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聲音視頻文件的編碼是怎樣的,請給出二進制流的逆轉過程
先分開給您介紹一下視頻編碼跟音頻編碼:
視頻編碼就是通過特定的壓縮技術,將某個視頻格式的文件轉換成另外一種視頻格式文件的方法。
視頻編碼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圖像的壓縮,使數字電視信號的傳輸量由1Gbit/s(針對1920x1080顯示格式)減少為20-30Mbit/s。
自然界中的聲音以及波形都非常復雜,聲音其實也是一種能量波,它有頻率和振幅
其中頻率所對應的是時間軸線,振幅對應的是電平軸線。
波是無限光滑的,弦線可看成由無數點組成。
音頻編碼主要是完成對聲音信息的壓縮。
聲音信號數字化後,信息量比模擬傳輸狀態大很多,不能像模擬電視聲音那樣直接傳輸
因而需要對聲音多一道壓縮編碼工序,即為音頻編碼。
音視頻編碼原理視頻編碼主要是對圖像進行有效的壓縮。
原始視頻圖像數據中包含大量的冗餘信息視頻編碼主要採取塊運動估計和運動補償技術有效的去除圖像幀間冗餘度,來壓縮碼率和帶寬,實現信號有效傳輸的目的。
我們需要通過抽樣、量化、編碼三個步驟將連續變化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
抽樣就是在時間上將模擬信號離散化。
量化是用有限個幅度值近似原來連續變化的幅度值,把模擬信號的連續幅度變為有限數量的有一定間隔的離散值。
編碼就是按一定的規律把量化後的值用二進制數字表示,然後轉換成二值或多值得數字信號流。
通常我們採用PCM編碼,其主要過程是將話音、圖像等模擬信號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取樣,使其離散化,同時將抽樣值按分層單位四捨五入取整量化,並將抽樣值按一組二進制碼來表示抽樣脈沖的幅值。
2. 聲音的原理是什麼東西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它可通過空氣或者物質以聲波的形式傳入耳朵,從而使鼓膜振動,振動通過神經傳入大腦.這就是聲音的產聲、傳播、接收三個過程,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
3. 計算機圖像和聲音的傳遞是運用力學原理嗎
微觀上是力學原理的
4. 聲音產生的原理
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是一種波,可以被人耳識別的聲音的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
物理名詞編輯
物理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物體在一秒鍾之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聽到20~20000Hz的聲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間的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固體>液體>氣體(例外如:軟木 500m/s,小於煤油(25℃)、蒸餾水(25℃)等),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音在各類物體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傳播)
空氣(0℃) 331m/s[1]
空氣(15℃) 340m/s
空氣(25℃) 346m/s
軟木 500m/s
煤油(25℃) 1324m/s
蒸餾水(25℃) 1497m/s
海水(25℃) 1531m/s
冰 3230m/s[1]
銅(棒) 3750m/s
大理石 3810m/s
鋁(棒) 5000m/s
鐵(棒) 5200m/s
物理中,音調指樂音的高低,響度指聲音的大小強弱,音色指聲音的特色,要區分開。
有時,我們站在山上高呼,會聽到我們的回聲,是因為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障礙,會反彈回來,再次被我們聽到。當兩種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里時,時差小於0.1秒時,我們就區分不開了。當聲源停止振動後,聲音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做混響。當然,在一個有障礙物、阻擋物的空間內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也就是說,只要聲音在傳遞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彈,發生回聲現象。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較大分貝的聲音在空曠環境下,人耳才會分辨出回聲,而日常生活中人耳也經常收集到回聲,但由於回聲的分貝低或者在嘈雜環境下,所以人耳分辨不出回聲,所以不能產生「日常生活中沒有回聲」這樣的誤解,其實,只是我們的耳朵分辨不出這樣的聲音,或者說是大腦接受到但分辨不出而已。
自然界中,有光能、水能,生活中有機械能、電能,其實聲也有能量。例如,兩個頻率相同的物體,敲擊其中一個物體,另一個物體也會振動發聲,這種現象叫做共鳴。聲音傳播是帶動了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說明聲音也有能量。
人們以分貝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符號為dB。0分貝剛剛引起聽覺。人們把頻率高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超聲波,把頻率低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次聲波。
原理
(圖)聲音
(圖)聲音
聲音是一種壓力波: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他們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聲音作為波的一種,頻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屬性,頻率的大小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音高對應,而振幅影響聲音的大小。聲音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這種變換(或分解)的過程,稱為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
因此,一般的聲音總是包含一定的頻率范圍。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在20到2萬赫茲之間。高於這個范圍的波動稱為超聲波,而低於這一范圍的稱為次聲波。狗和蝙蝠等動物可以聽得到高達16萬赫茲的聲音。鯨和大象則可以產生頻率在15到35赫茲范圍內的聲音。
聲音的傳播用量子力學解釋便是原子的運動,形成了聲波。但這與波粒子等名詞沒有聯系
5. 聲音的原理
聽力程度分類聽覺是人們的主觀感覺,聽到的聲音實際是物體振動後引起的聲波。不同的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振動頻率不同。頻率是指物體每秒鍾振動的次數。其單位用赫茲(Hz)來表示。例如:鼓聲主頻約在250-500 Hz(即每秒振動250-500次),屬於低頻;雙音響筒聲主頻約在1000-2000 Hz,屬於中頻;哨子聲主頻約在3000-4000 Hz,屬於高頻。所以,聲音的頻率不能通過吸音材料降低
為了表示聲音的強弱程度,人們引入了「聲強」的概念,並用1秒內垂直穿過單位面積的聲能多少來量度它的大小,聲強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瓦/米2」。
雖然聲強是個客觀物理量,但是聲強的大小和人們主觀感到的聲音強弱,卻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符合人們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物理學里又引入了「聲強級」的概念,分貝就是聲強級的一個單位,它是貝爾的十分之一。
吸音材料能使聲音的分貝降低,能低多少,視材料而定。
多孔質吸音材料的吸音原理為振動空氣從狹孔中進出時,空氣分子與材料和自身摩擦,把聲能變換成熱能,消耗掉了。聲波分子運動得快,消耗得也多,故這類材料對高頻的吸音能力強。另外,多孔質材料背後的空氣層也有吸音作用,而且更有講究,特別對1/4波長頻率的聲音吸音更強,間距大,1/4波長就長,被吸收的聲音頻率就偏低。板狀吸音材料有幾大特點:①、在板彎曲的共振頻率點附近,吸聲最強,見特性圖中的峰凸,此頻率與框架空間面積有關。②、板和框架一定要密切貼合在一起,否則,板就不會一小塊一小塊振動,也就不會吸音。③、如果空氣層中再放有多孔質吸音材料,如玻璃纖維,那麼在特定的頻率上吸音作用為更強。
6. 聲音物理原理是什麼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
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裡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
聲,鍾考鍾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並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並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製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
(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三、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
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藉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後聽
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
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7. 青少年科普中心裡看得見的聲音是什麼原理
聲音震動麥克風,形成強弱不同的電流,電流經過放大電路(功放)的放大,然後通過喇叭的線圈,電流通過喇叭里的線圈時,使線圈震動,帶動線圈上的紙碗震動,聲音就產生了
8. 圖片傳導聲音的原理
腦補。
圖片是由圖形、圖像等構成的平面媒體,圖片的格式有很多,但無論怎樣變化,它們都屬於二維空間,是無法傳遞聲音、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