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倪瓚小楷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推汽車的人圖片素材 2024-11-09 03:10:02
地核長什麼樣子圖片 2024-11-09 03:10:00

倪瓚小楷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29 05:31:30

A. 元趙孟頫楷書汲黯傳的作品賞析

綜觀其書落筆迅捷,從容不迫,一氣呵成,而無一筆失度;其字體寬和雍容,風骨秀逸,平和簡靜,有輕裘帶之風:大用筆上,提按使轉,方圓兼施,還十分講究筆畫間的粗細和累重變化,極富有節奏感;在結體上,法度嚴謹,挺秀潤健,十分講究字的揖讓,國求顧盼有情,故能開闊而不平析,寓麗於蒼勁之中。
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引自《書林藻鑒》 ),用筆不下於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B. 元代有哪些知名的書法家和作品他們在書法上有何貢獻

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 」,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其代表作品有
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
汲黯傳
趙孟頫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 「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 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引自《書林藻鑒》),用筆不下於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洛神賦
趙孟頫作。行書。紙本。是趙氏四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運筆和間架出自王 羲之,書風清新妙麗,兼得《蘭亭》、《聖教》兩序的法度。元人倪瓚稱此 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原作現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福神觀記
趙孟頫作。楷書。紙本,烏絲方格。全稱《杭州福神觀記》。是趙孟頫在元延祐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 暢圓潤,與《膽巴碑》,《仇公墓碑銘》相類。是趙書的代表作之一。
蘭亭帖十三跋
趙孟頫作。行書。紙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趙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時至吳興南潯鎮, 獨孤和尚送給他一卷五字已損本的《定武蘭亭》拓本,喜之不盡,途次舟中 不斷展閱此卷,多有書學心得體會,皆跋記於卷尾,計十三段,並自臨《蘭 亭》一過。這就是所謂的《蘭亭十三跋》。後此件遭火毀,但有燒殘本傳世, 已流入日本。
趙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筆法臨《蘭亭》,臨得形神畢肖,生動自然,如見《定 武》本的原跡,堪稱趙書中的精品。
康里巎巎(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巎巎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草書尺牘:
康里巎巎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 卻筆筆 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 字里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 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鮮於樞(1254-1322)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 「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贊》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
其代表作品有
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唐詩草書卷
鮮於樞作。草書。筆法縱肆,欹態橫發。他自己說過,寫草書要把筆離紙三 寸,取其指實掌平虛腕法圓轉,寫出的字則飄逸飛縱,體態自能絕出,觀其 草書,確有懸腕回鋒之妙。
臨神仙起居帖
鮮於樞作。草書。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一方面我們可 以對照原帖去發現鮮於樞在臨帖時如何達到形神兼備的;另一方面,我們也 能體會到只有博臨眾帖才有可能獨立門戶的道理。
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元史》本傳記載他三歲而孤,母親楊氏撫養教育他,「及長,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卒後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以端嚴剛勁著稱。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自書詩翰
耶律楚材作,行楷書。筆力遒勁,氣宇軒昂,不拘於一點一畫的繁縟,呈現漠北潑辣雄勁之氣。

C. 倪瓚山水畫有和藝術特點

藝術特點是:早年畫風清潤,晚年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

1、繪畫成就: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採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

2、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

3、他的畫由於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

4、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於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3)倪瓚小楷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1、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年,散盡家財,浪跡太湖。存世作品有《漁庄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清閟閣集》。

2、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

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的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十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

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3、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

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仍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D. 跪求四川美術聯招歷年考試題目

第五章 隋唐五代書法

1、 隋代書法具有怎樣的時代特徵?
答 隋朝的統一,為南北書風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南北書風的融合主要表現為由北向南為指歸的特徵。從總體上看,隋朝書家南方者較多的保留了王門風標,北方的,則以南方風韻入書。充分表現出以文人書家為主流的發展方向。其中體現最為明顯的是楷書,由質趨文,以石刻最為豐富,有碑、墓誌、造像記、造塔記等。
2、 隋唐五代書法具有什麼特徵?
答隋朝的統一,為南北書風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隋唐帝王對書法的重視與喜愛促進了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
唐代初期的書法風貌是在經崇尚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風的基礎上形成的。
盛中唐時,由於政治、經濟等諸方面的因素,使書法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唐代佛教對書法的影響非常突出,以書法為佛事的現象十分普遍。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古代書論史上堪稱高峰期,在六朝書論的基礎上,有了新拓展和深入。其中技法論與創作論尢為顯著。

3、 試述唐太宗在書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唐太宗深知 以文治天下的道理,制定了適合書法發展的各項政策,設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學書是其學習內容之一,設書學博士執教,實行以書取仕的重要舉措,科舉中書法獨佔一科,選官員也無例外,均以身言書判來確定。唐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並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確立了王羲之在初唐時獨尊天下的地位,並、決定了初唐書法的發展方向。致使書家名手應運而生,書法事業蒸蒸日上。
4、 簡要論述唐代書法發展的時代背景,並結合初唐四家的代表作闡述其審美取向。
唐代書法的發展是以文人書法為主流發展方向,盛中唐時,顏真卿的書法成為南北書風交融的集大成者,他和晚唐的柳公權使楷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帝王對於書法的重視和喜愛,促進了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唐代初期的書法風貌是在崇尚王羲之書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盛中唐時,由於政治、經濟諸方面的因素,使書法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以漫寫意書風作為代表。唐代佛教對書法的影響頗為突出,以書法為佛事的現象十分普遍,唐代的書法理論在古代書論史上堪稱高峰期,在六朝書論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入。其中技術與創作理論尤其突出。
歐陽旭以楷書最為著名,後世將其楷書稱為歐體,楷書用筆凝練而含蓄,剛勁而清俊,結體內緊外松,左斂而右放,方整而端莊,於平正中見險絕,古樸中見潤雅,是兼取南北書法精華的傑出典範,對初唐之後的楷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行書結體和章法均成縱勢,且以單字的俯仰取勢,似陡峭而不失安然,體現出古樸的風貌。
虞世南,書習智永,得二王真髓,其楷書用筆遒美圓勁,沉著穩健,結體寬綽疏朗,端莊閑雅,具有「蕭散灑脫、風神俱足」之風格。
褚遂良,楷書用筆瘦勁挺拔,結體寬博平正,大多呈方扁形,頗有隸書遺意。其行書用筆秀勁飛動,筋骨尤存。
薛稷,楷書用筆瘦硬,點畫精巧,結體以縱勢為主,疏朗開闊,有華俊綺麗之美。

