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撐豬肉的圖片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手機指環扣如何裝圖片 2025-04-30 14:11:56
高壓線上有哪些部件圖片 2025-04-30 14:03:27
老闆發月餅動態圖片大全 2025-04-30 13:53:02

撐豬肉的圖片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4-20 14:20:13

⑴ 豬肉各部位名稱及俗稱及圖片

豬的部位有:豬頭、豬肩頸肉、頸肉、前腿肉、前肘、前足、裡脊肉、正寶肋、五花肉、奶脯肉、後腿肉、後肘、後足、臀尖、豬尾。

1、豬頭。包括眼、耳、鼻、舌、頰等部位。豬頭肉皮厚,質老,膠質重,宜用涼拌、鹵、腌、熏 、醬臘等方法烹制。如醬豬頭肉、燒豬頭肉。


2、豬肩頸肉。也稱上腦、托宗肉。豬前腿上部,靠近頸部,在扇面骨上有一塊長扁圓形的嫩肉。此肉瘦中夾肥,微帶脆性,肉質細嫩。宜採用燒、鹵、炒、熘,或醬臘等烹調方法。叉燒肉多選此部位。


3、頸肉。也稱槽頭肉、血脖。豬頸部的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此外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發紅,肉質綿老,肥瘦不分。宜做包子、蒸餃、面臊或用於紅燒、粉蒸等烹調方法。


4、前腿肉。也稱夾心肉、擋朝肉。在豬頸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此肉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水性強。宜做餡料和肉丸子,適宜用涼拌、鹵,燒,燜、爆等方法。


5、前肘。也稱前蹄膀。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


6、前足。又名前蹄。質量好於後蹄,膠質重。宜於燒、燉、鹵、涼拌、醬、制凍等。


7、裡脊肉。也稱腰柳、腰背。為豬身上最細嫩的肉,水分含量足,肌肉纖維細小,肥瘦分割明確,上部附有白色油質和碎肉,背部有薄板筋。宜炸、爆、燴、烹、炒、醬、腌。如軟炸裡脊、生燴裡脊絲、清烹裡脊等。


8、正寶肋。又稱硬肋、硬五花。其肉嫩皮薄,有肥有瘦。適宜於熏、鹵、燒、爆、燜、腌熏等烹調方法。如甜燒白,咸燒白等。


9、五花肉。又稱軟五花、軟肋、腰牌、肋條等。肉一層肥一層瘦,共有五層,故名。其肉皮薄,肥瘦相間,肉質較嫩。最宜燒,熏、爆、燜,也適應鹵、腌熏、醬臘等。如紅燒肉,太白醬肉。


10、奶脯肉。又名下五花、拖泥、肚囊。其位於豬腹底部,質呈泡狀油脂,間有很薄的一層瘦肉,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等。


11、後腿肉。也稱後秋。豬肋骨以後骨肉的總稱。包括門板肉、秤砣肉、蓋板肉、黃瓜條幾部分。
①門板肉。又名無皮後腿、無皮坐臀肉。其肉質細嫩緊實,色淡紅,肥瘦相連,肌肉纖維長。用途同裡脊肉。
②秤砣肉。又名鵝蛋肉、彈子肉、免彈肉。其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宜於加工絲、丁、片、條、碎肉、肉泥等。可用炒、煸、炸收、氽、爆、溜、炸等烹調方法。如炒肉絲、花椒肉丁等。
③蓋板肉。連接砰砣肉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砰砣肉」。
④黃瓜條。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秤砣肉」。


12、後肘。又名後蹄。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用於前肘。


13、後足。又名後蹄。因骨骼粗大,皮老韌、筋多、質量較前足略差,其特點和烹飪運用基本同於前足。

14、臀尖。又稱尾尖。其肉質細嫩,肥多瘦少。適宜用鹵、腌、醬、熟炒、涼拌等烹調方法。如川菜回鍋肉、蒜泥白肉多選此部位。

15、豬尾。也稱皮打皮、節節香。由皮質和骨節組成,皮多膠質重,多用於燒、鹵、醬、涼拌等烹調方法。如紅燒豬尾、鹵豬尾等。

豬肉的功效與作用

改善貧血、促進發育、潤燥。

豬肉是豬科動物,家豬的肉,口感較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豬肉纖維細軟結締組織少,肌肉組織多,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脂肪。豬肉營養成分豐富,具有改善貧血、促進發育及潤燥等功效。

1、改善貧血:豬肉含大量血紅素及半胱氨酸,能促進人體吸收鐵元素,具有補血、改善氣色的功效。豬肉的鐵元素含量也比較高,能促進血紅蛋白合成,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2、促進發育:豬肉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十分接近人體所需比值,有助於促進身體生長發育。

