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絲綢是什麼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1]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Ⅱ 絲綢和緞子的區別是什麼
絲綢和緞子區別:
1、從產品名稱上理解,綢緞特指亮麗光滑的緞類,是小類目;而絲綢包含了亮麗光滑的綢緞,當然還有其他縐類、紡類等等,是個大概念。
2、從原材料上理解,緞子運用的仿絲居多而,因而成本也低;絲綢採用優質的蠶絲作為常規的原料,純真絲面料原料。
絲綢(sī chóu),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Ⅲ 絲綢有哪些種類
絲綢的十五大類
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線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綢品種劃分14大類。其中除紗、羅、絨不論花部、地部組織外,蓁大類均按地部組織為根據。每大類綢面都可具有素(練、漂、染)或花(織、印花)的表現。 (1). 紡:應用平紋組織,採用生織或半色織工藝,經緯一般不加捻或弱捻,綢面較平挺,紡的牲是質地輕薄而又堅韜。 (2). 縐:應用平紋或其他組織,經或緯加強捻,或經緯均加強捻,呈明顯縐疚並富有彈性的織品。 (3). 緞:應用緞紋組織,綢面平滑光亮的織品。 (4). 綾:應用斜紋組織或變則斜紋組織,綢面呈明顯斜向紋路的織品。 (5). 紗:全部或部分應用紗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一緯絲扭絞而成的。 (6). 羅:全部或部分應用羅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個一根或三根以上的奇數緯絲方扭絞成的,即謂羅。 (7). 絨:全部應用絨組織,綢面呈絨毛或絨圈的織品。 (8). 錦:應用緞紋、斜紋組織,花紋精緻多彩絢麗的色織提花織品。 (9). 綃:應用平紋或收紗組織的輕薄透孔織品。 (10). 呢:應用各種組織和較粗的經緯絲線,質地豐厚,有毛型感織品。 (11). 葛:應用平紋、斜紋及其變化組織,經屈緯疏,經細緯粗,質地厚實,綢面呈橫向梭紋的織品。 (12). 綈:應用平紋組織,長絲作經,棉或其他紗線為緯,質地較粗厚的織品。 (13). 絹:應用於平紋組織,質地細膩、平整、挺括的織品。 (14). 綢:應用平紋或變化組織,經緯交錯緊密的織品。 (15) . 緙(刻):通過通經斷(回)緯的方式製造的平紋或其他組織的特種絲織品
絲綢的三十五小類
主要是按綢面的表現劃分 (1). 雙縐:就用平紋組織,經無捻,緯採用二左二右強捻絲,綢面呈均勻縐效應的織品。 (2). 喬其:應用平紋組織,經緯採用二左二右強捻絲,質地衡疏輕薄,綢面有紗眼和縐效應的織品。 (3). 碧縐,經無捻,緯採用碧縐線(20/22Dx3加S捻1600T/m,再並20/22D1根,加Z捻1600T/m),是細密縐紋的織品。 (4). 順紆:經無捻,緯用單向強捻絲,綢面呈直向縐紋的織品。 (5). 塔夫:應用平紋組織,經緯先練染,質地細密挺括的熟織品。 (6). 電力紡:桑蠶絲(柞於蠶絲)生織平紋織品。 (7). 薄紡:應用桑蠶絲生織,平方米綢重在6m/m及以下的平紋織品。 (8). 絹紡:經緯均採用絹絲的平紋織品。 (9). 綿綢:經緯均採用抽絲的平紋織品。 (10). 雙宮:全部或部分採用雙宮絲的織品。 (11). 疙瘩:全部或部分採用疙瘩、竹節絲,呈疙瘩效應的織品。 (12). 星紋:應用縐組織的織品。 (13). 羅紋:單面或雙面呈輕浮橫條的織品。 (14). 花線:全部或部分採用花色捻線或拼色線的織品。 (15). 條:綢面呈現橫直條形花紋的織品。 (16). 格:綢面呈現格形花紋的織品。 (17). 透涼:應用假紗組織,構成有似紗眼的透空織品。 (18). 色織:全部或部分採用色絲的織品。 (19). 雙面:應用三重組織,正反面均具有同類型斜紋或緞紋組織的織品。 (20). 凹凸:具有凹凸花紋的織品。 (21). 山形;應用山形或鋸齒斜紋組織,呈明顯山形或鋸齒花形的織品。 (22). 花:提花織品。 (23). 修花:經過修剪的提花織品。 (24). 有光:有光粘膠絲或半光銅氨絲的純人絲織品。 (25). 無光:無光粘膠絲或無光銅氨絲的純人絲織品。 (26). 閃光採用有光超光異形斷面合纖長絲純織或交織,呈閃光效應的織品。 (27). 亮光:採用金銀錢(鋁皮)純織或交織,呈亮光效應的織品。 (28). 生:採用生絲織造,不經精練的織品。 (29). 特染:經或緯絲採用扎染等特種染色工藝,呈二色及扎染花色效應的織品。 (30). 印經:經絲印花後再行織造的織品。 (31). 拉絨:經過拉絨整理的織品。 (32). 立絨:經過立絨整理的織品。 (33). 和服:門幅在40cm以下,或整幅中織有各40cm以下的開剪縫,供加工和服專用品。 (34). 大條:經緯採用柞大條絲的平紋織品。 (35). 緙絲:通過通經斷(回)緯的方式製造的平紋或其他組織的特種絲織品,(詳見緙絲)
綢緞種類
綢緞按不同的標准有許多分類,按原料和組織方式分為 真絲綢:以真絲為原料生產的綢緞,是用蠶絲加工成綢緞的統稱。 人絲綢:以人造絲為原料生產的綢緞。 合纖綢:用合成纖為原料生產的綢緞。 交織綢:用兩種不同原料交織成的綢緞。
按用途分類
服用綢:綢緞作為衣物加工的原料(服裝、圍巾、頭巾、領帶等)。 裝飾類:裝飾方面的用綢(裝飾牆壁、裱畫、書封、提包等用的綢)。 工業綢:工業用綢(打字機色帶等)。 保健綢:醫療用綢(真絲人造血管、人工皮等、綠色綢)。