5、 盛中唐時期書法發生了重要變革,以這一時期的隸、楷、行、草書家作品為例,闡述此期書法與初唐書法風格的區別,並論述其發生變化的原因。
答 由於唐太宗酷愛隸書,大力倡導,故一時風風靡宇內,碑碣幾佔一半,隸書名家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史惟則、韓擇木、蔡有鄰,此時 隸書一改被唐古雅淳樸之風,而立豐潤華麗、雄渾豪邁之盛唐氣象,影響所及的各種書體,楷書自徐浩、顏真卿出,樹寬博雄偉之風標,行書則以李邕、顏真卿為代表,創立了一種氣勢雄渾、率真爛漫的書法典型。草書有賀知章、張旭、懷素三傑行世,尤其是張旭,成為狂草的開山始祖。篆書則首推李陽冰,有倉頡後身之美譽。他們的共同努力,使盛中唐成為唐代書法史最為恢宏的時代。

6、 為什麼說唐草三傑是唐、中唐浪漫書風的代表?
答 賀知章、張旭、懷素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傑出的書家,由於他們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書為代表的浪漫書風走向了極致,並鑄就了草書史上的高峰。
賀知章的草書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而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
張旭的草書用筆如千鈞之力騰空而下,連綿處彷彿黃河之水奔騰不息,筆畫的粗細、輕重,章法的奇倚迭宕,墨色的濃淡枯濕,無處不展示了狂草強烈的震撼力。
懷素的草書多用中鋒運筆,輾轉反側,連綿不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字疏密相倚,開合有致,正欹錯落,字的大小往往失去常規,出人意料,營造一種曲線行動,波幅不定的獨特的章法,用墨濃中有淡,枯中有潤,變化中孕含著自然的韻律,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這種發展,使草書的技法與書家的浪漫情懷結合的更加完美,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7、 試述顏真卿楷書的特質,列舉顏真卿行書代表作及風格特徵,並闡述顏真卿在唐代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答 顏真卿的楷書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東方朔畫贊》與《多寶塔碑》是其四十多歲時所作,為早期作品,兩碑用筆清俊遒美,結體方正勻穩,端莊謹密,而《東方朔畫贊》用筆圓勁清雄,肥度適中,結體展促方正,四面撐滿,字里行間無處不煥發出神明的光茫和中年奮發向上的勃勃的生機。《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六十多歲時所作,用筆質朴渾厚,蒼勁端穩 ,起筆處少有華飾,結體內疏外密,重心下移,體勢寬綽,與前代內斂外放上緊下松的結字法迥異。《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屬顏真卿晚年作品,筆畫橫細豎粗,圓勁而剛毅,朴中有華,拙中寓巧,結體仍寓中宮疏朗,外部收斂的特徵,框形結構字既有環抱之勢,又有左直吉抱之勢,通篇雍容華茲。
顏真卿在唐代的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以顏體為代表的中唐楷書一系,廟堂氣最重,而離自然的氣息則遠。

