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星表面是什麼樣子的
水星只有微量的大氣。水星的大氣極其稀薄。實際上,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水星表面相撞 的頻密程度比它們之間互相相撞要高。出於這些原因,水星應被視為是沒有大氣的。「大氣」主要由氧,鉀和鈉組成。
組成水星大氣的原子不斷的被遺失到太空之中,由於鉀或鈉原子在一個水星日 (一個水星日——在其近日點一日時間的一半)上大約有3小時的平均 "壽命"。散失的大氣不斷地被一些機制所替換,如被行星引力場俘獲的,火山蒸汽,以及兩極的冰冠的除氣作用。
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范圍從90到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可以比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溫變化只有11K。(這里只是太陽輻射能量,不考慮「季節」,「天氣」) 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強 8.9 倍,總共輻照度有 9126.6W/m2。
令人驚訝地,在1992年所進行的雷達觀察顯示,水星的北極有冰。一般相信,這些冰存在於陽光永無法照射到的環形山底部,由於彗星的撞擊和/或行星內部的氣體冒出表面而積累的。
水星的環形山很類似月球。水星表面最顯著的的特證(只包括已經被拍攝過的部分)之一是一個直徑達到1350km的沖擊性環形山: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溫度最高的地區。水星地形被標記為多起伏的,原因是幾十億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卻收縮引起的外殼起皺。大多數的水星表麵包括二個不同的年齡層;比較年輕的比較平,或許是因為溶岩浸入了較早地形的結果。除此之外,水星有「顯著性」的「周期性膨脹」。
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滿布著環形山、大平原、盆地、輻射紋和斷崖。1976年,國際
天文學聯合會開始為水星上的環形山命名。
Ⅱ 水星是什麼樣子的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按前後順序排名第一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水星上的太陽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陽光比地球赤道的陽光還要強六倍。水星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到400℃以上。這樣熱的地方,就連錫和鉛都會熔化,何況水呢。但背向太陽的一面,長期不見陽光,溫度非常低,達到-173℃,在這里也不可能有液態的水。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水星沒有衛星。水星只有在白天和黎明時才能在地球上觀測得到。
表面形貌
水星表面受到無數次的隕石撞擊,到處坑坑窪窪。當水星受到巨大的撞擊後,就會有盆地形成,周圍則由山脈圍繞。在盆地之外是撞擊噴出的物質,以及平坦的熔岩洪流平原。此外,水星在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表面還形成許多褶皺、山脊和裂縫,彼此相互交錯。通過雷達對水星北極區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在一些坑洞的陰影處有冰存在的證據。
Ⅲ 水星人的圖片。
難道這是真正的水星人
Ⅳ 水星是什麼樣子的
水星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單擊圖像以觀看高清晰版本
水星的符號
軌道參數
半長徑 0.38709893 天文單位
偏心率 0.20563069
傾角 7.00487°
公轉周期 87.9693 天
自轉周期 58.6462 天
物理參數
質量 3.302×1023 千克
平均半徑 2440 ± 1 千米
平均密度 5.427 克/厘米3
表面重力 (赤道) 3.701 米/秒2
逃逸速度 4.435 千米/秒
水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一顆。
目錄
[隱藏]
* 1 概述
* 2 物理性質
o 2.1 大氣
o 2.2 溫度和日照情況
o 2.3 地形地貌
o 2.4 內部物質組成
o 2.5 公轉
o 2.6 自轉
o 2.7 磁場
o 2.8 水星上的鐵
o 2.9 水星上的冰
* 3 水星探索
o 3.1 早期
o 3.2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o 3.3 日本和歐洲航天局
o 3.4 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可能
* 4 關於水星的科幻
* 5 請參閱
* 6 參考文獻
* 7 外部鏈接
[編輯]
概述
