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軍用飛機主要有哪些機型請說出8種
1、殲-20
殲-20(英文:ChengJ-20,代號:威龍,北約代號:BlackEagle,譯文:黑鷹)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五代制空戰斗機,解放軍研製的最新一代(歐美舊標准為第四代,新標准以及俄羅斯標准為第五代)雙發重型隱形戰斗機,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空中優勢/多用途殲擊機的未來重型殲擊機型號,該機將擔負我軍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
2、運-20
運-20(中國編號:Y-20,代號[1]:鯤鵬,英文:XianY-20),是中國研究製造的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於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2-3]。
該機作為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與中國空軍現役伊爾-76比較,運-20的發動機和電子設備有了很大改進,載重量也有提高,短跑道起降性能優異。
3、武直-10
昌河武直-10(英文:CAICZ-10,中方代號:霹靂火FieryThunderbolt,亦有直接稱之為直-10的叫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一代專業武裝直升機。
武直-10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種專業武裝直升機和亞洲各國第一種自研專業武裝直升機。結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長期依賴法國海豚直升機的改型兼當武裝直升機的歷史,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的航空突擊與反裝甲能力。
4、殲-15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斗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斗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斗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斗機。
5、殲-16
殲-16(英文:J-16multirolefighter),是中國沈陽飛機公司在殲-11戰斗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四代半雙座雙發多用途戰斗機。
該機外形參考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殲-16裝備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該機裝備中國產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其性能與美國F-15E戰斗轟炸機相當。
6、梟龍
FC-1戰斗機(英文:ChengFC-1/JF-17fighteraircraft;中國綽號:梟龍;巴基斯坦編號:JF-17,綽號:Thunder,譯文:雷電;研發初期曾稱:超-7),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投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所屬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等單位聯合研製,巴基斯坦空軍參與開發的一型單發、單座、全天候多用途戰斗機。
7、殲轟-7
1987年試制批共試制了6架原型機,其中1架用於靜力試驗。殲轟-7首架原型機於1988年8月出廠,1988年12月14日成功首飛,1989年11月17日首次超音速飛行。2014年8月20日,中國空軍派出殲轟-7A參加「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8、殲-31
殲-31(英文:ShenyangJ-31,代號:FC-31,首飛樣機編號:31001,綽號:鶻鷹,英譯:Gyrfalcon;中國空軍尚未給該機正式編號),是中國研製的第五代單座雙發隱形戰斗機。
㈡ 戰斗屏幕上顯示的東西,要具體圖解,戰斗機的型號。
這是張F-16的座艙圖,樓主看看你要問的是哪個部分?
分別弄了2個一個是HUD就是有綠色標記以及各種符號的部分,還有一個是位於儀表盤的電子飛行儀表系統
平視顯示器(HeadUpDisplay),以下簡稱HUD,是目前普遍運用在航空器上的飛行輔助儀器。平視的意思是指飛行員不需要低頭就能夠看到他需要的重要資訊。平視顯示器最早出現在軍用飛機上,降低飛行員需要低頭查看儀表的頻率,避免注意力中斷以及喪失對狀態意識(SituationAwareness)的掌握。因為HUD的方便性以及能夠提高飛行安全,民航機也紛紛跟進安裝。部分汽車業者也以類似的裝置作為行銷的手段吸引顧客,不過使用上並不廣泛。
