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馬家塬遺址馬車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明星壁紙圖片高清 2025-04-29 21:41:30
搜索鉛筆動漫圖片 2025-04-29 21:12:37
手機怎麼把圖片鋪滿全屏 2025-04-29 21:07:38

馬家塬遺址馬車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8 02:04:35

㈠ 馬家塬歷史文化

馬家塬遺址位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距縣城17公里,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圍約3萬平方米。北依馬家塬山樑,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緩,避風向陽,南至瓦一頭自然村。
遺址地面隨處可見屬於常山、齊家文化類型的橫籃紋泥質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斷崖上還有知畝此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遺跡。根據考古調查,在遺址的中心區,有較為密集的戰國中晚期墓葬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0座。
從發掘清理的情況來看,該墓葬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出土文物1600餘件,其中所包搭迅含歷史文化信息較為豐富,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這樣保存完整、裝飾精美的戰國中晚期車乘的發現,在甘肅省尚屬首次,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為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這一時期車輛的耐頃製造技術、裝飾工藝,金、銀、銅、鐵等金屬品的提煉和運用程度等等提供了重要證據,對於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㈡ 「馬家塬出土戰國馬車特展」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展,戰國時期的豪車有多豪

近日馬家塬出土戰國馬車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展,由於戰車外形極其華麗,人腔檔們紛紛猜想這輛戰車是否是皇室專用。戰國時期的馬車竟然能如此豪華。


所以我們不難推測,這是一輛,官僚貴族的馬車,在戰國時期,馬車通常是兩個輪轂,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出差速器,和轉向器的原因,所以伍攜亂剛開始的馬車並沒有特別復雜,每個輪子之間獨立旋轉互不影響,正是這種大道至簡的設計,讓戰國時期的馬車更加的穩固。我們通常在影視劇上面看到戰國的馬車,通常乘坐三個人,一個人在中間駕駛,另一個人拿著弓箭或者弩,還有一個拿著長矛,這便是最初的戰車。


當然,我們現在再也看不到這樣的馬車,但是這次展覽讓人們看到了戰國時期工匠的手藝,精美的設計,讓人震撼。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同時也將我們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能促進年輕一代對歷史的熱愛,也有助於培養民族自信心

㈢ 神奇的北緯34°+

—— 張秉勤和他的中華文明線

自從張秉勤先生提出「 三皇五帝在關中 論 」以來,他致力於研究渭河流域關中地區歷史文化,尤其新石器時代,當時只是為了給「三皇五帝在關中論」找到考古支撐。自從發現北緯34度+,並定義為中華文明線以後,所有問題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朋友戲虐,把北緯34度的中華文明線,也可以叫張秉勤線。

中華文明發源於北緯34°——35°區間,從江蘇連雲港到甘肅臨洮,東西長度1600公里,尤其是從河南陝縣到甘肅天水,渭河流域這一段576公里區間的考古發現,就是給「 三皇五帝在關中 論 」的有力腳注。北緯34°以北100公里區間,也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祥之地、繁衍之地。

這區間自江蘇連雲港到甘肅臨洮,從1921年中國的考古開始,沿途重要的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有賈湖遺址、裴李庄遺址、雙槐樹遺址、二里頭遺址、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老官台遺址、盤龍灣遺址、姜寨遺址、楊官寨遺址、半坡村遺址、客省庄遺址、北首嶺遺址、馬家塬遺址、大地灣遺址、齊家坪遺址和馬家窯遺址等。

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有藍田猿人遺址(115萬年)、藍田喚鄭樑上陳村遺址(224萬年)。

沿途的古代京城有開封、洛陽、長安、咸陽、鎬京、豐京等。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渭河流域是黃河很重要的一級支流,也是兩千萬年前黃河的古河道,渭河也正好和北緯34度線平行,相距20餘公里。

下面我解釋一下所定義的北緯34度線,為中華文明線的理由,請看下面的一組數據,你就會恍然大悟。 這 些歷史名城,至今依然大放異彩,還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據張秉勤先生介紹,他是基於在過去的工作經驗和職業習慣,對坐標系、海拔高程、GPS衛星地圖等,十分熟悉,在研究歷史文化過程中,結合1921年到2021年100年的考古成果,在匯總過程中,得出了北緯34°是 中華文明線 的科學結論。

經緯度發明於公元120年。

地球的本初子午線總長度大約為40008km。

緯度長度

緯度1度=大約111km

緯度1分=大約1.85km

緯度1秒=大約30.8m

連叢爛雲港到天水1231km;陝縣到天水567km;天水到潼關473km;

渭源縣烏鼠山到入黃口,渭河總長度818km。

最近發布的2021年度評選的百年百項考古發現,也可以反證 中華文明線 的正確性,以後要考證三皇五帝夏商周的事,就按中華文明線劃定的范圍,根據地形地貌,結合民間傳說,依據歷史遺留下來的村名、地名,細細發掘,你也會有一個驚喜的新發現。

還需要說什麼嗎?看了以上數據,對於 中華文明線 估計你全明白了,原來如此簡單。

張先生順便還說了一句,此次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沒有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遺址、藍田上陳村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廣和縣的齊家坪遺址、寶雞百首嶺遺址、富平的盤龍灣遺址、高陵的楊官寨遺址和長安的客省庄文化遺址,實感遺憾,雖有豐鎬遺址,但和客省庄文化遺址不是一回事,客省庄文化遺址和半坡村遺址齊名,比豐鎬遺址早1000多年,原本是四層文化疊加,豐鎬遺址不能替代客省庄文化遺址,豐鎬二字,列印的是周人印記。

陝西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是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所在。這次太平庄遺址考古工作,也實證了陝西文物資源的至高性、豐富性和完整性的特點,體現了我陝西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堯舜禹不只是傳說! 口口相傳,也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文化傳承,既然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也就會留下一些歷史痕跡,有待考古專家能還原傳說中的歷史真相,修正傳說中的繆誤。

比如:先周時期沒有信史,周人在西岐前1000多年消失了,沒有文字記載,不知所蹤。在周人始祖姬棄誕生兩千年後,由司馬遷所寫的《周本紀》,根據傳說寫了那段歷史。也由於周文王出於戰略東移的需要,以認祖歸宗為由,名正言順的從西岐遷往始祖姬棄降生的長安靈沼,實現了和運偉大的戰略轉移。周武王以靈沼為根據地,實現了武王革命的成功。《偉大的靈沼》,將那段根據民間傳說的歷史梗概,梳理的有條不紊,考古界可以根據「中華文明線」劃定范圍,慢慢考證。根據記載和傳說,堯帝和周人始祖姬棄是同父異母的親弟兄,先周這段歷史,要是能夠考古挖掘後坐實,也就把堯舜禹都坐實了,他們的禪讓制就發生在關中平原,甘亭之戰終結了禪讓制,夏才變成家天下的。

說明白了,這也是發現「中華文明線」的意義所在。

陝西靈沼宗周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陝西師范大學    張鈺晗

西安外國語大學  韓易軒

2021.12.12

附五: 神奇的北緯34°線,中華文明之線!

