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漆器畫冊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肚皮大的女人圖片 2025-02-14 02:46:37
盲目自信唯美圖片 2025-02-14 02:33:35

漆器畫冊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6 05:43:07

『壹』 中國漆器的相關著作

《髹飾錄》明·黃成
《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漆書》掘知朱啟鈐
《漆工資料》沈福文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沈福文
《北京雕判差消漆》畫冊李一之
《中國慶大雕漆簡史》李一之
《北京一寶——雕漆》李一之
《揚州漆器史》張燕
《髹飾錄圖說》張燕

『貳』 揚州漆器的技藝

系選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貝、石決明等高檔材料精製成薄如蟬翼、小如針尖、細若秋毫的螺片,用特製的工具一點一絲地點植在平整光滑的漆簡搏坯上,經過精緻的髹漆工藝,使點螺漆器具有圖案精緻、色彩綺麗、隨光變幻、明亮如鏡的藝術特色。其工藝晚清後期失傳。1978年,經過三年多的調研試制,揚州漆器廠終於恢復了這一揚州獨有的珍貴漆器品種,被國家列為對外保密工藝。
代表作品有《錦綉萬年春》台屏,為1978年恢復點螺工藝後的第一件精品,當年作為高檔精品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受到社會各界層人士一致好評。1979年被鄧穎超副委員長選為國禮,贈送給朝鮮的金日成主席,後又復制一件於1985年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綠楊勝景圖》,該產品採用書幀式、盒裝,長42公分,寬30公分,高10公分,內裝畫頁12片,每頁長36公分,寬22公分,可放、可收,收則為畫冊,放則為長卷,長卷展開總長達264公分,可觀賞到卷中舉世聞名的《綠楊勝景》全圖。該產品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宇構想和設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王興太主持研製和參與設計。作品「材美、工精、藝高」,烏澤透亮,五彩斑斕、隨光變幻,清晰高雅,「新、精、奇、特」,為當代揚州漆器中之稀世珍品。
點螺《春江瀛洲圖》卷軸畫 ,該畫內卷:120cm65cm, 卷軸:210cm80cm。自古以來,漆藝都是附飾在硬質胚胎上的工藝,如何使精美的傳統工藝提升藝術的品位,是漆藝界同行長期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師謝世強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研製,在2005年3月據趙孟釷雕漆嵌玉 為揚州獨有的名貴漆器工藝品種。其工藝是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塗近百層到幾百層中國大漆,然後雕刻成各種圖案和錦紋,紋樣精美,形象生動,刀法圓潤,色澤純正,各種圖案栩栩如生。雕漆工藝創制於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在雕漆圖案和錦紋上,又創制了百寶鑲嵌,即選用翡翠、瑪瑙、青金、白玉、珊瑚、碧玉、珠貝、象牙等幾十種高檔材料,雕琢成各種浮雕圖案鑲嵌在雕漆工藝之上,成為揚州獨創的雕漆嵌玉高檔漆器,也成為當今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的國禮,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代表作品有:
