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清朝版圖高清圖片地圖窩
擴展閱讀
紅軍搞笑動態圖片 2025-04-23 09:12:38
男人變成怪獸的圖片 2025-04-23 09:07:38
慶祝節日背景圖片卡通 2025-04-23 08:50:36

清朝版圖高清圖片地圖窩

發布時間: 2023-05-19 23:31:33

Ⅰ 中國古代清朝地圖,都包括哪些區域

引言:在每一個朝代中國地圖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所佔有的面積也是不同的,在清朝的時候中國的地圖還是比較地緣遼闊的,那麼中國古代清朝地圖中都包含了哪些區域呢?

三、維護領土的完整

實際上一個時期只要是國家穩定的話,那麼國土面積也是穩定的。這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擔任起了維護國家主權完整以及領土完整的責任,尤其是在地圖這方面地圖的每一個細節,就算是周邊所含有的島嶼也不能把它們所忽略掉,而是應該詳細的畫上去。而且很多商家或者說知舉是企業的生產的時候就是因為漏畫了,所以導致自己有了罰款。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去認清楚國家的茄旅地圖,並且維護領土的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Ⅱ 求一張清朝全盛時期的地圖。這張圖不是全盛時的圖。

1820年的清朝地圖是康乾盛世的乾隆時期

Ⅲ 中國古代(清朝)大地圖

清朝疆山飢域敏余圖(1644年逗拿返-1840年)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6441840.jpg

Ⅳ 誰有這張清前期中國地圖的清晰(高清版),就是解析度大點的....尼布楚條約前的地圖...

沒有高清版。

《尼布楚條約》,俄方稱「涅爾琴斯克條約」,是中國清朝和沙皇俄國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

雅克薩之戰後,中俄就東段邊界等問題進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歷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額圖、佟國綱等與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以拉丁文本為雙方共同簽署的正式的文本。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兩國嚴禁越界入侵和收納逃人;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通商貿易。

Ⅳ 中國在清朝的時候地圖是怎麼的面積有多大

中國在清朝的時候國土面積達1316餘萬平方公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吞並准噶爾滲州汗國後疆域達到極盛。

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諸島),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緬甸北部,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

(5)清朝版圖高清圖片地圖窩擴展閱讀:

在行政區劃方面,清朝承襲明制,在中原地區設省,在明朝13省的基礎上,增加直隸、江南兩省,接著又將較雀茄大的省份進行拆分,比如將江南省拆分為安徽、江蘇,將湖廣省拆分為湖南、湖北,將陝西省拆分為陝西、甘肅,這樣就形成了「內地十八省」的格局。

這個格局自康熙至同治,200多年間未發生改變。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之下設州、縣。清朝初期,全國有160多個府,到了清末有200多個府。

州有直隸州和散州之分,直隸州與府平級,下轄縣,只是規模比府要小;散州與縣平級,隸屬於府。到清朝末年全國有200多個州。縣是最基本也是最基層的一級行政區劃,至清朝末年全國共有1350多個縣。

清朝還沿襲了明朝設置的總督、巡撫的官制,並且把總督、巡撫的管轄邊界調整到與省界一致,總督一般管轄兩到三個省,巡撫一般管轄一個省,這樣一來總督、巡撫就成了掌管一省或多省的最高地方官員。

清朝一共設立了8個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陝甘、湖廣、兩廣、四川、雲貴。巡撫15個,頃喊察分別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其中,直隸、四川、甘肅三省只有總督沒有巡撫;山東、山西、河南只有巡撫沒有總督。

此外,在各省繼續沿襲明制設立布政使和按察使輔助總督、巡撫,一般每個省設一個布政使,但江蘇例外,江蘇省設有江蘇布政使(駐蘇州府)、江寧布政使(駐江寧府)兩個布政使。

除了內地十八省,清朝還在邊疆地區設立了5個將軍轄區,分別是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伊犁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西藏辦事大臣、青海辦事大臣以及內蒙古的盟、旗、部。

這五個將軍轄區中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伊犁(新疆)分別設立成為省;西藏、青海成為了今天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內蒙古各盟旗發展成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

在東南地區,清朝在鄭成功後代鄭克爽的手中拿下台灣島,並在島上設立了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年間,為加強海防抵禦倭匪,清朝又把台灣從福建省分出來,設立台灣省。

總體來看,清朝的行政區劃已經具有了今天我國行政區劃的雛形,除了後來新增的寧夏、海南及京津滬渝,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同的是,清朝各省級政區的面積,特別是黑龍江、吉林、新疆等政區的面積,要比現在大得多。