二、填空題:
1、禪林筆聖是指[智永]和[智果]。
2、[唐太宗李世民]開行草書銘文刻於碑的先例。
3、唐太宗存書論四則[筆法訣]、[論書]、[指意]、[王羲之傳贊]。
4、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歐陽旭楷書作品代表作有《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墨跡有《張翰帖》《卜商帖》《夢奠帖》。
6、歐陽通代表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志》。
7、虞世南的楷書代表作品《孔子廟堂碑》用筆遒美圓勁,沉著穩健,結體寬綽疏朗,端莊嫻雅,具有蕭散灑落風神俱足之風格。行書代表作品有《汝南公主墓誌銘》結體疏密相間,開合有致,章法一氣貫通。書論有《筆髓論》《書旨述》《勸學篇》。
8、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行書代表《枯樹賦》用筆秀勁飛動,筋骨尤存。
9、薛稷的楷書代表作《信行禪師碑》用筆瘦硬,點畫精巧,結體取縱勢為主,疏朗開闊,有華俊綺麗之美,對晚唐柳公權宋代趙佶頗有影響。
10孫過庭在《書譜》中明確地指出學書的三個階段: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他論及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關系時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在創作上有五合五乖之說。
11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五合」、「五乖」,五合即神怡務閑,感惠恂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偶然欲書。五乖即心遽體留,意違勢屈,風燥日炎,紙墨不稱,情怠手闌。
12盛中唐時期,歷史上最著名的隸書書家有[史唯則]、[韓擇木]、蔡有鄰。
13盛中唐時期,草書三傑是[賀知章]、[張旭]、[懷素]。狂草的開山鼻祖是[張旭]。篆書有「倉頡後身」之美譽的是李陽冰。
14唐玄宗的隸書作品代表作是《紀太山銘》《石台孝經》,行書、代表作《賜益州刺史張敬忠敕書》《脊翎頌》,用筆豐厚華潤,結體端雅祥和。
15史惟則的隸書有[雁足印沙,深淵躍魚]之美,代表作《大智禪師碑》《管元惠碑》。篆書代表作《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額》《管元惠碑額》。
16韓擇木隸書代表作《葉慧明碑》《告華岳文》《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疏秀雅逸,頗有漢隸遺韻。
17蔡有鄰,隸書代表作《尉遲迥廟碑》。
18李陽冰的篆書《法慎律師碑》與李華文、張從申行書、顏真卿楷書並稱「四絕」,《怡亭》篆序與裴虯文、李莒隸書銘、並稱「三絕」。
19賀知章的草書代表作傳世可見的有《孝經》。
20張旭的草書代表作《古詩四帖》《肚痛帖》。
21懷素的草書代表作《自敘帖》《苦筍帖》《論書帖》《食魚帖》
22李邕行書代表作《李思訓碑》、《李秀碑》,筆法雄健豪爽,流暢灑脫中不失閑雅蘊籍之風度,字勢生動自然,欹側宕盪不失端莊朴實之靜麗。其行書墨跡有《晴熱帖》《久別帖》。
23顏真卿的行書代表作是「魯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爭座位稿》。三帖《劉中使帖》《湖州帖》《忠義堂帖》。
24徐浩與顏真卿並稱,其隸書代表作有《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張庭圭志》,楷書代表作《不空和尚碑》,用筆圓勁蒼老,平實開張,雍容寬博,為其成熟書風的代表作。
25柳公權存世作品有《金剛般若經》《回元觀鍾樓銘》《玄秘塔碑》《神策君碑》。《金剛般若經》是柳公權中年時所作,其筆畫粗細均稱,方圓兼施,剛勁遒媚,結體寬綽疏朗,開合有致。《玄秘塔碑》是柳公權63歲時所作,最為著名,用筆上橫細豎粗的特徵更加強化,華飾現象也較為突出,因而顯得瘦硬挺拔,骨氣通神,完全呈現出柳體的成熟風范。
26盛中唐時期其他的行書名家有柳宗元、杜牧、高閑、鞏光、亞棲。
27楊凝式《韭花帖》是一封答謝朋友贈送韭花作食品的信札,用筆干練精巧,挺拔秀媚,結字善移部位,字勢奇絕神穩,內斂外放,行距疏朗,字距時大時小,有的字距甚至大於行距,墨色濃而清雅,完全是一幅文人雅士漫步庭園、蕭散閑適的姿態。

《中國書法史》(習題與答案)6

第六章 宋遼金書法

1、 宋代書法史在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答:1經過五代之後,宋初略有重振衰風之勢;2宋代優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識,儒佛道思想的結合,使宋代的書法尚意為主流;3宋代是書史上的帖學形成期;4南宋和金代的書法大多受蘇黃米的影響;5宋代的書法理論在唐代的基礎上確有建樹和特色。題跋式的書法理論,使詩書畫三者融為一體,對後世的文人書畫有著深遠的影響。