雖然HUD目前廣泛的使用在各類軍用飛機上,但是並非任何位於座艙前方的裝置都是HUD,有些只是單純的光學瞄準器而已。
HUD原理
HUD是利用光學反射的原理,將重要的飛行相關資訊投射在一片玻璃上面。這片玻璃位於座艙前端,文字和影像被投射在鍍膜鏡片(析光鏡)並平衡反射進飛行員的眼睛。飛行員透過HUD往前方看的時候,能夠輕易的將外界的景象與HUD顯示的資料融合在一起。由於反射進眼睛中的影像永遠與飛機的中軸平衡,所以飛行員的身高不會對俯仰角或目視瞄準造成偏差。HUD設計的用意是讓飛行員不需要低頭查看儀表的顯示與資料,始終保持抬頭的姿態,降低低頭與抬頭之間忽略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眼睛焦距需要不斷調整產生的延遲與不適。
HUD投射的資料主要與飛行安全有重要關系,譬如飛行高度,飛行速度,航向,垂直速率變化,飛機傾斜角度等等。使用於戰斗環境時,還會加上目沒塵標資料,武器,目視瞄準器與發射的相關資料,預估命中點等等。這些顯示的資料能夠根據不同狀況而變換。
HUD的基本架構包含兩個部分:資料處理與影像顯示。
資料處理單元是將飛機上各系統的資料整合處理之後,根據選擇的模式轉換成預先設定的符號,圖形或者是以文字或者是數字的型態輸出。有些產品將訊號處理與影像輸出分成兩個裝置,不過大致虧顫上都是類似的工作方式。
影像顯示裝置就是安裝在座艙前方,位於飛行員與座艙罩之間的空間上。影像顯示裝置接收來自資料處理裝置的資訊,投射在玻璃上面。顯示裝置並且附有控制面板,能夠調解或者是改變輸出的影像。
電子飛行儀表系統(,簡稱EFIS),
指安裝在飛機駕駛艙顯示飛行信息的電子顯示系統,一般由顯像管(CRT)或液晶顯示器(LCD)組成。和傳統的機械式飛行儀表相比,在操縱電子飛行儀表系統的飛行器時,飛行員可以更容易地擷取信息。EFIS也比機械式飛行儀表,更易維修。
電子飛行儀表系統,是數位化駕駛艙(又稱為玻璃駕駛艙,英文名稱為GlassCockpit)的一個子系統。
一個完整的電子儀表系統除了各種顯示單元外,還包括符號發生器(symbolgenerators)。符號發生器將各種數據源,如姿態航向基準系統和大氣計算機的數據轉換成可以顯示的格式。這些數據源中也包括導航系統的輸入數據,如全球定位系統(GPS)、測距儀(DME)和慣性導航系統(IRS)。
組件
電子飛行儀表系統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姿態指示器(ADI)和水平狀態指示器(HSI)。在有些飛機上,它們稱為主顯示器(PFD)和導航顯示器(ND)。
姿態指示器或主顯示器主要顯示飛機的縱向飛行信息,如高度、速度、飛行指引、模式選擇等。
水平狀態顯示器或導航顯示器主要顯示航向、地面軌跡角、測距儀參數等水平飛行信息。
由於機載航空電子設備的種類愈來愈多,現在有的電子飛行儀表系統已經將姿態指示器和水平狀態指示器都合並到主顯示器上,而將另外一種顯銷察敗示器稱為多功能顯示器(MFD),在其上可以顯示來自空中防撞系統(TCAS)或近地警告系統(GPWS)的地形信息、來自氣象雷達的氣象信息等。在主顯示器發生故障時,還可以代替主顯示器工作。
有時我們甚至將發動機顯示和機組警告系統(EICAS)的電子顯示系統包含在內。這樣飛機上就可能出現5個顯示器:主駕駛員側的PFD和MFD,副駕駛員側的PFD和MFD,以及放在中間的一個EICAS顯示器。
㈢ 戰斗機上帶什麼武器
這個問題太大了,戰斗機按俄制代次劃分要有五代,加上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飛機,基本就是六代,這些代次的戰機它們所攜帶的武器存在著很大區別。
台風戰機
綜上,就目前來看,戰斗機可攜帶的武器非常多,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彈葯,比如鑽地彈、子母彈和溫壓彈等等等,太多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它們帶不了的。
㈣ 戰斗機結構
現代戰斗機主要結構組成部分有:機身、主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進氣口、發動機、起落架、雷達、駕駛員座艙、火控系統、通訊系統、機關炮、導彈發射吊架等。
論結構種類主要分為:
氣動布局:傳統布局(前面主翼,後面水平尾翼),大三角翼(只有三角形主翼),鴨式布局(前面小翼,後面主翼),三翼布局(前面小翼,中間主翼,後面水平尾翼)
升力重心:後傾式(飛行較穩定),前傾式(飛行較機動靈活)。
動力:分為單發動機和雙發動機兩種。發動機分渦輪噴氣和渦輪風扇兩種。
主機翼:分後掠翼、三角翼、前掠翼三種。主翼一般都有副翼和襟翼用於操控。
垂直尾翼:分雙垂尾和單垂尾兩種。
武器攜帶:分外掛式和彈倉內掛兩種。
其它電子設備因種類繁多,不勝列舉。現在戰機先進與否,主要看是否具備視距外攻擊能力,是否具有雷達紅外隱身能力。
(4)軍用戰斗機上有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殲擊機,又名戰斗機,即用於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廣泛稱為驅逐機。
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猛嘩遲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的武器,執行對地的攻擊任務。
