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iOS地球高清壁紙!高清!
壁紙如下:
網頁右鍵點擊圖片,選擇"在新標簽頁中打開"可以查看大圖
麻煩請及時採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㈡ 地球是什麼樣的(發個圖片來)
地球的樣子詳情及圖片如下: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㈢ 求超高清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
中國地圖:
拓展資料:
地圖(dì tú),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線條、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狀況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
古代地圖一般畫在羊皮紙或石板上,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㈣ 求一張可放大的高清的世界地形圖,謝謝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
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4)高清版地球圖片擴展閱讀:
地圖的重大變化
1、中世紀的倒退
在托勒密時代以後,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後(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
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並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
2、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
偉大的探險時代始於14世紀中葉,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
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㈤ 要地球和八大行星的圖片.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在八大行星中,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是人類地球上肉眼可見的。金星,夏天旁晚西邊可見,發出淡黃色光,最大亮度-4.4等;木星,最大亮度-2.2等,發出白光。位於雙魚座,晚上8.00左右東南方可見,最近都可見,很明顯;火星,現在晚上6點在金星旁邊,夏天傍晚六點天還沒有暗下來,比較觀測到。土星,夏天傍晚6點已經不可見了,已經往西落。
㈥ 世界地圖高清版大圖
世界地圖一般畫有地形、經緯線等,並標注有地名等數據,使用者可以利用經緯線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各個地方的具體位置,從而了解世界的全貌。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另一種是以太平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系。
(6)高清版地球圖片擴展閱讀
東半球版世界地圖以東經150°為「中央經線」,以西經30°經線為圖幅的左邊經線和右邊經線,適用於表達中國與東半球的地理關系,並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世界四大洋中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位於圖幅變形較小的中間,占據了整個版面的主要位置。
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以西經180°經線為左邊經線、以東經180°經線為右邊經線,適用於表達中國與西半球的地理關系,並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系。
經線世界地圖中,南北兩極地區的變形較大而且與周緣地區的相互關系不太明確。比如,在地球儀上,南極大陸的圖形面積約為澳大利亞的圖形面積的1.8倍,但在經線世界地圖上,南極大陸的圖形面積卻約為澳大利亞圖形面積的3.8倍,誤差量達200%。
㈦ 求地球儀的完整展開圖
球體是不可展圖形,所以你無法將地球儀展開。
如果真的展開話,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地球儀的展開圖是一張世界地圖.。
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
(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
(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點讀語音地球儀簡介:
點讀語音地球儀點讀語音地球儀是採用先進隱形碼光學識別技術——類二維碼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閱讀和學習工具。
配套隱形碼識讀器(又稱點讀筆)使用,通過點到哪裡讀到哪裡的方式,實現視聽結合、聲圖並茂,使傳統枯燥的地球儀變得生動形象,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歷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網路知識輕松獲取。
視頻地球儀簡介:
中國唯一視頻地球儀視頻地球儀是採用先進隱形碼光學識別技術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演示學習和裝飾展示工具。
只需用MPR識讀器在視頻地球儀上輕輕點讀,即可在地球儀上LED顯示屏上全屏播放當地詳細的音視頻資訊,包括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歷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網路知識,同時還具備交互游戲功能。
視頻地球儀適用於教學觀摩演示、辦公裝飾、展覽展示等各種場合,營造出時尚、新派的文化氣息。
2 發明地球儀 :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他當時所畫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3 地球儀歷史 :
地球儀在歐洲:
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製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早期地球儀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後將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製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製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今。
㈧ 求這兩張土星拍地球的圖片的高清(無水印)
這是縮略圖原圖地址網頁鏈接,網路會自動壓圖
㈨ 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圖片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它是一顆美麗的蔚藍色星球,外表大部分地區被海洋覆蓋,這讓它和其他荒涼的星球區分開來。現代科技手段讓我們有幸能觀賞到地球的全貌,衛星在地球的軌道上拍下了地球「證件照」,這幾乎成了所有人類對地球的直觀印象。下面是我們家的全貌:
㈩ 地球儀展開圖
地球儀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10)高清版地球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地球儀的製作始於元代,由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狀況,屬於原始的繪制方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後,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親自製作地球儀,並著有《坤輿萬國全圖》。
受其影響,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製成一架地球儀。約在崇禎三年(1630年),朝廷也製作了一架地球儀。
這些地球儀上繪制了經緯網,擴充了我國此前的地球儀上只有27處觀測點的緯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整個地球緯度,也彌補了我國此前不知經度的空白,並標注了五洲說,使當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新知識。
繼明之後,喜愛科學的康熙皇帝不僅引進、製作,還熟練使用許多來自西方的科學儀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都超出了其他歷代的統治者。明、清兩朝製造的地球儀現僅存3件,其中2件存於故宮博物院,1件存於倫敦英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