2、 試述宋代刻帖產生的過程以及在書法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答 北宋初,宋太宗詔王著刻成《淳化閣帖》,之後效仿者甚眾。然而由於王著疏於考訂,所編《淳化閣帖》多有舛誤,致使批評之聲此起彼伏,於是徽宗時又刻成精於閣帖的《大觀帖》。宋室南渡後,宋高宗命刻《紹興米帖》專刻米芾墨跡,宋孝宗再出內府所貯《閣帖》重刻禁中,稱《淳熙閣帖》,後以南方新收集的晉唐名家法書,刻成《淳熙秘閣續帖》。刻帖的熱潮,也促成了鑒定真偽善劣刻本學問的出現。宋代刻帖之盛給書法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後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數書家外,大部分書家都是通過刻帖來學習書法的。
3、 試分析歐陽修的書學思想,及他對宋四家的影響。
答 歐陽修以振興書學為已任,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掇拾異同,編成《集古錄》,為部著作開我國金石學先河,是學術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呼呈全社會都能用書法用功,振興書學。身體力行,單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十年不倦,以使自己的書法實踐和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正是因為他編寫《集古錄》,得以拓寬眼界,逐步獲得真理所致。他闡述書學當通過個別,尋求共性,一旦把握共性,則可達到一通百通。即遺貌取神,又說學書不必倦於筆硯,多閱古墨跡,求其用意,所得宜多,指出書學不能死學,而要活用,此乃得意忘形也。他還進一步認為: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謂之奴書。這些見解不僅改變了自己,還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在習書上如何取法,如何繼承和創新,他還有極其精僻的論斷,羲獻筆法相去甚遠,學書沒有定法。這些重要的論斷,是尚意書風的理論先導,為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尚意書家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4、 蔡襄的書法追求在宋四家中有什麼先導作用?
答 蔡襄的書法有兩類,一是較工整者,用筆遵遒潤勁實,結體沉穩端雅,頗有雍容華滋淳淡婉美的韻味。二是較灑脫者,用筆簡練清巧,結體閑雅溫靜,靈動自在,於灑脫雅逸中見優游飄然的情境。他能夠突破宋初趨時貴書風氣的籠罩,經過畢生的努力將已意與古人融為一體,走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而成為一代大家。他的這種探索精神,勢必為尚意書家的登台鋪平了道路。
5、 蘇軾崇尚已意的思想實質是什麼?
答 蘇軾在書法上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努力掙脫唐人重法觀念的束縛,注重自我精神的體現和情感的渲瀉,追求一種高度自由的創作心態,開創了宋代尚意的新書風。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其實質是在於說明書家所抒發的「已意」是在「無法」的狀態下「信手」而成。他的「無法」和「信手」,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法度應為我所用,而不可以禁鎖天性,即「書初無意於佳乃佳;二是在「有法」的基礎上的一種自由,這種自由是通過積學來完成的,他十分強調以執著的精神求追求「法」的自由。因此,辯證地處理好「法」與「意」之間的關系,找准振衰繼絕的途徑,才是真正自出新意,獲得成功的關鍵。蘇軾的書法始終透露出他那獨特的審美思想,即淡和靜。淡就是平淡自然,神妙天成,靜是欲令詩妙語,無令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其書法其實不是平淡,是絢爛之極,其實不是靜謐,動盪之極也。
6、 試述黃庭堅與蘇軾書法審美思想和風格的區別。
答 黃庭堅的書法用筆生澀老辣,多有戰掣之筆,結字呈放射狀,中宮緊收,外部舒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風。這種書風的形成是他對早期書法不斷地作出深刻的反省,另一方面,是他善於尋找突破老師的不二法門。
在審美上避開蘇軾的淡和靜,而走出一條重韻去俗的道路。他說,書畫以韻為主,士生於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以醫也。其次是借古,他們同游於晉唐之間,但蘇軾挑雋逸清雄一路,而黃庭堅則選擇雄強寬博一路,用筆上,蘇軾以卧筆著腕來取妍,黃庭堅則以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得篆籀氣,第四是結體,蘇軾如石壓蛤蟆,黃則似樹梢桂蛇,總之,他在藝術上努力與老師拉開距離,自成一家。師生二人雖在諸方面的選擇不同,但是在書法中表現已意的最終目的卻是一致的,實可謂殊途同歸。
7、 試述米芾行書風格的形成過程及其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影響。
答 米芾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應該說與他轉益多師和勤奮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近學周越、蘇子美、遠追晉唐,銳意模仿二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師宜官、羅讓、沈傳師等。取諸之長,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為祖,稱為集古字。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大量收集古人法帖、墨跡來拓展自己的眼界,他的努力使他成為一代大家。其行書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詩帖》《珊瑚帖》《多景樓詩冊》,用筆爽勁利落,隨意而適,尤其是在中鋒的轉化中極見精妙,真可謂八面鋒,結字靈活多變,變態飛動,欹側但不失穩鍵,俯仰間又有照應,章法則用字與字之間的挪讓和或大或字距來打破單調的直線行款,故行氣生動流暢,用墨濃淡相宜,那時常出現的飛白,使得米字更是顯得蒼勁有力,趣味盎然。
米氏書風在宋代影響極大,宋朝第一,畢竟出東坡之上。且家有傳人。
8、 試述宋四家的書法風格特徵。
答 馬宗霍《書林藻鑒》中說,(宋四家)蔡勝在度,蘇勝在趣,黃勝在韻,米勝在姿。
蔡襄書法,崇尚古法,追求新意,形成兩種風格,一是工整〈澄心堂紙〉,二是灑脫〈扈從帖〉。用筆簡練精巧,結體閑雅溫靜,靈動自在,於灑脫雅逸中可見優游飄然的情境。
蘇軾的書法平淡自然,神妙天成。覺來落紙不精意,神妙獨到秋毫顛,其《黃州寒食詩》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點畫堅實肯定,沉著凝重,筆勢偃倒但不拖沓,澀而能達,滯中有暢。字形多呈橫勢,章法上字距或大或小。
黃庭堅書法重韻去俗,草書上竭力反對弄筆左右纏繞的造作之態,追求自然,追求從自然之理中獲得的用筆之意。圓勁的用筆充滿著篆籀氣,方折的曲線蘊含著奇崛的風采,舒張的筆畫造成雄放健朗兀傲豪縱的筆勢,結字則隨意而成,奇形異態,恍惚不可惴測,章法上通過字形本身的左顧右盼,上俯下仰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雄渾氣勢。
米芾的書法用筆爽勁利落,隨意而適,中鋒的轉化極見精妙,八面出鋒,結字靈活多變,恣態飛動,章法上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或大或小,行氣生動流暢,用墨濃淡相宜。