殲擊機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完善,專用截擊戰斗機的任務已由制空戰斗機完成,截擊機不再發展。
殲擊機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基本種類
軍用飛機包括殲擊機、強擊機(攻擊機)、轟炸機、偵察機等。
戰斗機又稱殲擊機,二戰時期稱驅逐機,是軍用飛機的一種。相對於戰略空軍的轟炸機,戰斗機是指戰術空軍的機種。
殲擊機早期分為制空和截擊兩種主力機型,後來不再有專用截擊機,制空截擊機通常中低空機動性好,裝備中近程空對空導彈,通過中距空中格枝李斗;
近距離纏斗擊落敵機以獲得空中優勢,或為己方軍用飛機護航,要求高空高速性能,主要用於空中格鬥,爭制空權,攔截敵方轟炸機群。
主要性能
早期的噴氣式殲擊機是在飛機上安裝機槍來進行空中戰斗的,第五代殲擊機最大飛行時速達30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20千米,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2000千米以上,帶油箱時可達5000千米以上。
機上還帶有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主要用來殲滅空中敵機和其他空襲兵,其特點是速度大,上升快,升限高,機動性好。
現今戰斗機為了獲得優異的空中格鬥能力,在性能、外形、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武器配備和火控系統等方面有一些新的改進的特點。
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在音速附近穩定轉彎率可達18度/秒,瞬時轉彎率達75度/秒;飛機在9000米高度上,速度從馬赫數0.9增加到馬赫蘆燃數1.6所需時間為50-60秒。
海平面最大升率達300米/秒;靜升限18000米左右。能在低空作超時速飛行;高空最大飛行馬赫數在2左右;最小飛行速度為200公里/時;
最大飛行迎角可達60°;低空作戰半徑約500-600公里;飛機起飛、著陸滑跑距離小於1000米;飛機最大過載可達9G。
設計理念
殲擊機一般為單座。為擴大駕駛員視界,採用水泡形座艙,即使在地面上也能保證將駕駛員彈射到足夠的高度,大量採用整體機內部油箱載油量約占正常起飛重量的30%。
飛機操縱系統廣泛採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的基礎上採用主動控制技術,提高飛機的作戰性能。
飛機在空戰中的推力普遍大於重力(即推重比大於1),多採用低流量比的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大,重量輕,不加力工作時耗油率小。
為兼顧在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范圍內都有較小的阻力,飛機採用中等後掠角、中等展弦比並帶前緣連條的薄機翼,或是採用三角形薄弱機翼。
翼型相對厚度約4%,並有隨馬赫數和迎角自動偏轉的前、後緣機動襟翼(或縫翼)。正常布局(有平尾)飛機空戰時機翼單位面積載荷約3000帕(3000N/米2);無尾布局為2000帕。
武器裝備
現代殲擊機普遍裝有口徑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同時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跟蹤的近距格鬥導彈。
也可攜帶2-3噸航空炸彈(包括近距格鬥導彈、命中率很高的激光制導炸彈等)或其他對地攻擊武器。
飛機上裝有用數字計算機控制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它由有下視能力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組成,可與通信導航識別綜合系統和電子對抗系統交聯。
駕駛員通過平視顯示器、下視儀和多功能顯示器獲得敵我機參數的信息,控制和管理導彈、機炮、火箭和炸彈的瞄準、發射和投放。
火控系統的操縱是安裝在駕駛桿和油門手柄上,便於駕駛員將飛機駕駛和空戰合為一體。由於傳遞信息的設備較多,信息量大,為減少電纜數量和信息傳遞差錯,採用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
維護方法
殲擊機上各種機械設備和控制系統越來越復雜,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為此,飛機表面開有大量檢查和維護用的口蓋和艙門,總面積達飛機表面積的60%。
所有電子設備均採用積木式結構,有自動檢測能力,可在外場方便地更換插件。現代殲擊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
飛機平均故障間隔飛行小時已從1950年代的1小時提高到3小時。每1飛行小時所需的維護工作,從50年代的30工時降低到10工時左右。
㈤ 誰有戰斗機81192的高清圖片,謝謝
㈥ 這飛機上背的是什麼
天然氣罐! 前蘇聯的"米亞激培旦-4"轟炸機, 由於前蘇聯東部地區地廣人稀, 沒有通鐵路, 交中老通條件惡劣, 於是將數架"米亞-4"轟炸機改裝來運送天然氣, 改裝過的"米明擾亞-4"被稱BM-T,圖片為駝運天然氣罐的"米亞-4"轟炸機..!
