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艾滋病是什麼病
艾滋病(AIDS)是80年代初世界上新發現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是一種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V)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使病人喪失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使導致人體發生多種不可治癒的感染和腫瘤,最後導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後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5~8年或更長的潛伏期以後才發病。但是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就將終身攜帶,直到發病死亡。艾滋病病毒嚴重破壞人體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極度下降而重復感染多種疾病,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及其他感染,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最終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至今還沒有治療艾滋病的特效葯,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一旦發病,病死率高達100%。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艾滋病定義是:(1)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2)有一個或多個指標性疾病;(3)T淋巴細胞在200/毫升以下;(4)排除其他免疫抑制原因。
ADIS是艾滋病的醫學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英文字頭縮寫詞。這個命名表達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個明確定義:
獲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後天獲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
免疫缺陷:表示在發病機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體免疫系統的損傷而導致免疫系統的防護功能減低、喪失。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點是:
(1)對感染的易感性明顯增加;(2)易發生惡性腫瘤;(3)臨床及病理表現多樣化。
綜合症:表示在臨床症狀方面,由於免疫缺陷導致的各個系統的機會性感染、腫瘤而出現的復雜症狀群。』
㈡ 病理組織診斷所佔比例mv%十或hv%是什麼意思
概述】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沙眼的英文詞trachoma來源於希臘文trachys,也表示粗糙不平的意思。本病病變過程早期結膜有浸潤如乳頭、濾泡增生,同時發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於受累的瞼結膜發生瘢痕,以致眼瞼內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損害,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解放前沙眼在我國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對沙眼開展了廣泛的防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現在沙眼的發病率已大為降低。從北京順義縣及上海、雲南、陝西等地進行的盲與低視力流行病學抽樣調查(1988)結果中可以看到,上述大部分地區致盲的主要原因是由白內障、青光眼等非感染性疾患所致。但是,雲南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雲南全省18萬雙眼盲患者中,白內障占第1位,約8萬人;沙眼及其合並症占第2位,約3萬人。所以,沙眼在我國致盲原因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尚不容忽視。此外,本病在亞非地區不少發展中國家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病因學】 沙眼的分泌物能傳染此病,早為人們所知。1907年Halberstaedter與VonProwazek用光學顯微鏡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結膜上皮細胞內發現包涵體,即上皮細胞內有紅藍色原體及深藍色始體顆粒聚集,此包涵體具有基質(matrix),頗似外衣包圍,被誤稱為「衣原蟲(Chlamydozoa)」此後,相繼有不少研究,但一直未分離出病原。1954年我國湯飛凡與張曉樓合作,在檢查治療大量病人的同時,採取病人眼部分泌物給猴眼接種,並同時將沙眼患者的分泌物接種小白鼠腦內試行分離培養,但結果完全陰性。1955年改用雞胚接種,並注意選擇活動性、無並發症及未經葯物治療的沙眼病例,使用鏈黴素殺滅標本中的細菌,終於在1956年首次分離培養成功。從此在世界上掀起沙眼研究的新熱潮。由於此病原體能通過細菌濾器,寄生在細胞內,並形成包涵體,故當時認為是一種病毒。又認其大小、形態與一般病毒不同,稱之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後經各國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學及代謝機能等,證明它具有RNA和DNA及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細胞膜及壁並對抗生素敏感等,這些不符合病毒應有的基本性質。而與G細菌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1971年Storz和Page提出將這類微生物另立一目,稱衣原體。1974年出版的《Bergey細菌鑒定手冊》接受了這一分類:將其歸入原核細胞界,薄壁菌門,立克次體綱,衣原體目、衣原體科、衣原體屬、衣原體種,包括沙眼包涵體結膜炎衣原體種及鸚鵡熱衣原體種。