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早的石刻地圖是什麼
現存中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宋代的《禹跡圖》,現存有相同的兩方,分別收藏於陝西省博物館和鎮江博物館。李約瑟稱此圖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是宋代制圖學家的一項最大成就」。然而它的創制者卻已湮沒,學者有所推測,但拿不出過硬的證據。
宋代繪制的《禹跡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現存兩方基本相同的石刻《禹跡圖》,一在古城長安,即今陝西西安,保存在陝西博物館的碑林中,此圖約制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至哲宗紹聖元年(1094)之間,刻石於南宋時偽齊阜昌七年(1136),其背面還刻有《華夷圖》。一在古城潤州,即今江蘇鎮江,藏於鎮江博物館內,此圖制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依長安本刊」,刻石於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華夷圖》相傳為宋遼人根據唐代賈耽《海內華夷圖》縮小十倍的制圖,而《禹跡圖》內容是根據《海內華夷圖》中心《禹貢》九州部分縮制,因而稱《禹跡圖》。其比較著重水系的表示,海岸線、黃河、長江及其主要支流畫得較為准確,也最為醒目,頗接近今天的地圖。
此石刻地圖長寬各一米左右,圖中採用計里畫方的繪制方法,就是將石面地圖分成等份的方格,橫方七十,豎方七十三,總共五千一百一十方,是目前看到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畫有方格的地圖。上面再畫以水系、海岸,標上山川、州郡的名稱。標名的州郡區劃有三百八十多個,標名的河流近八十條,標名的山脈有七十多座,還有湖泊五個。其圖布滿方格,是帶有一定數學基礎的全國性地圖,表示中國古代的地理繪圖已達相當水準。英國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一書中,稱此圖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是宋代制圖學家的一項最大成就。」
以鎮江的圖碑為實例,其高約九十五厘米,寬約九十厘米,厚有十一厘米,上方寫有:「禹跡圖,每方折地百里,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元符三年正月依長安本刊。」左下角記:「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俞篪重校立石,馮遂鐫。」原立文廟牆上,作為府學教學用圖。元、明、清數百年中歷盡劫難,曾被掩埋,曾遭兵火,總算得以保存了下來,此圖為研究中國地圖學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然而其行政區劃的體例存在較大弊病,就是圖中古今地名交錯,保留有部分的唐代地名,甚至有更早時期的地名,如夜郎、珍州、儋州等,但主要為宋代或者說當代地名,混亂的是當代地名下不注古地名,古地名下也不注當代地名,沒有一處是互相對照的,使人們頗費猜測:它到底算古代地圖,還是宋時的當代地圖?
其圖中沒有標明作者為誰,宋代有關的史籍中也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後世學術界對該圖的繪制者產生多種推測。有學者推測其制圖者可能是北宋初年的樂史,他是當時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的作者,該書有二百卷,取材廣博,考尋精密,內容豐富,足見樂史在地理知識方面的學涵功底。不過他只繪制過《掌上華夷圖》,疑為唐代賈耽《海內華夷圖》之簡縮本,這可能與西安《禹跡圖》同一石刻背面的《華夷圖》有一定關系,而與《禹跡圖》是否有直接的關系?由於製作時間要相差百年左右,還是提不出多少有力的證據。