按加工方法分類
機織綢:用絲織機械以經緯線交錯織成的綢。 針織綢:用針織以絲線構成的線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綢。 無繅織綢:不用機織和針織,是將廢絲加工成纖維網,再經機械加工而構成的綢。
按綢面表現及染色等分類
提花綢:用提花機織成的綢(大提花綢,小提花綢)。 印花綢:用染料在坯綢上用網印花機(印花台板)印成花的綢。 染色綢:用染料在坯綢上用染色機(染缸)染成的綢。 扎染綢:用棉紗線根據設計安排結扎在坯綢的一定部位,然後進行染色,待染色後去掉結扎紗線,就是扎染綢.
按工藝分類
坯綢:未精練的綢,稱生坯綢。 練白綢:已精練的綢。 漂白綢:已精練並經漂白的綢。 熟綢:經緯絲先精練脫膠成練絲(熟絲)再織成的綢。 閃色綢:經、緯線精練後染成不同色,即不同色的經緯線交錯織成的綢。
Ⅳ 衣服上標SILK的代表什麼面料呢
代表面料為絲綢。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4)絲綢是什麼意思圖片擴展閱讀:
絲綢優點:
第一:穿著舒適。
真絲綢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系數在各類纖維中是最低的,僅為7.4%。
第二:吸、放濕性好。
蠶絲蛋白纖維富集了許多胺基(-CONH)、氨基(-NH2)等親水性基團,又由於其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所以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或散發水分,並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氣溫下,它可以幫助皮膚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膚過於乾燥;在夏季穿著,又可將人體排出的汗水及熱量迅速散發,使人感到涼爽無比。
絲綢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其保溫性得益於多孔隙纖維結構。蠶絲纖維里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
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著大量的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塵、阻燃。
真絲織物有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所以除製作服裝外,還可用於室內裝飾。由於蠶絲具有吸濕、放濕性能以及保濕性、吸氣性和多孔性,還可調節室內溫濕度,並能將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吸掉。
另外,真絲纖維的熱變性小,比較耐熱,加熱到100℃時,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4—5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300—400℃,屬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
因此,採用蠶絲纖維作為室內裝飾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塵、保溫作用,還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線。
絲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線,因此絲綢具有較好的抗紫外線功能。而紫外線對人體皮膚是十分有害的。當然,絲綢在吸收紫外線後,自身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使絲織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黃。
第五:保健。
真絲纖維的保健功能是無法替代的,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
穿真絲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線的輻射、防禦有害氣體侵入、抵抗有害細菌,而且還能增強體表皮膚細胞的活力,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對某些皮膚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Ⅳ silk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絲綢;蠶絲。
單詞:silk
英[sɪlk]
釋義:
n.絲綢;蠶絲;絲織物
adj.絲的;絲綢的;絲制的
vi.(玉米)處於長須的階段中
n.(Silk)人名;(英、瑞典)西爾克
[復數:silks;第三人稱單數:silks;現在分詞:silking;過去式:silked;過去分詞:silked]
短語:
Silk Road絲綢之路;絲路;喜多郎;絲綢之路一
近義詞:velvet
英['velvɪt]
釋義:
n.天鵝絨;<口>意外之財
adj.天鵝絨的
例句:
用作名詞(n.)