刻漆《中秋佳慶圖》中堂,以清代乾隆年間畫院畫家張延彥所繪的中秋佳慶圖為藍本,由原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師朱德隆設計,孔欲清老藝人製作,運用浮雕、貼金、作色、燈球錦等技法。畫面虛實結合,重點突出,刻工細致,色彩典雅,充分表現了中秋佳節的喜慶氣氛。中堂兩邊楹聯,內容高雅切題,書法蒼勁渾厚,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再配以紅木邊框,更顯得珍貴。
代表作品有《山清水秀》地屏,長800cm,高243cm。作品畫面反映了江蘇省省會和十二座省轄市的重要人文景觀,採用平磨螺鈿和點螺、彩繪、貼金等特種傳統工藝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精製而成。是揚州漆器廠迄今規模最大的一件平磨螺鈿漆器產品。該件作品氣勢恢宏,布局有致。作品運用「散點透視」的手法,確立以長江為中軸,由南往北,由近及遠的獨特攔陪祥視角,將江蘇省所屬十三個城市的重點人文景觀盡收其中。這件作品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作為重要禮品,贈送給雲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陳列在中國館大廳內 「梁福盛仿古漆玩」。又是仿古,又是漆玩,這些充滿了懷味和閑適情調的字眼,被用金字鐫刻在「梁福盛」的招牌上,從清同治七年(1868)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總共存在了80年。80歲,大抵是一個長壽者的年齡。
關於梁福盛,在我的記憶中,只是偶爾聽老輩人在談到舊時揚州的老店時,會提到它。亂穗據說在揚州的一些園林中,也還有它家的漆器,可是除非漆器上特別用文字標明,否則一般遊客不可能知道。博物館里應當有它的藏品,但在成千上萬的藏品中,注意到它的也只是極少數有心人。揚州青年大多數聽說過揚州漆器,卻從未聽說過揚州曾有過一家榮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的梁福盛漆號。民間的歷史,倘無人記錄,是太容易被遺忘了。
對於梁福盛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僅限於民國十四年(1925)修撰的《江都縣讀志》鄭六中的一段話:「漆器自盧葵生後,為揚州特產,銷行甚廣。其仿製最善者。近為梁福盛。郡城各肆歲銷銀幣約三萬,而梁福盛居其半焉!」除此之外,我對於梁福盛幾乎一無所知。
及讀友人張燕女士所著《揚州漆器史》,見她將揚州漆器自漢代至今的流變過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書中有關於梁福盛的專節。我這才了解梁福盛的一切種種,並愈益感覺到搶救和研究民間藝術及其歷史的迫切。
原來,梁福盛漆號的店面就座在轅門橋北段,也即我常常經過的國慶路上。它有一座仿古雕花的門樓,有兩進坐西朝東的鋪面。店堂檐梁至櫃台之間,有一塊烏亮的黑漆大招牌,用厚螺鈿拼檳榔紋嵌成「梁福盛」三個亮閃閃的斗大陽文。沿梁懸掛金字橫匾一面,上面鐫刻著「梁福盛仿古漆玩」七個大字。左右是一副刻漆楹聯:「福我家邦藝通中外;盛興基業名振東西」,恰好將「福盛」二字嵌於聯首。店面在轅門橋街上,作坊則在店後,即今參府街大昇平巷內。
梁福盛的創業人叫梁友善,他是在晚清時揚州市面風雨飄搖的季節創下這份產業的。當時的揚州,鹽務早已衰敗,百業一片凋零,梁友善偏偏選擇了漆器這一似乎無關乎國計民生的行當,並且公然以「仿古」和「漆玩」來招攬顧客。事實證明,梁友善的策劃是非常成功的。對於揚州這樣一座古城來說,還有什麼比追思往昔和摩挲文物,更能迎合人們的心理需要呢?還有什麼比鑒賞掛屏和把玩硯盒,更能消磨世紀末的那些無聊時光呢?
光緒年間,雖然維新和革命的思潮在中國大地流涌激盪,但揚州城仍是一派安寧寂靜。梁福盛最興旺的日子,也就是在這時候。它年產漆器達萬件,一時與創業於乾隆年間,當時已傳至五代的福建沈紹安漆號齊名。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60壽辰而進貢的一堂花鳥屏風,就是在揚州梁福盛製作的。據說這一堂屏風,由60多名漆工精心製作了兩年多,價值白銀兩萬兩之巨!
