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椒有哪些特徵
(巫金華)
胡椒(Piper nigrum L.)為胡椒科攀緣狀木質藤本。我國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省、區有栽培,以海南、廣西、雲南產量較多,供應全國並有少量出口。以果入葯,含胡椒鹼、胡椒林鹼、胡椒油鹼甲、乙、丙等生物鹼和揮發油。葯理試驗,胡椒鹼有抗戊四唑驚厥、電驚厥、「聽源性發作」的作用和鎮靜作用;水、醚或酒精提取物有殺絛蟲作用。粗提物製成抗癇片,曾試用於各型癲癇。味辛,性熱。有溫中散寒、健胃止痛的功能。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
一、形態特徵
莖長數十米,栽培控制在2.5—3m之間。莖節顯著膨大,常生不定根。葉互生,近革質,葉鞘延長,葉片闊卵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6—16cm,寬4—9cm,葉脈5—7條,稀有9條。穗狀花序與葉對生;花雜性,常雌雄同株,無花被;雄蕊2,花葯腎形;子房上位,近球形,1室。漿果球形,直徑3—4mm,成熟時紅色(圖15—43)。
圖15—44 胡椒的層狀分枝示意圖
椒蔓萌芽生長時,同時開花,大量結果時,枝條停止抽出,故需摘除1—3齡的花,不讓其結果,使養分集中,促使樹冠的增大和增高,以便形成豐產樹型。主蔓一般月生長量30—50cm,種植第一年生長慢,第二年通過剪蔓逐漸加快,第三年最快,月生長量可達50—70cm。高溫高濕的季節生長快,低溫乾旱季節生長慢,甚至斷頂停止生長。在冬季有低溫植椒區還常受寒害脫節,至升溫期又萌芽生長。種植三年後封頂,控制不再向上生長,開始形成樹型,在適宜季節保留開花(稱放花,下同),讓其結果。大量結果的枝條因養分消耗而自行斷頂,至次年采果後才能萌芽生長,一年只有一次生長期,與放花期一致。而結果少或不結果的枝條,在溫度適宜水分充足的條件下,隨時都可萌芽生長。
胡椒主蔓的節部有根帶,可長出發達的氣根(吸根),起吸附支持藤蔓的作用。胡椒抽蔓時應及時豎立支柱和綁蔓,使根帶緊靠支柱而氣根發達,吸附牢固,並利於剪蔓繁殖的椒苗發根,使根群發達。由插條繁殖的植株沒有真正的主根,由氣根和切口生長的根發育成骨幹根,從骨幹根分生側根,側根分生吸收根。根多分布在0—60cm的土層內,以10—40cm土層最多。如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或深翻改土,則分布較深,可達1m以上。
適宜的條件下,胡椒枝條上的混合芽形成花芽(也可形成葉芽)而發育成花穗。一個花穗從出現至小花開始開放約需11—17天,至小花開完約需23—36天。小花授粉後至子房開始膨大約5—10天,至果實成熟約10個月左右。果實在形成30—120天內生長最快。
開花要求的溫度是24—27℃,相對濕度70—80%。小花一般在早晨10時以前開放,如溫濕度適宜則整天都能開花。低溫和乾旱影響開花和授粉,使稔實率降低。在子房開始膨大時,如缺乏養分或低溫乾旱則產生落花落果。
條件適宜,胡椒幾乎全年抽穗開花,但主花期海南椒區為3—5月和9—11月,雲南椒區為5—7月和10—11月。海南常遇春旱,而秋季雨量充沛、濕度大、溫暖涼爽,冬季無低溫危害幼果,秋花花穗長、結果多,故一般保留秋花摘除春花。雲南秋季雖溫濕度適宜,但冬春低溫乾旱危害幼果,而6—8月多雨、濕度大、溫度適宜,且開花結的果至冬春已長大,可減少低溫乾旱危害,故宜保留夏花,摘除秋花。