1989年出版的該手冊第10版中,又新加入肺炎衣原體種。沙眼包涵體性結膜炎衣原體種再分為沙眼、淋巴肉芽腫及鼠肺炎三個生物變種。其中沙眼生物變種從抗株性上又分為A、B、Ba、C、D、E、F、G、H、I、J、K等12個免疫型,淋巴肉芽腫生物變種可分為L1、L2及L3等3個免疫型。 一般來說,地方流行性致盲沙眼大多由A、B、Ba及C型所致,有些作用稱這幾型大多由流行性沙眼衣原體組;而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宮頸炎、附睾炎等,以及包涵體性結膜炎,故稱眼-生殖泌尿組衣原體。1966年我國的王克乾、張曉樓等採用小鼠毒素保護試驗,將我國不同地區10年間分離的46種沙眼衣原體分成Ⅰ、Ⅱ兩種免疫型,Ⅰ型以TE-55樣為代表,Ⅱ型以TE-106樣為代表,兩型比例為2∶1。但Ⅰ、Ⅱ兩型和上述15種沙眼衣原體免疫型的對應關系一直不能肯定。張力、張曉樓等(1990)用微量免疫熒光試驗(Micro immunofluorescenceTest)對中國華北沙眼流行區沙眼衣原體免疫型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我國華北地區沙眼流行以B型為主,C型次之。 沙眼衣原體可感染人的結膜、角膜上皮細胞。在其生活周期中有兩個生物相:原體(elementarybody)是感染相,大小約0.3μm,具有細胞壁,可存活於細胞外;始體(initialbody)亦稱網狀體(reticulatebody)是繁殖相,體積較大,約0.8μm,無感染性。原體侵入宿主細胞後,在胞漿內發育轉變為始體,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體。胞漿內充滿後則破裂釋放出原體,游離的原體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細胞,開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約為48小時。 沙眼原發感染,愈後可不留瘢痕。但在流行地區,衛生條件差,常有重復感染。原發感染已使結膜組織對沙眼衣原體致敏,再遇沙眼衣原體時,則引起遲發超敏反應。沙眼在慢性病程中,常有急性發作,可能就是重復感染的表現。多次的反復感染,加重原有的沙眼血管翳及瘢痕形成,甚至瞼板肥厚變形,引起瞼內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混濁,損害視力,甚至失明。除重復感染外,合並其他細菌性感染,也使病情加重。 【病理改變】 沙眼衣原體僅侵入瞼結膜及穹隆結膜上皮細胞,但引起的病理變化則達深部組織。首先表層上皮細胞表現變性脫落,而深層者則增生,隨著病程發展,上皮細胞增生很快,使上皮層不再平滑,而形成乳頭。乳頭的實質里有擴張的微血管、淋巴管與淋巴細胞。於此同時結膜上皮下組織即發生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同時有限局性聚集,形成濾泡。濾泡中央部有很多淋巴母細胞、巨噬細胞及網織細胞,其周圍則為大量的小淋巴細胞。承受病程的進展,濾泡發生變性,繼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瘢痕。瞼板亦有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而致肥厚,嚴重者結締組織增生,使之變形。角膜血管翳皆自上方角膜緣開始,角膜微血管擴張並向角膜中央部分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初位於淺層,繼則向角膜下方及深層發展。初呈垂簾狀,嚴重者可侵及全部角膜。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為5~12日。通常侵犯雙眼。多發生於兒童少年時期。 1.症狀 多為急性發病,病人有異物感、畏光、流淚,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數周後急性症狀消退,進入慢性期,此時可無任何不適或僅覺眼易疲勞。如於此時治癒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於流行地區,常有重復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動性血管翳時,刺激症狀變為顯著,視力減退。晚期常因後遺症,如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乾燥等,症狀更為明顯,並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2.體征 ⑴急性沙眼:呈現急性濾泡結膜炎症狀,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因乳頭增生瞼結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結膜滿面濾泡,合並有彌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數周後急性炎症消退,轉為慢性期。 ⑵慢性沙眼:可因反復感染,病程遷延數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雖減輕,但與皮下組織有彌漫性細胞浸潤,結膜顯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圖1),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於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緣外正常的毛細血管網,越過角膜緣進入透明角膜,影響視力,並逐漸向瞳孔區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及發展為淺的小潰瘍,痊癒後可形成角膜小面。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crassus)。 在慢性病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現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呈水平白色條紋,以後逐漸呈網狀,待活動性病變完全消退,病變結膜全部成為白色平滑的瘢痕。 沙眼的病程和預後,因感染輕重與是否反復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復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復感染的重症病人,病程可纏綿數年至十多年,慢性病種中,可由其他細菌感染和重復感染時則常呈急性發作。