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梁福盛漆號傳到第二代梁體才手上。梁體才字子仁,是個善於審時形勢,把握商機的企業家。當時,津浦鐵路剛剛築成,上海一躍而為東南大都會,而揚州因為與鐵路失之交臂,淪落成了被近代社會遺忘的地方。梁體才卻善於利用上海這個暴發戶的交通優勢,平均每旬至半月就有一船漆器運往上海,再從上海銷往海內外,年銷量達二三萬件。此時的梁福盛,僱工多達二百餘人,其中多為技藝高超的匠師。梁體才本人,精於髹漆,又擅長管理,他曾投資培養內弟諳熟英語,常駐上海,與外商直接交易。梁氏漆器,借上海水路、鐵路之便,信息靈通,銷售便利,實非那些蝸居揚城坐井觀天的芸芸商家所能望其項背。在近代揚州的店主中,梁體才是一位少見的具有現代經營思想的經營家。他在20世紀初就把經營目光投向海外,並且有魄力直接同外國商人打交道,這使人很難相信他原是個揚州商人——晚清時代的揚州商人。然而,梁體才在盛名之下,富足之餘,又向搖搖欲墜的清朝政府捐錢買得了一個空有其名的「候補五品同知銜」!在這一位揚州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身上,我們發現了封建主義烙上的印記。
然而梁體才仍是清末民初揚州商界不可多得的開拓型人才。在國內,他和福建沈紹安並稱「南沈北梁」;在國外,他把梁氏漆藝遠傳到西歐北美。在同一時期,揚州城裡有幾個商人能和他相比?奇怪的是,關於梁體才及其經營思想,揚州人極少給予注意。如果不是張燕女士在《揚州漆器史》中加以介紹,現今還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
梁體才逝世以後,本應由其子梁國慶繼承家業。梁國慶字紹仁,患精神病,不能主持業務,便由其母高氏董理家業。此時,梁福盛作坊的規模以數百人漸減至幾十人,家道開始中落。
梁福盛所產的梁器,有掛屏、圍屏、台屏、楹聯、匾額、招牌、柬盒、捧盒、書盒、麻將盒、什錦提盒、果盤、帽筒、筆筒、硯盒、印泥盒等,也有炕桌、琴桌、太師椅等梁藝裝飾傢具。常用的裝飾題材,有歷史故事、八怪書畫、百子圖、百喜圖和一些簡潔的折枝花卉等。漆器的工藝裝飾,有螺鈿、骨料、寶石、玉材及八寶灰等。有一種特殊的工藝,是用原螺殼磨成條塊,拼嵌出文字圖案或貼滿漆黑表面,因為拼嵌接縫形成的紋理類似牆基的檳榔紋,揚州漆業稱之為「檳榔紋螺鈿」或「檳榔盒」。
梁福盛的漆器之所以長期保持名牌信譽,價格高於揚州其他漆作坊而暢銷海內外,是因為它恪守嚴格的製作工藝。它選料講究,分工細致,製作認真。例如對新漆的仿古做舊,著色以後罩膠礬定色,待乾燥了再遍刷血料水,再以極細的香灰輕拭慢抹,但陽紋處不抹香灰,顯出是自然風化而非人工造作。這些工藝絕技,是一代代的工匠在實踐中逐漸摸索起來的。
梁福盛有不少名工匠,他們的姓名大多數都在流逝的光陰里消失得無蹤無影。但有兩個人,因為在《揚州漆器史》中提到,他們的事跡還流傳至今。
一個叫王東亮,擅長修補古舊漆器。王東亮修補古器,並不貿然下手,他總是對著古器反復端詳。然後,突然拿定了主意,立馬調漆塗抹,而極少先打個小樣看看。漆膜干固,顏色慢慢顯現出來,竟與原器渾為一體,天衣無縫。店主高氏承業以後,將店內外事宜都交王東亮處理。每天早晨,王東亮將每個工人的工作一一分派完畢,便進了富春茶社,沏上一壺茶,叫一碟干絲、幾只點心,悠哉悠哉,一泡半天。回到作坊,轉轉作台,做做指點,應酬應酬生意,自己不再動手。收工之後,又進澡堂搓背、捶腰、捏腳。王東亮過著一個標准揚州人所過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茶館、澡堂,都不用他掏錢,全部記在梁福盛的賬下。
另一個叫蕭竹平,人稱蕭聾子。蕭聾子能畫善刻,有一手默寫名人四體書跡的看家本領。他能自寫、自刻仿三希堂法帖掛屏。蕭聾子常常先吸完幾袋旱煙,默默沉思半響,然後提起筆來在屏面上急速揮灑。接著用刀將主要筆畫鏟出,再施以勾、刻、挑、抹諸技,轉眼之間便在刀的游動處見到了運筆的意趣。蕭聾子鐫刻的法帖,連斷簡殘篇上的蟲蛀、皺折也能一起表現出來,觀者無不嘖嘖稱贊。他雖然身懷絕技,卻沒有家小,終身飄泊,只有在梁福盛找他畫漆器上的底稿時,人們才見到他的身影。蕭聾子平時的浪跡萍蹤,沒有人知道。他潦倒邋遢,形影相弔,誰也不知道他在何時、何處亡故。
梁福盛的名工,還有一個潘仁貴,能用薄杉木片膠粘出九層雕漆寶塔的木胎。有一個王紅臉,能以周制之法做出百寶漆器。有一個樊麻子,是髹漆的高手。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直被以諢號呼來喚去,他們的本名在他們尚存人世時就被人遺忘了。《揚州漆器史》說:「正是這樣一代一代不為人看重的工匠,延續了揚州的漆文化。」
梁福盛的漆藝作品,曾經榮獲南洋勸業會金牌獎章(1910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章(1915年)等。日軍侵佔揚州時,勒逼梁家交出這些獎章,未遂。但在十年動亂中,梁福盛的所有獎章均被抄去,下落不明,獲獎證書全部被付之一炬,化成灰燼。一個有著榮耀和驕傲的老字型大小,就此被一筆抹去了它僅存於世間的光環。
梁福盛的名字,不僅包涵著精美的技藝和出色的經營,而且折射著時代的需求和歷史的滄桑。它的故事不僅應該被寫進專門的技術史,而且應該被寫進廣義的文化史。 (盧映之之孫),不僅繼承了其祖父的精湛技藝,還把揚州的雕漆、螺鈿鑲嵌和百寶鑲嵌及漆砂硯等工藝技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中國髹漆藝術的發展為功甚巨。續撰《揚州府志》記載:「盧棟,字葵生,江都監生。善制漆器,漆砂硯尤見重於時。」盧葵生也是雕漆的能手,清著《畫林新詠》記稱:「雕漆亦宋人舊制,揚州盧葵生制果盒極工。」此外盧葵生在淺刻(漆皮雕)、八寶灰、鏤嵌填漆、戧金、描金、渾金髹,針刻等多種裝飾工藝上都有較高的造詣。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傳世精品,國內的博物院和多家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的收藏,民間、海外的私人收藏也很多。可以說盧葵生是中國漆藝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揚州漆器文化史上的驕傲。他的藝術,乃是揚州漆器與士大夫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他的很多作品,得到當時著名的書畫家華喦、汪士慎、金農,錢大昕等人的直接參與和設計,文化層次較高,他對揚州漆器的人文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叄』 什麼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麼時代開始有的為什麼日本漆器發展的很好呢中國漆器現在還有嗎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油漆技術 用漆塗飾器物的工藝。