水星在太陽系中是第二小的行星,比月球大1/3,它同時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 水星目視星等范圍從 0.4 到 5.5;水星太接近太陽,常常被猛烈的陽光淹沒,所以望遠鏡很少能夠仔細觀察它。水星沒有自然衛星。唯一靠近過水星的衛星是美國探測器水手10號,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時,只拍攝到大約45%的表面(見右圖)。水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編輯]
物理性質
[編輯]
大氣
水星只有微量的大氣。水星的大氣極其稀薄。實際上,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水星表面相撞 的頻密程度比它們之間互相相撞要高。出於這些原因,水星應被視為是沒有大氣的。「大氣」主要由氧,鉀和鈉組成。
組成水星大氣的原子不斷的被遺失到太空之中,由於鉀或鈉原子在一個水星日 (一個水星日——在其近日點一日時間的一半)上大約有3小時的平均 "壽命"。散失的大氣不斷地被一些機制所替換,如被行星引力場俘獲的,火山蒸汽,以及兩極的冰冠的除氣作用。
[編輯]
溫度和日照情況
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范圍從90到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可以比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溫變化只有11K。(這里只是太陽輻射能量,不考慮「季節」,「天氣」) 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強 8.9 倍,總共輻照度有 9126.6W/m2。
令人驚訝地,在1992年所進行的雷達觀察顯示,水星的北極有冰。一般相信,這些冰存在於陽光永無法照射到的環形山底部,由於彗星的撞擊和/或行星內部的氣體冒出表面而積累的。
[編輯]
地形地貌
水星的環形山很類似月球。水星表面最顯著的的特證(只包括已經被拍攝過的部分)之一是一個直徑達到1350km的沖擊性環形山: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溫度最高的地區。水星地形被標記為多起伏的,原因是幾十億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卻收縮引起的外殼起皺。大多數的水星表麵包括二個不同的年齡層;比較年輕的比較平,或許是因為溶岩浸入了較早地形的結果。除此之外,水星有「顯著性」的「周期性膨脹」。
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滿布著環形山、大平原、盆地、輻射紋和斷崖。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開始為水星上的環形山命名。
水星的地形特徵列於下:
* 環形山——請參閱水星環形山列表
* 反照率特徵 (標識出不同區域的反射情況)
* 大山脈——請參閱水星大山脈列表
* 山脈
* 大平原——請參閱水星平原列表
* 斷崖——請參閱水星斷崖列表
* 大峽谷——請參閱水星峽谷列表
[編輯]
內部物質組成
這個行星有一個相對大的(即使是與地球相比)的鐵質核;水星由大約 70% 的金屬和 30% 的硅酸鹽組成,以緻密度較高。平均密度是 5430kg/m3;略微地小於地球密度,卻比金星大。地球高密度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質量壓縮了地球的體積。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 5.5%——鐵核占據了 42% 的行星容積(地核只佔 17% ),核的周圍是 600km 厚的行星幔。水星的總重量約為30 000億億tonnes。
[編輯]
公轉
水星的運行軌道是偏心的,半徑從 46M 到 70M 變化。圍繞太陽的緩慢歲差不能完全地被牛頓經典力學所解釋,以致於在一段時間內很多人用設想的另外一個更靠近太陽的行星(有時被稱為火神星)來解釋這個混亂。這稱為「水星近日點進動」。無論如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來提供了一種可以消除這個小誤差的解釋。
[編輯]
自轉
188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里利經過多年觀測認為水星自轉時間和公轉時間都是88天。直到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才測量出了水星自轉的精確周期58.646天。
在一些時候,在水星的表面上的一些地方,在同一個水星日里,當一個觀測者(在太陽升起時)時觀測,可以看見太陽先上升,然後倒退最後落下,然後再一次的上升。這是因為大約四天的近日點周期,水星軌道速度完全地等於它的自轉速度,以致於太陽的視運動停止,在近日點時,水星的軌道速度超過自轉速度;因此,太陽看起來會逆行性運動,在近日點後的四天, 太陽恢復正常的視運動。
直到1965年使用雷達觀測後,觀察數據否決了水星對太陽是潮汐固定的的想法:自轉使得所有時間里水星保持相同的一面對著太陽。水星軌速振諧為3:2 ,這就是說自轉三次的時間是圍繞太陽公轉兩次的時間;水星的軌道離心使這個諧振持穩。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它有被固定的潮汐是因為水星處於最好的觀測位置,它總是在 3:2 諧振中的相同時刻,展現出相同的一面,就如同它完全地被固定住一樣。水星的自轉比地球緩慢 59 倍。
因為水星的 3:2 的軌速比率, 一個恆星日 (自轉的周期) 大約是58.7個地球日,一個太陽日(太陽穿越兩次子午線之間的時間)大約是176個地球日。