㈦ 求電影《珍珠港》中出現的美軍和日軍所有軍用飛機的型號!
日軍:零式戰斗旦殲緩機(上改悉圖)
美軍:P51野馬戰斗機模模(下圖)
㈧ 飛機裡面長什麼樣子
哈哈,你是問軍用機還是客機啊?軍用機見過不少,客機就只坐過3次。 軍用機裡面空間太小,坐著不怎麼舒服,裡面全都塞的是儀器,不過我也沒坐上去飛過,只是在組裝車間裡面見過(哦,我是學飛機製造這專業的,相關的廠子進過幾個) 客機的話感覺和坐船沒啥區別,哦,就是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有點象在電梯里
麻煩採納,謝謝!
㈨ 請問這架F15機翼和機腹下掛載的很大個圓柱體的那三個。是導彈還是是什麼
你指的是「機載副油箱」。機載副油箱是通過外掛的方式與機體連接並為戰斗機直接供油的。一般習慣來講,機載副油箱是為戰斗機優先供油的。當戰斗機要執行大航程任務時,會選擇攜帶機載副油箱。在飛往目的地的過程中會優先消耗機載副油箱內的燃油。當到達任務目的地後視需要(比如要進行空戰時)往往會拋卻機載副油箱,這樣一來機體減重,靈活性和飛行速度提升,是有利於空戰的。
機載副油箱並不只有戰斗機可以用,其實直升機也是有的。並且直升機的機載副油箱其實和戰斗機的不管是外形還是結構方面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另外:
有網友稱它們是炸彈或導彈。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原因有三。
第一:就帖主的這張圖片來看,圖內的應為日本空自的F-15J型戰斗兄知機(日本的F-15的後綴為「J」是英文「日本」的開頭字母)
第二:日本空自的F-15是引進自美國的F-15的早期型號,所以此型戰斗機應是擅長空中格鬥的空優制空戰斗機。不同於美國原版後期的注重對地攻擊的F-15的改進型號F-15E。(韓國引進的美版F-15E在韓國的軍用編號為F-15K)所以,此型戰斗機能不能掛載使用體型龐大的巡飛彈或炸彈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空自的F-15本來就是以「制空」為其根本目的存在的。對艦對地攻擊是空自F-2戰斗機的主要任務。
第三:就圖片判斷,這架F-15應該是在和平時期進行例行日本本土及周邊海域空中巡邏任務的。所以根本沒有掛載對艦對地攻擊武器的必要。一般來講,F-15在進行空中巡邏時經常會在其主翼根部的兩個二聯裝外掛點分別掛載模塵族兩枚AIM-9「響尾蛇」近程空對空格鬥彈,在其機腹兩側分別掛載兩枚AIM-120遠程空對空格鬥彈。就圖片無法判定本機到底有沒有攜帶相應的旦弊制導武器(看不到機腹部)。所以應判定為極限航程空中巡航(很有可能是在測試某些項目,並不是戰斗巡邏。)
很有可能當時的國際環境良好,根本不需要攜帶遠程武器。
㈩ 我知道美國軍隊飛機上的圖案是什麼
航空兵誕生之初,幾乎沒有誰會認識到機徽的重要性,美國人也是如此。在1906年四五月間的美西戰爭中,美國的軍用飛機還沒有任何國別標志。
從無到有
逐漸地,美國航空兵開始在寇蒂斯R-3和R-4飛機上施加紅星標志,紅星的尺寸差異較大,而且邊緣呈微凸的曲線,更像是樹葉的邊緣。這樣的標志只使用了三個月便被廢止。美國通信兵部隊曾一度繼續使用該標志,但五星的邊緣改為直線,有時背景採用白色圓底,這樣的標志一直使用到1917年。
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航空部隊迫切需要採用合適的國別標志。紐約國民警衛隊第一航空中隊提交了設計方案,這一設計在1917年5月被批准採納。新標志由藍色圓底、白色五角星和中央的紅色圓形組成,塗在飛機的兩翼
上下表面。後來中央的紅色圓形還被略微加大,但仍然和五角星的五個內接點保持1/24倍直徑的間距。
1917年10月,美軍開始使用標準的60英寸(152.4厘米)直徑標志,白五角星中心的紅色圓形和五角星內五邊形呈內切關系。如果機翼弦長小於152.4厘米,則使用和機翼弦長相等直徑的標志。也是在這一時期,美軍開始採用由等寬的藍白紅條紋構成的方向舵垂直識別條紋。