㈣ 郭物:馬家塬墓地所見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內因

摘要:秦霸西戎無論對於秦國本身,還是對於中國整個歷史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不是並裂叢一個事件,而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秦霸西戎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戰國中晚期的馬家塬墓地體現了這個過程晚期階段的特點。馬家塬墓地中,高等級墓葬雖然有顯示戎王身份地位的一些器物,但是和獨立於農耕區之外的游牧首領墓葬比較而言,缺少短劍、管銎啄戈一類的武器,可能顯示秦國對其軍事裝備和武裝力量的控制和首領的羈縻,甚至在首領下葬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另一個方面,墓中出土車輛、銅壺等器物,則反映了這支戎人受到華夏禮制和文化的深刻影響。 秦人建國和擴張的過程中曾與西戎發生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關系,考古工作者可以從雙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發現多種文化交融的現象。西戎在史書中多有記載,但考古學家對這些半牧半農的人群卻知之甚少,甘肅張家川 *** 自治縣馬家塬墓地的發掘逐步揭開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紗。自2006 年開始發掘以來,馬家塬墓地迄今已發現66 座墓、2 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其餘中小型墓葬在其北部和東西兩側呈半月形分布。馬家塬墓地葬俗和隨葬品包含了歐亞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和楚文化等因素。本文結合馬家塬墓地的考古發現,從秦霸西戎的角度,探討馬家塬墓葬文化值得注意的幾個特點及產生的原因、同周圍文化的關系以及蘊含的歷史意義。 一 秦霸西戎為長期過程 秦人最初可能來自東方,先後為商周兩朝出力。廣義的秦人祖先,也就是戎胥軒和申侯之女帶領的族群,在商周之際就投奔周人,定居西犬丘,和戎人生活在一起。大駱時,有二子:成與非子。非子庶出,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別封於秦,秦邑可能在今天陝西寶雞陳倉一帶,為秦人直接的祖先。在西周厲王末年,約公元前841年,西戎滅大駱。西周宣王時,秦庄公收復西犬丘,從此,以西垂為都,代替駱嬴一支,作西垂大夫。 秦國統治的區域是一個多族群雜居的地區,自隴以西的土地和人民始終游離於商周的勢力邊緣或者范圍之外,直到秦孝公時能號令的還有「 」戎狄九十二國」。秦人長期與戎人雜居通婚,各個方面有很多互動,因此,被周人,特別是齊、魯、晉等華夏諸國,看作是「 」戎狄」和「 」陋國」。由於秦人和戎人既為鄰居,又互動頗多,因此,不但在周秦邊緣地區能發現大量的戎狄遺存,在周秦統治的核心區域也存在不少的戎狄文化因素。秦國西部的西戎,既是可以良性互動,吸取騎射技術和人力資源,獲得牧業產品和遠方信息的朋友,也是威脅秦國生存,牽制秦國擴張的敵人。秦國主要通過長期多次軍政途徑整合這個地區的人群。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霸西戎」是最為有名的一次,由於秦國整合西戎主要以沖突和戰爭為主,本文以「 」秦霸西戎」來概括秦國這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過程。 秦霸西戎無論對於秦國本身,還是對於中國整個的歷史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其中以幾次大的絕櫻事件為代表。如西周宣王時,秦庄公從西戎手中奪回西犬丘;公元前750 年秦文公伐西戎;最著名是公元前623 年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元年(前361 年) 「 」西斬戎之獂王」; 秦惠文王源拍更元十年(前315 年) 「 」伐取義渠二十五城」;最徹底一次是公元前272 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並在其地置隴西、北地及上郡。 秦霸西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規模最大的是秦穆公霸西戎, 《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匈奴列傳》記:「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胊衍之戎。」秦霸西戎鞏固了西北大後方,從而能較為從容地東向與諸侯爭霸,而且在周邊地區導致了很多連鎖的反應。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一方面北方草原人群南下,一方面是秦國政治勢力及文化的擴張,阻止了游牧勢力的南擴,甚至用修長城的方式清空了適農區域的游牧人,「 」西戎」被秦國漸漸控制。戰國中晚期,義渠成為秦國大患,宣太後時,通過非常手段,終於解決了後顧之憂,為東向攻滅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秦霸西戎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這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很多考古發現的現象和文物進行佐證和充實。戰國中晚期的馬家塬墓地的發現,為我們從考古視野了解這個過程晚期階段的特點提供了生動的實物例證。 二 馬家塬高等級墓缺乏整套顯 *** 權和身份的游牧人武器 馬家塬戰國墓地屬於西戎一支應當沒有問題。具體而言,有學者認為是緜戎。也有學者推測,清水有邽戎,甘谷有冀戎,秦安、張家川估計也屬於邽戎和冀戎的勢力范圍。戎人一般認為屬於牧業人群,至少也是半游牧半農耕的社會,觀察墓葬迄今發現的跡象以及器物,本文發現這些本來應當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跡象。 在歐亞草原地區游牧人群的高等級墓葬中,一般都會有武器、馬具和動物風格藝術三個要素。隨著等級的提高,器物製作和裝飾的材質中黃金、銀、寶石的比重增加。從薩彥- 阿爾泰地區王族墓地的發現看,游牧社會用來顯示統治者權威的威權器物一般是以管銎戰斧、短劍、弓及弓囊、箭及箭箙為代表的武器,以及各式腰帶、馬具、馬鞭和銅鍑,這些器物製作精美,甚至用黃金製作或者裝飾,多以動物風格藝術裝飾,禮儀的功用超過實用的目的。比如俄羅斯圖瓦阿爾贊國王谷發現游牧首領墓葬。根據已經公布的馬家塬戰國墓地的資料,可以發現,這些高等級墓葬的隨葬品雖然有一些武器的發現,但和同時期草原地帶首領墓葬出土的隨葬品相比,缺少短劍等武器為代表的威權物,特別是在整裝成套、人群屬性和材質貴重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 根據現在發表的資料,第一等級的M16 墓主雖然有三條奢華的腰帶、半圓大金項飾、臂釧等表示身份等級的威權物,但隨身未攜帶武器(圖一)。墓中出土鋄金銀鐵矛卻非常奢華,具有禮儀的功能。這個矛並未放置在墓主身邊,貼豎穴墓坑壁放置,和同一豎坑埋葬的禮儀性車的關系比較密切。這個矛具有戎人矛的特點,不過戎人的矛可能也是源自秦國的矛。第二等級的M15 豎穴西北角立鐵矛。M15 墓主身體周圍發現較多兵器:銅管銎啄戈、銅斧、銅戈、箭囊和數枚箭鏃,但是沒有短劍。M2 墓主頭骨頂部放置銅戈及銅鏃。第三等級M12 墓主身體周圍發現鐵戈和銅鏃數枚。M8 墓主身體周圍發現鐵戈和鐵劍。另外,M1 出土箭箙飾和9 枚銅鏃,M1 出土了中原式的戈和草原風格的管銎三棱鏃。