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取經之後唐僧師徒怎麼樣了,是目的達成之後各回各家嗎
在小說《西遊記》裡面,唐僧師徒取經成功回來之後,先是按規章流程,向唐王上交和總結了這一路以來的收獲,再由八大金剛接引,到靈山如來佛祖那裡接受獎封,即所謂的修成正果,其中,唐僧獲封“旃檀功德佛襲圓銷”,孫悟空獲封“斗戰聖佛”,豬八戒獲封“凈壇使者”,沙僧獲封“金身羅漢”,白龍馬獲封“八部天龍馬”。
但玄奘一心都在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事情上,所以唐太宗提出多少次,他就拒絕多少次,最後唐太宗無奈,在長安設立譯經院,讓玄奘完成他譯經的心願,此後玄奘一直都在從事著翻譯佛經的工作和記述他游歷的經過。公元664年,玄奘因病圓寂,葬在大唐護國興教寺,一代高僧就此長眠。
B. 唐玄奘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真的西天取經了嗎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功德圓滿,普度眾生。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玄奘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取經途中,他究竟經歷了哪些磨難呢?
(《西遊記》劇照)
五是潛心修行,譽滿天竺。
經過數年的艱苦跋涉,玄奘行程13800餘里,終於抵達天竺國那爛陀寺,拜在高僧戒賢法師門下。經過5年的學習,玄奘成為了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相傳,僧人順世外道不服玄奘的佛學成就,曾送給他50條疑難經義,揚言「只要玄奘能翻譯出其中任意一條,他就提頭來見」。
三天後,玄奘譯出了全部50條經義,並當場講解。順世外道很是佩服,欲舉刀自刎,玄奘制止了他。於是,順世外道心服口服的拜玄奘為師。
由此,玄奘名滿天竺。
四,功成回國,弘揚佛法。
貞觀十九,44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唐玄宗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許以高官厚祿,勸其還俗,「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揚佛法,上書玄宗「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願也」。
後來,玄宗用了近10年的時間,在長安的譯經院里,和弟子一道翻譯了《般若經》、《瑜伽論》等佛經,撰寫了《大唐西域記》等著作。
玄奘為追求理想,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激勵著無數後人。明朝作家吳承恩將他的故事改編成《西遊記》,使得玄奘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C.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是什麼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如下:
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肢啟乾坤,結綵紛紛歷悉如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陸茄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唐僧介紹
唐僧前世為如來佛祖的二徒弟金蟬子,因輕慢佛法而被如來佛祖貶到下界,在觀世音菩薩的指點下,奉了唐太宗旨意,不遠萬里前去西天求取真經,路途上收得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三個徒弟,經歷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返回大唐,修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為「旃檀功德佛」。
D.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回來後結局如何
在《西遊記》中,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還得道成仙。然而,這只是小說中的結局,歷史上真實的他,結局很凄慘。
正源賣月初九,玄奘的病情加重。二月五日晚上,玄奘圓寂。朝野數百萬人為其送行,被安葬在白鹿原。
E. 唐僧的外貌有什麼特點
唐僧外貌特點極其鮮明: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可謂是美男子。
不僅如此,唐僧由於他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也成為不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
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
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在書中唐僧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
(5)取過經的唐僧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侶玄奘。在小說里的他俗姓陳,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侶。他實際上是如來佛祖的弟子羅漢金蟬子轉世,不過他並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經、以便佛法能在中國傳揚,由於唐三藏無法保護自己,唐太宗便令兩名隨從侍其左右。
但他的兩名隨從在離開長安不久後就遭妖怪所殺。觀音菩薩現身告訴三藏,他將會在旅途中遇見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斷地被妖魔鬼怪侵擾,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在取得佛經後,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F. 原著中唐僧什麼模樣
《西遊記》唐僧的外貌描寫: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可謂是美男子。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好賀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6)取過經的唐僧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他遠游印度,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雹襪殲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
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源沖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直到21世紀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G. 取經成功之後唐僧師徒什麼樣了各回各家
在不同的版本中,唐僧師徒的下落也各有不同。談及我國民間最聞名遐茄腔肆邇的神話英雄,毫無疑問,肯定是《西遊記》中的主角美猴王孫悟空。他從花果山上一塊頑石中“橫空出世”,後來又拜師學藝,習得了一身驚人的本事。他攪亂三界,大鬧天宮;而後又改邪歸正,護送唐僧西行求取真經。取經大業完成之後,唐僧師徒一行人都被如來封以正果之位。他們的下落又如何呢?是各回各家嗎?
在他們的經書中,西行取經團隊的結局顫轎就更有意思了:孫悟空護送唐僧取經完畢之後,“他如今,佛國里,掌教世尊”。這位“斗戰勝佛”接了如來的班,成了西天佛國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