有學者認為,繪制者是北宋名著《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沈括曾長期從事地理學和地圖繪制的工作,熙寧九年(1076),他在三司使任內曾奉敕編繪《天下州縣圖》,或稱《守令圖》,於元祐二年(1087)完成,進獻朝廷。此圖共包括「大圖一軸,高一丈二尺,廣一丈;小圖一軸,諸路圖一十八軸。」(《長興集》卷十八)而《禹跡圖》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小圖一軸」。另外,元豐三年(1080)時,沈括在陝西任延州知州,也很可能就是這時他在長安繪制了《禹跡圖》。晚年,沈括回鎮江定居時,又將長安《禹跡圖》的副本交給府學保存。於是,鎮江府學根據此「長安本」再次繪制刻石,這就是《禹跡圖》在長安和鎮江有相同的兩方石刻的由來。似乎其證據非常有道理。
但很快就有學者提出反駁,理由有六條。一是圖的名稱不同,沈括奉敕繪制的是《天下州縣圖》,或稱《守令圖》,其他還畫過《熙寧使虜圖抄》及相關的地形模型圖,從沒有與《禹跡圖》相關的記載。二是圖的比例不同,沈括的《守令圖》其比例是「二寸折百里」,而《禹跡圖》則「每方折百里」,縮小了一倍。三是圖的內容不同,《守令圖》標錄「天下州、府、軍、監、縣、鎮」的所有名稱,內容詳實;而《禹跡圖》只標州、郡名稱,沒有縣、鎮名稱,其實連州郡名稱也遺漏不少。四是圖的體例不同,《守令圖》是以熙寧五年(1072)之前全國分為一十八路時的政區體例和地名為准;上已指出《禹跡圖》體例混亂,如將其少量的古地名略去不計,看成宋時的當代地圖,其依然沒有一定的標准,地名的取捨在時間尺度上還是相當混亂。五是圖的繪制水平不同,《守令圖》十分精細,圖分二十四至,以天乾地支命名;而《禹跡圖》則僅有分格,並未用干支卦名標明行格次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四川榮縣發現的繪制於北宋末年的《九域守令圖》,幾乎全部包括了北宋末年所轄的府、州、軍、監和縣,應比較接近沈括所繪制的《守令圖》,其州縣的相對位置,山東半島、杭州灣、雷州半島的海岸線,都要比《禹跡圖》准確得多。六是沈括知延州時,忙於官府公務與西夏戰事,幾乎無暇制圖立石,也並未到過長安,後來戰事失利,沈括被罷官而編管隨州。晚年雖在鎮江,但鎮江《禹跡圖》並非「依沈括原本刊」,而是「依長安本刊」。總之,找不到沈括繪制《禹跡圖》的直接證據。
那麼,這幅《禹跡圖》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還是無法回答。
② 手機地圖從哪裡下載
手機如何使用北斗導航系統?是下載北斗地圖嗎?
圖片
到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斗導航系統全球聯網已完成。我們對北斗導航系統的自豪感大大提高。從2000年到2020年,北斗20年讓我們的中國感到自豪。這表明我國已經獨立掌握了導航系統,並具有取代Gps的能力。
圖片
但是,有些人會感到困惑:我使用的華為手機中沒有北斗導航系統嗎?如何使用北斗導航系統?實際上,很多人是北斗導航的初級階段。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手機中實際上使用了北斗導航系統。
我們以華為mate20 Pro為例。在此手機中,它集成了北斗導航系統。最簡單的檢查方法是,我們可以下載一些軟體來測試衛星導航。通過測試,我們發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帶有紅色星星的紅球,它代表了北斗導航。
圖片
支持北斗的手機在使用導航軟體時會自動調用所支持的導航系統的信號,
包括北斗,不需要特殊設置。比如榮耀手機就支持GPS、格洛納斯和北斗3種導航系統,日本的GPS增強系統和GPS信號兼容,也能接受到。手機導航時會自動調用能夠接受到的所有衛星信號,不需要特別設置。
圖片
很多國產手機都開始支持北斗定位!只是目前還沒有專門為北斗定製的導航軟體!現在都是北斗加gps兼容定位,所以你感覺不到。05就說明是北斗導航在運作,使用導航的時候,系統會自動識別效果最佳的衛星運作,不用單獨選擇GPS。