最後廣泛結瘢不再具有傳染性,但有嚴重的並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為了防治沙眼和調查研究的需要,對沙眼有很多臨床分期的方法。我國1979年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討論時,重新制定了沙眼的分期: 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變為瘢痕。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為止。 Ⅲ期——完全結瘢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同時還制定了分級的標准:根據活動性病變(乳頭和濾泡)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二級。佔1/3面積以下者為(+),佔1/3~2/3者為(++),佔2/3以上者為(+++)。 並確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法: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3~3/4者為(+++),超過3/4者為(++++)。 國際上較為通用者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潤初期:瞼結膜與穹隆結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濾泡與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動期: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與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國第Ⅱ期。 Ⅳ期——完全結瘢期:同我國第Ⅲ期。 【診斷】 典型的沙眼,臨床上根據瞼結膜有乳頭和濾泡增生,角膜血管翳及結膜瘢痕的出現,較容易診斷。對早期沙眼的診斷尚有一定困難。有時只能初步診斷為「疑似沙眼」。根據1979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的決定,沙眼診斷依據為:①上穹隆部和上瞼板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或濾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鏡或裂隙燈檢查可見角膜血管翳。③上穹隆部或/和上瞼結膜出現瘢痕。④結膜刮片有沙眼包涵體。在第1項的基礎上,兼有其他3項中之一者可診斷沙眼。 疑似沙眼者:上穹隆部及眥部結膜充血,有少量乳頭(乳頭為正常組織)增生或濾泡,並已排除其他結膜炎者。 【鑒別診斷】 1.結膜濾泡症(conjunctival folliculosis)常見於兒童,皆為雙側,無自覺症狀。濾泡多見於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均勻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濾泡之間的結膜正常,不充血,無角膜血管翳,無瘢痕發生。沙眼的濾泡多見於上穹隆部與上瞼結膜,混濁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並有結膜充血和肥厚等症狀。 2.慢性濾泡性結膜炎()常見於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皆為側,顆粒桿菌(B.granulosis)可能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適感。濾泡多見於下穹隆與下瞼結膜,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結膜雖充血,但不肥厚;1~2年後自愈,無瘢痕形成;無角膜血管翳。 3.春季結膜炎(vernalconjunctivitis) 此病有季節性,主要症狀為刺癢。瞼結膜上的乳頭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無病變,易於鑒別。分泌物塗片中可見嗜酸細胞增多。 4.包涵體結膜炎(inclusionconjunctivitis) 成年人與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在結膜刮片中皆可見包涵體,其形態與沙眼包涵體相同,難以分別。但包涵體性結膜炎皆以急性開始,濾泡皆以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為著,無角膜血管翳,數月至1年即可自愈,並不形成瘢痕,可與沙眼鑒別。 【治療】 自磺胺及抗生素應用後,沙眼治療上有了顯著進行。實驗研究證明,利福平、四環素、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磺胺及氯黴素等對沙眼衣原體有抑製作用。 1.局部用葯 0.1%利福平或0.5%金黴素或四環素眼葯水每日滴眼3~6次,效果較好。但此類葯物水溶後,數周即逐漸失效,需重新配製。若製成眼葯膏或混懸液可保存較久。10%~30%磺胺醋醯鈉和0.25%~0.5%氯黴素眼葯水易於保存,效果亦佳。前述各葯一般需持續用葯1~3個月。亦可行間歇療法即用葯3~5日後,停葯2~4周,再行用葯,效果亦佳,易於堅持,對於大部分結瘢而仍有殘余乳頭增生「小島」者,可以硫酸銅筆腐蝕,促進結瘢。 2.全身治療 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除局部滴用葯物外,成人可口服磺胺制劑等。連續服用7~10天為一療程,停葯1周,可再服用。需2~4個療程,應注意葯物的副作用。 3.手術治療 乳頭增生嚴重的,可行葯物摩擦,以棉簽或海螵蛸棒蘸蛸棒蘸磺胺或四環素,摩擦瞼結膜及穹隆結膜。濾泡多者行壓榨術,局麻下以輪狀鑷子擠破濾泡,排出其內容,同時合並葯物治療,促進痊癒。對消眼的後遺症如少數倒睫可行電解術,瞼內翻倒睫者,需作手術矯正。
㈢ 艾滋病檢查有個術語叫做什麼 是不是hv陰性和陽性 如果是陰性和陽性哪個代表有哪個代表沒有
一般現在都是hiv抗體檢查,陰性是沒有事的,陽性就是感染了艾滋病毒。
㈣ 尖銳濕疣圖片大全,具體症狀是什麼樣
尖銳濕疣疣體標本
尖銳濕疣是一種發病比較緩慢的疾病,患者發現的時候可能會發現生殖器上找了一個沒有任何感覺的疣體,這種疣體出現以後並不會很快發病,而是病毒會潛伏一段時間,可能是1-12個月,平均來說是3個月,這個時候患者可能並不會在意,也不會想到自己患上了尖銳濕疣。尖銳濕疣的早期症狀一般來說都非常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丘疹慢慢長大,長出的疣體表面非常的不平整,並且很柔軟,有的會像乳頭,有的會像菜花,這個時候尖銳濕疣比較容易辨別了,但是這個時候往往也已經過了早期了。基本上來說,尖銳濕疣沒有疼痛感,所以容易讓很多不了解它的患者錯過好的治療時期。
