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交響樂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三十女人心酸的圖片 2024-11-02 02:15:05
文化白溝廣場背景圖片 2024-11-02 02:01:35

交響樂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2 23:36:06

A. 命運交響曲高清大圖寫真!楊冪和馮紹峰的多一點

嗯還有

B. 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1、《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貝多芬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完成於1798年,並於當年在布拉格首演。雖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卻比他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於前者出版早而被定為第一號。從作品本身來看,第一號比第二號要成熟許多,在管弦樂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單簧管、小號與定音鼓等樂器。這部作品是貝多芬年輕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2、《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3、《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完成於1806年的9、10月間。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以其優雅、活潑、輕松的氣質引人注目,其中充滿了微妙的力量平衡。

4、《c小調第五交響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5、《F大調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

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朴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6、《A大調第七交響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第92號。首次公演於1813年12月8日。

當貝多芬創作他的第七交響曲時,人們正注視著歐洲的版圖被鮮血重新繪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這部作品在6月間完成,此時拿破崙戰事已進入最後的高潮,大舉侵犯俄國,旦夕之間潰不成軍。當這部交響曲第一次上演時,拿破崙帝國已到達了分崩離析的最後階段。

A大調第七交響曲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舞蹈的頌贊」。在貝多芬所有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當中,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歡迎的。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所以它的地位終究是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

7、《F大調第八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93號,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後又重演。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貝多芬此前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田園」的調性也是F大調,但篇幅較長,故而作者亦將此交響曲愛稱為「小的F大調」交響曲。 此作品也是貝多芬聞名於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短小的一部,有時受到忽視。但貝多芬自己對它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七交響曲「強得多」。

雖然寫作時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松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

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樂章中,木管樂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認為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認為是音樂玩笑。

8、《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9、《D大調第二交響曲》:《D大調第二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於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該曲充滿著寧靜幻想的詩情,歌唱般的情調,具有一種美感,是作者獻給摯友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的。全曲有四個樂章。

10、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本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

C. 誰有莫扎特的圖片與介紹

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糧食街9號,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5歲。

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瓦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難能可貴的一部傑作。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合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並且,莫扎特是歐洲當時唯一一個不接受貴族供養的音樂家。

[編輯本段]藝術生涯簡介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誕生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出生時風雪交加,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據說在他還不會寫字的時候便已會作曲了,由其父親記錄他所譜的短小樂曲。莫扎特的父親宮廷樂師LeopoldMozart萊奧波爾德•莫扎特是一個小提琴家、管風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僅在奧地利和德國,而且在歐洲其他國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從三歲時就顯出了非凡的音樂天才,他時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並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有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親問他在做什麼,他說他正改在寫鋼琴協奏曲,當他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看時,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這里寫的一切是多麼正確而且是有含義的啊!」

Mozart1762年

最像莫扎特的畫像byJosephLange(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Mozart&姐姐Nannerl在家中四手聯彈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維也納的音樂家「星光大道」上Mozart的簽名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莫扎特之妻ConstanzeMozart1840最左邊那位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WifeConstanzeMozart_by_Hanson_1802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也叫兄弟會,是拿破倫在埃及創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愛),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Mozart兩個活下來的男孩,兩人終身未娶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禮》,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年僅35歲,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真是『風雪中來,風雪中去。』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1765年7月,英國倫敦一家報紙刊登了這樣一條音樂會預告: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歐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神童。8歲的少年使音樂家和有識之士驚嘆不已。他的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嘆為觀止。這位天才兒童的父親,根據紳士淑女懇切的要求,決定延長滯留時間。為此,各位有了欣賞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機會……Mozart&姐姐Nannerl1764年,Paris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大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奧波爾德是一位頗受人們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樂天賦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與關注。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歲的兒子正聚精會神地趴在五線譜紙上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麼?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舉止使兩位大人相覷見笑,面對著紙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們以為這不過是小孩的胡鬧。然而,當細心的父親將兒子的作品認真地看了幾眼之後,忽然興奮地眼噙淚花對客人喊道:「親愛的,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是多麼正確而有意義啊!」天才已經開始了他的創造生涯!

