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最兇猛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霸王龍(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爬行動物)
1: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曾一度被稱為最大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的頭部有1.5m長,裡面長有60顆10厘米長的尖牙,頭部是霸王龍最可怕的武器,但前肢嚴重退化,非常短小,生有兩指,只能夠提起將近60磅的重物。
3:霸王龍位於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於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里。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產生一些競爭,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1)世界上有什麼龍的圖片擴展閱讀:
(1)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2)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3)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6.5-7.2米之間,重約5.9噸,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2米,重量可超9噸。盡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
② 恐龍的種類及圖片和簡介
恐龍品種大全及圖片如下:霸王龍、劍龍、南方巨獸龍、棘龍、地震龍。
1、霸王龍
世界上最大的侏羅紀食草恐龍,身長超過50米,比一條街道還長,走起路來,大地都會震動起來。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判仿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螞沖碧在陸上爬的。
恐龍大約存在於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它是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
③ 恐龍圖片及名稱
恐龍圖片及名稱如下:
1、霸王龍
霸王龍族知又名暴龍,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
恐龍簡介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恐龍有著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含嫌林地或開闊地帶,其已在地球上全部滅絕。
2022年3月,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脊椎動物研究團隊發現科氏玉溪龍,是在亞洲發現的迄今最早的有甲類恐龍。
④ 最好看的龍圖片大全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神異生物。
龍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4)世界上有什麼龍的圖片擴展閱讀: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龍裝飾、雕龍、建築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
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
⑤ 恐龍有哪幾種
早白堊世、美麗龍、始盜龍、穆塔布拉龍、無畏龍等。
1、早白堊世
白堊紀(早白堊世)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白堊紀(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
2、美麗龍
美麗龍klamelisaurus是蜥腳型亞目、美麗龍屬、戈壁克拉美麗龍的一種,植食性,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化石發現於我國新疆。
3、始盜龍
在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1993年,始盜龍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不毛之地--伊斯巨拉斯托盆地,該地屬於三疊紀晚期地層。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5米,能夠兩足行走。
4、穆塔布拉龍
木他龍是一種白堊紀早期的鳥腳龍類,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莫他布拉鎮的岩層中所被發現。木他龍和禽龍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龍,並可用後肢支撐站立。像禽龍一樣,木他龍中間的三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拇指上則有明顯的爪。
它還有一個加大的、中空的會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來發出聲音及求偶炫耀。
5、無畏龍
無畏龍(屬名:Ouranosaurus),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000萬年-95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米,推測體重4噸,草食。
⑥ 帶你回到遠古的恐龍世界,《侏羅紀世界2》中都有哪些恐龍
恐龍迷們翹首以盼的《侏羅紀世界2》終於上映了。這部由斯皮爾伯格監制的科幻大片頗有復古之風,似乎能把人拉回《侏羅紀公園》的時代。
![](http://www.imagebunk.com/images/loading.jpg)
美頜龍,圖片來自BigBadToyStore。
30年來,許多新的研究顛覆了我們對恐龍的認知。比方說,如果按現在的復原方法,美頜龍、迅猛龍等獸腳類恐龍很可能會被安上一身的羽毛。但《侏羅紀世界》並沒有這樣,延續了《侏羅紀公園》的老派美學。
這樣的外貌,倒真是戳我們這些老粉絲的心。
好了,恐龍介紹完畢。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再看《侏羅紀世界2》就不會抓瞎了。
⑦ 恐龍種類名字圖片大全
根據臀部結構的不同,所有恐龍都可以歸入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大類,蜥臀目分為蜥腳類和獸腳類,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其中臀目分為5大類,分別是鳥腳類、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和腫頭龍類,包括始盜龍、美麗龍、異特龍、西風龍、棱齒龍、禽龍等。
生活於地球上的恐龍很可能在1000種以上,但是恐龍時代和我們相距如此遙遠稿亮凳,我們只能通過已發現的化石去了解它們。被發現的恐龍有上百種,隨著恐龍研究工作的不斷進展,我們所知的恐龍種類還會不斷增加。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可是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目前只被記錄在了化石中。
三種恐龍的介紹
1、腕龍