3、潤燥:喝豬肉湯可迅速補充體內津液,潤燥效果較好,可有效治療熱病傷津等症,還可治療消渴及滋潤肌膚。

⑵ 啥樣叫外脊豬肉

外脊豬肉就是脊背那裡的豬肉,在脊背上面,貫穿整個脊背,所以又稱為通脊、扁擔肉、硬脊,是較嫩的瘦肉。下圖就是外脊豬肉的位置和圖片。

豬外脊

⑶ 冷凍的牛肉和豬肉,怎麼區分

冷凍的牛肉和豬肉的區分方法如下:

1、看:牛肉比豬肉的脂肪少,牛肉的顏色要比豬肉的鮮紅一些,纖維長度較長。牛肉的肉紋粗,而且紋路長。豬肉的肉紋細密,相比較紋路橡亂也短。

另外豬肉如果偏肥,摸上去團純手感又油又滑,牛肉一般都是瘦肉多肥肉少,手感比較干澀。牛羊肉的筋膜比較多,而且筋膜跟肉質連接緊實,豬肉則沒有這一特點。

2、聞:正常情況下,牛肉的氣味一般比較腥膻,而豬肉的氣味則沒那麼重。

3、按:牛肉的肉質粗而且緊湊,豬肉肉質結構細而且鬆散。而且如果用手指壓下豬肉,豬肉較有彈性,如果用力按壓,豬肉能迅速地恢復原狀。但是牛肉的彈性顯然沒有豬肉這么好。

4、嘗:做熟了以後,牛肉老,豬肉嫩,這是最明顯的區別。熟牛肉聞著有股牛騷味,而熟的豬肉有些有皮的,顏色相對較淺。

冷凍牛肉圖片:

⑷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

豬肉部位名稱及圖片如下:

一、梅花肉

又稱肩胛肉,因為肉質中間夾雜白色筋條和少許脂肪,形式梅花圖案,故得此名,是豬身上公認口感最好的一塊肉,每隻豬身上只有5,6斤,如果你不想花那麼多錢買牛排吃,可以選擇買一塊梅花肉。

二、裡脊肉

又稱扁擔肉,豬的裡脊肉相當於牛的肋里肌及沙朗部位,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裡脊肉切、剁、炒、炸都可以,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肉。

三、臀尖肉

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肉質鮮嫩,可用作代替裡脊肉來用。臀尖肉又分前臀尖和後臀尖肉,前臀尖是緊挨豬前腿,向上一點兒的部位,肉質會稍嫩,後臀尖,也就是屁股後腿向上一點的部位,肉會稍硬,纖維稍粗。

四、前排肉

又稱上腦肉,位於前腿的上半部分,肉質較老,有筋,容易吸水,適合包餡汆丸子。相比後腿肉來說,前排肉脂肪含量較高。

五、五花肉

又稱三層肉,因為脂肪和瘦肉間隔好幾層故得此名,位於豬的腹部,也是豬身上脂肪含量最高的一塊部位,五花肉在鍋遇熱,中的肥肉容易融化,瘦肉質嫩,適合做各種菜。包括炒,燉,紅燒,扣肉,回鍋肉等,也是著名「東坡肉」的原材料。

六、坐臀肉

坐臀又稱坐板肉,坐臀肉位於後腿緊貼肉皮指舉大的一塊呈梯形的肉,前後薄中間厚。該肉全部為瘦肉,肉質稍老,肌纖維較長,吃起來口感比較硬,一般用於白切肉或者回鍋肉。

七、彈子肉

彈子肉,又稱「唯豎拳頭肉」、「元寶肉」。位於後腿棒子骨前的一塊球形答指.。呈橢圓形,外被薄膜,肉質較嫩,但有筋,肉纖維橫豎交叉。彈子肉宜熘、炒、燒,亦可用於汆湯。

八、前腿肉

前腿肉又稱豬手,脂肪含量因活動量較少是後腿肉的兩倍,用於燉煮方式口感較好,湯味鮮香,也比較多用於鹵料製作。北方的朋友喜歡用前腿做成肉餡包餃子或肉包。

九、後腿肉

皮包質嫩,又稱後秋,脂肪較少,有筋,中間還有一塊腱子肉是很多人喜歡的部位,後腿肉因為活動量比較大,肉質較有彈性,適合炒,煮,燉,燒各種方式,很多的火腿腸就是選用後腿肉。

⑸ 買肉,撐到二斤四兩是什麼含義

就是買肉原本二斤三兩多一點,湊那個整數,買夠二斤四兩。

一兩,計量單位。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現代1兩等於50克,1斤等於500克。古代一兩從十幾克到州咐幾十克不等。

計量單位

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漢劉向《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冊困純斤。」《宋史·律歷尺叢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齊師」晉杜預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

⑹ 看看這是不是米豬肉,是豬肉去皮後看到的,瘦肉里也有小的白色的

你好
是米豬肉
米豬肉意思就源李陪是豬肉中有米雹蠢粒一樣的東西
這些米粒一樣的東西其實是豬肉絛擾凳蟲
不可以吃的

⑺ 稱肉稱倒三斤六兩有什麼預兆

撐肉撐到了三斤六兩,表示比值非常吉利的,這其實就是人體的一種感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