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建築四合院圖片
古建築四合院圖片 :
古建築四合院簡介: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 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在現代,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傳統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戰。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有一些被拆除。
Ⅱ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圖片欣賞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不論是蘇州園林的秀美還是紫禁城的金碧輝煌無不顯露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今天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布局角度的特點。
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平面布局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Ⅲ 誰能提供一下明朝時北京故宮的平面圖,要標明宮殿名,謝謝
1、這是明朝時北京故宮的平面圖,可以從圖中清楚的看到各個宮殿名。
(3)古代建築精美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網路詞條 北京故宮
Ⅳ 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築有哪些
1、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3、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4、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公里。
5、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Ⅳ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
1、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前後兩坡相交形成橫向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坡相交,形成自正脊兩端斜向延伸到四個屋角的四條垂脊。屋檐向上微翹,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頂。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後正脊加長。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廡殿頂是「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則為單檐廡殿頂。
歷史 廡殿頂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頂。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 後來廡殿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 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例如台灣可在國家戲劇院與大直忠烈祠見到廡殿頂,但都不是古跡而是仿古建築。
歇山頂:屋面是懸山頂與廡殿頂的組合,上三分之二為懸山頂,下三分之一是廡殿頂,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別是一條正脊,上部四條垂脊,四角與垂脊間有四條戧(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但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式。和硬山頂不同,懸山頂建築兩側的山牆凹進屋頂,屋頂的檁伸出牆外,加博風板保護。由於此類建築的屋頂懸伸外挑於山牆之外,故名懸山頂或挑山頂。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硬山頂: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廡殿房也多有硬山頂。
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採用。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於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卷棚頂 :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於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如果說上述四種屋面稜角分明,顯出一種陽剛之氣,那麼卷棚頂就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
卷棚頂,即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
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牆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
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因此多用於園林建築,在宮殿中也多用於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都採用了卷棚頂,以表現此為離宮,和正式宮廷相區分。
、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築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匯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於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
攢尖頂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頂較陡,無正脊,只有數條垂脊交於頂部,在上面覆蓋一個寶頂。攢尖頂建築的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單檐為多,兩重檐已少見,三重檐的極少見。攢尖頂最早見於北魏石窟的雕刻,實物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門塔等。明、清兩代這方面的實物就很多了。
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精品,除去上述單一造型的屋頂外。還有由這些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復雜形體:北京故宮、頤和園和被燒毀的圓明園都是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來加強感染力的,尤其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故宮角樓屋頂的組合造型。
古典建築的外觀特徵極為明顯,都由屋頂、屋身、台基三部分組成,史稱"三段式"。此"三段式"迥異於歐洲古典建築的"三段式",有著獨特的風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頂最為典型。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顯著特徵是大屋頂。房頂不但體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頂四面的屋檐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從漢代初得雛形至明清規格化,屋頂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與史稱的"三段式",在結構上是不完全一樣的。瓦頂覆蓋在與立柱聯結的正樑上面,順而向下傾斜,形成美麗的曲線。邊用頭瓦,其色彩則與眾不同。屋頂平緩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築物雍容端莊的形態,蒙生庄嚴雄偉的氣勢。它的最高層為大屋頂中間部分的屋冠,實際是研究所寬敞的會議廳,然而卻猶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樓坐落在那裡。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尤其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但是無論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還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Ⅵ 故宮各個建築的詳細介紹
一、故宮簡介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堪稱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比起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美國的白宮以及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更勝一籌,被稱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除去這些「宮」與「殿」之外,紫禁城內還有許多服務單位如上駟院、御膳房和各種庫房及值班守衛之處。但威名煊赫的「南書房」和「軍機處」等宰相大臣辦公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乾清門旁邊的幾間廊廡房舍。軍機處還不如上駟院里的一排馬廄!封建帝王殘酷地驅役勞動人民為他建造宮殿,養尊處優,享樂排場無所不至,而即使是對待他的軍機大臣也仍如奴隸。這類事實可由故宮的建築和布局反映出來。紫禁城全部建築也就是最豐富的歷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