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照片滿足了人們什麼需求
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用心發現身邊的美麗。人稱攝影是文明的手印,我很同意這個比喻。攝影術的發明是人類近代文明的一大進步,因為它一出現就被深深地烙上了 「平民化」的烙印。雖然攝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有錢人的「玩物」,有著貴族的血統,但它骨子裡豪放不羈的的個性就決定了它終會「離家出走」,去抗爭去搏擊,在風雲變幻的廣闊天地里找到它的地位和作用,它迎合了當代文明進步的主流方向,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⑵ 妲己發明了什麼東西,幾千年後的人們還在使用
妲己對中華文化的巨大貢獻:發明了一樣東西已經用了幾千年,家家戶戶都離不開
我們現在所用的筷子,可謂是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如今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不過大家知道筷子最初是誰發明的嗎?其實筷子是一代妖妃妲己的功勞。
妲己的發明造福了無數中國人,至今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
不過在那個時候筷子還被稱為箸,自從第一雙筷子問世後,很快便傳到了大臣的耳中,大臣們也紛紛打造出了這種箸。
後來逐漸傳到了百姓們的耳中,百姓自然沒有金子能打造,只能選擇用竹子和木頭,後來他們覺得箸可以使食物快速涼下來,而且還是用竹子做的,便取名為筷,於是筷子便如此誕生了。
⑶ 後來人們用江州司馬青衫濕來形容什麼
江州司馬青衫濕,人們用來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司馬:古代官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貶官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任江州司馬,在送客上船時,偶然聽得琵琶聲,於是邀請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對話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覺得他們兩人命運相同,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驚人句,並為之淚濕青衫。
(3)什麼後來人們用滿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琵琶行》創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為七言古詩。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面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於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
⑷ 杏林春滿這篇成語故事,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來贊揚是哪一句
名稱:杏林春滿
拼音:xìng lín chūn mǎn
解釋:滿:充滿。杏林春意盎然。贊揚醫生的醫術高明。
事例:他送給醫生「杏林春滿」的錦旗。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醫生
造句
1.這位醫生真是杏林春滿,妙手回春啊!
⑸ 古代學生稱什麼
學生的別稱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 《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弟子:《論語·雍也》:「 哀公問曰:『弟子孰為好學?』」弟子與門人、門生有別。 宋·歐陽修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學生要從師而學,受業於老師,才有望成才。對於老師,學生就是弟子。
學童:年幼的學生。《漢書·藝文志》:「 漢 興, 蕭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魯迅 《吶喊·白光》:「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門人:即弟子。《禮記·擅弓下》:「子思哭於廟,門人至。」鄭玄註:「門人,弟子也。」門,意為師門。
門生:也指學生。東漢時「門生」則指再傳弟子。門人、門生與弟子有別。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中說:「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後世也指親授業的學生。
門下:指門生、弟子。《淮南子·道應訓》:「 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 《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懷暉 也是 道一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門下士、門下生、門下客:指學生、弟子。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誌銘》:「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前溪、洵川間。其門下士數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張之洞、王壬秋的門下生,聽說張之洞的有些學說是剽竊他的。」明唐順之《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門弟子:謂及門的弟子。《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門弟子又省稱「門弟
門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為弟子、門徒。所以,學生的一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徒人」,弟子、門生。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布四方」。《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生員、生徒、學徒、藝徒:「生徒」即學生、門徒。郭沫若在《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一文中說:「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一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生員」指古代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北史·儒林傳序》:「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干有餘人。」「學徒」,指從師受業的人。「藝徒」指跟隨師傅學藝的學生。
桃李:同一個老師,會有不同的學生。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說,春種桃李,收獲的將是綠萌的涼爽和豐碩的果實;春種蒺藜,不能采其葉,得到的只能是傷人的蒺藜刺。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栽培的學生和所薦舉的人才。所以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桃李滿天下」、「門牆桃李」等說法。
高足、上足:是對別人學生的敬稱。據說漢代將馬分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就是上等快馬,又名「上足」。人們遂將「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小子:「小子」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可用作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論語·陽貨》有名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其於後生小子,直言訓誨之無隱。」
仁弟:「仁弟」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其中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器重與愛護。另外,老師通常叫學生為「同學
晚學、晚學生、後學、後進等是學子們在前輩、老師面前表現謙虛謹慎的自稱。
門下晚生:清代時門生對老師的老師、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父親稱為「太老師」,而自稱為「門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捨生、同硯席、同筆硯、同學、同窗、同門、同席、同門生、同門友、書友、學友、硯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這些我們均能從字面領會其意義,並在古書中時常見到。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題」。「同捨生」,舍意為學舍。宋陶谷《清異錄·五窟》:「老拙幼學時,同捨生劉垂尤有口才。」「同硯席」,意為同一硯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論詩文或同學。劉禹錫詩:「常時同硯席,寄此感群離。」「同筆硯」,也作「同筆研」,指在一起學習的人,即同學。宋代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硯,或二十年游從之舊,一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學姐、學兄、學長、年兄等是同窗之間彼此的稱呼。對那些年長才高者,敬稱為「大師兄」。通常大師兄的地位僅次於老師。「年兄」,原是那些科舉考試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後來逐漸成了同學之間的尊稱。
⑹ 「桃李滿天下」有什麼歷史典故現代人常用它來比喻什麼
桃李滿天下的歷史典故有兩種,一個是來自於狄仁傑推薦自己的親人去做尚書郎而被人諷刺:”天下桃李賢才似乎都出自你的門下。“但事後證明他的推薦是很有道理的。第2個典故是來自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大臣子質,學富五車,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的一位舊時家中躲避,為了不給朋友增加生活負擔,就開了個學校,教了很多學生,因此自認桃李滿天下。現代人常用這一句話來比喻某位老師的學生很多。
一、資治通鑒
桃李滿天下的歷史典故之一,就是來自《資治通鑒·唐紀·武後久視元年》 :”天下桃李,其在公門矣。“據說武則天在位的時候,狄仁傑受到過奸臣的陷害,被降級為一個江村的小官,但是由於他一向處事公平受到了百姓的擁戴,其他的官員也比較支持他,所以不久之後狄仁傑就重回高位。有一次武則天想要狄仁傑推薦一個尚書郎,狄仁傑沒有避諱關系親近,選擇推薦了自己的兒子。但是有人聽到狄仁傑推薦自己的親人後就嘲諷了他:“天下桃李賢才似乎都出自你的門下。”意思其實是在諷刺狄仁傑任人唯親,感覺上好像是天下的賢才都出自他的門下一樣。但實際上狄仁傑的推薦是沒有錯的,他的孩子完美的勝任了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