Ⅵ 清朝時期世界地圖

中國最早最為詳細的《坤輿萬國全圖》,從這幅作品上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明朝人對於世界的理解,基本已經和現在相差無幾。

這裡面離不開利瑪竇的細心指導和提供意見,他還為這幅地圖作序,同時繪制了很多小圖來為大圖做出說明,李之藻細心的為每毀簡一塊土地,進行一一的介紹。在完成之後,李之藻和利瑪竇將其獻給了萬曆皇帝,隨即被收藏在汪余飢明朝宮廷當中。
《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為何叫做這個名字呢?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因此古人就把地圖當成輿圖了。

在這幅作品中,亞洲呈現淡淡的土黃色,歐洲和非洲呈現白色,山脈以寫景法勾勒,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用深綠色畫出水波紋,五大洲的名稱是紅色字體,國名和地名都用墨筆書寫,以字體大小作為區別,看上去工整有序。
這幅地圖在史書上多有描述,曾經在萬曆三十年臨摹過一次,此後原本消失在戰火當中,而臨摹的版本一直不見蹤影,到1922年才被北平悅古齋主人韓懿軒於古玩集市中困返所找到,至今存放在了南京博物館當中。

Ⅶ 中國清朝各省地圖詳細

1、本圖組包括全圖二幅,分幅圖二十六幅。擴大圖五幅。插圖六幅。

2、全圖畫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疆域政區。

3、嘉慶全圖畫出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八省區及其總督、巡撫駐所與所屬部分府廳州。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的轄區、駐所及其所轄府治與副都統、總棗春管駐地;


4、分幅圖按嘉慶二十五年的省、將軍、辦事大悉跡臣轄區和內蒙古盟旗分為二十六幅,另制直隸、甘肅、四川、新疆、西藏部分地區擴大圖各一幅;直隸、甘肅、福建、廣東、內蒙古部分地區睜岩並插圖各一幅。福建幅另插入光緒二十年(1894年)台灣省一幅。

5、各省總督、巡撫,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台將軍,西藏辦事大臣駐所,均作省級符號,西寧辦事大臣駐於甘肅西寧府,在青海幅圖框外註明。

6、十八省區的府和直隸廳、州,均作府級政區,畫出治所和界線,府屬的廳、州和縣,均作縣級政區。甘肅、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有文武各級土司,分別作縣級或聚邑級處理。

Ⅷ 清朝地圖!

你說的是明朝地圖
明朝甘肅與陝西合為陝西省。清朝將寧夏分為甘肅和陝西兩省。
明朝湖南與湖北跡液合為湖廣省。清朝將湖廣分為湖南和湖虧州舉北兩省。
明朝安徽與江蘇合稱南直隸,作為與首都所在地北直隸相對應的陪都所在省份銷碧。清朝先改稱江南省,後劃分為江蘇和安徽。
上述改動均在康熙初年。

Ⅸ 清朝地圖全圖高清版

公元1885年清朝地圖如下圖: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9)清朝版圖高清圖片地圖窩擴展閱讀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支持下,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成立了滿洲國。不久後以立清廢帝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

1934年改稱「滿洲帝國」,溥儀稱「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日本戰敗。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白山市)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結束。

Ⅹ 清朝296年疆域變化圖:完整展示清朝是如何奠定現代中國版圖的呢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建立後,不斷南征北戰,統一東亞大陸各大勢力,最終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到了清朝晚期,由於政治猛余腐敗、西方入侵,領土面積減少了150多萬平方公里,許多地區成為了帝國主義的租界、勢力范圍,但是清朝還是將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主權交給了民國,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這里的清朝是廣義的清朝,包括清朝的前身——後金和女真國。

皇太極時期的清朝版圖

1644年,明朝被農民起義推翻。隨後在內地出現了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南明、鄭氏等割據政權、此時,皇太極已經去世,順治繼位,實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趁機入關,在1644年擊敗了李自成,宣告“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之後,清朝先後滅了大順、大西兩個農民政權,弘光、隆武、邵武、永曆等南明政權,最終在1664年統一了內地。此時的清朝,面積已經達到了600多萬平方公里,達到了明朝的巔峰面積。

在內地接近統一的時候,鄭成功感到無法在大陸立足,於是在1661年率領軍隊登陸台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建立了鄭氏政權。因此他奪回了鄭芝龍經營的台灣,所以叫做“收復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