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順天府尹是幾品官
順天府尹是正三品官職。
順天府是明清時期整個北京地區的行政區劃。其中順天府尹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今的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為正三品,一般和奉天府府尹等是正三品的文職外官。
清朝的順天府,管轄著大興縣、宛平縣、通州、涿州等24個州縣。雖然順天府階層不高,很難在眾多的事情上做出最後的決斷,但是,順天府尹可以直接上殿面君。
(1)尹官服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由於順天府尹管理的是京城重地,因此這份官職也不是普通的官員能當的。一般地方的知府,大多是四品的官員,而順天府尹則是正三品,都是由尚書、侍郎級別的大臣擔任。
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今的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所以別看只是一個地方知府,級別卻比同僚要高出很多。
一般地方知府的大印都銅制的,而順天府尹的大印卻是銀子製成的,這樣的規格通常只有總督和巡撫,或邊疆大吏才能擁有。
以此能看出,皇帝對順天府尹的期望和要求,比普通地方官員要高出很多。其實這也是正常的,順天府是京畿要地,是皇帝住的地方,也是全國政治的中心。
各地的官員要拜見皇帝都是奔著這個地方而來,如果這里的治理出現問題,丟的可是皇帝的臉面。在行政事務的處置上,順天府尹也更接近皇帝,處理事情的效率更高。
普通的地方知府,要向皇帝奏明事務的時候,中間還要經過總督或者巡撫這些上級,但是順天府尹就權利大的多。
這個官位大臣,擁有當機立斷的權利,只要不是事關重大的要務,他們都能自行裁斷,不需要向總督匯報。
當然,這樣的特權並不是設置這個職務的第一天就有的,而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在乾隆年間才確定。
2. 清朝各品級官服胸口圖案和樣式
你說的是補子吧.
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3. 一個清朝官員有幾種官服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里把各品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海馬)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獬豸) 黃鸝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 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
注釋:
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
2、清代補服、補子--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是區分文武官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級.文官綉飛禽,武官綉猛獸(所以才有成語衣冠禽獸)
文官服飾標識:
大清帝國官制設置嚴緊、細密,無論文官、武將均置為九品一十八級。品級高低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體現在胸前的補服圖案上,使人一目瞭然。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閣大學士等均穿戴
一品仙鶴補服。
二品文官錦雞補服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資政大夫、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等均穿戴二品錦雞補服。
三品文官孔雀補服
通議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鹽運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補服。
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順天府府丞、陵寢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學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參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儉都御史等均穿戴鴛鴦補服。
五品文官白鷳補服
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各部員外郎、鹽運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鷳補服。
六品文官鷺鷥補服
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武備院庫掌、太醫院院判、各王府管領、京府通判、京懸知懸、兵馬司指揮等均穿戴六品鷺鷥補服。
七品 補服
各州州判、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務府司庫、各部院七品筆帖式、各縣知縣等均穿戴七品 補服。
八品文官鵪鶉補服
武官服飾標示:
太醫院御醫、內務府司匠、各懸懸丞、各州儒學學政、鴻擴寺主薄等均穿戴鵪鶉補服。
九品文官藍雀補服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各府知事、各懸主薄、刑部司獄等均穿戴九品藍雀補服。
一品武職麒麟補服
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二品武職獅子補服
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
三品武職豹補服
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
駐防協領、游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
四品武職虎補服
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
五品武職熊羆補服
六品武職彪補服
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御、守備、守御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戚羆禮服。
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
七、八品武職犀牛補服
城門更、游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
九品武職海馬補服
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大體來看,文官是禽,武官是獸。
清代官員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 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帽子的最高之處裝有頂珠,帽之頂珠是區別官級的重要標志:
官服
一品朝冠頂戴
親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員都是紅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以其晶瑩剔透的美麗顏色,被古代人們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視為吉祥之物。世界紅寶石產地不多,主要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澳大利亞、中國等,但就寶石質量而言,以緬甸、斯里蘭卡質量最佳。
二品吉服冠珊瑚頂