(二)對環境條件要求
胡椒屬熱帶溫濕型植物。年平均氣溫,國外主產區為25—27℃,我國引種和栽培區為19.5—26℃,能正常生長發育。氣溫20℃時開始生長,24—28℃生長最快,旬均溫15℃時基本停止生長。日最低氣溫<10℃,持續2—3天嫩葉受害;<6℃持續2—3天嫩枝蔓受害,產生斷頂;2℃左右發生脫枝落果。但短期霜凍胡椒還能存活,甚至在霜日4—5天的地區,還有獲得畝產上百公斤的。如地面溫度過高,伴之無蔭乾旱,會灼傷椒頭和貼地葉片,甚至被曬死。
降雨量國外主產區為1900—3000mm,我國植區在750—2400mm之間,以1500—2400mm,分布較均勻為宜。我國主產區海南,月雨量或連續兩月降雨總量>1000mm時,引起瘟病流行或水害。雲南省保山地區潞江,年雨量755.3mm,旱季進行自流灌溉,生長結果良好,病害少。乾旱明顯影響生長和開花結果,甚至枯死。
大多數栽培品種,只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蔭,成齡期需陽光充足,以免枝葉徒長,影響開花結果。胡椒攀柱生長,蔓枝脆弱,怕大風危害,輕則吹破或吹落葉和花果,重則折枝、斷蔓、倒柱,傷口易受病菌侵染,落葉利於病菌繁殖,為病害流行創造條件。故宜選靜風環境栽培。海南常受台風襲擊,應有計劃地保留或營造防風林。
特別要求土壤排水良好,過濕或積水易發生水害和瘟病。而土壤缺水又會使幼果皺縮、花序軟萎、葉片呈水燙狀態,影響生長和結實。土壤pH值以5.5—7為宜。大量結果,要求養分充足。年產2.5kg白鬍椒的單株,每年消耗的養分相當於硫酸銨700g、過磷酸鈣150g、硫酸鉀300g;氮、磷、鉀比例大致為6∶1∶5。
三、栽培技術
(一)品種
品種很多,歸納為兩個類型。一是大葉種:葉大而薄,枝粗而脆,生長快,冠幅大,花期集中,花穗長,成果率高,果粒較小而均勻,成熟較早,盛產期單株產量3—6kg,有大小年,經濟壽命20—30年,適應性強,易感染胡椒瘟。我國栽培的多屬此品種。二是小葉種:經濟壽命長達30—40年,種子比較辛辣,抗病性強,其餘性狀與大葉種相反。
(二)選地整地
選溫暖無霜地區,如遇輕霜應防寒。選地勢較高、開闊、冷空氣易排出的地形,向南坡,坡度20°以下。不選低窪、閉塞、易積滯冷空氣之地和緊靠水的過濕地,以及菜園和當風之地,以減少寒害、病害和風害。還應考慮旱季能灌溉和交通利於送柱運肥。要求土層深厚、肥沃、通氣保水力強、微酸性的土壤。如土質差、瘠瘦,應深翻改土。
椒園宜3—5畝小面積分散,利於控制病害流行。有大風之地設置防風林。園內規劃好走道、糞池及排灌水溝。坡地作梯田,深翻土30—40cm深,充分風化,揀凈樹根石塊,碎土平整,挖穴深60cm,寬80cm,穴土充分曝曬,每穴施有機肥(摻過磷酸鈣堆漚充分腐熟)15—30kg,與土混勻,填穴稍高於地面。
(三)繁殖方法
結合整形剪蔓進行插條繁殖。選定植1—3年、無病蟲寒害的優良母株,蔓齡4—6個月,粗0.6cm以上,吸根發達,腋芽飽滿的健壯主蔓。割蔓前15天去頂修枝,促使組織充實。割取長30—40cm,具5—7個節,上部兩節有分枝的插條,浸水半小時,置蔭涼處保濕。在苗床上成40—50°角斜插,行株距20—30×10—15cm,土面露二個節,保持80—90%的蔭蔽和濕潤。約7—10天開始生根,成活後逐步減少蔭蔽和淋水。經20—25天培育即可出圃定植。根據育種工作的需要用種子繁殖,採收紅熟果實,去皮陰干,忌曬干,存放一個月內及時播種。
(四)定植