根據迄今公布的材料,可以發現,矛在馬家塬墓地中顯得比較突出,各類武器作為隨葬品在馬家塬高等級的墓葬中不太普遍和平衡,而且沒有金銀裝飾的短劍和管銎武器,特別是沒有極具身份象徵意義的短劍。大約同時代的西戎文化中,一般還能發現管銎啄戈、短劍和箭鏃等武器,比如固原彭堡撒門墓地M3 周圍有4 具馬頭骨,土坑墓,在墓主骨架腰部附近出土了戈、劍、矛。這是為什麼?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說明,戰國晚期這個地區的西戎首領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經為秦國所羈縻,其軍事裝備和武裝力量受到秦國的控制,甚至在首領下葬的過程中也是如此。 《後漢書·西羌傳》載:「 」及忍子研立,時秦孝公雄強,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既然能率戎狄92 國朝覲周王,這說明秦國對這些戎狄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闡釋了如何以秦律和文化管理被征服地區的人民。這些竹簡寫成雖然較之馬家塬墓地時代晚,但有些律法由來已久,可以看到秦國對於被征服地區嚴格的管理以及移風易俗的努力。從文獻、封泥、銅器銘文看,秦國為了統治降服的西戎,很可能利用了「 」屬邦」這個行政機構,設立「 」道」,負責處理包含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事務。漢平帝時期的34個道中,至少有7 個可能是沿用秦國以來的道,其中「 」緜諸道」管理的范圍可能就包括了馬家塬墓地所在的區域。 北京市延慶縣玉皇廟墓地M250、M18 大墓的發現為了解北方農牧交錯地帶游牧社會精英的墓葬習俗提供了生動的資料。這些墓葬中都隨葬了短劍、箭鏃、戈(相當於啄戈),從箭鏃的擺放情況分析,應當是一把整齊放置的箭,應當是放在箭箙中,只不過箭箙已腐朽。 陝西寶雞益門村春秋晚期偏早階段的二號墓的發現為了解春秋中晚期秦戎關系提供了比較豐富的資料,墓中發現了3 把金柄鐵劍,另外還有大量金、玉、銅、鐵器,但沒有發現中原或中原式的銅禮器。雖然學者對寶雞益門村二號春秋墓墓主的身份有不少爭議,但金柄秦式鐵劍的出現應當是受到北方游牧文化的影響, 三翼有銎箭鏃也是北方系器物,頭箱主要隨葬馬具,有金環首鐵刀、串飾等,顯示了明顯的草原文化特點,可以看作這個階段秦戎關系的體現。墓主可能是秦穆公霸西戎後,臣服於秦國,後來內遷至寶雞地區的西戎某國戎人君長。可以看出,秦國在早期對這些戎人首領的控制尚不嚴格,他們還是可以隨葬象徵他們身份的高規格短劍,甚至是為他們生產了這樣融合秦文化因素的短劍。有學者認為在歐亞草原游牧人的墓葬中出土的銅劍等武器,是非常鋒利的實用武器,而中原發現的短劍,刃口比較鈍,可能武器在中原文化中,只是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實用性減弱了。這的確說明,短劍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中,禮儀的成分大一些。其實這可能只是反映了中下等級的游牧人武士的情況,在歐亞草原最高等級首領墓中出土的短劍等武器,比如前述圖瓦阿爾贊王族墓地,武器往往裝飾了黃金等貴金屬,黃金、寶石以繁復的方式鑲嵌在短劍、管銎戈等武器上,這樣的兵器其實也是禮儀的功能較大,實用性值得懷疑。馬家塬墓地代表的戰國中晚期一支西戎恰恰處於更遠地區尚武游牧文化和中原禮儀為重的文化之間,比較生動地體現了這種中間地帶人群的角色特點。 有學者指出秦國在公元前4 世紀中期商鞅變法之後,秦墓中就普遍缺少武器。有學者對此現象產生的原因作了一些推測,認為可能為了節約資源,或是防止有人盜掘兵器,或是害怕亡靈攜帶武器歸來。這當然也許是馬家塬墓地代表的西戎受秦國影響,與秦國同俗,缺少武器的原因之一。如果是這樣,更可以說明秦國對西戎的廣泛影響。《史記·秦本紀》記載:「 」(武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這說明,公元前688 年,早在秦穆公霸西戎之前,秦國已經開始在馬家塬墓地所在的區域設縣統治。公元前471年之後,緜戎可能占據了這個地區。秦國對於周邊相對定居於溪谷台塬之地、半農半牧的戎人採取的是佔有其地、保留其部落首領,以戎治戎的方式。公元前395 年,秦國伐緜戎,之後,緜戎可能就完全屬秦,從「 」外臣邦」轉化為「 」臣邦」,歸屬邦管理,這樣首領不能稱王,只能稱為「 」君長」、「 」君公」,兵器的製造、發放、保存也將被納入統一的管理。《史記·貨殖列傳》曰:「 」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正是這個政策產生的實際效果的寫照。 有意思的是,張家川縣南部的清水縣劉坪遺址發現的文物中,卻有草原風格的短劍和管銎啄戈。不過這些武器製作尚不奢華,沒有黃金或者寶石的裝飾,並不像是等級特別高的人使用的禮儀性的武器。由於是徵集,因此,也無法知道原來的共存關系。說明低級別的戎人,在隨葬品方面,可能沒有受到來自秦國官方的約束,可以隨葬管銎啄戈、短劍這樣實用性的武器。比如馬家塬墓地低級別的M8 就可以隨葬短劍。從甘肅秦安上袁家墓地M6、M7 的發現看,一直到了秦朝建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其間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情況。 三 馬家塬西戎墓地受到秦楚為代表的華夏禮制和文化的深刻影響 馬家塬墓地所在的區域與秦國政治中心較為接近,加上秦國對這些戎人的有效統治,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秦國文化的影響。馬家塬墓地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諸國文化的因素,首先是秦國的銅鼎、銅壺、銅繭形壺、銅甗、銅戈和灰陶罐等。 從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動物藝術風格來看,除同時期獨立於華夏農耕區之外,沒有受到中原強國控制的草原文化影響,較多文雅柔和的特點。猛獸不猛,神獸不神,動物搏鬥噬咬的牌飾也多呈風格化表現,缺乏扣人心弦的震撼力量。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牧民族尚武、尚神精神的衰落。 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人群幾乎都受到中原青銅禮器文化的影響,他們甚至因此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青銅容器———鍑,在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這主要流行於「 」狄」系統的游牧人中。除了一般的青銅容器,商周王朝周邊的人群會選取中原青銅容器中的某一種,通過交換或者仿製的方法,作為他們最喜愛的青銅禮器,這在「 」羌戎」系統的人群中比較普遍。四川茂縣牟托一號墓出土銅罍放於石棺外面最高處頭部上方第一塊蓋板上,可能作為「 」祭器」,顯示銅罍在這個文化中的地位。在巴蜀符號中,也有這個以「 」罍」為形象的符號。這個傳統可能從更早的三星堆文化時期就開始了。從迄今的發現看,西戎控制的區域並不是銅鍑的流行區域,馬家塬墓葬中雖然出土了很多類的青銅器,甚至有自身特點的鏟足銅鬲,但應當說,盛酒、儲酒之用的壺才是最重要的銅容器。比如M16 墓室北壁東側頭龕隨葬了一對銅壺和一件銀杯,顯然,此銀杯應當是用來飲用壺中所盛飲料,可能是酒。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晚期,游牧已經在歐亞草原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和生活方式,草原人群從原來各類的陶器中,篩選出壺作為最主要的多用途容器,各種材質的壺成為北方草原地帶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容器。