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北京圖片高清大圖
擴展閱讀
腳崴了是傷哪裡圖片 2025-02-09 12:08:42
手機看不到來電圖片 2025-02-09 12:03:37

北京圖片高清大圖

發布時間: 2023-05-24 20:57:09

❶ 誰能提供一下明朝時北京故宮的平面圖,要標明宮殿名,謝謝

1、這是明朝時北京故宮的平面圖,可以從圖中清楚的看到各個宮殿名。

(1)北京圖片高清大圖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網路詞條 北京故宮

❷ 有北京環球影城圖片嗎

北京環球影城圖片可以在人民網的官方網站進行查看。該網站公布的圖片為人民網現場采編的,進入到人民網界面以後點擊搜索按鈕。然後輸入北京環球度假區組圖,即可看到該網站發布的新聞信息以及圖片了。具體的查看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網路上輸入人民網,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後點擊進入。

❸ 求天安門正面的高清圖片

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主席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圖片如下:


❹ 明朝北京城地圖(最好清晰點的)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宮)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後,將原來的元皇宮、除隆福宮改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餘大部分宮殿為了"滅王氣"全部拆毀了。因此遷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宮。紫禁城於永樂十八年完工,周約六里余,南北960米,東西760米。城外護城河(稱筒子河)寬52米。城四門:南午門,北玄武門、東東華門、西西華門。四角有壯麗的角樓。

(二)皇城

包圍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長約十八里,有七門。最南大明門,大明門內為正門,即承天門(清改天安門),門前為廣場,廣場東北為長安左門(俗稱東三座門),西北為長安右門(俗稱西三座門),皇城東門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

(三)內城

公元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後,便著手改建城池。當時元順帝退走蒙古高原,為防其南侵,遂將大都城北部比較空曠荒落的地方放棄,北垣南縮5里,另築新城。永樂十八年(1420)命營繕司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加修築東、西、南三面城垣。東、西垣在元舊土城基礎上包磚砌成。南垣已於永樂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磚包砌。城周長四十里,共九門,即明京城,後稱內城。

(四)外城

蒙古騎兵多次南侵,時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為加強城防,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於嘉靖三十二年增築外城。原計劃築城一百二十里,四麵包圍內城,但因財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長二十八里,有七門。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門瓮城,至此時完成了北京城的規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條自正陽門通往永定門的筆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軸線的南端。中軸線全長近8公里,南起永定門,穿正陽門、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後止於鼓樓和鍾樓。

(五)城門

明京城城門"內九外七",明初內城各門之名皆沿用大都舊名。正統四年(1439),修建北京內城九門城樓竣工,這年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承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內城九門是:正陽、崇文、朝陽、東直、安定、德勝、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門是: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西便門。1�古都城門十二景"正陽石馬"、"崇文鐵龜"、"朝陽谷穗"、"阜成梅花"、"東直鐵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勝石碣"、"西便白羊"、"彰儀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進城車輛之規定正陽門為京城正門,走皇輦宮車。崇文門設魚、酒納稅之所,故走酒車。朝陽門為南米漕運入京之門。東直門為木材入京之門。安定門走糞車。德勝門為出兵之門。西直門走水車,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門為西山煤炭入城之門。宣武門清代走囚車。3�入門稅當時規定,凡是男子負重、騎牲口、推車一律上稅,每年有10萬兩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門稅之後,發展成站崗人員向進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後徹底取消入門稅或變相的入門稅。

(六)其他建築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傳統規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用以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在內城南郊建天壇,以祭天,北郊建方澤壇(地壇),以祭地,東郊建朝日壇(日壇),以祭太陽,西郊建夕月壇(月壇),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橋南還建有先農壇,太歲壇等。明朝各皇帝為死後也能居於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縣的十三陵大興土木,為自己修築了規模浩大的陵寢。拱衛著北京的萬里長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禦建築,從徐達攻下大都後,為防備元皇室卷土重來,就開始重新加固、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城牆不但加高加寬,而且一律用磚包砌,使得居庸關、八達嶺等處長城格外雄偉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