插條培育20—25天及時定植,免抽梢長根過長,定植困難。選溫涼濕潤天氣定植。行株距2.5—3×2m,隨坡度和肥力而定。苗上端向西,免椒頭西曬,成45°—60°角栽植。苗周蓋細土,兩側施2—2.5kg腐熟混合肥為輔助基肥。填土高出地面10cm,成鍋底形土堆,以便淋水,並蓋草遮蔭。
(五)田間管理
1.遮蔭、除草、鬆土、培土、覆蓋
定植後至椒頭被椒葉遮蓋前,需用透光竹籮或搭棚遮蔭,防椒頭日曬。經常除凈園中雜草。雨後於樹冠周圍淺鬆土10cm深;3—4月和11—12月於樹冠外和行間深鬆土200cm深,樹冠周圍仍淺鬆土。每1—2年培土一次。旱季初用凈草或綠葉覆蓋根周或全園,以保濕、調節地溫、提高肥力。
2.施肥
定植後前三年,每年春季每株施有機肥15—30kg,混合過磷酸鈣250g。生長季3—11月勤施薄施糞水肥,每隔半月至兩個月一次,促進生長,隨株齡增加而減少次數;剪蔓前幾天加施一次,二、三齡剪蔓時還需加施50—100g硫酸銨,促進抽蔓。冬前停施氮肥,每株施7,5—10kg火燒土或0.5—1kg草木灰,以提高抗寒力。結果植株於采果後及時施攻花肥;花芽萌發期施輔助攻花肥;果實生長初期施攻果肥;果實發育期施養果肥。用有機肥、糞水肥、過磷酸鈣、硫酸銨、氯化鉀、草木灰、餅肥和魚肥等。用量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水平和養分消耗量決定。肥料需充分腐熟、細碎、干凈,與土混勻,嚴格掌握濃度、用量和施肥位置,以避免肥害。發生肥害要及時處理。
3.排灌水
定植後和旱季常灌溉防旱,雨季及時排除積水,如積水產生水害,及時處理。
4.立柱、綁蔓
椒苗抽新蔓時,先插臨時小支柱,進行第二、三次剪蔓時,立永久性大支柱。目前生產上一般釆用水泥柱、石柱等,木柱易腐爛損壞,換柱費事;活支柱與苗爭養分,現已很少採用。在新蔓長出3—4個節時開始用柔軟繩在蔓節下將幾條主蔓正直均勻地綁於支柱上,每隔10—15天一次,用作種苗的主蔓需節節綁,使節緊貼支柱。結果植株每年仍需綁蔓1—2次,特別台風季到來前應加固蔓苗。也可將主蔓埋入土中,抑制抽蔓,促進長枝條,作無柱栽培或進行矮柱栽培。
5.摘花、摘葉
摘除1—3齡封頂前開的花和結果植株除放花期外其他季節開的花,加速樹型形成和使養分集中。在幼齡期綁蔓時或結果期采果後,適當摘除植株過密的老葉,使通風透氣。
6.整形修
剪植後6—8個月株高1.2m時,在離地面20—30cm(3—7個節)處第一次剪蔓,保留第一層或第二層枝序。如果第一層枝序高於40cm時,將下部空節埋入土中(壓蔓),使第一層枝序離地20—30cm高。在剪口下2—3個節保留2—3條萌發的健壯新蔓。在前一次剪蔓後新蔓高1m以上時,從前一次剪口上3—4節處進行第二、三、四次剪蔓,每次都在剪口下選留新蔓4—6條。第五次在新蔓的第二層枝序上剪蔓,同樣保留4—6條主蔓。幾條主蔓超過支柱20—30cm時向柱頂中心靠攏,在按順序交叉處綁好,離交叉點2—3個節處去頂,稱為封頂。植株上部繼續生長,形成圓柱形樹型。如果不要種苗,釆用多次去頂整形法,即在第一、二次剪蔓後,每當新蔓長高40—50cm時,就從前一次剪口上3—4節處去頂,連續5—6次,至封頂為止,可提早半年結果。及時切除幼樹期萌生的多餘的芽和蔓和結果植株樹冠內萌發的徒長枝以及柱頂蔭生的新蔓。第二次剪蔓後剪去種苗帶來的「送嫁枝」;最後一次剪蔓前逐步剪去植株20—30cm以下的老枝,以利椒頭通風。
(六)病蟲害及其防治
1.胡椒疫病
(Phytophthora palmivora var.piperis Muller.)