The lawn looks like green velvet.
那草坪看上去就像綠色的天鵝絨。
Ⅵ 絲綢、錦、綾羅、絹、紗之間有什麼區別它們的性能及特點是怎樣的
所謂絲綢是由蠶絲或蠶絲與其他纖維交織而成的織物。蠶絲是由十八種a氨基酸組成的天然蛋白纖維,它不同與棉和化學纖維,這些蛋白質與人體皮膚的化學成份十分類似,與人體皮膚有很好的相容性,穿著舒適柔軟,對滋養和保護皮膚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絲綢根據其組織規格不同可分為:綾,羅,綢,緞,綃,紗等。
絲綢品種的類別: 絢麗多姿的中國絲綢,自古以來飲譽世界。絲綢品種花樣繁多、色彩斑斕艷麗。按生產加工方法可分為機織物、編織物和無紡織物。按原料可分為全真絲織物、人絲織物、柞蠶絲織物、合纖長絲織物及其交織物。按用途分可分為衣著用綢、裝飾用綢、工業用綢、醫葯用綢和國防用綢。按組織可分為平紋織物、斜紋織物、緞紋織物等普通組織織物和特殊的縐織物、絨織物、紗羅組織織物。按品種可分為如下十五大類:綾、羅、綢、緞、紗、絹、綃、紡、綈、縐、葛、呢、絨、錦、綉。其中:紗、羅、絹、紡、綢、綈、葛、等為平紋織物,錦與緞比較肥亮,呢和絨比較豐厚,紗及綃比較輕薄。
絲綢主要常見品種類型:
縐 緞:
縐緞的經絲為平絲,緯絲為強捻絲二左二右排列,採用緞紋組織交織的絲織品。縐緞有花、素兩種。素縐緞一般採用五枚緞紋組織,織物表面一面為縐效應,另一面為光亮緞紋效應。花縐緞的花地組織為正反五枚緞紋或八枚緞紋組織,在縐地上起光亮的緞花。織物手感柔軟,抗縐性好,宜作襯衣、裙料。縐緞的原料一般為桑蠶絲,經絲大多為23.3dtex(20/22)
桑蠶絲2根合並,緯絲為23.3dtex(20/22)桑蠶絲2根、3根合並強捻絲,織物重量一般為12.5~20m/m。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除真絲縐緞外,還有真絲與人造絲交織的縐緞、全化纖的模擬絲縐緞等。
織錦緞
織錦緞是:一組經絲(生絲)與三組緯絲(熟絲)交織的三重紋織物,地組織為八枚經面緞紋,花組織為三組緯絲分別起緯花。織物表面呈現三色花紋。織錦緞地部細潔緊密,綢面平挺厚實,緯花瑰麗多彩,紋樣精細,以中國傳統的民族紋樣見多,也有採用變形花卉和波斯紋樣。以清地紋樣為宜,但根據市場流行趨勢也可用滿地、漏地紋樣。根據所用原料不同,織錦緞有真絲織錦緞、交織織錦緞人造絲織錦緞和金線織錦緞等數十種。
雙縐
雙縐經絲為平絲,緯絲為強捻絲的一種絲織物。緯絲捻度一般為22~28/厘米。織造時採用二根s捻和二根z捻間隔排列,按平紋組織交織。織後經煉染,綢面光澤柔和,手感柔軟,有縐效應。雙縐原料以桑蠶絲為主。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用化纖原料 制織的仿雙縐。雙縐除染色和印花的以外,還有提花雙縐。
http://..com/question/1332796.html
綾羅綢緞是日常生活中對絲織品的通稱,並非一個完整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絲織品種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今天,絲織品則依據組織結構、原料、工藝、外觀及用途分成紗、羅、綾、絹、紡、綃、縐、錦、緞、綈、葛、呢、絨、綢14大類。
http://www.chinasilkmuseum.com/show_hdr.php?xname=INJD401&dname=VPIN401&xpos=2 染織綉品種
Ⅶ 絲綢和綢緞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一樣:綢緞泛指絲織物。絲綢則是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2、分類不一樣:綢緞有許多種:闊幅綢緞,絲光綢緞等等。綢緞按不同的標准有許多分類,按原料和組織方式分為真絲綢、人絲綢、合纖綢、交織綢。
絲綢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線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綢品種劃分14大類。其中除紗、羅、絨不論花部、地部組織外,其它大類均按地部組織為根據。每大類綢面都可具有素(練、漂、染)或花(織、印花)的表現。
3、歷史不一樣:絲綢在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綢緞則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
(7)絲綢是什麼意思圖片擴展閱讀:
絲綢是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Ⅷ 絲綢的理解
絲綢
(以蠶絲為原料的紡織物)
絲綢(sīchóu),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1]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1]
中文名
絲綢
外文名
silk
產地
中國
產品分類
紡織品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2-3]
,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了。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4]
西陰村出土繭殼圖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5]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
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
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商周時期
商代農業有了很大發展,蠶桑業亦形成了一定規模。考古發現的商代絲織品盡管數量有限,但已出現了提花絲織物,這說明當時的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商代成束絲