新疆北疆,包括南西伯利亞,這個時期的文化,器形簡單的陶壺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巴澤雷克文化和薩格利文化更是以陶壺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容器,以牛角為原料精心製造的杯形角壺在巴澤雷克文化中成為高等級的容器,而且影響到吐魯番的蘇貝希文化。漢代的烏孫也是以陶壺或者銅壺作為文化中重要的容器。壺這種器物當然有其自身久遠的草原文化背景,也有甘青彩陶壺影響的淵源,但作為中原青銅禮器之一的銅壺的文化影響力,也可能是中原戰國秦漢時期歐亞草原東部地區廣泛使用這種器物的原因。 隨葬車和牽引牲畜最初可能是兩河流域開始的,後來隨葬車馬成為青銅時代歐亞草原中西部的習俗,馴化馬和輪輻戰車傳播至幾大文明中後,成為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區統治階級鍾愛的裝備。車馬傳入中國後,自殷周以來,在中原文化中長盛不衰。歐亞草原則相反,在青銅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在高等級的墓葬中,以車隨葬迅速式微,殉葬馬匹則比較普遍。馬家塬戰國墓葬隨葬不同等級和用途的車馬的習俗顯然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這些車的基本形制和中原地區的相似,但是整車與墓主一起在同一墓室埋葬的方式和這個時期中原使用單獨車馬坑的葬法又不一樣。秦漢時期,這種習俗進而向西北影響到巴澤雷克文化,之後向北影響到匈奴文化,在這兩個文化中,都能發現中原式的馬車,特別是匈奴高等級的墓葬中,幾乎都隨葬了墓主人乘坐的馬車,不過這時的車主要是承擔禮儀、交通的功能,這在很多發現的金屬飾牌上也有生動的體現,墓葬中隨葬的車可能還具有讓墓主乘坐,順利升天的目的。在阿富汗席巴爾干黃金之丘發現的男性首領墓葬中,隨葬了馬頭和馬腿,沒有隨葬車,但男墓主腳踝部發現一對綠松石鑲嵌的圓牌飾,表現的正是貓科帶翼神獸牽引雙輪車升天的場面。由於這件人物穿褒衣博帶,車篷支撐使用竹子,而且使用中原的技術製造,因此學者認為這件文物受到漢文化的深刻影響。 馬家塬戰國墓葬幾乎每座高等級墓中都埋葬車馬。1 號、3 號墓內各有5 乘車,車前有馬匹。這些車乘大多裝飾華麗,有的車飾以鋄金銀鐵飾件以及金、銀、銅制的大量車飾品、漆制的車輿、輪、輻,皮條編制的車廂。車乘輪輻及車廂側板,均以金、銀、銅、瑪瑙、釉陶串珠、貝殼及鋄金銀鐵飾件等裝飾。裝飾極盡奢侈,表明墓葬極高規格。馬家塬高級墓葬隨葬車馬的習俗,車的結構雖然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但對車輛奢華濃烈的裝飾則是西戎文化特點。有學者認為車廂裝飾的構圖和布局與巴澤雷克墓地出土西亞毛毯中間的構圖比較接近,可能是受到巴澤雷克文化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用大量金箔、青銅製作的虎和大角羊等草原動物風格藝術飾片裝飾車輛的車廂、車輪,迄今只發現於馬家塬墓地,這當然與發現的機緣有關,可能其他的游牧人群也會有此習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車輛的製造需要大量資源和復雜工藝,西戎統治階級擁有的這些車輛,可能得到秦國官方作坊力量的支持。 馬家塬墓地發現的銅敦、車輛上的漆繪花紋等是受楚文化影響的產物,這可能是通過秦人的中介而來。秦楚傳統上一直有聯姻關系。特別是春秋晚期,楚有求於秦,因此,兩國之間多結盟、聯姻,關系非常密切。因此,楚地的高級產品,比如絲織品、漆器、銅器以及相關的技術和審美觀等就會進入秦國。巴澤雷克文化中發現的南方生產的絲綢製品、銅鏡、漆料與漆器,也很有可能是通過秦、西戎這些中介,傳入南西伯利亞的。從這里有兩個途徑進入草原,首先是秦國王族自己直接和歐亞草原地區進行交易,一種是先作為政治禮物贈給西戎統治集團,西戎在和阿爾泰山地區的游牧人群進行交換的過程中,輸入到南西伯利亞地區。無論是秦國和西戎,他們利用這些奢侈品同阿爾泰山地區游牧人交換的重要物資可能是馬匹等戰略物資,其次是黃金等奇珍異寶。秦國發現的形制巨大的金箔片以及金柄鐵劍證明這個時期黃河流域對黃金的大量使用, 西戎墓葬中的黃金器物也同樣說明這樣的背景。 這些被秦採取和戎政策以後的西戎人群可能為秦國修路、屯墾、移民、戍邊。同時發揮牧業人群的優勢,為秦國提供馬匹、牛羊毛皮,甚至奶製品、肉食資源等,甚至作為僱傭軍。另外,可以認為,西戎在秦楚與歐亞草原腹地人群之間,扮演了一個很好的中間角色,他們可能利用其熟悉的草原交通網路,發揮他們草原人群的長處,輸出絲綢、漆料等,為秦國搜羅遠方的馬匹、皮毛和奇珍異物,承擔了貿易交換的任務。巴澤雷克文化人群和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有著一定的聯系,由於這些游牧人的溝通和引薦,甚至有可能西方遙遠地區一些特別先進的技術和想法也可以通過他們直接或間接傳遞到秦國統治階層。 四 結語 馬家塬戰國墓地屬於西戎一支,馬家塬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帶來了戰國時期秦戎關系研究的突破,其所在的區域既算是秦人的故地,也緊鄰當時秦人控制的區域,准確地說,應當是和秦人交錯雜居的區域。由於其最高的墓葬等級和墓地全面的發掘,我們可以從中管窺到這些人群比較全面的信息。 本文通過觀察馬家塬墓地中的一些現象,探討了戰國中晚期,秦霸西戎給西戎文化產生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從墓葬迄今發現的跡象以及器物看,戎人的文化傳統和特點還是比較顯著,但本來應當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跡象,另外其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諸國文化的因素。戰國中晚期這個地區的西戎首領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經為秦國所羈縻,其軍事裝備和武裝力量受到秦國的控制,甚至在首領下葬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可能要按秦國的要求配置隨葬品。高等級的首領由於不能隨葬短劍、啄戈等武器,因此,只剩下高級的項飾、腰帶、奢華裝飾的車輛和繁復的珠飾這些非軍事性的因素作為首領們的威權物。另外,由於和秦國的密切關系,馬家塬墓地為代表的西戎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中作為禮制文化構成的器物,突出者比如成為核心銅禮器的銅壺和作為儀仗核心的車馬。 應當說,經過長期的互動,至少馬家塬墓地為代表的這支戎人已經深受秦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秦國一個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力量,為秦國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以後秦漢最終把西戎統治的廣大區域納入華夏文化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以後漢武帝時期能順利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前期步驟之一。 (作者:郭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於《四川文物》2019年第4期此處省略注釋,完整版請點擊左下方「 」閱讀原文」)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㈤ 「萬年永寶」匯聚首都博物館,展示了哪些展品