又名胡椒瘟,先侵染主蔓基部,蔓延至全株各個部位,木質部迅速腐爛,植株突然凋萎死亡,根系大部分尚好。由帶菌的土壤、病株殘體或野生寄主為侵染源。借風雨傳播,雨季後期(9—11月)發生,降雨(特別是台風後連續降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以預防為主。保證椒園不積水和椒頭通風透氣;搞好田間衛生;雨天不進園操作,流行期進出口葯劑消毒,減少人為傳播;鬆土曝曬土壤,消滅表土病菌;防風和小心操作減少傷口侵染;選用無病種苗和抗病品種,新區注意檢疫;椒園設置面積不宜太集中,以3—5畝為好;不偏施氮肥:要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抗病力;病前葯劑消毒土壤和植株噴葯預防;及時燒毀病株,葯劑處理病區,噴葯保護健株,認真隔離病區。較有效的葯劑有:波爾多液、1%敵菌丹等。
2.細菌性葉地病(Pseudomonas sp.)
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全株,致病性很強。病斑初顯多角形水漬狀,擴展後中間褐色,邊緣變黃,遇露水溢出細菌濃液,致使病葉花果脫落,病枝脫節,病蔓乾枯,甚至樹冠縮小,只剩幾條禿蔓,喪失生產能力。全年可發生,主要流行於台風季節,台風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天氣涼爽、高濕有利病害流行。農業防治措施同胡椒疫病;及早發現,消滅中心病株,盡快將病部及其周圍葉片摘除,或用1%硫酸銅液噴病部葉,噴1∶2∶100波爾多液保護健葉,連續噴葯幾次。
3.花葉病
由病毒引起,症狀有兩種類型,一是葉變小、捲曲,主蔓萎縮,節間變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多而變短,結實很少。另一種是植株基本生長正常,僅葉部表現花葉。多在管理不好,受肥害、水害、蟲害的植株或在高溫乾旱期割蔓時發生。防治方法:不用病苗;新區加強檢疫;加強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排水,增強植株生勢,提高抗病力;注意防治害蟲,病健株操作工具分開,以免接觸傳染;高溫乾旱期不割苗,割苗後施足水肥,促蔓生長;發現病株拔除燒毀補植;選無病株留種。
4.其它尚有為害葉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necator Mass.)、為害枝葉的線疫病(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et Br.)、根結線蟲病(Meloidogyne marioni)等。
5.蟲害有介殼蟲類、蚜蟲、盲蝽、網蝽、刺蛾、金龜子、螞蟻、粉虱等。
四、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一般植後2—3年封頂放花,3—4年收獲。放秋花5—7月採收,放:夏花4—5月採收。當果穗果實變黃,並有3—5粒變紅,即可採收。一般整個收獲期分批采5—6次,每隔7—10天一次。末次包括不成熟果實全釆,以免影響下次開花結果。
(二)加工
成熟或未成熟果穗在曬場上曬3—4天,果皮皺縮時,用木棒打落果粒,除去果梗,充分曬干,便成商品黑胡椒。用竹籮或麻袋裝置流水中浸7—8天,至果皮果肉腐爛,在竹籮或池中踩踏,用水反復沖洗,除去果皮、果梗等雜物洗凈,在曬場上曬3—4天至完全乾燥,即為商品白鬍椒。在流動水中浸泡,曬干後潔白,在靜水中浸泡則帶黑色,商品質量降低。也可人工加熱乾燥。100kg鮮果可加工得25—30kg白鬍椒,1kg白鬍,椒含1.9萬—2.4萬粒。
2. 花椒和胡椒區別,形狀有什麼不同,最好有圖。
胡椒 是胡椒科的一種開花藤本植物,它的果實在曬干後通常可作為香料和調味料使用。同樣的果實還是白鬍椒、紅胡椒與綠胡椒的製作原料。黑胡椒原產於南印度,在當地和其他熱帶地區都有著廣泛的種植。黑胡椒的果實在熟透時會呈現黑紅色,並包含一粒種子;果實在曬干後會成為直徑5毫米的胡椒子核果。 花椒 花椒,可孤植又可作防護刺籬。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葯,種子可食用,又可加工製作肥皂。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