西周時期,統治者對手工業生產已有了嚴格的組織與管理,絲綢生產技術比商代有所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蠶桑絲綢業也受到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
戰國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農戶成了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手工業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生產的專業化分工更加明顯,有些技術世代相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6]
。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深遠[7]
。此時中國絲綢也傳進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8]
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准確得多,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9]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處於初步鞏固與發展的時期,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
度的建立為漢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漢初實行「與民修養」政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規模宏大的官營絲綢業建立起來,其產品主要滿足宮廷與官府的需求;民
營絲織業也有了較大發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和知名度。絲綢產區較商周時期有所發展。西漢時期絲綢的生產重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東漢時期開
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產品。[6]
馬王堆一號漢墓素紗禪衣
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內地通向西域並連貫歐亞大陸的道路。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中國的蠶絲與絲綢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中亞、西亞並到達歐洲,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漢代絲綢織物就是當時貿易繁榮的物證。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中亞地區。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絕,國家長期分裂,政權頻繁更替。劇烈的社會動盪、復雜的政治格局、持續的民族交融、廣泛的國際往來,令絲綢生產雖發展艱難,但內涵豐富,面貌多樣。這一時期,北方仍然是絲織品的主要產區,四川成都地區絲綢業一向發達,江南地區由於三國時的相關政策,開發絲綢業有了新的起色,經過南朝的經營而進一步得到發展,為唐代中期以後江南絲織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7]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總的來說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尤其是文化上的開放,顯示了這一時代雍容大度、兼蓄並包的風格。絲綢業也在這一社會基礎上出現了發展高潮。當時重要的絲綢產區有三個:一是黃河流域,以河北、河南兩道為主體;二是四川巴蜀地區,劍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劃入本區;三是長江下的東南地區,基本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後,江南地區的重要性大大增強。此外,西北地區絲綢的發展在邊遠地區中首屈一指,並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法門寺唐代絲織品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
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
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
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6]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北宋絲綢生產以黃河流域、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為重要產區,中晚期生產重心
已轉移至江南地區,但北方在高檔絲織品生產上仍保持優勢。南宋時,絲綢產區基本集中在長江流域,江南地區絲綢生產占絕對優勢,浙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綢
之府」。遼在奪取燕雲十六州後開始發展蠶桑絲綢生產,金代統治區域的絲綢業雖遭破壞,但也維持了一定規模。[6]
宋朝的官營絲綢生產作坊有相當規模,在京城少府監屬下設置綾錦院、染院、
文思院和文綉院,同時還在重要絲綢產區設置官營織造機構。東京的綾錦院,真宗年間有織機400多張,潤州織羅務年產量萬匹,新興絲織業中心城市婺州,號稱
