象、雌象都生長象牙;耳朵既大也圓;睡覺的姿勢,不象亞洲象站著睡,而是卧下睡。 不然,它不能安然地進入夢鄉。非洲大象出生以後,哺乳期大約為兩年的時間;長到十二歲至十五歲時,才是“婚配”的年齡;二十四歲至二十六歲時才停止長個。
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中,大象的懷孕激大期是比較長的,一年半至兩年才能生下小象。這小象一落地,就有一米高,二百斤重。在自然界里,象的繁殖率比較低,大約要相隔五、六年的時間才生育一次。它們能活多長時間呢?在正常的情況下,其壽命可明數豎達六十歲,有的可活到一百歲的高齡。據資料記載,最大的普通非洲象是一隻雌象,體重13.5噸,身高(從象鼻到象尾)4.2米。
3、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第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雄性北極熊身長大約240-260厘米,體重一般為400-800公斤。而雌性北極熊體形約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長約190-210厘米,體重約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於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500公斤。北極熊雖然周身覆蓋著厚厚的白毛,但皮膚卻是黑色的,我們從它們的鼻頭、爪墊、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膚上就能窺見皮膚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膚有助於吸收熱量,這又是保暖的好點子。北極熊的毛也非常特別,它們的毛中間是空的,這樣的構造可以把陽光反射到毛發下面的黑色皮膚上,有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另外,皮膚下面厚厚的脂肪層進一步把嚴寒隔絕在了身體外面。
北極熊被我們分為六大種群:俄羅斯弗蘭格爾島-阿拉斯加西部種群;阿拉斯加北部種群;加拿大北極群島種群;格陵蘭種群;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俄羅斯法蘭茲約瑟夫群島種群以及西伯利亞北部至中部種群。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極熊大約有2萬多隻,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而到了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蘇聯更進一步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獵物也相應減少,另外,即便游泳技術再出色,它們也無法長時間地待在海里,日益開闊的海面更增加了它們溺弊的危險。北極熊的未來恐怕不得不依賴人類更多的保護措施。
4、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
灣鱷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其分布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北部一帶。成年雄性灣鱷平均身長4.8~5.5米,重770千克。最大者體長超過7米,體重超過1.5噸。現今最大的灣鱷體長7.1米,生活在印度的奧里薩邦。而歷史上所被證實的最大的灣鱷則出自澳大利亞,體長達8.6米。雌性灣鱷比雄性小很多,通常體長在2.5至3米間。灣鱷與其他鱷魚相比頸部鱗甲較薄,身體寬度較大。
灣鱷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5-6月交配,7-8月產卵。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產卵。每巢有卵50枚左右,卵殼白色鈣質,卵徑8 厘米。母鱷廝守巢旁,時時甩尾灑水潤巢,約75 -90天孵出小鱷。在澳大利亞,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鮮肉味道鮮美,尾部尤佳,皮可製革。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
5、最高的陸地動物:長頸鹿
長頸鹿是非洲的一種特有動物,長長的脖子,抬起頭來,最高的雄長頸鹿身高可達6米,因此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還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衣索比亞、蘇丹、肯亞、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闊的草原上。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
長頸鹿是膽小善良的動物,每當遇到天敵時,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奔跑。當跑不掉時,它那鐵錘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 長頸鹿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喜歡採食大喬木上的樹葉,還吃一些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由於腿部過長,長頸鹿飲水時十分不便。它們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時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群居的長頸鹿往往不會一起喝水。