3. 黑胡椒和白鬍椒有什麼區別呢燉湯時應該放什麼胡椒
胡椒作為咱們日常烹飪美食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調味品之一,一直以來都備受大眾喜愛,不管是做清蒸魚、水煮魚、羊肉湯還是各種海鮮食物,適量加一些胡椒粉都能很好的去腥提香,而胡椒本身也分白鬍椒和黑胡椒兩種,二者不但顏色不同而且使用差別很大,許多人都不清楚怎麼使用才正確,下面就為大家來一一解答。
4. 胡椒怎麼寫
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地理分布
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及雲南等省區均有栽培。原產東南亞,現廣植於熱帶地區。
主要價值
胡椒是常用調味品,有溫中、下氣、消痰、暖胃等功效。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鹼,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膩,助消化;
胡椒的氣味能增進食慾;
胡椒性溫熱,對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腸鳴腹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並治療風寒感冒;
黑胡椒的辣味比白鬍椒強烈,香中帶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於烹制豬肚、海鮮類菜餚;
白鬍椒的葯用價值較大,可散寒、健胃等,可以增進食慾、助消化,促發汗。
5. 胡椒基本特徵
胡椒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藤本植物,攀生在樹木或樁架上。又名古月、黑川、白川。它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地區,生長期中間還需要一段乾熱的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巴西等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國。它的種子含有揮發油、胡椒鹼、粗脂肪、粗蛋白等,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胡椒氣味芳香,有刺激性及強烈的辛辣味,黑胡椒尤比白鬍椒味濃。胡椒種植歷史悠久,不僅是一種調味品還是一味中草葯。具體可分為黑、白鬍椒兩種。使用黑胡椒做菜時不宜煮得時間過長。現在為常用調味品的胡椒在歷史上卻曾有很重要的地位。
胡椒常綠藤本。莖長達5米許,多節,節處略膨大,幼枝略帶肉質。葉互生,葉柄長1.5~3厘米,上面有淺槽;葉革質,闊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16厘米,寬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基出脈5~7條,在下面隆起。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為雜性,成穗狀花序,側生莖節上;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穗長約10厘米;每花有一盾狀或杯狀苞片,陷入花軸內,通常具側生的小苞片;無花被;雄薜2,花絲短,花葯2室;雌蕊子房圓形,1室,無花柱,柱頭3~5枚,有毛。漿果球形,直徑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圓柱狀,幼時綠色,熟時紅黃色。種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英文名:Pep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nigrumL.