二品頂戴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珊瑚的顏色常呈白色,但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僅次於紅寶石。珊瑚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三品吉服冠藍寶石頂戴
三品吉服冠
三品朝冠
三品吉服冠
從三品涅藍頂
三品藍寶石頂戴
三品官用藍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實際上自然界中的寶石級剛玉除紅色的稱紅寶石外,其餘各種顏色如藍色、淡藍色、綠色、黃色、灰色、無色等,均稱為藍寶石。以緬甸、斯里蘭卡質量最佳。
涅藍四品頂戴
四品吉服冠(暖帽)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鮮艷的藍色贏得東方各國人民的喜愛。不透明,為玻璃至油脂光澤。其硬度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擁有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淺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國自古以來進口的傳統玉料,其多數來源於阿富汗。迄今為止,在我國沿未發現青金石英鍾的產地。
五品吉服冠
五品吉服冠水晶頂戴
五品水晶官帽頂珠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種礦石中的一種,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晶體透明、常呈六棱體狀。自古以來備受人類寵愛,世界各國均列入寶石行列。硬度為7,相當於鋼銼一般堅硬,這使得脆且易碎的黃玉、鑽石、歐泊石、祖母綠之類的寶石相形見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烏拉圭、美國、南非、尚比亞、俄羅斯、 中國、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六品吉服冠
六品吉服冠(暖帽)
六品朝冠(白色涅玻璃代替硨磲)
備註:據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餘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餘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製品所佔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
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製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製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硨磲頂戴六品頂戴
六品頂戴
六品官用硨磲,也叫車渠,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產雙殼類。世界上報道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我國的台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他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硨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質(鑽石的硬度是10,硨磲的白度是10),是稀有的有機寶石,亦是佛教聖物。 硨磲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直徑可達2m。 硨磲一名始於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後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旁加石字。硨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在中國佛教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珍珠也被尊為七寶之一。
七品吉服冠
全品相正七品銜頂戴
素金銅頂
七、八、九品都是金頂,區別是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
八品九品,無圖。
由此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頂子趨向於紅色 ,三品和四品趨向於藍色,五品和六品趨向於白色 ,七、
八、九品趨向於金色。
花翎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
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狀如同和尚胸前掛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它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許佩掛。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據稱佛教將108作為佛的象徵。朝珠每隔27顆珠子夾入一顆「佛頭」加以間隔,使其在色澤上與朝珠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
材料及顏色:清代的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珠的材質珍稀高貴,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態出現,著意表現它的材質,以顯其氣質非凡。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
女人佩戴朝珠的規定: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婦身穿朝服時所掛的三盤朝珠,則在青金石、綠松石、蜜蠟、琥珀、珊瑚中隨心選用,無嚴格定製。
婦女與男子朝珠的區別: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此外,還有一些規定:如命婦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等古禮,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等時,則要佩掛三盤朝珠,同時還必須穿著朝服。三盤朝珠的具體佩掛是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由肩至肋交叉於胸前。至於男子,在任何場合都只懸掛一盤朝珠。
顯示官位高低: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小,這可以說是皇上對不同官職的不同恩賜。
配掛朝珠的規定: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後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掛朝珠,朝珠雖然是裝飾品,但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二品朝冠頂戴
4. 姓氏尹的壁紙圖片
自己製作吧用Photoshop 美圖秀秀等圖片編輯軟體都可以或者自己下載鮮柚桌面用模版製作
5. 宋代開封府尹是什麼官
收藏
209
11
[fǔ yǐn]
府尹
編輯討論上傳視頻
中文名
府尹
朝代
北宋
地點
京都開封
類別
官名
1簡介
2相關府尹
▪順天府尹
▪奉天府尹
府尹,官名。北宋曾於京都開封設置府尹,以文臣充,專掌府事,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
始於漢代之京兆尹。一般為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唐代之東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開封府尹不常置。明代之應天﹑順天,清代之順天﹑奉天,均置府尹。後亦用以泛稱太守。
另外,泰國的府一級的行政長官也被中文翻譯為「府尹」[1]