6、最大的鳥:鴕鳥
又名非洲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呈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鴕鳥(Struthio camelus),左邊的是雄鳥。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7、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娃娃魚
中國娃娃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體重64千克,身長1.83米。娃娃魚學名大鯢,是中國獨有的珍稀兩棲有尾動物,主要棲息在洞穴、暗河中,它有3.5億年的歷史了,素有“活化石”之稱。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將之列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 娃娃魚呈棕楬色,背有黑色斑塊,頭為扁圓狀,生有成對的疣突,有四隻腳,身長約一公尺,體重則約為5~6公斤,生活在山中清澈、低溫的溪流中,在夏天末期產卵,約2~4個星期就可孵化。
由於娃娃魚生存年代久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療效,且擁有豐富的無機鹽、氨基酸、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成分,因此價格昂貴,常遭人類捕捉來食用或觀賞,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受破壞,幾瀕臨滅絕。目前在中國,販賣野生的娃娃魚是違法的,但人工養殖的則不在此限(但有數量管制)。
8、最大的魚:鯨鯊
鯨鯊俗名豆腐鯊、大憨鯊,屬於全球性洄遊魚種,為已知體型最大的海洋魚類,有著13.6米的身長和22000千克的體重。鯨鯊隸屬鯊目須鯊目鯨鯊亞目鯨鯊科,體灰色或褐色,下側淡色,具明顯黃或白色小斑點及窄橫線紋。口巨大,附著在前方。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到溫帶海區。此種大鯊不但是鯊中的最大型,也是所有魚類中最龐大的。但它的性情很溫順,不攻擊人。鯨鯊的游動速度緩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曬太陽。以浮游生物、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為食。產量不大。吃食時,張開大口,把水和浮游生物一起吞進去,用鰓濾過食用,空長300多列6000多顆牙齒,並沒有作用。
鯨鯊為卵生,其卵30厘米長,9厘米寬,比駝鳥卵還大,據說是現生動物中最大型的卵。鯨鯊的肉可供食用,皮可製革,鰭可加工成魚翅,肝提取魚肝油,骨、內臟制魚粉。 鯨鯊真是一身是寶。
9、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巨型魷魚
這種巨型魷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之一,也是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屬於頭足綱、槍形目、巨型魷魚科,許多中文文章里也把它稱為“大王烏賊”。其實魷魚與烏賊是有區別的,就普通大小的魷魚和烏賊而言,它們在外貌上很相似,但又有明顯的不同:魷魚身體狹長,有點像標槍的槍頭,所以又叫槍烏賊。魷魚的觸手沒有烏賊的觸手長,而且不能全部縮到身體內。不過由於大王烏賊這個詞彙用得比較久,所以許多正式的文章上也很常見,大概也算合法名稱了。
巨魷的兩只捕食性長觸手上末端膨大,上有強大吸盤,而吸盤環上長有利齒,其它8條觸手上也有長利齒的吸盤,這使得獵物一旦被抓住就難以逃脫,而尖而有力的喙狀嘴以可怕的效率解決無助的獵物。但它們巨大的身軀無法讓它們變成無敵的動物,相反,它們卻是抹香鯨最喜愛的食品,在死亡的抹香鯨胃裡常能見到難消化的巨魷的喙,而且許多抹香鯨的身體上都有巨魷吸盤上利齒留下的圓圈狀傷痕。巨型魷魚身長可長到14米。有記錄的最大的巨型魷魚身長10米,體重494克。
對於這種動物科學家知道得還不多,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從沒見過野生的活體,我們所了解到的東西都來自沖到海灘上的巨魷屍體,更多的是來自漁民拖網中的屍體。它們是食肉動物,根據對它們胃中食物的研究,它們應該不是挑剔的食客,幾乎什麼都往肚子里塞。它們有進化完善的大眼睛,視力相當好,而它們生存的深層帶中有大量生物是發光的,這些巨魷就利用自己的大眼睛循光而去,輕而易舉地捕獵。
這種巨型動物是許多古代海怪傳說的主角,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有沉船的船員報告說他們的難友在夜晚的黑暗中被這些生物吃掉,也有報道說有巨魷跑到海面,把小船上的人拖進大海。盡管所有的那些報道都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在許多圖畫中它們都被畫成可怕而強大的掠食者。
10、體重最大的昆蟲:巨人甲蟲
聽名字就知道很牛了,沒錯它就是世界上塊頭最大的昆蟲——巨人。巨人甲蟲,原產於非洲的熱帶雨林,從尺寸、重量和體積來看,它都可以算是最大昆蟲的之一。成熟的巨人甲蟲身長可達11.5厘米、重115克。幼蟲時,體重可以達到4盎司(約113.4g),但當它們變為成蟲後,體重將減輕一半。成年的巨人甲蟲有盔甲般的外殼,當它們展開兩對翅飛翔的時候,可以發出玩具直升飛機似的響聲。雄性巨人甲蟲的頭部有Y形的角,這是它在爭奪覓食地和交配時與其他雄性甲蟲戰斗的強有力的武器;雌性巨甲蟲頭部為鍥型,可以幫助它們在產卵時挖土打洞。在野生環境下,巨人甲蟲一般以成熟的水果和樹木汁液為食;圈養時,一般以貓食或者狗食作為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