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長,列奧波爾德竭盡心血,精心栽培。對兒子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有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史等等。

莫扎特有著驚人的聽覺和音樂記憶力。七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用父親的朋友沙赫特涅爾的小提琴演奏,兩天後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練習。當沙赫特涅爾再次上門時,莫扎特對他說,我現在用的小提琴比前兩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個音。沙赫特涅爾以為他在開玩笑,但莫扎特的父親完全了解自己兒子,他請朋友把小提琴從家裡取來,經校對後,發現莫扎特的判斷完全正確。

1762年,將近六歲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鋼琴的彈奏技術,與此同時,他又開始學習拉小提琴。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爾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隨時都可以當眾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視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盡管莫扎特乃曠世奇才,盡管他享有極大的榮譽,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奴僕。因為他擁有榮譽。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辱罵,甚至嚴厲的懲罰。然而,莫扎特畢竟不是海頓,他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為擺脫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他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像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飢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寫作之輕松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的人。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莫扎特摯愛自己的親人,每當他談起父母、妻子時,臉上都不由閃現出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恬美。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他和妻子雙雙落下激動的熱淚。大家深受感染,都跟著一起哭了。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永無休止。盡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們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夫妻倆在屋裡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紛紛贊嘆不已。待到進屋後才弄明白,他們因無錢買煤,不得不利用跳舞來取暖,以此熬過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MagicFlute)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著黑衣的陌生人前來拜,他請大師為他寫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後,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著眼淚對妻子說,這部作將為他自己而寫。「他帶著一種狂熱的拚死勁兒開始寫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中,他擺脫不了這部『為死亡而作的彌撒曲』是為他自己而作的這樣一種念頭,他認為自己不能活著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來寫這部充滿死亡景象的傑作,開始了與時間進行的悲劇性競賽。」一個永遠的憒憾是,這場競賽的勝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筆……,這部傳世之作的最終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門生修斯梅爾。

《魔笛》上演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後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語地想像著《魔笛》的演郵:第I幕現在結束了……現在開始夜後的詠嘆調……凌晨1點,他悄悄地閉上了雙目。此時,豪華的威登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

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里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當時重病卧床,沒能到場。當她數日後前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准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

比起長壽而在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里,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Marriageof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復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朴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去世

莫扎特遷居維也納之後,也曾多次更換過住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費加羅樓房。在這座典型的維也納老式

樓房裡,莫扎特和他的妻兒渡過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這里,他創作了《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里他曾教授過年輕的貝多芬,在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內樂作曲家的稱號。

地址:Mozart-Gedenkstte,Figaro-Haus,Domgasse5,1010Wien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地址:St.MarxFriedhof,Leberstrasse6-8,1110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D. 求卡拉揚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樂集合

貝多芬版
作曲歷程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歷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但情況恰恰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歌劇的強大沖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進行。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扎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聲的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在1824年5月7日,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演奏完畢之後,出現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場面,或許這是我們這代人一生都難以看到的音樂會場景——觀眾們近乎瘋狂的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人群不住的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人們被這恢宏的旋律所打動,已經顧不得禮儀。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後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業余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第九交響曲章節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斗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捨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麴生涯的巔峰。
評價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恆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樂器
配器:長笛1,短笛1,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倍低音巴松笛1,小號2,法國號4,長號3,定音鼓2,三角鐵,釵,低音鼓及弦樂組
備注
獻給Moritz和Von Fries伯爵,首次公演於1813年12月8日
[編輯本段]第九交響曲綜合症
所謂的第九交響曲綜合症是從我們偉大的貝多芬開始的,1827年他寫完了舉世聞名的第9部交響樂後就去世了,留下尚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在貝多芬之前,莫扎特寫了41部交響曲,海頓則有104部,但他老走後就留下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很多古典音樂家都沒能邁過去。比較著名的有舒伯特,馬勒,德沃夏克。
舒伯特,弗郎茨· 彼得 Franz Peter Schubert,他曾前往醫院看望病中的貝多芬。而後在1828年,無獨有偶的是舒伯特在寫完了他的《第9交響曲》後也去世了,離貝多芬辭世只有一年之隔。雖然這位奧地利作曲家最後完成的《第9交響曲》並不是他最好的交響樂,但顯然死神並不考慮這一點。
時隔50年後,就在大家快要遺忘這個詛咒的時候,奧地利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也倒在他的《第9交響樂》前。
從此以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開始變得小心謹慎,企圖使用各種小小的花招來瞞過死神的眼睛。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別有用心的將他的第9交響曲命名為「第5號」。然而他還是沒活多久,於1904年就斷氣了--當然還是在他完成第十部交響曲之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很擔心這個詛咒在自己身上應驗,於是狡猾的給自己的第9部交響樂取名為「大地之歌」,但第十部還沒完成他也死了,那是在1911年。人類妄想用這些小把戲與死神玩捉迷藏,結果都輸給了死神那雙無情又尖銳的眼睛,本來嘛,不然怎麼叫死「神」呢!
此外,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 Alfred Schnittke, 俄羅斯作曲家。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六部大協奏曲,四部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和其他一些室內樂、芭蕾和聲樂作品和四部歌劇。他在1998年去世時,也留下了還沒完成的第9交響曲。
包括瑞典作曲家,科特·艾特博格 Kurt Atterberg;著名美國作曲家,羅傑·塞欣斯 Roger Sessions;以及埃貢·威勒斯Egon Wellesz奧地利作曲家和音樂學家,被譽為拜占庭音樂的權威;英國作曲家 沃恩威廉斯· 拉爾夫 Vaughan Williams, Ralph 二十世紀前半期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以及管風琴演奏者。和前不久剛剛過世的馬爾科姆·阿諾德爵士 Sir Malcolm Arnold, 這位被稱為是繼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之後,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也是直到21世紀仍然健在的古典音樂界的一尊活化石,不管他們生平創作了多少其他形式的作品,但對於交響曲來說,統統最多隻有9部。
更為有趣的是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康士坦欽諾維奇·葛拉祖諾夫 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910年,他在創作了第9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直到後來去世的26年裡都沒有能完成這部交響曲。
唯有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 看起來比較認命,他1924年完成了第8部交響樂之後,就金盆洗手不再寫交響樂了。這樣,他一直活到了92歲才進了天堂,也算是作曲家裡面的老壽星了。
逃過一劫的作曲家似乎只有蘇聯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1953年,肖斯塔科維奇寫完他的第九交響曲,正准備等死時,斯大林卻死了,於是他又奮筆寫了六部交響曲,於1975年辭世。