中國古代所用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汁液,經日曬脫水後,即 漆器 成為可作塗料的熟漆。同時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類乾性植物油。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後以漆塗其外表,乾燥後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調色,以便塗飾花紋,繪制圖案。塗漆既可保護器物,經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觀。中國制擾掘彎造漆器的歷史悠久。 《韓非子·十過》載,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戰國的塗漆車輛、幾案、盤、奩等器物。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盤。羅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東漢圓形漆器蓋,較上述漆盤精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雕漆 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又叫剔紅。揚州名曰「雕漆""純雕」。 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琅里,後者為漆里。著漆逐層塗積,塗一層,晾乾後再塗一層,一日塗兩層。塗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胎、塗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現在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現在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過去的單一色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雕漆品種有瓶、罐、盒、盤、茶具、煙具、酒具、掛屏、圍屏、牆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展,陸續創作出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如台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鍾表殼、雕漆桌面、雕漆綉墩、雕漆衣箱、雕漆櫃等。 1、雕漆工藝的原料與輔料 ①漆料: 製造雕漆漆器的主散族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我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乾燥後具有抗熱、耐酸、耐鹼、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特性;干錮後具有極具韻味緩悶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製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凈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凈化後所得。 (2)加潮漆:在凈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凈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制漆灰與調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制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製各種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制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製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里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凈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粘貼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凈生漆與白色麵粉按一定比例調制而成,主要用來製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②桐油: 雕漆工藝的製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從油桐樹的果實中壓榨出來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黃,主要用來塗飾木器胎體,目的是防止潮濕之氣侵入木料內部,充當隔離劑;生桐油還用來配製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來配製罩漆。 ③各色顏料: 雕漆漆器的色調,是有一定的傳統習慣,雕漆的顏色,是由於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顏色。雕漆的傳統顏色是紅、黑、黃、綠,最常用為紅色。但由於顏色用量的不同,各種顏料的配比也有差別。一般包括下列顏料:銀朱、天然硃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靛華、鈦白粉、石青、石綠、漆綠、鈦綠、煙煤等。 ④胎料: (1)銅料:北京雕漆使用銅料是為了製造內胎。由於銅材有壓延性,可塑性,適宜於各種形體的製作;銅材硬中有軟,又適合銅漆吻合的需要,且易於拋光擦拭,所以銅材成為製造雕漆內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銅料的雕漆製品,大都是瓶類、罐類、盒類、洗類、爐鼎熏類等,以圓體形的內胎為多數。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銅材,主要是國產的,以洛陽地區較好,也有一定的進口銅。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製造內胎的歷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現在也應用得非常廣泛。