我們當前的地圖,例如網路地圖,在我們定位時,它是由多個衛星導航共同定位的。現在手機製造商普遍在手機中內置了多種導航系統,例如華為mate20 Pro,實際上是內置GPS,北斗,伽利略,QZSS等眾多導航和定位軟體。當我們定位地圖時,軟體將自動選擇最佳信號定位系統。如果該地區的GPS定位系統相對較弱,該軟體會自動切換到北斗導航系統,以確保我們地圖定位的准確性。
圖片
因此,您的大多數手機都使用北斗導航系統。當然,當前的iPhone手機仍不支持北斗導航系統,對此大家一定清楚。當前的處理器(包括麒麟處理器,驍龍處理器,聯發科處理器等)均具有內置的北斗導航系統,因此您不必擔心手機不支持北斗導航。實際上,我們與北斗導航密切相關。
圖片
在這里,我們必須呼籲大家對應用市場中所謂的北斗導航地圖保持警惕。北斗導航尚未啟動地圖軟體。當前市場上所謂的北斗導航地圖軟體實際上是以北斗導航系統為借口獲得的。
少女時代
Dal★Shabet(달샤벳)是韓國HappyFace公司於2011年1月推出的女子組合 。組合由朴美妍(Serri)、趙雅英、梁正允(智律)、裴佑熙、趙佳恩、朴秀彬六名成
對不起啊,好像圖片不能發了,還有Nine Muses,Hello Venus還沒有,反正韓國的組合超級多的,超過不知名的,基本上一個月出好多新組合,,這些算是比較有名的,我搞了很久的。
你至少給點懸賞金吧。。
④ 五大官窯的來歷
一、官窯紫口鐵足話官窯
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建窯燒制的御用瓷器,稱為官窯,所制器物,有鼎、有爐、瓶、觚(飲酒器)等仿古銅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筆筒、水滴、印泥 盒等,均屬佳品。
官窯的特色是土質細膩,胎釉俱薄如紙。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綠、油質 等,當時最受重視為月白,粉青次之。開片,以冰裂紋為上品,梅花片次之,細碎紋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鱔血為上,黑紋次之。可見北宋官窯的製作水準極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滅,官窯隨著北宋消失。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為南宋,宋高宗奠都後,即命邵成章在杭州鳳凰山,仿官窯舊朱,建窯燒瓷,稱為「內窯」,即是南宋官窯。
內窯比北宋官窯更成熟更精緻,釉色以粉色為主,晶瑩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帶亦色,所以露胎處燒成後顏色如鐵,燒制時,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極薄,赤土隱隱透出,所以當時稱「紫口鐵足」。兩京官窯,因溫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鐵質,氧化不均而產生窯變,呈現出紫紅或褐 色的斑點,古代民智末開,將窯變瓷器視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窯變傳器不多。
故宮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盡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盤號稱故宮之寶,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極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撥空參觀。
二.定窯
以顏色來區別,中國的瓷器,青翠色系的有汝窯及龍泉窯的產品,白色系的有三個地方,一是德化白瓷,一是浮梁白瓷,一是定州白瓷,德化是明朝產地,浮梁是唐朝產地,定州則是宋朝產地。
定窯指宋代定州白瓷窯,在河北省曲陽縣,鼎盛繁華期超過二百年,北宋被金滅亡,定窯與之共亡。