前兩天剛從首都博物館回來,作為首都博物館的重頭戲之一,萬年永寶中展示了很多國家級重點文物,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和石甲胄等等。

三、石甲胄,也被發現於秦始皇陪葬坑,這一件文物可謂真正的國之重器,在製作的時候融合了當時玉器加工和石料開片等技術,整片衣服約有600餘片甲衣,按照當時的科技生產水平如果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時,製作這一件石甲胄需要花費300餘天,由此可見這件文物的珍貴性。

㈥ 屬鼠女出生農歷四月初八,屬鼠農歷四月出生好嗎男人

屬鼠女出生農歷四月初八

謝焱

前不久,在中國現古學迎來百年之際,甘肅馬家塬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馬家塬遺址是包括文化遺存和戰國時期坑、墓葬群的大型遺址,不見於以往的考古發現中,為戰國時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關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也揭開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紗。

馬家塬位於甘肅天水市張家川自治縣木河鄉桃園村北一個叫「馬家塬」的山樑農田上,2006年8月初的一天,一起墓葬盜掘案打破了這里的寧靜,也就此開始馬家塬遺址長達15年青燈黃卷的田野考古工作。今天世人能夠對西戎文化有一個比較具象的認識,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風餐露宿、默默無聞的文物工 。

馬家塬背靠馬家塬山樑,左右兩側為地勢較高的妥家梁和毛家梁,墓葬分布在山腰的平緩地帶當中,就像坐在一把太師椅上。

M16墓主及身體裝飾

發掘緣起

「張家川有3座墓葬了,據現場調查,發現有馬骨、蓋弓帽、漆皮和瑪瑙珠等遺物,縣還繳獲了一批文物,我們已經向申請發掘執照,你和老周去現場指導張家川縣博物館的,與他們一同清理一下墓葬,我忙完手頭的工作隨後就到。抓緊時間,爭取三個月搞定,回來還有其它工作任務。」2006年8月初的一天,時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馬家塬考古項目領隊王輝這樣對我和周廣濟說。

接到工作任務這天距女兒出生不到兩個月,那晚,我看著她熟睡的面龐,心想:這小不點估計連我的長相都還沒記下呢吧?不過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等發掘工作結束後,回來好好心疼她。然而,誰成想到,馬家塬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從2006年一直持續到2022 年,整整進行了15年。

2006年8月8日我與周廣濟老師和張家川縣、博物館的一同進駐考古現場,開始了馬家塬3座墓葬的搶救性發掘清理工作。我們按照發掘的先後次序,把的3座墓葬分別編號為M1、M2、M3。

馬家塬位於張家川自治縣木河鄉桃園村北一個叫「馬家塬」的山樑農田上,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此前很少有這么多外村人來到這里,當村民們聽說派來了「挖寶」的人,他們非常好奇、奔走相告,幾乎全村人都圍聚到了開工現場,就像一場盛大的,他們 在警戒線外,將現場圍了個水泄不通。這種情況對於從事野外發掘工作8年的我來說,已習以為常,對於有「甘肅考古之一鏟」美譽的周廣濟老說更是司空見慣、處變不驚了,他游刃有餘地帶著我和縣博物館以及,向村民們宣講的、維持現場秩序、要求村民們注意安全。

清理墓葬

發掘墓葬,首先要尋找、辨明墓坑開口的層位和范圍。在尋找M1開口的過程中就有意外發現:開口還未找到,卻在現代地表下約1米深的位置出土了5具馬頭,馬頭的吻部朝東、呈俯卧狀、兩側擺放有馬的蹄骨,它們南北向間隔約7米、東西向間隔約3米,像是兩列馬隊向東行進。