《中國書法史》(習題與答案)7

第七章 元代書法

1、 元代 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其書法發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徵?
答 元代書法由於其社會的特殊性,特別是趙孟俯的出現,使書法在元代發展成一種全面回歸的潮流,呈現出一種典雅秀逸的風格態勢,形成書法史上的一次轉折。
元代的書法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復興晉唐書風與全面復古是元代書壇的總體特徵。由於趙孟俯的提倡復古,這一時期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都呈現出一咱繁榮景象。
二、奎章閣的設立為元代書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代表書家有趙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術魯腫,康里&&等。
三、少數民族書家的大量涌現是元代書壇的獨特現象。
四、隱士書家群成為元代書法重要一脈。
五、書法與文人畫緊密結合在元代成為一種風尚。
2、 試述趙孟俯的書法特徵及其成就。
答 趙孟俯的大楷書吸取李邕書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風韻,又存遒健骨氣,在晉人的韻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嚴寺記》《三清殿碑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膽巴碑稿》《仇鍔墓誌銘稿》。其小楷極具特色,用筆極為嫻熟,結體妍麗飄逸,用筆遒勁,深得晉人神髓。其行草書被世上稱作成就最大者,對後世的影響也是以行草書的影響最大。傳世作品有《蘭亭十三跋》《歸去來辭卷》《赤壁賦》《雪晴雲散帖》,既嚴守古法,又縱橫飄逸。
3、 趙孟俯的復古思想對元代書法發展有何重要的意義?為什麼說趙孟俯所領導的古典主義書法潮流在中國書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答 趙孟俯高舉復興古法的旗幟,使得元代書法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蕭條之後重新復甦,並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趙孟俯的書法觀是以向晉人之書的出色回歸為指向的,他反對學書從顏真卿入手,指出直溯東晉二王,並在實踐中全面復古,他的貢獻不僅在書法創作上,還在於他的書學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見解,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成為元代以後書論中的著名論斷,提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他的復古也正是從筆法入手,他強調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他提出筆法第一、結字第二的觀點,這是書法作為傳統藝術得以傳承的重要條件,不僅在元代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天仍是指導書法實踐的名言。趙孟俯在書法啦上的貢獻是傑出的,在元代影響了一大批人,形成了風格鮮明的趙派書家群,使得元代書壇在趙氏書風之下,他的書法還影響到明代,其書風影響到三個世紀之久。
4、 試述康里夔夔對元代後期書法發展的影響。
答 康里夔夔的書法受趙孟俯的復古思想的影響,楷書由虞世南上溯到二王,一派初唐楷書的風范,其行草書成就非常高,書宗二王,旁及孫過庭、懷素,用筆一拓而下,絕少修飾,其草書的最大特點就是今草與章草雜糅。他不僅借鑒趙法來繼承皇象,使古雅的書卷氣中平添了豪邁爽利之氣,保持了北方特有的剛毅的氣質,展示了自己鮮明的特徵。他的書法在趙氏書風籠罩下別有一番異趣,使元代後期的書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在杭州等地活動,書法影響了當地書家,饒介、危素都是他的弟子,其書風通過這兩位弟子影響到明代初期的三宋,甚至中期的文徵明,並且為明代草書的復興注入了一針催化劑,其意義不可低估。
5、 為什麼說元代是秦漢之後篆隸書法式微以來重新復甦的第一個高潮?
答 在元代書法全面回歸的潮流中,篆隸書的復興成為元代書法的重要現象,元代的篆隸書家達百人以上,足見當時的興盛程度,元代的篆隸書不同於秦漢的篆隸,有它獨特的審美內涵,其主要特徵是能夠將篆隸書創作納入到文人書法創作的軌道上來,而非僅顯於碑石版,從而使元代成為自秦漢之後篆隸書法式微以來重新復甦的第一個高潮,並開啟了明清文人篆隸書的源頭。元代篆隸書風在全在回歸的大潮掀起,與六體皆擅的趙孟俯身體力行有關,也與吾衍及其他篆隸書家的努力分不開的。
6、 元代後期的隱士書家群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代表書家?並闡述他們的風格特徵。
答 元代為異族統治時期,漢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有辱於夷狄之變,感到極不得志,對國家失去信心,於是他們歸隱山林,以求解脫,在藝術上,他們崇尚老莊思想,不受塵俗影響。元代初、中期,書壇受趙孟俯書風的影響,隱士一派書風被淹沒,元初以來,作為南宋舊都的杭州,號直延續江南文化重鎮的地位,太湖地區的文化也逐漸繁榮起來,杭州文化圈與蘇松地區的交流日益密切。元代後期,很多文人因避戰亂,紛紛入吳,這些人的書風不受趙氏的影響,表現出一種超出物外、矯矯不群的精神氣質,書法風格或怪異奇偉,或簡淡靜逸,成為元代書法不可忽視的一脈。
代表書家有吳鎮、楊維楨、陸居仁、倪瓚四家最為典型。
吳鎮草書受晚唐書家高閑的影響,所作草書頗有懷素之風,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楊維楨書法奇詭不凡,行草書中見章草筆意,剛健爽勁,同時以游離於漢晉書風之外。點畫狼籍有亂世風,號稱亂頭粗服。其書法是對元代書壇崇尚晉唐書風的一次抗爭與反判。
陸居仁,書法表現出一種散淡情懷,多得二王筆及懷素筆意,有沖和之風,中鋒行筆時同渴筆,燥潤相生,可見其心態的輕松與用筆的率意。
倪瓚的書法多見於題跋,以小楷見長,字形偏扁,以隸法入楷,深得魏晉人筆意。是元代隱士書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

E. 元代書法家倪瓚有哪些代表作

倪瓚(1306~1374),初名王廷,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凈名居士、幻霞生,自署倪迂、懶瓚等,江蘇無錫人。家豪富,築「雲林堂」、「清秘閣」藏法書名畫及鍾鼎古器。至正初年(1341)忽散盡家財於親友,浪跡五湖三泖間。

倪雲林平生好學,多才多藝。詩文音律、琴棋書畫俱精;善山水竹石,創折帶皴」法,對明清文人畫影響極大,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

倪雲林書法為其畫名所掩。其傳世的書作,主要是小楷和楷中帶行的小字,常見於題畫、詩稿和跋文之中,如《詩五則》、《靜寄軒詩文軸》、《月初發舟帖》、《趙孟帄行書洛神賦卷題跋》等。這些作品結體平扁,力避圓熟,用筆古拙且多波磔,有很深的分隸意味,雖求冷逸古淡,卻又靈秀虛和。而他比較少見的大字行書如《淡室詩軸》,雖風格一如小字,但用筆更加強調提按,較之小字更顯爽峻蒼潤。後世對倪瓚的書法評價甚高,徐渭《徐文長遺稿》雲:「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笪重光亦雲:「雲林書法得筆於分隸,而所書《內景黃庭經卷》宛然楊、許遺意,可想見六朝風度,非宋元諸公所能彷彿,元鎮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煙火而登仙者矣。」

F. 倪瓚的成就有哪些

倪瓚工書法,擅楷書,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徐渭雲:「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瓚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後人多稱其為「倪高士」。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後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瓚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G. 漁庄秋霽圖是誰的作品

