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聖人,為何孔子最出名
老子、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三位思想攔升家中為何以孔子「名聲」最響?原因其實比較好理解。
首先,來比一比道家和儒家。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帶著濃郁的「隱」的特色,只是這個「隱」與佛學的「避世」不一樣,更像是「隱於世」。這里以道家「無為」的觀點為例。
道家的「無為」剔除的是人主觀行為中的「過度私慾」,於此自然而為。學說道理雖巧妙,但卻滿滿都有削弱人野心、慾望等意味。於此,從來不缺野心和慾望社會,對於道家來說,便不能稱之為可讓道家特色盡顯於人前的「舞台」了。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㈡ 老子的生平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稱「老子」的原因: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2)老子什麼都好圖片擴展閱讀:
1、主要著作《道德經》: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洋洋灑灑共5000餘字,又被稱為《老子》或者《道德真經》。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橡耐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2、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信運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梁坦春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㈢ 老子出關圖的畫作賞析
這幅畫中勁利粗放的線條是承自浙派的畫法。主題則是老子出關的故事。據說老子因感周代衰亡,決定西出函谷關。當時,守關的尹喜發現東方出現一片紫氣,推測將有聖人到來。不久,騎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現了,並應尹喜的請求,寫下《道德經》後才離開。這個故事因此在民間成為吉祥的象徵。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事跡不僅被後代的道教徒傳誦,他的形象也被藝術化,成為重要的道教圖像。畫面中,老子騎著青牛,手拿《道德經》,緩緩向前行走。畫面的背景是大片空白,並無描繪建築物的場景,也無出現太守的形象。在畫面左上方,有一隻蝙蝠在空中飛翔。 「蝠」與「福」字諧音,所以這幅畫除了一般的宗教功能,還包含了象徵福氣的吉祥意涵或嫌。
在表現手法上,張路受吳偉的影響很大,筆勢狂放而草率,但筆墨變得愈加雄奇,人物結構准確而又穩妥,基本合乎人體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衣紋的穿插也靈活巧妙,整個人物給人一氣畫成之感,形象生動而富蘆灶有情致。此圖不寫背景,老子坐於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隻飛蝠。
但也有後人的批評,認為他只能得到吳偉的力,而不能得到他雅秀高逸的趣味。這幅畫衣紋用筆快速陪團扮有力,但筆的轉折處還相當從容,並不是一味粗野的畫所能比擬。面部、手、書帙、牛眼等處,都用膠調赭,膠太重而變了色,稍微有點呆滯。
㈣ 老子出關圖的寓意 老子出關圖有什麼寓意
1、《老子出關圖》是范曾最擅長的繪畫物團題材,畫中的老子,白發飄然,襟帶倏然,穩如山嶽,又似乎全無重量,身形飄渺,又宛若就在眼前。此般風骨,何等清新宕逸、遒舉俊發;
2、范曾筆下的老子,形象透著一股仙風道骨之罩中橘氣,老子衣紋以有力的線條勾勒而成,灑脫的大氣。帶路的小童臉上洋溢著笑容,衣紋的處理頗具動感。
3、范曾自作篆書題字,結字嚴謹寬博,用筆蒼勁有力,為各幅作品培爛都平添了古樸氣息。榮寶57期藝術精品拍賣會2008年在亞洲大酒店落槌,其中范曾的一幅《老子出關》以57.2萬元成交,創下該場拍賣的最高價。
㈤ 老子出關圖的史記記載
2500多年前,老子離開洛陽,出函谷關向西,之後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史記》籠統地說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後漢書》提出了「老子化胡說」,認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並且後來成了佛,這都給後人留下了謎團。 老子到底去了哪裡,至今還是一個謎,後人對此既關心又無知,只能不斷地猜測。
2500多年前,老子要離拆彎開洛陽時,面臨著走向的選擇。 東邊是他的家鄉,南邊是楚國,但他沒往東走,也沒往南走,更沒考慮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從文獻中,知道西方有函谷關、大散關,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而在更遠的地方,流淌著兩條神秘大河,河流流經的地方,有一種宗教在召喚人們…… 這,無疑在召喚老子。他騎上青牛,往西邊走去。 一 這時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著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暉直接塗抹在他臉上。這張臉已經非常蒼老:兩道長長的白眉毛,宛若兩道白色瀑布,順著陡峭的臉頰,誇張地飄落;而那長長的白鬍須,被風往前吹著,好像探路的觸角,指向了西方。 歷代繪制的《老子出關圖》,基本上都是這個形象。
在洛陽下清宮有一幅《老子騎牛圖》。這里的道士講:下清宮原名青牛觀,是老子煉丹修道時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條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這里有個疑問:歷代《老子出關圖》上,老子騎的都是一頭水牛,老子騎水牛,因山鬧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尋找水源;老子騎的是一頭公牛,牛角上還掛著酒葫蘆。2500多年前,洛陽氣候和現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鄉,老子一直向西,心中並不好受。其一:他犯了瀆職罪,沒有看管好圖書資料,讓人給搶運到楚國去了!為此,朝廷罷了他的官。其二,各諸侯國勢力漸大,周王室不斷內訌,這些明爭暗鬥使他厭煩,他要出走。洛陽已經不可留戀。老子微閉了眼睛,老青牛睜大旅唯悶了眼睛,朝廷閉上了一隻眼睛,任由老子逃離洛陽。
㈥ 求老子的故事
1、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清代太清宮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
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裂虛滑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肆臘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
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2、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
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
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
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
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譽螞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
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3、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國國君。魯君批准他前行,並給了他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