別名:昧履支、浮椒、玉椒。
性味:辛,熱。
歸經:入胃經、大腸經。
功能:胡椒溫中,下氣,消痰,解毒。
主治: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並解食物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置膏葯內貼之。
生態環境:生長於蔭蔽的樹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華南及西南地區有引種。國內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國外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
葯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採收儲藏: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烘乾後,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曬干,則表面里灰白色,通稱白鬍椒。
炮製:揀凈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胡椒-用葯禁忌
1、陰虛有火者忌服。
2、消化道潰瘍、咳嗽咯血、痔瘡、咽喉炎症、眼疾患者慎食。
3、《海葯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4、《本草備要》:多食發瘡痔、臟毒、齒痛目昏。
5、《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烹調用途
在烹調飲食中,用於去腥解膻及調制濃味的肉類菜餚。兼有開胃增食的功效,又能解魚、蟹、葷等食物的毒,故為家廚中常用調料。
性狀鑒別
1、黑胡椒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mm。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網狀皺紋,頂端有細小的柱頭殘基,基部有自果柄脫落的疤痕。質硬,外果皮可剝離,內果皮灰白色或淡黃色,斷面黃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氣芳香,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黑、皮皺、氣味強烈者為佳。
2、白鬍椒果核近圓球形,直徑3-6mm。最外為內果皮,表麵灰白色,平滑,先端與基部間有多數淺色線狀脈紋。以粒大、個圓、堅實、色白、氣味強烈者為佳。
6. 胡椒的形態特徵是什麼
胡椒的植株為攀援狀木質藤本,自然生長的胡椒莖長可達數十米。莖節顯著膨大,上有許多根點,不定根發達。葉互生,葉片闊卵形、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近革質;葉柄長1.5~3.5厘米,無毛;葉鞘延長,長6~16厘米,寬4~9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稍偏斜,全緣,兩面均無毛,葉脈5~7條,稀的有9條。穗狀花序與葉對生,花序短於葉或與葉等長,花雜性,無花被,常見雌雄同株;雄蕊2,花葯腎形;子房上位,近球形,1室,柱頭3~5裂。漿果圓球形,密生於果軸形成圓柱形果穗,基部無柄,頂端有3片似三角形的殘留柱頭,鮮果直徑4~6毫米,成熟時黃紅色;外果皮薄膜狀,質鬆脆易脫落,內有一薄層黃紅色果肉,內果皮呈薄殼狀,略堅。種子為帶內果皮的果核,表面棕黃色,具10~14條縱紋,千粒重約40克。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胡椒
7. 胡椒長什麼樣
胡椒形態特徵
木質攀援藤本;莖、枝無毛,節顯著膨大,常生小根。葉厚,近革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稀有近圓形,長10-15厘米,寬5-9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常稍偏斜,兩面均無毛;葉脈5-7條,稀有9條,最上1對互生,離基1.5-3.5厘米從中脈發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對極柔弱,網狀脈明顯; 葉柄長1-2厘米,無毛;葉鞘延長,長常為葉柄之半。
花雜性,通常雌雄同株;花序與葉對生,短於葉或與葉等長;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無毛;苞片匙狀長圓形,長3-3.5厘米,中部寬約0.8毫米,頂端闊而圓,與花序軸分離,呈淺杯狀,狹長處與花序軸合生,僅邊緣分離;雄蕊2枚,花葯腎形,花絲粗短;子房球形,柱頭3-4,稀有5。
漿果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成熟時紅色,未成熟時干後變黑色。花期6-10月。
8. 胡椒的來歷
1、原產於南亞、東南亞
胡椒,原產於南亞、東南亞等熱帶地區,又有「昧履支」、「坡窪熱」、「披壘」等譯音。《酉陽雜俎》記載:「胡椒,出摩伽陁國(今屬印度境內),呼為昧履支……至辛辣,六月采,今食料用之。」
2、傳入中國
早於唐代的西晉時期,宗室司馬彪撰寫的《續漢書》第一次記載了胡椒:「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足可證明,晉朝人已經認識到胡椒這一物種的存在。晉朝人最初以胡椒做為珍貴葯材,用來泡酒。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記載:「胡椒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胡椒長得很像中葯材鼠李子,其芳香不如花椒,卻比花椒更辛辣,是味道極佳的調味品。