定窯產品種類不少,有尊、爵、碗、盤、佛像等,胎土幼細白凈,故胎薄堅,胎土上有印花,以刀刻的叫劃花,以陶模壓的叫印花,以針刺的叫綉花,圖案鳥、魚居多,在燒窯時與一般瓷器相反,用口在底下足朝上的覆燒法,成品底有釉口無釉,所以要在口緣包箍金屬保護。
定窯以白色為主,也有窯變成紅色紫色或金花色,但皆少見,故宮定窯珍品不多,以現代觀點來看,略嫌粗糙,陳列之定州日瓷水注,拙而不雅,釉色不金,個人並不十分欣賞。
三.哥窯
宋代名窯,多以釉色見長聞名,只有哥窯以表面紋片著名,在宋五大名窯,排名第二。
宋人有二兄弟,在浙江龍泉設窯造器,哥哥章生一的稱哥窯,弟弟章生二的為弟窯,哥窯的冰裂紋,非自然碎裂,而是刻意燒成,在當代即被當為「百圾碎」。 百圾碎的稱呼,只外表冰裂的泛稱,因釉色的不同胎質的不同,出現紅、黑、金與黃等深淺不同顏色,裂紋又分網狀、榆花、冰裂、大小裂,這些紋片肉眼看來好像釉上生裂,用放大鏡看釉質又緊結合,毫無裂痕,因此而而人尋味。 傳世哥窯,多屬一尺左古的圓形器,如香爐、花器等,裝飾很少只有幾道弦紋,顏色有白灰、深灰、黑、杏黃、沉香色等,釉色有深末、淡黃、深青、蟹殼青、竭、黑條、月香、魚肚白等,成器特色在於沉穩而有光澤,釉中有小氣泡如珍珍,隱隱 暗存,十分別致。
哥窯雖然特別,不知何故,傳器真品不多,民間仿哥窯極多,形似而神不似,要看真正哥窯,認識真品哥窯,可能只在故宮博物院。
哥窯雖然突出,然弟窯也不差,哥以百圾碎出名,弟卻以純如玉,不冰裂貴,顏色粉青最上品,蔥翠純潔,有如翡翠,一般稱弟窯為龍泉窯。
龍泉青瓷燒造特色在於還原焰控制的准確,除了翠青,粉青兩種特徵外,邊沿沿白,底是工整,霧胎紫江為真識別,龍泉窯亦以生產生活用器為主,自宋至清不 曾中斷,民國初年曾停止,後在中共恢復傳統工藝政策下,龍泉窯加入餐具製作行列,所產餐具,外銷歐美,極受歡迎。
四、鈞窯
中國瓷器在宋朝前都是單一釉色,如青色、白色,在宋時發展成多釉色的術,這是瓷器史上劃時代的成就,在河南的禹縣,即以生產彩色釉器聞名,俗稱窯。
鈞窯的燒造,充份掌握還原焰的燒造技術,使釉色中的銅元素產生變化,產品以碗碗盤、香爐、花盆居多,胎質厚重,釉色混濁,一件作品素燒後,又重復釉,故成器後,器物表面有蚯蚓走泥紋,釉色多呈紫、紅青斑,有雲霞流動的感覺,色彩厚重沈穩速人,例如故宮在宋代文物展中,展示一花盆叫天藍紫玫瑰盆,即是藍紫紅色調的釉色。
鈞窯在宋代是珍品,在今世已成雕蟲小技,仿間鈞窯作品,比古代更精,只不過少了年代感及拙趣。
五、汝窯
我國青瓷器從魏晉有瓷器以來,就是主要產品。它釉中所含氧化鐵是經過還原焰燒成的(氧化焰與還原焰是燒結過程中的空氣控制,讓空氣氧完全燃燒稱氧化,注入新空氣稱還原)。若是燒得太過,就會呈現深眾綠色,若燒的不過,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與還原是青瓷製造歷史上兩大技術。
到了宋代,這項技術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發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窯瓷器,河南生產青瓷的窯址,遍及臨汝四鄉,而以臨汝縣為集散地,宋代並並在此設汝州窯務以抽稅捐。
汝窯青瓷貴重當代,士大士尤其喜歡視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麵三種,以素麵為貴,釉色有天青、粉青、鴨蛋青、蝦青、茶青等不同。紋片有牛毛黃紋,細碎冰裂紋、蟹爪紋等,釉中氣泡比官窯稍大,有如滿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諸中,堪稱第一。
汝窯成品形式不多,僅盤、碗、洗盞、托等,最大件作品不過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淺灰兩種,底足滿釉工整,因文釘燒成之故,細小四至五支文釘芝麻點 為收藏家鑒別汝器的特徵,汝窯成就高,時代短,傳世寶物不多,今人有仿造汝窯 釉色、器形者用在茶具上,故稱仿汝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