在馬頭下不深處便發現了墓坑開口,原來這幾具馬頭是擺放在墓葬開口面圍繞墓坑進行殉葬的。這說明墓葬的原地表沒有被。經驗叢寬尺豐富的周老師提出:開口面上應該還有其它遺跡。帶著這個推測,我們擴大了揭露面積。果不出周老師所料,在距墓口西北角正北5米處發現了一堆牛、羊頭骨及其蹄骨,面積約2米,我數了一下,有22具個體之多,它們應當是為這座墓葬的墓主人專門活動所遺留的。

村民的好奇心其實是想看看挖出了什麼寶貝。發掘持續了一周後,當他們看到我們在墓壙內一層一層慢慢清理墓葬填土,並沒有新的東西出土時,獵奇心理似乎受到了打擊,打趣地說我們是在「磨洋工」(隴東地區土語,意思是磨蹭、偷懶、沒有工作效率),加之的宣講和勸解,他們便憤憤地不歡而散了,在隨後的日子裡僅有三三兩兩的尚在假期的學生偶爾前來參觀。我心想:村民的熱乎勁這么快滲高就過啦?!近巧游年來,一些人受 絡流行、熱播劇的影響,一提到考古,他們的之一反應是「吹燈」、「盜墓筆記」、「精絕古城」。人們經常把考古與神秘、探險、挖寶 起來。其實考古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有成熟的理論和,有科學、規范、完備的調查、發掘、文物保護與整理研究的規程。考古是一個冷門學科,人們覺得考古很高大上,但若要將其做為一份職業、一生的事業,很多人卻又敬而遠之,因為它讓人覺得清貧、艱辛,甚至時常是孤獨的。

村民的好奇心被我們的「磨洋工」給沖淡了,而我們的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把3座墓葬的開口找到後,便同時向下清理每座墓葬內的填土。

M1發掘現場。我想:「在沒有大型挖掘機械的戰國時代,為墓主營建墓葬的狀態,和我們現在進行墓葬填土清理的方式應該大致相同吧。在我們清理台階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樣的證據,每層台階左右兩側推土、鏟土的地方確實比台階面的其它地方要低窪一些,是當時的人們出土時留下的痕跡。」

發掘M1時,沿著墓葬西端的台階,逐步向下清理墓葬內填土,期間又出土了2具牛頭骨及其蹄骨,牛頭周圍還出土了4件蒜頭形小錫壺(根據後來的發現和研究,應該是牛角套)。

考古在測繪M1墓葬內出土的牛頭。左一是我,左二是時任張家川縣博物館副館長蘇銀花,右一是張家川縣博物館館長馬明遠。

發現馬車

M1墓坑填土發掘至現地表下約8米時,在墓坑的東端偏南位置,我清理出一條東西走向、寬約6厘米的塌陷的漆皮,起初我判斷這是個髹漆的木棍。在發掘馬家塬之前我也曾清理過一些其它地區的古代墓葬,我的發掘經驗告訴我:遺物要麼是水平放置的,要麼是有一定的角度,只要沿著這個角度向下清理就能把遺物揭來。但當我沿著這條漆皮繼續清理時,發現它呈弧形並且東西兩頭不斷地往填土裡鑽。帶著困惑我教周老師。他指揮發掘工人先把遺物四周的填土挖下去,再細致地剔除包裹在遺物四周的填土,手鏟在他的手裡輕盈地飛舞著,一面車輪的上半部分逐漸映入眼簾。周老師瀟灑地把手鏟往土裡一紮,拍拍手上的土對我說:「我們要有重大發現了!這是車輪,下面應該有輛完整的馬車,你要細心清理!」——重大發現!馬車!我既興奮又忐忑地歡呼著。我們把這一發現及時向單位做了匯報,時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楊惠福、副所長王輝多次會同有關專家親臨現場進行指導、參觀。期間我的興奮度依舊不減,每每到了午飯時間,也遲遲不願從墓葬中出來。為此周老師還善意打趣地批評我:工作既要認真也要注意身體!人是鐵,飯是鋼,吃飽了再好好乾!我心想:是怕我上來的遲,耽誤大家吃飯吧?當然這是句玩笑話,不過我們考古工地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發掘人員不就位不開飯。其原因,一是發掘人員勞動強度更大、最辛苦,他們享有吃飯的優先權;二是考古隊是同一個戰壕里的兄弟,要始終步調一致,彼此相互關心、照顧對方。

考古現場

M3-1號車側板裝飾室內清理現場

隨著發掘工作的持續推進,M1、M3豎穴內隨葬的4輛馬車被我們清理出來了。以M3豎穴內隨葬車輛為例:它們由東向西成一字隊列、做向東行進狀。東邊的車乘裝飾最為復雜,後面的車乘裝飾程度逐輛降低。之一輛車,在木質車體表面髹漆彩繪圖案的基礎上,再在車廂的外側面裝飾銅質方形鏤空飾件、在輪面上裝飾銅質三角形鏤空飾件。第二輛車,是一個車輿兩側帶珥面的車。我曾打趣地對參觀者說:這是一輛夏涼車,乘坐者可以把手臂扶靠在珥面上,優哉游哉地觀國的大好河山。第三輛車,只在車體表面髹漆彩繪,不見其它金屬裝飾。之一和第三輛車的形制相同,都是圓角方形車輿高欄板車。第四輛車的車廂最小、呈圈形,表面沒有任何裝飾。四輛車都是單轅雙輪馬車。

M14-1號車復原效果圖 趙吳成老師繪制

M3-4號車(豎穴內第三輛)復原效果圖 趙吳成老師繪制

墓葬形制

考古發掘首先要有調查研究、預判和計劃,才能有的放矢。這次發掘由於是搶救性清理,盜洞就打在墓上,所以在發掘前沒有進行常規的勘探,那麼問題來了:墓主葬在哪裡?墓葬結構究竟是怎樣的?我和周廣濟老師多次探討著這個問題。

當豎穴填土快清理到底部時,豎穴北壁上的豎立的木板來了——「洞室墓!確信無疑!」我興奮地對周老師說。既然是洞室墓,考慮發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就需要從洞室上方向下開挖,把洞室頂部的土全部揭取掉——考古上把這一工作稱為「大揭頂」。但是從哪個位置、向哪個方向揭頂?又成為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據進入過M1盜洞的木河鄉所長李成軍回憶:由地表盜垂直向下大概七八米左右到達盜洞底部,然後水平向兩個方向掏挖,一個向北,但走不遠就結束了;一個向西,挖了很深,盜洞不高,人得貓著腰前進,越往裡空間越狹小,考慮到人身安全就沒再往裡走。