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宰相元載因為貪污被抄家,辦案人員竟發現了胡椒八百石,以現代的計量單位統計,大約為六十多噸,估計各地進貢的胡椒幾乎都被元載截流,藏在了自己家的庫房。
當年五月,唐代宗下詔將元載的「父祖墳墓」劈棺棄屍,同時拆了元載相府、家廟。可見唐朝時期,胡椒仍屬於上流社會王公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倘若是六十多噸大米,唐代宗不至於發這么大火。
明朝清官於謙曾寫詩諷刺元載,同時警示同僚大臣引以為戒:「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明朝初年,胡椒被巨商、豪強壟斷。到了明中期,胡椒開始引種,打破了商賈壟斷,逐漸廣泛種植,後成為較為常見的植物之一。
(8)胡椒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胡椒的好處
1、亮白清潔肌膚
胡椒可以刺激血液循環,去除皮膚死亡細胞,使皮膚表層獲得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配方:1杯食糖、半杯無味按摩油、6滴橙味精油、一小撮胡椒粉,攪勻即可。洗浴時擦在濕潤的皮膚上,擦揉後洗凈。
2、治鼻塞防感冒
胡椒是一種天然的解充血葯,胡椒中的化學物質可刺激鼻粘膜細胞產生稀釋黏液,從而打通鼻子,緩解感冒症狀。雞湯撒上胡椒粉,是通鼻的完美食物搭檔。
3、助消化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鹼,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膩,助消化。
4、治感冒
胡椒性溫熱,對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腸鳴腹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並治療風寒感冒。
9. 胡椒是什麼樣子的
胡椒的形態特徵如下:
1、木質攀援藤本;莖、枝無毛,節顯著膨大,常生小根。葉厚,近革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稀有近圓形,長10-15厘米,寬5-9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常稍偏斜,兩面均無毛;葉脈5-7條,稀有9條,最上1對互生,離基1.5-3.5厘米從中脈發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對極柔弱,網狀脈明顯; 葉柄長1-2厘米,無毛;葉鞘延長,長常為葉柄之半。
2、花雜性,通常雌雄同株;花序與葉對生,短於葉或與葉等長;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無毛;苞片匙狀長圓形,長3-3.5厘米,中部寬約0.8毫米,頂端闊而圓,與花序軸分離,呈淺杯狀,狹長處與花序軸合生,僅邊緣分離;雄蕊2枚,花葯腎形,花絲粗短;子房球形,柱頭3-4,稀有5。
3、漿果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成熟時紅色,未成熟時干後變黑色。花期6-10月。
胡椒相關圖片如下:
10. 胡椒的原產地在哪裡
原產東南亞,現廣植於熱帶地區。現在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均有栽培,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巴西等地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國。
胡椒在陰涼的森林中生長緩慢,耐熱、耐寒、抗旱、抗風、抗剪、易移植、耐澇。肥沃的砂質壤土是最好的耕作土壤,良好的排水和光的需要。所以胡椒一般生長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地區,在生長期的中間有一段乾熱時間間隔。
(10)胡椒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胡椒品種分布
1、黑胡椒:黑胡椒是胡椒科的一種開花藤蔓植物。它起源於印度馬拉巴海岸。在中國的廣西、廣東、雲南和海南種植。有辛辣的水果味。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香料之一,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香料。
2、白鬍椒:白鬍椒是辣椒中最受歡迎的調味品之一,它是一種乾燥且幾乎成熟的水果。主要產於廣東、廣西和雲南。其表面為黃白色或淡黃色白色,光滑,頂部和底部之間有許多淺色的線性條紋。其葯用價值略高於黑胡椒。
3、綠胡椒:綠胡椒辣度較低,用於鴨肉菜餚、奶油及乳酯製品中,主要產於巴西、馬來西亞、錫蘭、泰國、新加坡等地。
4、紅胡椒:紅胡椒是巴西胡椒樹的果實,原產地為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等地,後來被引入許多地方,主要當作裝飾或遮蔭植物,因為是種具有侵略性的植物,所以時至今日,大多數的溫帶地區都看得到巴西胡椒樹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