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三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那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初次會話之後,老子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非常擅長樂理,教授孔子樂律、樂理;並且引領孔子觀祭神的典禮,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廟會禮儀,使孔子感嘆不已,獲益不淺。
孔子在這個地方逗留了幾天。孔子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他到館舍之外,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 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大意就是說,我沒有什麼好送你的,就送你幾句話吧,不要誹謗別人,也不要過分誇獎別人,不要自傲。
孔子說:「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走到黃河邊的時候,見到河水滔滔,濁浪翻滾,氣勢如萬馬奔騰,聲音如虎嘯雷鳴。孔子站在岸邊很長時間,不覺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河水不分晝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將會走到哪裡啊。聽到孔子說這些話,老子就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 增。」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
過了一會,老子指著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怎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啊?」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圓必 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
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 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子說:「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麼了,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賓士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
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
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干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老聃,真吾師也!」
4、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老翁頓然大慚。
5、太子傅教學方式很特別,他不是光講課程,而是現場教學。太子傅每次接人待物時,就讓學生們事先坐在屏風之後,不能說話吵鬧,要安靜聆聽。而接待完各路諸侯,送走客人後,太子傅就把學生們叫出來,讓各自談談剛才聽完對話後的心得收獲。
學生們都很謙虛,說學生不敢妄言(因為真不會)。輪到李耳回答時,李耳答道:學生知識和視野有限,只能表達學生看到的觀點,請先生指正。(說話之前已有退路)先生:你說吧。李耳:學生根據先生一直以來的教導,加上學生淺薄的理解。
學生以為……(話外音:有功勞是先生的,有問題了是學生的淺薄,和先生無關)太子傅一聽覺得這個學生蠻有水平,就提一兩點李耳沒考慮到的。李耳剛說了兩點,先生又加了兩條,於是他又有了更多的思路。李耳:先生之言是真言也,一句話醍醐灌頂,學生豁然開朗。
先生指點對學生至關重要,借先生真言,學生一一道來……太子傅:孺子可教也。李耳:是先生教導有方。
㈦ 老子是什麼家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判困區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掘粗念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的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被後世稱為「道教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政治上和權術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不應該積極發動戰爭,最好的進攻是防禦。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凳瞎到的支持並不多,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群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衛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於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㈧ 知足者常樂誰說的,典故是什麼
知足常樂: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拍皮衫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典故:
榮啟期:《列子· 天瑞》記載,孔子游泰山時,在路上遇見榮啟期,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
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孔子連連點頭稱是。又不無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能飛黃騰達者才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說:「善襲腔乎!能自寬者也。」
(8)老子什麼都好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知足常樂的經典名言
1、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知足常樂。王西彥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4、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6、委心任運,不失其為我。知足常樂,不願乎其外。況周頤
7、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8、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樂矣。
9、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0、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知足常樂」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強調的是個人的心境。「知足」可理解為斷絕是非之欲,以達到心靜如佛,怡然自樂。
而「不知足常樂」體現的則是一種進取精神,強握裂調在改造世界的勞作中獲得快樂。「知足」與「不知足」是人們在同一環境中表達出的不同處世狀態。
㈨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老子,師襄,郯子,萇子,季子都是其老師
㈩ 老子出關圖的介紹
這幅《明張路畫老子騎牛軸》是明代張路的真跡,畫上有簽款平山二字,還鈐蓋有張路印的印章。張路是繼吳偉之後最重要的浙派大師,他的人物畫雖然用筆快速、粗率,但卻能精準地捕捉物象的形體和神態,而在用色方面,他也擅長運用微妙的墨色變化,讓作品的質感更為豐富。「老子騎牛棚臘簡出關」為敘述東周的思想家老子的傳說故事。老子離開中土時,騎著鏈褲青牛准備通局吵過函谷關,太守尹喜希望老子過關時為之開示,然而老子卻只留了寶貴的五千字《道德經》,隨後從容離開,不知所終。後代的信徒將老子尊奉為「道德天尊」,成為道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