「衣被天下」。太湖流域「繭簿山立,繰車之聲連甍相聞」[10]
。兩宋民間絲織業十分發達,除作為農村傳統手工業以外,城市中的絲織作坊大量涌現,民間機戶的力量不斷增長。對外貿易方面,由於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海上絲綢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生絲與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往世界各地。
元代絲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元初絲綢生產遭遇戰爭的破壞,但產區仍有一
定規模,以中書省所轄的「腹里」地區和江浙行省所在的長江下游為最盛,歷史上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農書《農桑輯要》也在全國發行。元代中期以後,產區格局有較
大變化,北方地區的絲綢生產衰落,江南地區變得更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氣候變冷使北方不宜於蠶桑生產,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種植也使得蠶桑業趨向集中。由於
蒙古貴族對貴重工藝品的特殊愛好,元代設置了大量官營作坊,集中了全國大批優秀工匠,征調蠶絲原料,進行空前規模的大生產。龐大的官營織造體系是元代絲綢
生產的重要特色,對民間絲綢生產有一定抑製作用。[6]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明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農崇儉,蠶桑絲綢業的產區范圍有所縮減,但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性密集生產,其中蘇、杭、松、嘉、湖為五大絲綢重鎮。明代中期以後,社會風氣漸趨奢靡,在商品經濟與專業分工經營條件下,江南地區的絲綢工商業獲得了極大繁榮。[6]
明代官營織造業規模較大,除在南京與北京設立中央染織機構外,還分別在絲
綢產區的蘇州、杭州及全國二十多處地方設立地方織染局,供應宮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段匹。生產方式有「局織」和外發「領織」兩種,局織是輪班徭役制,領織為
民間機戶,工匠的人身依附關系較元代有所鬆弛。明代實行海禁,對外貿易為政府控制下的朝貢貿易,絲綢產品以朝廷賜賞的形式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明中期以
後,海禁漸開,中國生絲與絲綢大量銷往日本和經由澳門地區銷往歐洲。
清初絲綢業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康熙時採用了鼓勵措施,絲綢生產獲得較快發展,在地域上進一步向環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別是江南地區在規模和水平上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6]
清代官營織造體系廢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買為主,總體規模比明
代有所縮減,重要的有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合稱「江南三織造」,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各類絲織品。民間絲織業生產規模有所擴大,專業
性分工和地區性分工更加明顯,涌現出一批繁榮的絲綢專業城鎮,產品種類繁多,內銷市場繁榮。在對外貿易方面,清厲行海禁,加強了對外貿易的限制,實行一口
通商。盡管如此,中國對日本的生絲出口和對歐洲各國的生絲與絲織品出口仍然達到了相當規模。
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6]
成分
編輯
現代工業絲綢,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蠶絲產品,主要是天然纖維、人造纖維、纖維素的組合體。
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
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桑蠶絲纖維和柞
蠶絲纖維可以把長絲纖維的形態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長絲紗中,其他的幾種野蠶絲纖維只能被改形為短纖維用紡織加工。在用桑蠶絲纖維和柞蠶絲纖維集束形成的長絲
紗中,桑蠶絲纖維的長絲紗最重要,占天然長絲紗的大部分。
蠶絲結構
蠶吐絲時同時吐出兩根蠶絲,但凝固成形後,它們會並合形成一根繭絲。繭絲的斷面類似眼鏡。每根繭絲中含有兩根被絲膠粘結在一起的蠶絲纖維,稱為絲素,即無膠的蠶絲纖維。它具有接近三角形的橫截面特徵,但形狀與截面積大小並不均勻。
絲素也稱絲素纖維,是最終得到使用的蠶絲纖維。
絲膠包覆在絲素纖維的四周,它的存在會對纖維的使用、加工和產品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
每根繭絲上的絲膠含量並不均勻,開始吐出的絲,絲膠含量低,結束時吐出的絲,絲膠含量最高。蠶絲纖維有比較完善的原纖構造,能充分表現天然纖維的優良品質。
化學組成
蠶絲化學組成
蠶絲屬蛋白質纖維(Fibroin;シルクタンパク),又名:絲素蛋白。是一種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單基是α氨基酸。α氨基酸的結
構通式是RCH(NH2)COOH,由於其氨基位於緊鄰羥酸的α碳原子上,因此稱為α氨基酸。由絲素分子的結構通式可知,在整個大分子鏈的不同肽基上,連