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乾裂和變形,而且不同的雕漆製品的木胎對木料要求也不一樣,還因雕漆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幾十次、上百次地進入濕熱窨箱,又要進入烘乾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風、傢具等,要採用上等紅松,雕漆串珠則用楊木、柳木、棗木為好,還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紅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屬於麻的織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與生漆、生漆灰、霸王鰾,一次次、一層層有規則的在胎體上糊壓,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後,便可以剝毀內部胎體,於是內空外實的完整的夏布胎體,就被脫制出來--脫胎。福州脫胎漆器幾乎全部採用脫胎工藝製造內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採用脫胎的,主要是用在異型立體造型上。 ⑤各種輔料: 輔料是圍繞雕漆品生產中進行粗加工、精加工時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磚灰、麵粉、石膏、膠泥、肥皂水、焊葯、硫酸、燒鹼、磨漿石、砂紙、炭條、灰條、頭發、煤油、酒精、土粉、拋光蠟等。 2、雕漆工藝的工具設備 中國雕漆器的製造,在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勞動。近現代也只有極少工序,採用了半機械半手工的設備。新中國成立後,雕漆漆器的生產手段有了較大改進。主要的工具設備有:切料機、趕胎機、圈線機、打口機、焊活室、壓力機、球磨機、燒蘭爐、槌、平台、平尺、水平儀、模具、旋床、各種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脫胎架、窨箱、絲頭、漆刷、鏟刀、皮子、鐵板、絲綿、窨楞、托盤、旋刀、修銼機、藤條、劃線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彎刀、凹面刀、勾刀、錦紋刀、甲葉刀、高麗紙、烘烤箱、磨活機、拋光機、壓子等。 3、雕漆漆器製造工序 雕漆漆器的工藝製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由於製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復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雕漆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製成,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若幹道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說來,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製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稍微高檔和精細的雕漆藝術品,則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雖然工藝水平提高,製作時間也相對縮短,但仍不能在短期內完成。 雕漆製作,從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銅口、作里拋光、配木座紙盒等,大致需要經過十餘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經過數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說,雕漆作品的製作就相當於一個龐大工程的工期。簡單說來,主要有下列工序: (1)設計工藝 設計是雕漆漆器製作的靈魂,在製作的全過程中,佔有指導性的重要地位。整個設計可以分為造型設計、圖案紋樣設計、工藝設計三個部分:造型設計關乎到器物的外形,是觀看時首先注意的;紋樣設計在整個設計中處於核心地位,是觀看的內容所在;工藝設計主要是在選擇材料和製作手段上,必須事先加以規定,加以控制,以期達到預想的藝術目的。因而,設計人才要求具有專門的工藝美術知識,掌握雕漆製作的各種工藝手段,涉獵廣泛的藝術生活,佔有古今工藝美術的詳盡資料,還要盡可能地使設計與製作相統一。 (2)制胎工藝 雕漆漆器胎胚的製作,稱為制胎。由於漆是液體,是裝飾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僅是雕漆造型的承擔者,是設計構思的實體再現,也是髹塗漆料,並在漆層上實行雕刻的基地;又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為木胎、金屬胎、脫胎、合成胎及其他胎胚。各胎胚的製作是十分復雜的,不再詳述,其中北京脫胎雕漆與相當有名的福建脫胎漆器雖在製作工藝上大致相近,但藝術效果上有較大的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即胎是重布脫胎,布層多,漆灰厚,重視形體,更重視雕刻藝術,整個脫胎雕漆堅固墩實,古樸莊重,福建脫胎漆器輕巧細薄,更偏重色彩藝術。 漆器 (3)作地工藝 雕漆中無論何種胎骨,在髹塗罩漆之前,都必須對胎子表面進行特殊的加工處理,這個過程俗稱"漆地子"。脫胎的胎骨在製作過程中已自然完成;銅胎則需要經過徹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乾燥、再入烤箱烘烤等程序;木胎則首先烘烤,再用塗料塗飾封閉整個木胎,並每髹塗一次漆就進入窨箱一次,待生漆、生桐油乾燥後,便調制漆灰,通體塗刷,然後糊布,自然乾燥,最後在布面刮刷漆灰。 (4)光漆工藝 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塗刷抹各種漆。按工藝分,大致可以分為墊光漆、搓漆、順漆、入窨、修邊、整形修銼、壓漆等過程;如果按漆色區分,在工藝上還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里時,還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藝。具體說,光漆時,前三遍叫墊光漆,用絲頭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勻、實、薄;順好墊光漆後的胎物,要在窨室中乾燥;乾燥後入烤箱中烘烤乾透,然後打磨、擦凈,再正式進入光漆階段;同墊光漆揉搓一樣,要求每層光漆不能過厚,且必須每層干透後再塗刷,由於漆層厚度的不一樣,需要時間長短也不一,但一般4-5毫米的漆層,就需要光漆70-100層,耗時少則四五個月,多則將近一年;光漆達到厚度後,需要對胎體進行修整,保持胎體原形。