目錄
簡介
編輯
《宋史.職官志六》:「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又「崇寧三年,蔡京奏:『乞罷權知府,置牧一員、尹一員,專總府事。』」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官拜龍圖閣待制,正授南衙開封府尹之職。」按:宋代包拯所任,實為權知開封府,見《宋使》本傳。參閱《明史.職官志三》、《清史稿.職官志三》。
相關府尹
編輯
順天府尹
順天府尹是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為正三品,它是有著跟御史台、步軍統領衙門、九門提督府等衙門有幾乎相等的許可權。而且,順天府還有承接全國各地訴狀的資格,相當於一個小刑部。
雖然順天府階層不高,很難在眾多的事情上做出最後的決斷,可是,順天府尹卻是可以直接上殿面君的。
順天府管的是北京的治安與政務,同時也聯著六部以及上書房啊。也就是說,如果坐在順天府尹位子上的那個官員,骨頭夠硬,他就有能力通過皇帝,影響、更改、甚至全面推翻眾多衙門的決議。憑著一個職位的力量,能夠同時插手眾多中央部門的事務,而且還不算越權.
奉天府尹
清初,盛京地方設遼陽府,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為奉天府,設府尹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規定,由盛京將軍節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派盛京六部侍郎1人兼管。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又改由盛京將軍兼管,府尹加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據《光緒會典》卷74所載,奉天府所屬僅有二府、四廳、五州、十四縣。至光緒間增至五府,四廳、六州、二十六縣。
五府:錦州府、昌圖府、新民府、海龍府、兆南府。
四廳:鳳凰直隸廳、興京廳、金州廳、營口廳。
六州、遼陽州、復州、寧遠州、義州、岫岩州、遼原州。
二十六縣:承德縣、興仁縣、海城縣、蓋平縣、開原縣、鐵嶺縣、鎮安縣、彰武縣、東平縣、西豐縣、西安縣、柳河縣、錦縣、綏中縣、廣寧縣、懷德縣、奉化縣、康平縣、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臨江縣、懷仁縣、緝安縣、靖安縣、開通縣。
奉天府的官僚機構略同於順天府。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概述圖冊(2)
6. 求尹恩惠的WIN7高清壁紙。 最好是這張的高清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
多大的啊
這幾張你看看波
其他的明天發到你郵箱啊都是1024*768的,也有其他的哦
7. 清朝官服圖案怎麼解釋及各代表什麼意思
朝服 Dih3}X&jn$
X] '7Ov
清代官員的著裝 #S kv( IL
皇帝 M8u<qj&<O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p' o m -
5scEc,J Ci
f j&i63 ?e
親王 =)7 s$ p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9HX =T%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XO'l N b.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lpQn j "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ob_ oc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GJ & _YHf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 K-Ht b-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k\e8F/
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武兩種。 YSe.t_ K2C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vY%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清代蟒袍
莽袍有很多種,皇帝穿的龍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種,皇帝的龍袍為五爪金龍,一般將相、親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為四爪龍。 在清代莽袍上的龍的數量有嚴格的限制,皇帝9條,其它8條以下。
清代文官的補子只用單只立禽,武官用單獸,基本沿襲明制。
一、文官的補子
文官儒雅嫻靜,官服以禽鳥為補子圖案紋樣,以彰顯其賢德。
一品:仙鶴。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的系列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後的象徵,而仙鶴則官居一品。《相鶴經》雲:「鶴,壽不可量。」《詩經•小雅》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官員補子一品採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二品:錦雞。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綉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三品:孔雀。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復。」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四品:雲雁。《說文》釋義:「雁,雁鳥也。」雁行,飛雁的行列,並行或走在前頭。雁字,雁飛行時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飛行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雲。大雁還有一種吉祥的意義。大雁飛行的規律性引申為禮節的次序。如《儀禮•士昏禮》規定:「納採納吉,請期皆用雁。」 《儀禮•士相見禮》規定:「下大夫相見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於官員補子的象徵意義在於:飛行有序,春去秋來,佐天子四時之序。
五品:白鷳。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鷳鳥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鳥展翅,象徵拋棄塵穢,迎新納福。白鷳鳥喝水象徵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還能趕走災害,祈求豐收。總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徵。白鷳還是一種忠誠的「義鳥」。傳說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鷳一隻,他親自喂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後,白鷳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後人稱白鷳為「義鳥」。所以,白鷳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無為而治,並且吉祥忠誠。
六品:鷺鷥。白鷺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白鷺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頸遠望。另,因鷺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經》:「寮窠雍雍,鴻儀鷺序」。《元詩選》:「玉筍曉班聯鷺序,紫檀春殿對龍顏」。