一天晚上周老師盤腿坐在住地的床上,手裡拿著紙和筆,我倆一起討論著應該如何大揭頂。周老師根據李所長的描述在紙著墓葬結構的各種可能性。那一刻我感覺我們就像在一個千古迷案:豎穴整體呈東西向,西端是階梯式墓道,東端接近底部有一方坑,坑內隨葬有4輛馬車,墓坑北壁底部東端有封門板,洞室應該是從這里向北掏挖。但根據李所長的描述來推測,還有一種可能性:洞室的方向也呈東西向,那麼墓葬的結構就可能是洞室和豎穴平行布局、兩者之間有一堵土牆間隔。這種結構的墓葬,就連有三十多年考古經驗、見多識廣的周老師都沒見過。我興興地猜想著,不過從力學角度來說,這種結構是不合理的、很容易坍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大揭頂」的前夜,我和周老師商定了揭頂方案:先在平行於豎穴開口北壁3米處、延豎穴東壁和西壁的延伸線向北擴方,進行大揭頂,等找到洞室頂部,再收縮范圍。

擴方揭頂過程中,在離豎穴底面約4米的位置,出現了一條南北向的深褐色墓葬填土帶,我知道洞室的頂部要出來了!在隨後的發掘中,我們根據揭露的洞室方向和范圍及時縮小了擴方面積,大大降低了出土量和用工量。1個多月後,一種從未見過的、新型的墓葬形制在我們的手鏟下逐漸清晰起來:墓葬豎穴開口平面近梯形,西端為高低、寬窄不等的9級階梯,豎穴東端方坑的底面上隨葬4輛馬車。墓室位於豎穴北壁下東端,垂直於豎穴北壁向北掏挖形成洞室,洞室分前後雙室,前室呈長方形,東西兩側壁下各有9個柱洞,柱洞內立木柱用以支撐墓室頂部類似梁架性質的棚木。讓人驚嘆的是,前室內還隨葬1輛車,裝飾豪華程度令人咂舌,車體表面用金、銀、貼金銀鐵、瑪瑙等珍貴材質進行裝飾,裝飾覆蓋程度接近100%,使整個車體幾乎看不到一處木質部分。但這輛車因為洞室頂部坍塌,加上盜墓分子的肆意而損毀嚴重。後室呈長方形,墓主應葬於其內,估計是因為墓主盛裝入殮,陪葬品珍貴且豐富,故而墓分子洗劫一空。

墓葬M16全景。該墓未掘,結構和M1相仿,車輛放置位置和等級次序與M1基本一致,可做參考。我們將這種形制的墓葬命名為「階梯墓道豎穴土坑偏洞室墓」。

文化屬性

張家川縣深居我國內陸腹地,受東南和西南季風交互影響,屬溫帶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短冬長,降水量充沛。11月初的馬家塬早已銀裝素裹,墓葬內好似冰窟,從家中帶來衣物的禦寒指數急劇下降,促家人盡快讓同事捎來更厚的棉衣的同時,我把帶來的衣服全都套在了身上,懷里抱著一個盛了熱水的醫用鹽水瓶就下墓了,但這個的保暖器材實在是效果不佳,不到半小時就冰冰涼了。

M3出土的秦文化因素銅繭形壺

天氣是寒冷的,但工作的情緒卻是火熱的,考古的疑問也一個接著一個:這么特殊的墓葬形制、如此裝飾豪華的陪葬車輛、精美多樣的隨葬器物,它們的擁有者到底是誰呢?這些人是怎樣的一個族群、其文化面貌又如何呢?

出土的貼金銀鐵矛

出土的藍釉陶杯

判定一個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屬性,需要結合多項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對出土遺物的辨識是條件之一。

20世紀30年代蘇秉琦先生在寶雞斗雞台遺址發掘到「鏟腳鬲」,開秦戎文化研究之先河。80年代大學考古系趙化成先生首次將他發掘的毛家坪遺址出土的兩類文化遺存區分為「西周時期秦文化遺存(A組遺存)」和「以夾砂紅褐陶為特徵的B組遺存(西戎文化遺存)」。

西戎文化夾砂褐陶鏟腳鬲

2006年下半年在大學任教的他和韋正老師又帶著北大考古專業的學生在禮縣大堡子山遺址進行田野發掘實習。禮縣距張家川有近5小時車程,有一天趁著下雨停工的間歇,他不辭辛苦地帶著學生,租車來到馬家塬參觀。其中一位 日本的留學生看到如此奢華的墓葬,激動不已,竟然地躺在了我們清理過的墓主所在的洞室地面上,引來眾人一陣嬉笑。在這次考察中,趙化成先生、王輝所長、韋正老師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根據馬家塬墓葬出土的夾砂褐陶鏟足鬲、夾砂紅褐陶單耳罐、大角羊形銅車輿飾、銅鼎、銅繭形壺、馬車等遺物結合墓葬形制推斷,將這批遺存定性為秦人羈縻之下的「西戎文化遺存」。

2006年發掘現場研討會,當時的辦公條件就是一頂這樣的帳篷。

古代文獻中有關西戎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所謂西戎,是對先秦時期西北地區周、秦文化分布區周邊少數的泛稱,並非某一特定。「西戎文化」指歷史上西戎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西戎種姓繁多,其物質文化遺存的面貌也是多種多樣的,很難拿某一支考古學文化來概括。西戎文化其實涵蓋了多支考古學文化。考古發現的西戎文化遺存,主要是指商代、西周時的窪、辛店、卡約文化,以及在甘、寧地區及陝北發現的東周時期西戎等。這其中與周、秦文化的,即窪文化和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以及寧夏南部東周時期西戎及相關遺存,年代從商代延續至戰國。由於史書中有關西戎的記載較為簡略,長期以來史學界盡管進行了大量的梳理和考證,但對其族系及文化的認識仍然十分模糊。