腕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身體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前肢,頸部高舉,有個長鍵亮脖子、小腦袋和一條短粗的尾巴,走路時四腳著地,前腿比後腿長,每隻腳有五個腳趾頭,每隻前腳中的一個腳趾和每隻後腳中的三個腳趾上有爪子,牙平直而鋒利,鼻孔長在頭頂上。
2、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鍵旅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3.5公尺高,重達6噸,居住在平原上。
3、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14米,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肋可達12.1米。
⑧ 這是什麼龍
從這模型的俯瞰圖看,這種尾巴上有錘型的恐龍應該屬於甲龍。
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甲龍背後的硬甲實質為硬化皮膚,具有較強防禦能力,但較骨骼形成的龜殼相去甚遠,對咬合力十數公噸的暴龍而言作用有限。其它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連接處只有五厘米寬。甲龍類亦並非北美大陸及亞歐大陸的優勢物種,數量相對於角龍類、鴨嘴龍類少很多。
⑨ 有哪些恐龍的圖片和名字
恐龍有許氏祿豐龍、似鳥龍、暴龍、火焰山鄯善龍、鄯善龍,這些龍的簡介以及圖片是:
1、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祿豐。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之一。
但是經詳盡研究,金沙江龍應隸屬原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骨還沒有特化,具較窄的上下頷,中央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低。
⑩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
第一種:南方巨獸龍
恐龍名稱: 南方巨獸龍(大陸)超帝龍(港台)
拉丁文名: giganotosaurus
恐龍體長: 12-14米
恐龍體重: 6-8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9500萬-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
生存地點: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南方巨獸龍頭骨化石辨認要決: 腦袋非常小,形狀就像個香蕉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鯊齒龍科
來 歷
巨獸龍英文名字(giganotosaurus)的含義是「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
簡 介
巨獸龍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恐龍中第二大的食肉恐龍。第一具巨獸龍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個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車修理工發現的。巨獸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碩大的嘴巴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每顆牙有8英寸長。巨獸龍作為躍龍的後裔,有個又細又尖的尾巴。
南方巨獸龍與人類大小比例《一般資料》
身高height: 6公尺以上
身長 length: 14.3公尺以上
體重 weight: 8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白堊紀初期
距今約living age: 約1億年~9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簡介》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二種:鯊齒龍
概述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98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成年的估計可達11.1到13.5米長,體重2.9公噸。
恐龍名稱: 鯊齒龍(大陸)卡查齒龍(港台)
拉丁文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恐龍體長: 8—14米長
恐龍體重: 7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前期
生存地點: 埃及[egypt]-摩洛哥[morocco]-突尼西亞[tunisia]-阿爾及利亞[algeria]-利比亞[libya]-尼日[niger]
辨認要決: 牙齒有一些很像鯊魚。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
來 歷
頭部特寫鯊齒龍這個名字發表於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發現才使科學家了解到這種恐龍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吃人鯊般的恐龍」
簡 介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最大的肉食恐龍,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發現,是至今發現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龍之一。只有南方巨獸龍與棘龍比其大。鯊齒龍巨大的頭骨有5.5英尺長,帶著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齒,有些像鯊魚的牙齒。難怪它被稱為「鯊魚牙齒的蜥蜴」。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8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三種獸腳類恐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三種:霸王龍(有點多)概述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霸王龍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賦予了它驚人的咬力,根據科學家按照力學模型的推測,它的咬力應該是3噸左右,這在當時的陸地上是無人可敵的,另外它的牙齒大而厚,形狀被歸為香蕉牙。雖然咬力驚人,但霸王龍的牙齒並不鋒利,不過因為它滿口的細菌(其原理與科莫多巨蜥相似,據推測,霸王龍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種),被它咬上一口的話就絕對會沒命。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生存時期】
時代:白堊紀晚期(晚白堊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物種分布】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國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羅拉多州 懷俄明州 中國新疆天山火焰山 河南等
發現地層( Stratum)→ ...