《漁庄秋霽圖》是倪瓚五十五歲時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山水,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不著一筆,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整幅畫不見飛鳥,不見帆影,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太湖一帶的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丫用雀爪之筆型點劃,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入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他們主要繼承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畫傳統,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又各具特色。黃公望發展了趙孟頫的水墨畫法,並上追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作品有淺絳和水墨兩種面貌。他的淺絳山水,煙雲流潤、筆墨秀逸、氣勢雄渾;水墨山水,蕭散蒼秀、筆墨灑脫、境界高曠,其韻致高於趙孟頫。王蒙是趙孟頫外孫,除受趙孟頫影響外,也曾得黃公望指點,又直窺董源、巨然畫法。他的山水畫以水墨為主,間或設色,善於用枯筆,創牛毛皴、解索皴法。其作品布局飽滿、結構茂密,山巒多至遠近10層,樹木不下幾十種,筆法蒼渾,有蓊鬱秀逸、渾厚華滋之致。吳鎮的山水樹石以董源、巨然為歸,間及荊浩、關仝,多用濕筆,筆法雄勁,墨氣渾潤。題材以《漁父圖》為多,主要描寫江南湖山景色,表現畫家避世幽居、浪跡江湖、寄興山水的隱士生活。作品往往題以秀勁瀟灑的草書詩詞,使詩書畫相得益彰。倪瓚山水畫初師董源,後參以荊浩、關仝筆法,寫山石樹木又兼師李成創折帶皴。其作品大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湖山景色,多用水墨枯筆乾擦,偶爾設色。早中年渾厚之中間出以蕭散秀逸,晚年蒼勁之中又出以蘊藉高曠,作品有一種蕭瑟荒寒之感。元四家以他們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

元代還有一批山水畫家,各有師承,自具特色,在畫史上也享譽頗高。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宗李成、郭熙畫法的畫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受黃公望和王蒙影響,兼師董源、巨然的有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趙原等人。學習南宋院體山水畫法,保留馬遠、夏圭遺風者有孫君澤、丁野夫等人。此外,王振鵬、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樓閣,用筆工整細密,折算精確,為元代界畫名家。

H. 元代倪瓚《漁庄秋霽圖》賞析(或評論)

《漁庄秋霽圖》這一幅圖所描繪的是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處畫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樹隔水兩道山丘和近處的土坡差不多。畫中並沒有漁庄大概是根據雲林跋中「戲寫於王雲浦漁庄」來定的名。 《漁庄秋霽圖》是最能代表倪瓚簡潔、空靈的山水風格的一件作品是倪瓚50歲時寄居在朋友王雲浦的漁莊上所畫的。這件作品的構圖簡括至極全畫只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一個小小的土坡上面高高矮矮生著幾棵小樹中景為一片湖光未著一筆遠處是荒荒涼涼的幾片淺丘。畫中的景物不分遠近一律用干筆淡墨輕輕鬆鬆地畫出形成了一種明凈、疏朗的畫面效果。倪瓚稱得上是一位經營畫面空間的天才他最善於以虛空暗示無限的現實。 在《漁庄秋霽圖》中倪瓚將簡筆淡墨運用得出神入化他運用它創造出的空寂、荒寒的境界在畫史上再無來者。倪瓚筆下的樹木往往並非佳木石也非奇石遠處的山坡更是平淡無奇然而在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之中竟有幾分縹縹緲緲的仙氣後來的畫家仰慕倪瓚也爭相操練倪家的簡筆淡墨無奈筆墨好學仙氣難得後世的畫家學習倪瓚成功者寥寥無幾。那些簡簡單單的構圖和看似漫不經心的簡筆淡墨只讓後人留下「倪迂難學」的感嘆。 倪瓚在十八年後重見此畫時感懷往昔不題詩款。全詩如下「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土閑披對石床。」以這樣的一首小楷長題連接上下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漁庄秋霽圖》近處坡石上植數株枯木中景不著一筆空闊平淡是為湖水遠處山坡如帶境界蕭疏空曠中含有孤傲之氣被視為元畫逸品的代表。 倪瓚筆下的山野雜樹雖看似簡淡但靜靜彌漫出的高貴脫俗之氣後人無法啟及這裡面承載了太多學養、悟性、才情„„以及卓爾不群的高貴

I. 古畫(國畫名畫)素材到哪裡找有比較好的圖

古代國畫名畫素材

這個國畫名畫素材合集包括各朝代名家古畫名著約6.8T大小,大概兩萬多張,單張名畫最高可達6G每張,而且是超高清掃描TIF格式,主要是復制藏品居世界各大博物館之冠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世所罕見的大幀唐宋元書畫,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歷史文物及當代畫家傑出的藝術作品,這都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財富。字畫在我們這個國家,代表著一種崇高的民族文化,有著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這個6.8T的國畫名畫合集如果你想獲得,注意圖中這幅名畫的邊角有個印章、、、、、然後我不說你應該知道怎麼辦了吧

古代名畫國畫素材合集目錄:

(玄)五代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卷絹本40.3x70.5.tif
│ (玄)元 任仁發 出圉圖絹本34.2x201.9.tif
│ (玄)元 張果 見明皇圖卷 絹本41.5x210.7.tif
│ (玄)元 趙孟頫 幽篂戴勝圖(全卷)紙本174x36.2.tif
│ (玄)唐 張萱 搗練 絹本 37X145.3.tif
│ (玄)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絹51.8x148.tif
│ (玄)唐 鄭虔 峻嶺溪橋圖絹本24.8x26.3x2.tif
│ (玄)宋蛛網攫猿圖頁絹本.tif
│ (玄)宋 何荃 草堂客話圖.tif
│ (玄)宋 佚名 白頭叢竹圖頁.tif
│ (玄)宋 李唐 牧牛圖頁.tif
│ (玄)宋 李嵩 明皇斗雞圖.tif
│ (玄)宋 李嵩 花籃圖故宮博物院.tif
│ (玄)宋 李嵩 骷髏幻戲圖.tif
│ (玄)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tif
│ (玄)宋 林椿 葡萄草蟲圖頁.tif
│ (玄)宋 陳居中 四羊圖.tif
│ (玄)宋 陳居中 柳塘牧馬圖.tif
│ (玄)宋 陳清波 湖山春曉圖.tif
│ (玄)宋 高宗題 秋江瞑泊圖頁.tif