E. 尋找這幅油畫的高清大圖做壁紙,有的朋友情發給我。

哈哈!終於看到一幅讓人心怡的描寫美景氣氛的圖畫了啊!畫中的小屋完全被周圍迷人的如童話般仙境的大自然襯托著顯得格外優雅寧靜。而四周的花草樹木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使這里變成了夢幻的世界哦:)真的太美了!小屋旁那條清澈的小溪正在為這里演奏著《藍精靈》的主題曲目,當小溪流入了前方的小湖泊後形成了美妙的迴音和交響樂來!這幅畫在音樂的帶動下整個活了起來,彷彿讓觀眾身臨其境,這溪水聲就在身邊,好想進入畫中的沖動讓你對這幅畫更加的痴迷和嚮往!說實話,這世上真的還會有這樣的世外桃源嗎?這才是人類真正所嚮往的環境不是嗎?也許作者就是想保留和懷念那曾經所出現在腦海中的憧憬藍圖吧!這也是你喜歡這幅畫的理由不是嗎?如果有壁畫,我也想要一張哦:)

F. 交響樂團樂器位置分布圖

圖片上的樂器構成: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組:長笛/中音長笛、短笛、單簧管/低音單簧管、英國管、雙簧管、大管(巴松管)、低音大管;
銅管組:小號、長號、法國號(圓號)、大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小鼓、大鼓、軍鼓、大鑔、鑼、三角鐵等
色彩性樂器:木琴,鋼琴,鋼片琴,水笛等。

拓展資料:交響樂隊是個包括數十種樂器的綜合性演奏集體,其中的每類樂器都具有自己的性能與特點。因此,要獲得它們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的音響,除了在編制上、寫作上進行合理的調配外,演奏時的樂隊位置排列方式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所以,交響樂隊的排列方式不僅是個外觀的問題,而是構成整個樂隊音響質量的重要因素。

交響樂隊排列一些常規原則:

1、弦樂器是樂隊的基礎,因此它們總是排列在舞台的最前面;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四種樂器。小提琴習慣於劃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部。

2、木管樂器種類較多、音色突出,所以總是分門別類的排列在舞台的中間;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四種主要樂器,位於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後面。

3、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音量宏大並富有刺激性,所以它們總是排列在後面或後側面;包括小號、長號、圓號、大號等四種主要樂器,一般排在舞台稍後的位置。

4、撥彈樂器(如豎琴等)總是位於觀眾方向的左後側(或右後側)。撥彈樂器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可以調整音準的,包括定音鼓、木琴、排鍾、管鍾和鋼片琴等;第二類不能調整音準包括三角鐵、鈴鼓、響板、鈸、小鼓、大鼓和鑼等。打擊樂器組一般排在舞台後沿偏右的地方,位於銅管樂器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