七品:鴛鴦。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詩經•小雅》載:「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業業。
八品:鵪鶉。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鵪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鵪鶉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徵意義。用鵪鶉表示官員的等級,除了上述意義外,據《山海經》雲:「其鳥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飾,意思是說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
九品:練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絛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皇帝和諸王用四彩,長二丈一尺。宰相綠色,公侯、將軍紫色。古代帝王、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絲稱「組綬」。因此各種綬帶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而練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徵意義。另外,《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綬帶鳥能報喜,而用作官員補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這個官職也有補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述異記》載:「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宋史•輿服志》記述用獬豸角的形狀做成帽子,給御史頂戴,稱為「獬豸冠」。明清時獬豸作為御史官服補子圖案,說明獬豸執法護法的象徵意義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
二、武官的補子 ]X ?7Z I^
武官勇武剽悍,威風凜凜,以猛獸為官服補子圖案,以彰顯其威儀。
一品: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大戴禮》說:「毛蟲三百六十,以麟為長。」是龍、鳳、麟、龜四靈之一。麒麟出現是「聖王之嘉瑞」。《說文》的解釋是:「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設武備而不為害」。「有足者宜踢,有額者宜頂,有角者宜觸,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徵皇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爾雅•釋獸》曰:「可伏虎犳」。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記述:「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可見,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說文》的解釋:「豹,似虎圓文。」 《山海經•南山經》記述:「南山獸多猛豹。」《詩經•鄭風》言:「孔武有力」。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於老虎而低於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說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徵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門」。由於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將帥崇拜。將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賁」、「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五品:熊。《說文》的解釋:「熊獸似豕,山居各蟄。」熊虎丑,其子狗。《爾雅》的解釋:「又羆如熊,黃白文。」可見,古代記述了兩種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於寢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正如《詩經•小雅》所說:「唯熊唯羆,男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
六品:彪。《揚子法言》曰:「彪靜成文,動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記述:「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可見,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說文》的解釋: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國語•越語》稱「水犀之甲」。其書的註解說:「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馬。此處的海馬,並不是大海中頭部似馬、單條尾巴向後上方捲曲、體長十幾厘米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只翅膀的神話中的海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涌的波濤中穿行。海馬的身世頗為神秘,沒有介紹其詳細情況和象徵意義的資料,只是在解釋補子時極為簡單的寥寥數語:「水獸,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其文雖短,但意義明確。原來,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有這樣驍勇善戰的軍官,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極強,有了這樣的軍隊,國家的江山就一定會穩固。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帝王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的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盪,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進行教誨;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綉虎紋和博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干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服補子是帝王龍袍十二章紋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個等級分明的系統。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清代文官的補子只用單只立禽,武官用單獸,基本沿襲明制。
8. 清朝的官服是如何辨別官職大小的!有的官服下擺是彩條又是什麼官位!
清朝官服是通過帽頂(頂戴)和胸前的補子圖案不同來區分級別和文武的。清朝官服是兩層,外邊一件青色的叫褂,裡面叫袍,合稱袍褂。外褂較短,你說的彩條實際上是露出來的裡面的袍子下擺,袍子通常綉魚蟒圖,所以邊緣有雲水花紋,露出來看上去像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