全新設計的國別標志在法國卻發生了問題。美國駐法遠征軍發現他們的白五角星標志在遠距離上很容易和當時德國空軍採用的帶有彎曲輪廓的十字徽志混淆——這兩種標志都有著典型的中央放射狀特徵,為此他們建議採用一種類似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以及海軍航空兵的同心圓標志。據此產生的新標志直徑和機翼弦長相等,從外到內依次為等寬的紅藍白三色,相等其使用位置仍然是兩翼的上下表面。
1918年1月11日,新的紅藍白三色同心圓標志得到正式批准,美國海軍和陸軍飛機開始統一採用。同年3月5日以後,該標志又被統一成直徑60英寸(152.4厘米),而方向舵識別條也改為前紅後白藍。
圓底上的五角星
1919年5月17日,美軍飛機標志再次修改,改為圓底加五角星,並於10月開始使用,方向舵識別條也改為前藍後白紅。1926年1月21日,標志的尺寸也進行了修改,改為直徑相當於機翼弦長的三分之二,最大不得超過60英寸(152.4厘米)。
1927年1月24日,美軍飛機方向舵識別條進一步規范化,改為13條紅白相間的水平條紋,方向舵前三分之一寬度塗成藍色。
後來,人們又認識到飛機在空中作戰需要偽裝,因此標志也不是越大越醒目越好。1940年10月26日,美軍決定取消飛機方向舵識別條,同時在機翼標志之外開始採用直徑不超過48英寸(122厘米)的機身標志。原來兩翼上下表面都塗有標志,現在也進行了修改,改為只在左上翼面和右下翼面使用。美軍當時要求採用了機身迷彩塗裝的作戰飛機應優先採用這樣的標志方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發現自己飛機的國別標志還是有問題——這一標志很容易被戰時情緒緊張的美軍飛行員誤認作是日本飛機上那紅彤彤的「日之丸」標志。於是,美軍只能再度修改。1942年5月28日作出決定,取消標志中心的紅色圓形圖案。實際上,早在這一決定作出之前,有些作戰部隊已經自行「先斬後奏」了。
1942年11月美英盟軍發動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美軍為此在10月1日決定,在飛機國別標志外圍增加了一圈1英寸(2.54厘米)寬的黃邊。有意思的是,當時一些英國皇家海軍飛機也在自己的標志外圍增加了黃邊。英國皇家空軍在北非也廣泛使用過這種標志,此外還增加了垂尾識別徽,這讓一些人猜測,英國人之所以這么做,可能是為了表現英美盟軍團結的象徵。
再來個橫條
1943年6月29日,美國飛機標志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在藍色圓底和白色五角星兩側增加了兩條白色矩形橫條,整個圖案外部輪廓都採用紅色描邊。矩形橫條的長度和藍色圓底的半徑相等,寬度則為長度的一半。外部的紅色描邊寬度為藍色圓底半徑的八分之一。標志的使用位置保持不變。
可惜的是,新標志啟用不久再次發生了識別混淆問題——這次惹禍的是那扎眼的紅色描邊——太平洋戰場煩躁不安的飛行員還是常常會把友軍的飛機當成是日本鬼子的。美國人必須再變。1943年8月14日,美軍決定把紅色描邊改為藍色。當然,最先改變的是太平洋戰區,歐洲戰區的飛機則要晚數月才完成修改。
1947年美國空軍正式建立,成為獨立的兵種,其飛機國別標志也隨之增加了新的元素,這次美軍在白色矩形橫條中心增加了紅色橫條,其寬度為五角星半徑的六分之一。直到今天,美軍飛機仍在沿用這樣的基本標志風格,只是進行了少許修改以適應當前的需要。
20世紀60年代越戰期間,美國出於偽裝的需要減小了飛機國別標志的尺寸。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戰飛機的塗裝更加強調低可視度,不僅國別標志的尺寸再度減小,連標志的用色也改為迷彩對比色,到今天大部分標志都採用黑色或深灰色,這就是所謂低可見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