整個光漆過程非常關鍵,工期也較長,且最為辛勞。 (5)畫工工藝 這個階段則是將畫稿轉印到漆胎上,一般常規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在漆胎表面塗抹石黃粉,石黃粉即能借漆層表面的輕微粘性附著在漆胎上,干後又能顯現其他顏色;另一種是待漆面在軟乾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乾燥些,然後用細砂紙磨去光滑的漆面;第三種是把已經繪制的紙稿直接粘貼在漆胎上。當在漆胎上完成圖案後,還需在胎體表面噴塗一層極薄的漆皮液,藉以保護已經印刷好的圖案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保持清晰完好。待漆皮乾燥後,便可轉入雕刻。 (6)雕刻工藝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藝中最生動、最精彩、最復雜、最為人叫絕的工藝階段,也是雕漆工藝品區別與其他工藝品的最重要的標志。按雕刻先後順序,可以分為刺、起、片、鏟、勾、錦紋及甲葉、龍鱗、房座、菊花瓣等過程。 "刺",則是運用刺刀扎進漆層中,扎到接近墊光漆層為止。 "起"又稱為剔,古代把雕漆稱為剔紅、剔黑、剔彩等,就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圖案紋樣有用的需要的部位。北京雕漆工藝中的起、剔則專指刺刀刺過的部位。經過刺、起後,漆胎出現了簡單的高低漆面,然後進行"片"刻。 "片"是運用片刀對錦紋以上的漆層,按圖案要求進行雕刻,這是雕刻中的精華,處於雕刻的中心技藝地位,要求明了浮雕藝術的內在關系、層次、高低、深淺、遠近、透視等,掌握熟練的刀工刀法。尤其彩漆的片刻,尤要注意不同色漆的深淺層次。現在北京雕漆在雕刻人物時,不僅沿用傳統刀法,而且採用現代雕塑的技法,注重人體解剖和形體,顯得更為真實、生動,富於時代感,開創了新的意境。 "鏟",對於有些景緻、物象除用片刀片出層次外,有時很難片出預想的效果,則用帶立耳的鏟刀來雕刻。 "勾活",是在上述程序完成後,運用勾刀在需要的部位勾刻出紋線、絲脈,還有就是在漆面上直接勾刻圖案紋樣後,再施填金、填粉。當漆層的凸起部分或紋樣部分基本雕刻完畢,即所謂的"錦上添花"中的"花"完成,就可以對"錦"(即漆胎底地部位的各種錦紋)的環境進行深加工、細加工。 "錦",雖然錦紋雕刻的刀具並不復雜,但是由於錦紋工細、規整、種類繁多、大小變化,所以在"交叉對刀剔除法"的基礎上,運刀施刀的方法是千變萬化的,如此方能雕刻出各種天錦、地錦、水錦以及樹葉、龍鱗、房屋、菊花瓣等復雜多變的紋飾。如此細致、復雜的雕刻,一般需要半年乃至一年多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雕漆藝術可謂是時間的精美藝術。 (7)磨光、拋光、作里工藝 當雕刻完畢後,要達到漆質光澤潤滑,則還必須經過烘烤、磨礪、拋光、作里、擦拭、上光等一系列工序,將漆質本身的美感顯現出來。 (8)配套工藝 當雕漆成品完成後,則需要與之相應的座、架、盒等配套藝術,從而成為完整的、高貴的藝術珍品。 漆器技法與種類 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硃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螺鈿: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製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後,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製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塗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名稱,自可推想其製法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歷代均努力製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台、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筆畫。 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少,現在不容易看到。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絛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點螺: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製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現在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金銀平脫: 將金銀薄片刻製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乾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跡》、《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於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脫漆器名目的記載。 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製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塗彩,含義較為廣泛。 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干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註:「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平漆: 以漆漆物,並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一種方法,平易簡潔,製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現在多用這種方法。 