[編輯]
磁場
不管它的緩慢自轉,水星有一個相對強勁的磁気圈,是地球產生的磁場力的 1%。這個磁場以一個方式類似地球的方式被產生,是借著核心金屬液體的流動產生的電場;目前的估計水星的核心不足以熱到來液化鎳-鐵合金,但是它應該可以液化一些低熔點的物質例如說硫或鋶。也可能水星的磁場是一個現在已經停止的早期的發電機效應產生的殘余產品,磁場已經"凍結(保存)"在了固體磁性材料中。
[編輯]
水星上的鐵
水星所含有的鐵的百分率超過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這里有數個的理論被提出來說明水星的高金屬性。
一個理論說本來水星有一個和普通球粒狀隕石相似的金屬—硅酸鹽比率. 那時它的質量是目前質量的大約 2.25 倍,但在早期太陽系的歷史中的某個時間,一個星子/微星體撞掉了水星的 1/6。影響是水星的地殼 和 地幔 失去了。類似的另外一個理論是一個用來解釋地球月亮的形成的,參見巨物影響理論。另一種說,水星可能在所謂太陽星雲早期的造型階段,在太陽爆發出它的能量之前已經穩定。在這個理論中水星那時大約質量是目前的兩倍;但因為原恆星收縮,水星的溫度到達了大約 2500K 到 3500K 之間;甚至高達 10000K。許多的水星表面的岩石在這種溫度下蒸發,形成 "岩石蒸汽",隨後,"岩石蒸汽" 被星際風暴帶走。第三個理論,類似第二個,認為水星的外殼層是被太陽風長期侵蝕掉了的。
[編輯]
水星上的冰
在1992年的雷達觀察中顯示水星含有凍結的水冰。這被認為只存在於那永遠的陰暗一面的環形山底,被彗星和/或從行星內部噴發出來並堆積在那裡。
[編輯]
水星探索
[編輯]
早期
水星最早被閃族人在(西元前三千年)發現,他們叫它 Ubu-idim-gud-ud。最早的詳細記錄觀察數據的是巴比倫人,他們叫它 gu-ad 或 gu-utu. 希臘人給它起了兩個古老的名字,當它出現在早晨時叫阿波羅, 當它出現在傍晚叫赫耳墨斯,但是希臘天文學家知道這二個名字表示的是同一個東西。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認為水星和金星(維納斯星)是繞太陽公轉的而不是地球。水星的觀測因為它過於接近太陽而變的非常復雜;在地球可以觀測它的唯一時間是在日出或日落時。
[編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靠近過水星的唯一太空艙是水手10號。最近有一個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批準的項目, 項目被命名為MESSENGER("信使號",是 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 的字母縮寫, 意為 "水星表面, 空間環境, 地理化學和全向遙測"), 已在2004年6月送出, 在2011年三月到達水星。
[編輯]
日本和歐洲航天局
日本計劃加入歐洲航天局的一個叫做BepiColombo的項目, 這個項目將發射二個環繞水星飛行的飛船, 計劃一個給水星做地圖, 一個研究它的磁場. 初步的計劃中包括的登陸器已經放棄了. 俄國人在2011年-2012年之間用聯盟火箭送出他們的飛船, 飛船將在四年後到達水星, 將會繞軌道飛行, 制地圖並且研究它的磁場。
[編輯]
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可能
在水星南北極的環形山是一個很有可能適合成為地毬外人類殖民地的地方, 因為那裡的溫度常年恆定(大約-200℃). 這是因為水星微弱的軸傾斜以及因為基本沒有大氣, 所以從有日光照射的部分的熱量很難攜帶至此,即使水星兩極較為淺的環形山底部也總是黑暗的.適當的人類活動將能加熱殖民地以達到一個舒適的溫度,周圍一個相比大部分地毬區域來說較低的環境溫度將能使散失的熱量更易處理.
[編輯]
關於水星的科幻
水星是科幻小說作者感興趣的題材. 主題主要包括暴露在太陽輻射下的危險;停留在水星緩慢移動的明暗界線(白天與夜晚之間的界線)上被過度輻射所傷害的可能和獨裁政府(可能因為水星表面溫度很高的緣故)
* Eric Rucker Eddison's series of fantasy novels starting with The Worm Ouroboros (1922) is set on Mercury, but the name is used purely for its exotic value, without regard to facts known about it at the time.
* H. P. Lovecraft's The Shadow Out of Time briefly mentions the planet: "Later, as the Earth's span closed, the transferred minds [of the Great Race of Yith] would again migrate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o another stopping place in the bodies of the bulbous vegetable entities of Mercury."
* Only a little more realistic is Kurt Vonnegut's, novel The Sirens of Titan (1959), in which mindless creatures called symphoniums inhabit the caves of Mercury.