M3墓室隨葬車上出土的具有歐亞草原游牧文化風格的銀大角羊形車輿飾

M3墓室隨葬車上出土的具有歐亞草原游牧文化風格的金虎形車輿飾

在馬家塬考古發掘取得初步成果後,、甘肅省委省十分重視,冬月,時任副局長童明康、甘肅省委郝遠在所長楊惠福、副所長王輝的陪同下蒞臨工地檢查指導工作。

在王輝副所長的帶領下,我們繼續進行著該遺址文化屬性的求證。向專家請教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優良傳統,聽說馬家塬有重大發現,徐光冀、信立祥、焦南峰、奎、恩、王建新……一位位國內考古學專家紛至沓來,他們紛紛提出了對遺址文化屬性的見解和下一步考古工作的建議。

經過保護修復後的M3-1號車車輿攔板裝飾

參加評選

2007年4月8日,由指導,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享有考古界奧斯卡之譽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2006年度在中國各地進行的合法考古發掘、調查等項目均有參評資格。此前,經過《中國文物報》刊布、專家評議,更具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並在學科里有新內容和新認識的24個考古項目入圍終評名單。中國考古界的各路英豪(考古項目領隊)帶著他們的考古項目齊聚首都,向評選專家和公眾展示其考古發掘成果。最終馬家塬戰國西戎從眾多參評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是我人生之一次參加如此盛大的考古會議,我如飢似渴地聆聽著各項目領隊的匯報,記錄著黃景略、嚴文明、張忠培等考古界泰斗的點評——真是一場學術洗禮啊!隨後,素有中國考古界更高獎項之稱的田野考古獎,於11月9日揭曉,馬家塬遺址考古項目榮獲「2006-2007年度田野考古獎三等獎」。2022 年10月18日,在中國現古學迎來百年之際,馬家塬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至此,馬家塬遺址及其出土遺物所反映的西戎文化在國內外引起了持續而巨大的反響。

後記

16年後的今天,回憶當年往事,想起已經作古的周廣濟老師的音容笑貌,發掘墓葬的艱辛,清理馬車的不易,郭志遠副館長五十多歲的年紀還與剛剛參加工作的趙為群不論酷暑嚴寒仍然一起徹夜堅守工地守護文物的安全,馬明遠館長工作時認真細致、生活上又經常為我和周老師改善伙食,馬保華老師每天開車17公里接送我們上下班從未缺勤,考古學家們幽默的話語、嚴謹的學風……一幕幕恍如昨日。

今天我們能夠對西戎文化有一個比較具象的認識,是因為有這樣一批青燈黃卷、風餐露宿、默默無聞的文物工 ,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方才揭開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紗,而這也僅僅是面紗的一角,還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為之付出不懈努力。馬家塬遺址的發掘於我而言也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 單位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刊發時標題有修改)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亮亮

以上就是與屬鼠女出生農歷四月初八相關內容,是關於考古的分享。看完屬鼠農歷四月出生好嗎男人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㈦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是什麼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有:

一、舊石器時代5項:

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山西襄汾丁村遺址、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

二、新石器時代33項: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

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重慶巫山大溪遺址、西藏昌都卡若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陝西西安半坡遺址、陝西臨潼姜寨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

三、夏商時期10項: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河南偃師商城遺址、河南鄭州商城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含洹北商城、後岡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新疆若羌小河墓地台灣卑南遺址。

四、兩周時期15項:

北京琉璃河遺址、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山西臨汾晉侯墓地及曲村天馬遺址、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山東曲阜魯國故城。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河肆螞南洛陽余雹或東周王城遺址、湖北隨州曾侯墓群、四川成都金沙遺址、陝西寶雞周原遺址、陝豎伍西西安豐鎬遺址、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甘肅張家川馬家塬遺址。

五、秦漢時期16項:

北京大葆台漢墓,河北滿城漢墓,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江蘇徐州漢楚王墓群,江西西漢海昏侯墓,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廣東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廣西合浦漢墓群,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陝西漢長安城遺址,陝西秦咸陽城遺址,陝西秦始皇陵新疆民豐尼雅遺址。

六、三國至隋唐時期9項: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及磁縣北朝墓群、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河南漢魏洛陽城遺址、河南隋唐洛陽城遺址、陝西法門寺遺址、陝西唐大明宮遺址、甘肅敦煌莫高窟、青海都蘭熱水墓群、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七、宋遼金元時期9項: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內蒙古元上都遺址、黑龍江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城遺址及官窯遺址、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河南許昌白沙宋墓、廣東「南海I號」沉船、貴州遵義海龍屯城址及播州楊氏土司墓群、寧夏西夏陵。

八、明清時期3項:

北京明定陵、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四川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㈧ 西藏一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近日

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

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入選

快來看看吧

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西藏昌都卡若遺址等100項發現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同時,由中國考古學會文棚罩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提名,從已掛牌的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中推薦22項候選項目,線上投票產生5項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舊石器(5項)

北京周口店遺址

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

山西襄汾丁村遺址

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

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

新石器(33項)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

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

上海青浦崧澤遺址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

浙江餘杭良渚遺址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

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

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湖北荊門屈燃陵家嶺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

重慶巫山大溪遺址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

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

夏商(10項)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遺址

河南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安陽殷墟(含洹北商城、後岡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台灣卑南遺址

兩周(15項)

北京琉璃河遺址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

山西臨汾晉侯墓地及曲村-天馬遺址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

山東臨淄齊國故城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

河南洛陽東周王城遺址鏈段鬧

湖北隨州曾侯墓群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

陝西西安豐鎬遺址

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

甘肅張家川馬家塬遺址

秦漢(16項)

北京大葆台漢墓

河北滿城漢墓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江蘇徐州漢楚王墓群

江西西漢海昏侯墓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廣東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

廣西合浦漢墓群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

陝西漢長安城遺址

陝西秦咸陽城遺址

陝西秦始皇陵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

三國至隋唐(9項)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及磁縣北朝墓群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河南漢魏洛陽城遺址

河南隋唐洛陽城遺址

陝西法門寺遺址

陝西唐大明宮遺址

甘肅敦煌莫高窟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宋遼金元(9項)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

內蒙古元上都遺址

黑龍江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城遺址及官窯遺址

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

河南許昌白沙宋墓

廣東「南海I號」沉船

貴州遵義海龍屯城址及播州楊氏土司墓群

寧夏西夏陵

明清(3項)

北京明定陵

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

四川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考古遺址保護展示

優秀項目

北京周口店遺址

浙江餘杭良渚遺址

福建三明萬壽岩遺址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

陝西秦始皇陵

新聞+

資料顯示,卡若遺址是西藏 歷史 上首次科學發掘的古代遺址,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時代標志最明確、遺物和遺跡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時代大致距今5300年至4000年,它是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古人類遷徙及其與黃河流域文明的聯系、探尋藏民族起源之謎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