尖銳濕疣的贅生物本身在初期的時候是不會出現了疼痛的感覺的,如果發現自己生殖器部位長出不明疣體,盡快檢查確認,如果確診為尖銳濕疣的話,及時使用局部塗抹金鴉搽劑進行祛除疣體,促進疣體萎縮脫落,避免疣體越長越多,引發疼痛和瘙癢,或者其他部位的感染。
㈤ hvpertentive hert disease是什麼意思
hvpertentive hert disease
高血壓心臟病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modified on blood pressure, heart function and cardiac ventricle remodeling in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前言: 目的:觀察加減天麻鉤藤飲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血壓、心功能、心室重塑的影響。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㈥ HTⅤ什麼思思
摘要 您好 HIV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兩個亞型,HV-1型和HIV-2型.它們都可以導致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在亞洲在多數的HTV感染是由HTV-1型造成的
㈦ 諾如病毒是什麼病
諾如病毒 Hot廣東河源一小學23名學生感染「諾如病毒」2015-01-11 14:26 更多圖片(3張) 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NV)是人類杯狀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HuCV)中諾如病毒(Norovirus,NV)屬的原型代表株。NV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諾瓦克病毒最早是從1968年在美國諾瓦克市暴發的一次急性腹瀉的患者糞便中分離的病原。此後,世界各地陸續自胃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多種形態與之相似但抗原性略異的病毒樣顆粒,均以發現地點命名,如:Hawaii Virus(HV)、Snow Mountain Virus(SMV)、Mexico Virus(MxV)Southampton Virus(SOV)等,先是稱為小圓結構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al Virus,SRSV),後稱為諾瓦克樣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直至2002年8月第八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准名稱為諾如病毒(Norovirus,NV)。諾如病毒與在日本發現的札幌樣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正式名稱為札如病毒(Sapovirus,SV),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寒冷季節呈現高發。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暴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都有類似結果。在中國5歲以下腹瀉兒童中,諾如病毒檢出率為15%左右,血清抗體水平調查表明中國人群中諾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1995 年,中國報道了首例諾如病毒感染,之後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漢、廣州 浙江嘉興 等地區先後發生多起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 中文名:諾如病毒 外文名:Norovirus 概述:一組杯狀病毒屬病毒 實驗診斷:標本採集 實驗室檢查 爆發案例:中國 德國 日本 病毒特點:諾如病毒屬的原型代表株 界:微生物界 門:病毒門 分享
㈧ 什麼是愛滋病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病死率極高,目前還沒有可治癒的葯物和方法,但可預防。
愛滋病病毒又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是引起愛滋病的病原體。當其侵入人體後,可選擇性的攻擊免疫細胞、神經細胞,發生細胞免疫缺陷,導致感染者出現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感染,甚至可發生癌症,最終死亡。
感染愛滋病後很難及早發覺,只有當繼發了多種致命的感染時,才能被識別出來。實驗室檢查通過測試患者體內的愛滋病病毒抗體,進行確診。人體感染病毒後,體內的白血球會造出抗體來抵抗病毒,若測試結果證實體內有愛滋病病毒抗體,即表示此人已被感染。
㈨ 艾滋自我檢測hv1/2 hv2 hv1是什麼意思
HIV-1和HIV-2是HIV病毒的兩個亞型。
病毒像任何生物一樣,是一大類,也有亞型,比如說人類也有黑人、白人,種族上分就更多了,從HIV病毒的角度講,是分成一型和二型,在遺傳上,絕大部分是相似的,但是還有一些區別,現在HIV2型有可能比較局限,局限於西部非洲的一些地區,而世界上絕大部分流行的HIV病毒株是HIV1型,在中國,絕大多數的感染是HIV1型的感染。
它們對人的致病有很大的差別,1型就是感染HIV病毒以後,成為感染者幾年之後發展為艾滋病。2型的話,往往發病比1型緩慢,所以2型感染基本是緩慢進展的一種狀態,可以長時間不發展到艾滋病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很多科學家在研究2型,比較1型、2型感染之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2型感染以後疾病進展的比較慢,通過這個的研究,希望找到HIV感染的病理、生理的機理,為設計疫苗做一些基礎准備。如果HIV2型致病機理明白了,對HIV疫苗的研究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