* Isaac Asimov's short story 'Runaround' in the collection I, Robot (1950) takes place on Mercury and involves a robot specially designed to cope with the intense solar radiation on the planet.
* Asimov's juvenile novel Lucky Starr and the Big Sun of Mercury (1956) also takes place there.
* A short story by Asimov, 'The Dying Night', is a murder mystery in which astronomers from Mercury, the Moon, and a fictitious space station are implicated in a murder. The dynamic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each of these locations is key to discovering which astronomer is guilty.
* Arthur C. Clarke's Islands in the Sky (1952)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a terrifying creature that lives on what was then believed to be the permanently dark nightside with only occasional visits to the twilight zone.
* In Arthur C. Clarke's novel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Mercury is ruled by a hot-tempered government of metal miners that tries to destroy the alien spacecraft Rama. The novel shares its background of a colonised Solar System with several others, especially Imperial Earth.
* In several of the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Kim Stanley Robinson, especially 'Mercurial' in The Planet on the Table (1986) and Blue Mars (1996), Mercury is the home of a vast city called Terminator. The city rolls around the planet's equator on tracks keeping pace with the planet's rotation, so that the Sun never rises fully above the horizon and the city can avoid the dangerous solar radiation; the motive power comes from solar heat expanding the rails on the day side. The city is ruled by an autocratic dictator called the Lion of Mercury.
* Alan E. Nourse's short story Brightside Crossing is a narrative of survivor of one such attempt which had become the ultimate sporting feat.
[編輯]
請參閱
* 水星凌日
[編輯]
參考文獻
* Discovering the Essential Universe by Neil F. Comins (2001)
[編輯]
外部鏈接
* 'BepiColumbo', ESA's Mercury Mission
* 'Messenger', NASA's Mercury Mission
* SolarViews.Com
太陽系
Image:Solar Planets.jpg
太陽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太陽系天體列表
衛星 / 小行星: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彗星·恆星距離列表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B0%B4%E6%98%9F"
頁面分類: 太陽系 | 行星 | 太陽系行星 | 水星
Ⅳ 水星上什麼樣
水星大家以為上面全是水或者冰?下面講講水星上面是什麼樣子。
這些地方陽光可能永遠都照射不到,並且溫度足夠低,這為水冰長期存在提供了可能。同時,關於對月球上是否有水存在的探測與討論,更激發了科學家對水星上是否有水存在的興趣。
Ⅵ 從地球上看水星是什麼樣子的
在地球上觀水星是可能的,但是比較困難。據說,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想親眼看看水星,可一生也沒有如願。還是因為水星離太陽太近,簡直同太陽形影不離。它好像是在同我們捉迷藏,有時候躲到太陽身後,我們根本看不見;有時候跑到太陽前面,淹沒在奪目的陽光里。只有當它轉到太陽的兩側,並且離開太陽比較遠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在黃昏太陽落山之後,看到它出現在西方地平線上空,成為暮色蒼茫中的「昏星」。在早晨,它有可能出現在破曉的東方地平線附近,成為曙光微曦中的「晨星」。它跟著太陽的前後出沒;時間相差不會超過2小時。