接的側基是不同的,這是天然蛋白質纖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組成蠶絲絲素的氨基酸共有18種之多,絲素蛋白含量約占蠶絲的70%~80%,其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絲氨酸(ser)約占總組成的80%以上。
改性
絲素蛋白雖然具有很多優良的使用性能,但因為絲素蛋白分子中含有一定量的羥酚基及其它結構,容易吸收紫外光而變性,在紫外光照射下,氨基酸組成發生裂解,白度明顯下降,隨照射時間的增加,絲素蛋白泛黃程度也增加,特別是在有水存在下,泛黃更為嚴重[11-12]
。力學性能和熱性能也大幅度下降[13]
,對其性能有很大影響,而且絲素蛋白又難於染色和易於褪色等,為了使缺陷得以改善,必須進行改性,改性可以用生物學的基因方法來改善蠶的品種,也可以採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加以改進,通常為化學改性和高分子共混兩種方法。[14]
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
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
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
人造纖維只有100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人類都依靠棉、毛、絲、麻等天然
纖維應用於紡織服裝和其它生產領域。20世紀50年代以後各種合成纖維先後問世,量大價廉,大大豐富了紡織纖維總產量和使用范圍,成為天然纖維的競爭對
手。合成纖維的原料是石油,但地球的石油資源30—50年後即告枯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前進和消費意識的改變,為了應對石油危機和適應環保理念的全球大
趨勢,纖維產業也逐步向開發、使用天然纖維靠攏。各種新型纖維問世,如天然彩色棉、竹纖維、Lyocell纖維、PLA纖維、大豆蛋白纖維、蠶蛹蛋白纖維
等,都具有天然纖維的特點,不僅性能優良而且環保。
絲織工藝
編輯
繅絲
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於絲筐上,成為織綢的原料。
盆、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一顆蠶繭可抽出約1000米長的繭絲,若干根繭絲合並成為生絲。[15]
繅絲是制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根據產品規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繭的繭絲離解,合並製成生絲或柞蠶絲。繅絲方法很多,按繅絲時蠶繭沉浮的不同,可分為浮繅、半沉繅、沉繅三種,蠶繭的浮沉主要決定於煮繭後繭腔內吸水量的多少。按繅絲機械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立繅和自動繅兩種。按自動繅絲機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為定粒感知繅絲和定纖感知繅絲兩種。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
織造
生絲經加工後分成經線和緯線,並按一定的組織規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就
是織造工藝。各類絲織品的生產過程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生織和熟織兩類:生織,就是經緯絲不經煉染先製成織物,稱之為坯綢,然後再將坯綢煉染成成品。這種
生產方式成本低、過程短,是絲織生產中運用的主要方式。熟織,就是指經緯絲在織造前先染色,織成後的坯綢不需再經煉染即成成品。這種方式多用於高級絲織物
的生產,如織錦緞、塔夫綢等。在織造前,還需做好准備工作,如使絲膠軟化的浸漬、能改善產品性能的並絲和拈絲,還有整經、卷緯等。同時,由於蠶絲吸濕性
強,還要做好防潮工作。絲織生產使用的自動化織機主要有:用於生產合成纖維長絲織物的噴水織機和於生產多色緯提花織物的劍桿織機。[15]
染整
染整是指對紡織材料(纖維、紗線和織物)進行以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過程,現代也通稱為印染。染整同紡紗、機織或針織生產一起,形成紡織物生產的全過程,染整質量的優劣對紡織品的使用價值有重要的影響。該工藝主要包括生絲及織物的精煉、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工序。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Ⅸ 絲綢和真絲有什麼區別
1、光滑程度不同
緞面絲綢一般是光的,真絲不是光的。
2、材質不同
真絲一般指蠶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長絲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3、性能不同
真絲面料具有優良的染料性能,用酸性、中性、直接、活性、陽離子、還原、可溶性還原、不溶性偶氮染料等都能上染。但它在鹼性介質中容易受損,所以一般以酸性染料為主,輔以中性、直接、 活性染料。
絲綢面料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溫性得益於它的多孔隙纖維結構。
在一根蠶絲纖維里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而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著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絲綢的歷史沿革: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
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