(玄)明 唐寅 草蒲團屋圖紙本83.2x55.5.tif
(玄)余稚花鳥.tif
(玄)北宋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絹本46.2x429.8.tif
(玄)北宋 燕肅 關山積雪圖絹本30x40.tif
(玄)南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絹本57x60.tif
(玄)南宋 張訓禮 春山漁艇圖絹本29x29.8.tif
(玄)呂紀 桂菊山禽圖絹本 55.7X100.tif
(玄)宋趙士雷 湘鄉小景圖 絹本43.2x233.5.tif
(玄)宋 佚名 春遊晚歸圖 絹本53X102.tif
(玄)宋 佚名 枯樹鸚鵡圖絹本25x26.5.tif
(玄)宋 佚名 赤壁圖絹本24x23.2.tif
(玄)宋 佚名 青山白雲圖絹本22.9x23.9二玄社.tif
(玄)宋 佚名(傳毛益) 榴枝黃鳥圖 絹本24.6x25.4.tif
(玄)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絹本22.3 x 22台北.tif
(玄)宋 李嵩 水殿招涼圖絹本24.5 x 25.4.tif
(玄)宋 李嵩 花籃圖故宮絹本26.1 x 26.3.tif
(玄)宋 梁楷 柳溪卧笛圖絹本45x45二玄社.tif
(玄)宋 錢選 招涼仕女圖絹本22.4 x 21.7.tif
(玄)宋 雪峰遠眺圖.絹本37x44.tif
(玄)宋 馬世榮 碧桃倚石圖50x92.tif
(玄)宋 馬遠白薔薇絹26.2x25二玄社.tif
(玄)宋 馬麟 秉燭夜遊圖 絹本24.8 x 25.2國立故宮.tif
(玄)宋人 松陰庭院圖絹本24×25.7.tif
(玄)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絹本124.7x63.6.tif
(玄)明 朱瞻基 蓮浦松蔭圖紙本31X130.tif
(玄)明 沈周 田椿萱圖軸絹本93.6x171.4.tif
(玄)明 王寵 石湖八絕詩卷紙本30X307.tif
(玄)明 藍瑛 江皋飛雪圖絹本148x46.7.tif
(玄)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絹本189.4x48.tif
(玄)明 郭詡 琵琶行圖軸紙本154x46.6 故宮.tif
(玄)桃潭浴鴨.tif
(玄)清冷枚 梧桐雙兔圖絹本176.2x95.tif
(玄)清 袁江 阿房宮圖軸二玄社絹本194.x60.5.tif
(玄)湘鄉小景圖.tif
(玄)王翚 夏五吟梅紙本.tif
(玄)程璋 雙貓窺魚紙本66.33X120.tif
(玄)范寬 溪山行旅圖絹本206.3X103.3.tif
(玄)雍正行樂圖 絹本188.2x102.2.tif
(玄)雍正行樂圖絹本(二版)188.2x102.2.tif
(玄)馬遠 踏歌圖.絹本191.8x111.tif