當水星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有時候我們會在太陽圓面上看到一個小黑點掠過,這種現象稱為水星凌日。水星凌日的發生條件和發生日食的條件相似,每100年平均發生13次,上次水星凌日發生在19跖年11月13日。
水星的外表像月球,它的內部結構卻像地球。它有一層固體外殼,裡面是一個巨大的鐵質核心。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水星也是一個有磁場的行星。水星沒有衛星,是個孤零零的「光桿司令」。
Ⅶ 水星的外觀是什麼樣的
通過望遠鏡觀察水星的最好時間是春季溫暖的傍晚,或者是秋天清涼的黎明。如果水星在太陽以東,通過望遠鏡在下午的任何時刻都能觀察到它,但此時很難觀測到令人滿意的景象,因為太陽光線會對大氣層產生影響。傍晚時期,空氣比較穩定,所以觀測能夠順利進行。但是,在太陽落下去之後,水星會逐漸變得模糊,因為它正被不斷變厚的大氣包圍。由於各種不利因素,觀測水星很難將其看清楚,所以不同觀測者描述出來的水星有著巨大差異。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觀測者們都認為水星的自轉周期是無法確定的。直到1889年,在義大利北部天空中,斯基亞帕瑞利憑借精巧的望遠鏡仔細觀察了水星,結果發現這顆行星的形貌每天都毫無變化。因此,他得出結論,水星對著太陽的一面永遠不會發生變化,就像月球只會有一面對著地球一樣。在亞利桑那的弗拉格斯塔夫亞天文台,羅尼爾根據觀測,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不過,在1965年,通過當時最先進的多普勒雷達觀測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現在,科學家推測水星在繞著太陽公轉時也在自轉,而且自轉三周需要的時間等於公轉兩周的時間。
相對於太陽,水星一直在變動的位置,所以水星也有圓缺變化,這一點和月亮一樣。我們能夠看見水星被太陽照射的半球,但看不見水星背對著太陽的半球。水星上合時(太陽處於水星和地球之間),它的明半球對著我們,它看起來像是滿月。接下來,水星經過東大距慢慢向下合靠近,對著我們的暗半球越來越多,而明半球相應減少。不過,因為水星和地球的距離逐漸靠近,所以科學家還是能夠很好地觀察水星的明半球。等到下合時期,黑暗半球對著我們,好像新月一樣,在它的位置上剩下一個很難觀察到的黑暗陰影。黑暗的下合時期結束之後,水星經過西大距慢慢接近上合位置,重新形成了「滿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一直覺得水星上不存在大氣。因為我們無法觀測到水星對太陽光產生的折射作用。不過,天文學家最近的研究顯示,其實水星擁有非常稀薄的大氣層,這是太陽風帶來的原子所形成的。因為太陽的照射,使得水星上的溫度非常高,這些原子很快就跑到太空中去了。所以,水星的大氣會頻繁變動,新的大氣時常會取代舊的大氣,這與地球和金星上的穩定大氣有著很大的區別。
Ⅷ 水星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Ⅸ 水星的表面是什麼樣子的
為了探索水星的秘密,美國宇航局在1973年11月3日發射了「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前往探測金星和水星?
「水手10號」在日心橢圓軌道上和水星有兩次較遠距離的相遇,拍攝了第一批水星表面有大量坑穴水星的照片,拼合起來特別像是半個月球?從那以後,水星表面的真面目被逐漸地揭開了?
1974年3月,「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從相距20萬千米處拍下了水星的近距離照片,不仔細看幾乎和月球照片難以分辨,但仔細看時,會發現水星表面的坑穴比我們看到的月球上的環形山更多?更密,後來在深入研究下,證實這些坑穴大多是40億年前由隕星撞擊形成的?
「水手10號」探測器拍攝到的水星表面的照片大約有2000張,水星表面的大量的坑穴和復雜的地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水星上有一個直徑1300千米的巨大同心圓構造,這很可能是一個直徑有100千米的隕星沖撞而形成的,它與月球背面東方盆地的情況特別相似?
這個同心圓構造位於水星赤道地帶,異常炎熱,因此用熱量單位卡路里給它命名,叫作卡路里盆地?
其中有的坑穴還有像月球上某些環形山具有的輻射狀條紋?這有可能是因為小的天體撞擊水星時,產生了許多小碎片,一齊飛散到四方而造成的?水星表面具有放射狀條紋的坑穴共有100多個?現在的水星表面是平靜無事的,不過過去可能有過火山活動,現在在水星上還可以看到幾處貌似火山熔岩形成的平面狀地區?水星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它的表面3000米至4000米高的斷崖地形隨處可見,有的長達幾百千米,這些被認為是水星冷卻收縮而形成的?當然真正的深層原因仍在探索與研究之中?
水星的赤道半徑雖然只有地球的2/5,但是密度卻和地球差不多,因而可以初步斷定構成水星的物質比構成地球的物質重?科學家推論,水星中心有一鐵鎳組成的核心,大小可能和月球相似?水星也有磁場,大約為地球磁場強度的1%,但比火星的磁場要強許多,這是通過「水手10號」探測器探測水星時所研究出的?謎一般的水星現在已經被我們揭開了不少秘密,進一步的探測還有待於未來?
水星表面
Ⅹ 水星到底長什麼樣
一直以來在肉眼能看到的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中,水星是最使人難以捉摸的行星。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就是它,因此它總是被強烈的陽光所隱藏著,很難看清它的真面目。就連波蘭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也由於沒能看到水星的真面貌而終身遺憾。不過在偶爾的情況下,水星從太陽面前經過時,人們可以看見在明亮的太陽圓盤背景上有一個小圓點,那就是水星。這種現象稱為「水星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