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藏不產蜜蠟綠松石,可那麼多的蜜蠟綠松石又是從哪來的
西藏雖然不是蜜蠟和綠松石的產地,但是由於西藏人信仰佛教,對於他們來說蜜蠟和綠松石等有著特別的意義,使用蜜蠟和綠松石來製作首飾等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傳統習俗,也會通過貿易等方式來交換這些寶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西藏的蜜蠟和綠松石越來越多。
在藏族人民對於蜜蠟和綠松石有大量需求的前提下,各地關於這類寶石的貿易往來就會向此地集中,這樣也就導致西藏這類寶石會越來越多。而且在過去朝廷也經常會贈送一些這類寶石給藏族人民以表厚待和安撫,也給藏族地區帶去了很多蜜蠟和綠松石。
B. 看完後遊客瞬間沒有了食慾,青海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
說到青海,大家第一下想到的都是青海湖,作為網紅必打卡城市。事實上,青海腹地有更余的正宗景點供您遊玩。許多城市的發展也日新月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多樣的國家,有56個民族,許多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許多漢族人的好奇心。接下來,我將向大家介頃租紹青海藏族一天三次吃什麼?
晚餐是奶茶,因為大部分藏區都位於高原地區,水果蔬菜供應很難,那麼如何補充維生素呢?茶已成為藏區最不可或缺的飲料,而一般茶卻缺乏風味,因此酥油茶、咸茶和奶茶成為了更加可口的選擇。茶不僅能補充維生素,還能促進胃腸道吸收。而甜茶味道最可口,因此成為遊客來藏區最受歡迎的食物。
C. 藏族人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住在什麼地方
一、藏族服飾
藏族的衣著上身穿綢、布長袖短褂,外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一些農區婦女穿無袖長袍,長袍多用羊毛織成的氆氌製成。牧民男女多不穿短褂,只穿無布面的羊皮長袍,在領口、袖口和衣襟上,縫上細長皮或色布鑲邊。
二、藏族飲食
藏族農區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製成麵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歡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將酥油與熱茶倒入特製的木筒搗拌而成。
牧區的主食為牛羊肉。進餐時,使用隨身攜帶的木碗和帶鞘短柄尖刀茄耐笑。每餐量少,一般日食五、六餐。喜飲青稞酒。以牛奶製成的酸奶、奶渣等,也是日常的食品。
三、藏族住房
藏族農區多壘石建屋,牧區則用帳篷。房屋平頂多窗,造型簡潔,敦實質朴畝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築於向陽高處,座北向南。通常以石塊或夯土築牆,形如碉房,樓房上層住人,室內多設有佛龕,下層多作庫房或畜圈,有院落。
層內鋪木板或坐墊。牧區帳篷用氂牛毛織成,色黑,冬暖夏涼,遷移方便。農村多半在房外圍以小牆以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養牲口或家禽之用。
(3)藏區人最喜愛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藏族的文化藝術:
藏文文獻中,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遺產,最早有手卷、木牘、金銘、石刻等。雕版印刷傳自內地。書籍為橫條散葉梵篋本顫含,除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字、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和小說、戲劇、傳記、詩歌、故事、寓言等撰述。
其中如早期著作《藏文文法三十頌》,醫葯學巨著《四部醫典》,歷史名著《賢者喜宴》、《青史》、《宗派源流》,傳說故事《文成公主》、以及著名的世界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傳說小說《米拉日巴傳》、《頗羅鼐傳》,格言詩歌《薩迦格言》、《倉央嘉措情歌》等傳世著作,早已膾炙人口,並已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
藏族能歌善舞,歌曲旋律頓挫抑揚,歌詞貼切合韻,唱時還可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有獨舞、對舞和群舞,或以上身腰臂作舞,或以下身腿足作舞,而以踢踏舞為最具特色,有些舞蹈以各種樂器伴奏。
D. 藏族 人在山上掛的彩旗是什麼
那藏語音譯叫「隆達」,翻成漢語叫經幡,風馬旗
風馬旗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習俗。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和藏族同胞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
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
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
(4)藏區人最喜愛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製作方法
風馬旗材料
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厘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
顏色
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布的顏色在這里是有明確的寓意的,即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
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
因為色彩的象徵涵義,故而農家過年在房頂換插五色經幡時,也有搞得十分簡化的,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樹枝上,從上到下分色系掛單色布片,布片上並不印上圖像,一種色布橫著排列系掛五片。故而五色風馬經幡,是完全表徵著天地萬物眾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線和四色護法神等,都與此種象徵意義有關。
圖案
常見風馬旗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它們是象徵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
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
雍仲本教認為:風馬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與文相映成趣。
印製
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旗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一塊風馬旗版雕刻完畢(以木質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屬版)即分別印刷於白、黃、紅、綠、藍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風馬旗隨即誕生了。
風馬旗的印製過程並不復雜,但卻是充滿宗教嚴肅感的。如所用的布、紙、油墨(前後藏地區喜用黑色油墨)必須潔凈,木版用過一次必須經過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應於工作前焚香凈手頌經,並應盡量選擇朝東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間,否則就會減損風馬旗的神聖力。
E. 藏族人為什麼喜歡掛那麼多綵帶
藏族人掛的綵帶叫作經幡,掛經幡是藏民們祈福的一種方式。
藏民們祈福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念經,由於歷史原因,過去絕大多數藏民都是文盲,延續至今,仍有很多藏民沒有文化。對於沒有文化的藏民念經就成了大問題,於是他們智慧地創造了掛經幡。
有文化的藏民將經文譽寫在綢布上,再用繩子串聯起來掛在山口風大的地方,或是掛在寺廟倚靠的山坡上,還有的將寫著經文的綢布縛在木桿上插在自家住房屋頂的四角,風吹拂經幡飄動,這是藉助最最自然的力量幫助信眾們念經祈福。
經幡的種類:
1、第一種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這種經幡常見於人煙稀少的高山上。
2、第二種經幡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是單一的,或白或紅。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桿上,插立在庭院前,這種經幡多半見於工布林區地帶。
3、第三種經幡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這些幡條布分別系掛在柳樹枝幹上,成為經幡。在古城拉薩的民居樓頂上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