霸王龍與人類大小比例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全長15米 高約6 米
推測體重( Mass)→ 6.5-7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奧斯本(Osborn), 1905
【詳細介紹】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化石。霸王龍有個大腦袋。霸王龍的前肢短小,每隻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霸王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當有一顆牙掉了時,會有顆新牙長出來。霸王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時的速度可達30英里。它的視覺和嗅覺都很好。霸王龍的腦袋很大,它是只聰明的恐龍。它獨自居住,有時也和另一隻霸王龍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否照顧自己的孩子。
霸王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站起身高超過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霸王龍前腳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無法捕食,只能吃死屍。霸王龍龐然大物,整個身體好像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計的;頭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15厘米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兩只較弱的手指。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霸王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暴龍介紹】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蘇」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他利用木製的大木筏,即河上劃艇作為流動營地來尋找化石,並進行發掘。這種木筏也是運輸化石的工具,因為用馬車運輸會損傷化石。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暴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我們現在認為並不正確,其實這個錯誤維持了50年以上。
【暴龍真相】
霸王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霸王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結束在白堊紀。霸王龍的頭部非常的巨大(長約1.2米)。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霸王龍的手臂小得與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霸王龍只用口捕臘,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成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霸王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獵。體長12-17米,體高約五點五米,體重達七噸,霸王龍的尾巴長又粗,看來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因此推測後肢和尾部份肌肉相當結實,破壞力比龍卷風還強大!
珍貴的霸王龍前肢化石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大約為恐龍時代的最後200萬年左右。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霸王龍的身體長達15米,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具大的現生象。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 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霸王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著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有二三十厘米長,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暴龍:兇殘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霸王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
霸王龍捕食迅猛龍的情景再現積極的掠食者的論據:霸王龍的聽覺很特殊,應該說在頭顱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聲音,它耳朵的外觀與其它恐龍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此一來,霸王龍能聽到的音域就更廣,也許能聽到其他恐龍難以聽到的低頻率音波。推測霸王龍可能以發出低音的恐龍(大部分的鴨嘴龍類)為獵物。
還有,霸王龍的雙顎是足以勝任狩獵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動物一樣,它的牙齒也是向後彎曲,牙尖朝著口部中央,這意味著,獵物在口中掙扎的時候,也只能向喉嚨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齒有很深的牙根,這使牙齒結實而不易於折斷,更可以咬穿骨頭,這也是暴龍下顎這么深的原因——牙齒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里。而且,細膩的鋸齒圍繞著牙齒的前後兩面,他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刺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於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的齒緣足以撕裂纖維。
吃食腐肉的論據:積極的掠食者的視覺系統應該是最發達的,可是霸王龍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覺最發達,而嗅覺發達,毫無疑問的是食腐的必備條件。還有,霸王龍的體積巨大,這有利於趕走那些蜂擁而來的狩獵動物。
【追蹤暴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以前,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就像它們在電影里追上急駛的汽車那樣,時速可能高達72公里,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暴龍運動的研究成果,認為暴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時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會達到身體重量的50%。