戧金: 器物上既塗以漆,等干固後,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後用金屑撒於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據《丹鉛總錄》載,唐《六典》十四種金,有創金一法,吳偉業有《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明時創金極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紅: 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 中國古代漆器源流 中國現代考古發掘實物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塗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人們不斷熟悉、了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製作,對色漆的調配、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制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製作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工藝,並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漆器工藝品。 商周時代有專門的皇家漆園,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私家漆園,賦稅為1/4,高於其它所有生產項目的稅收比例,這可以看出當時漆器生產的紅火。有名的道家哲人莊子作過宋國的漆園吏,秦律有專門管理漆園的條款,這些都說明漆器生產在上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青銅器用量極大的情況下,漆不啻為一種調濟和補充,而且有銅器不可替代的作用。銅器剛鑄成時金光耀眼,但大件銅器分量重,搬運不便,而漆器則顯得輕便,高貴典雅。從《周禮》一書可知漆器在當時的使用范圍是相當廣泛。商周時不僅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使漆器的天地更為廣闊。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 浙江餘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商周時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面雕花、一面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的漆器: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采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分布更廣。出現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鍾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並以彩繪的雲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元時期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緻,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時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曆龍紋葯櫃。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雲龍紋大櫃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後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明清的螺鈿器厚、薄並存。憹螺鈿至17世紀時有了進一步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採用了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甲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用色漆,最後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層次。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碩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後,堆漆漸薄,花紋漸蔬,至嘉靖時磨工少而稜角見,至萬曆時刻工細謹而拘斂。入清以後,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雲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的逐層積累,然後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後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櫃。宮廷用具多用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雲龍紋方箱是明初熗金的標准實例。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紋圖案,明代開始流行,清初達到高峰。 雕器的相關著作 《髹飾錄》明·黃成 《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漆書》朱啟鈐 《漆工資料》沈福文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沈福文 《北京雕漆》畫冊李一之 《中國雕漆簡史》李一之 《北京一寶——雕漆》李一之 《揚州漆器史》張燕 《髹飾錄圖說》張燕

『肆』 幾件漢代收藏,請指教:漆器,綠釉,陶罐

兩件陶器是東漢中晚期的,告數特別是那件坦告綠釉的,開門。那件灰陶器看上去象夾襪信首砂灰陶,夾砂灰陶年代應該自在戰國以前,但是器型和妝飾紋飾是典型的東漢遺物,如果不是夾砂灰陶,東西也很不錯。
那件漆器品相太好了。漆器上手的雖然不多(兩件),都是圓形日用器,其中一件明代的還不如這件完美。如果這一件是真品,價值不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