為了對比,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暴龍運動的速度很可能不超過每小時40公里。如果你被一頭暴龍盯上,跑得足夠快的話,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就霸王龍是捕食者還是腐食者這一問題存在著爭議。有專家提出,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說明霸王龍依靠腐食為生,因為暴龍奔跑的速度較慢,它的前臂力量較弱,不足以進行狩獵活動。但也有人認為,暴龍應該仍然能夠捕獲到行動較為遲緩的草食動物。
霸王龍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結果
論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處: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譯:閆天陽 -中國恐龍網(Dinosaur.net.cn)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龍頭骨化石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與霸王龍相比,異特龍上下頜寬度接近,咬合時牙齒施加的力幾乎相對,並不利於「攫斷」骨頭。霸王龍的牙齒成半圓錐狀,適合壓碎骨頭,而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我們根據生物咬力和身體體重的比例計算,此比例是根據肉食的哺乳類,鱷類,龜類及蜥蜴類說採集的數據(水生肉食生物的數據由於浮力的因素沒有採用)。若只用鱷類(與恐龍關系較近)的數據計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據哺乳計算出的是88000牛;根據所有經過研究的動物所採集數據為235000牛。但由於很難真正測量出動物的最大咬力,此數據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
霸王龍的最大咬力約183000牛至235000牛,而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龍頜部需附著約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對於霸王龍頜部肌肉的附著在文中沒有進行介紹,但研究者聲稱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龍頜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著,無重疊結構。根據三角龍盆骨上的牙印計算出此顆牙施加的壓力約為6400牛。若用此數據計算出上頜施加的力為153600牛。由於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後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現霸王龍的最大咬力。
總體來說,肉食動物會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單獨獵食的動物往往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群體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獵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獵物。根據異特龍的身材計算,異特龍群體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成年蜥腳龍。根據這個關系,結合霸王龍的體重(5-6噸),不管其群體獵食與否,都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大型植食恐龍:如與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龍。
在對付大型獵物的時候,強大的咬合能力能夠輔助捕食,不管捕獵者是採用咬斷氣管窒息對方,咬壞頸椎破壞神經,還是咬穿身體危及重要器官的戰術。按照霸王龍咬合的力量,推測其很有可能採用第二種方法。文章作者的結論:根據霸王龍的咬力和身材,推測其可能是單獨獵食動物。
《滅絕原因》
此前科學家曾認為包括霸王龍在內的恐龍物種是由於一顆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導致滅絕,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種仍可殺死現代鳥類的單細胞寄生物的攻擊。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毛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鳥類寄生蟲感染。
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斗時留下來的。目前科學家指出,這只42英尺長、7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感染,並最終導致無法進食飢餓而死。
這項最新研究關注「休」這具雌性恐龍和其他9具霸王龍化石標本喉部損傷狀況,此前科學家們主要認為這是恐龍之間打鬥撕咬或者是細菌感染造成的。
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恐龍專家伊萬-沃爾夫(Ewan Wolff)是該項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說:「在現代鳥類疾病中的毛滴蟲病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可能是解釋恐龍喉部神秘損傷的潛在主要原因。當我們開始深入關注毛滴蟲病時,發現恐龍有許多傳染毛滴蟲病的跡象。」
在鳥類身體上,毛滴蟲病是由一種叫做毛滴蟲的寄生物引起的。這種寄生物通常是通過鴿子等鳥類進行傳播,鴿子通常攜帶著毛滴蟲,卻很少出現疾病症狀。而獵鷹和鷹傳染之後卻會導致喉部嚴重損傷。沃爾夫稱,這種喉部損傷類型非常接近於恐龍喉部出現的小洞傷口。
沃爾夫強調稱,霸王龍和其他恐龍之間的打鬥傷口並不常見,同時這種損傷類型與當前在喉部出現的損傷有著明顯差別。由毛滴蟲導致的小洞傷口看上去邊緣更加整齊平滑,而打鬥撕咬造成的傷口卻顯得十分粗糙,同時他們的傷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跡並不相同。
霸王龍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時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獵殺進食,甚至有時它們會彼此之間進行嗜殺。沃爾夫稱,毛滴蟲病很可能是通過唾液或者同類嗜食進行傳播,但值得科學家們注意的是這種傳染病並未出現在其他物種恐龍身體上。這使我們猜測霸王龍很可能是毛滴蟲病的主要來源,該病症僅在它們的生存環境中進行傳播。
沃爾夫指出,毛滴蟲感染在霸王龍體內具有傳播「優先性」,甚至這種病是導致它們消亡的直接原因。當它們的喉部出現嚴重的感染損傷時便無法進食,無論它們身體再強壯,也會由於飢餓和身體虛弱而導致死亡。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已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
另外我認為特暴龍也很「猛」我給你介紹介紹
身高height: 4公尺
身長 length: 10公尺
體重 weight: 3~4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距今約living age: 7千5百萬年前~6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蒙古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 分別只有很少。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
剩下的在http://www.jurassic4.com/dino_info/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