(玄-遼博)臨唐太宗帖
(玄-遼博)任伯年人物圖
(玄-遼博)元 趙孟頫 歸去來並序
(玄-遼博)南宋 陸游 行書自作詩卷
(玄-遼博)曹娥辭
(玄-遼博)梅花仕女圖
(玄-遼博)楷書東坡記游
(玄-遼博)楷書勤政勵學箋
(玄-遼博)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玄-遼博)泥金書四得緒論
(玄-遼博)清 黃慎 柳塘雙鷺圖
(玄-遼博)清 龔賢 漁歌子詞卷
(玄-遼博)祝允明行書七律詩
(玄-遼博)竹菊圖
(玄-遼博)節書遠景樓記
(玄-遼博)草書千字文
(玄-遼博)草書洛神賦
(玄-遼博)草書論書帖
(玄-遼博)董其昌行書七律詩
(玄-遼博)行書仲尼夢奠帖
(玄-遼博)行書吳門避暑詩
(玄-遼博)行書歸去來辭
(玄-遼博)行書歐陽修秋聲賦
(玄-遼博)行書蔡行敕
(玄-遼博)趙之謙牡丹
(玄-遼博)鄭板橋五言詩
(玄-遼博)鄭板橋行書
(玄) 冷枚 梧桐雙兔圖
(玄) 清 惲壽平 晴川攬勝圖
(玄)五代 南唐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玄)元趙孟頫 鵲華秋色
(玄)元 佚名 草蟲圖
(玄)元 倪瓚 枯木幽篁圖軸
(玄)元 張渥 竹西草堂圖
(玄)元 方從義 溪橋幽興圖
(玄)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玄)元 趙孟頫 老子道德經
(玄)元 趙雍 先賢圖卷
(玄)元 鮮於樞 行草書王安石雜詩卷
(玄)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完美合璧卷
(玄)劉松年 羅漢圖
(玄)北宋 宋徽宗趙佶 竹禽圖
(玄)北宋 李公麟 維摩演教圖
(玄)北宋 李成 小寒林圖卷
(玄)北宋 李成 茂林遠岫圖
(玄)北宋 蘇軾 新歲展慶人來得貼
(玄)北宋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
(玄)北宋 趙令穰 陶潛賞菊圖
(玄)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卷
(玄)南宋 陳容 九龍圖卷
(玄)吳宏 燕子磯莫愁湖
(玄)唐馮承素 摹蘭亭序
(玄)唐 佚名 摹小楷黃庭經
(玄)唐 懷素 自敘帖
(玄)唐 歐陽詢 撲商帖
(玄)唐 韓滉 五牛圖
(玄)唐 顏真卿 爭座位帖
(玄)宋 佚名 十八學士圖
(玄)宋 佚名 花石草蟲圖
(玄)宋 孔子弟子像卷
(玄)宋 李公麟西嶽降靈圖
(玄)宋 米芾 研山銘
(玄)宋 米芾尺牘全冊合卷
(玄)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
(玄)宋 趙構 行書白居易自詠詩
(玄)宋 陸游 懷成都十韻詩卷
(玄)宋 馬麟 橘綠圖
(玄)宋 馬麟 荷香清夏圖
(玄)宋 黃庭堅 寒山子龐居士詩
(玄)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玄)宋四家墨跡
(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全卷原圖)
(玄)居廉 富貴白頭圖
(玄)張舜咨 雪界翁柏鷹圖
(玄)文徵明 憶惜四首次陳侍講韻
(玄)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玄)明 仇英(傳)桃花源圖卷
(玄)明 呂紀 秋鷺芙蓉圖
(玄)明 唐寅 山路松聲圖
(玄)明 唐寅 松林揚鞭圖
(玄)明 唐寅 行書 落花詩冊
(玄)明 唐寅 詩意圖
(玄)明 唐寅 騎驢歸思圖
(玄)明 商喜 過海圖
(玄)明 夏昶 淇水清風圖
(玄)明 姜立綱楷書東銘冊(合卷)
(玄)明 孫克弘 玉堂芝蘭圖
(玄)明 尤求 墨筆山水人物
(玄)明 文俶 秋花蛺蝶圖
(玄)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玄)明 文徵明 手卷
(玄)明 文徵明 攜琴訪友圖
(玄)明 文徵明 桃源問津圖
(玄)明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圖
(玄)明 文徵明 白玉蘭圖
(玄)明 文徵明 行書千字文
(玄)明 文徵明 行書悟陽子詩敘
(玄)明 汪肇 柳禽白鷳
(玄)明 沈周 春雲疊嶂
(玄)明 沈周 瓶荷圖
(玄)明 沈周 盆菊圖
(玄)明 沈周 青山紅樹圖
(玄)明 王守謙 千雁圖
(玄)明 王時敏 叢林曲調圖
(玄)明 王時敏 山樓客話圖
(玄)明 王時敏 山水冊 紙本
(玄)明 王時敏 淺絳溪山圖
(玄)明 王鑒 富春山居圖
(玄)明 祁豸佳 仿董源筆意圖
(玄)明 祝允明 蘭亭序
(玄)明 祝允明 楷書東坡游記
(玄)明 祝允明 草書杜浦秋興八首
(玄)明 繆輔 魚藻圖
(玄)明 董其昌 瀟湘白雲卷
(玄)明 董其昌 瀟湘白雲圖
(玄)明 董其昌 行書七律詩
(玄)明 藍瑛 雲壑高逸圖
(玄)明 邊景昭 三友百禽圖
(玄)明 陸治 紅杏野鳧圖
(玄)明 陸治 雪後訪梅圖軸
(玄)明 陳洪綬 人物圖
(玄)明 陳洪綬 戲嬰圖
(玄)明 陳老蓮 老遲像
(玄)晉 王珣 伯遠帖
(玄)最新版圖集19張
(玄)李嵩 貨郎圖
(玄)汪肇 柳禽白鷳
(玄)沈銓 蜂猴圖
(玄)清 傅山 草書臨閣帖
(玄)清 關槐 上塞錦林圖
(玄)清 冷枚 百子圖
(玄)清 弘一法師 金剛經
(玄)清 李士倬 皋塗精舍圖
(玄)清 沈銓 松梅雙鶴圖
(玄)清 王士禎 放鳥圖卷
(玄)清 袁江 梁園飛雪
(玄)清 袁江 阿房宮
(玄)清 袁耀 山雨欲來圖
(玄)清 郎世寧 八駿圖
(玄)清 郎世寧 弘歷觀畫圖
(玄)清 郎世寧 瑞谷圖
(玄)清 高鳳翰 西亭春艷圖
(玄)清 黃慎 捧梅圖
(玄)清 龔賢 高崗茅屋圖
(玄)秋山紅樹圖
(玄)董其昌仿古山水
(玄)藍瑛 白雲紅樹圖
(玄)袁耀 山雨欲來圖
(玄)遼博)楷書自誥身
(玄)陳錄 煙籠玉樹圖
(玄)隋 展子虔 游春圖卷
(玄)韓滉 五牛圖

│(玄)明 唐寅 草蒲團屋圖紙本83.2x55.5.tif
│(玄)余稚花鳥.tif
│(玄)北宋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絹本46.2x429.8.tif
│(玄)北宋 燕肅 關山積雪圖絹本30x40.tif
│(玄)南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絹本57x60.tif
│(玄)南宋 張訓禮 春山漁艇圖絹本29x29.8.tif
│(玄)呂紀 桂菊山禽圖絹本 55.7X100.tif
│(玄)宋趙士雷 湘鄉小景圖 絹本43.2x233.5.tif
│(玄)宋 佚名 春遊晚歸圖 絹本53X102.tif
│(玄)宋 佚名 枯樹鸚鵡圖絹本25x26.5.tif
│(玄)宋 佚名 赤壁圖絹本24x23.2.tif
│(玄)宋 佚名 青山白雲圖絹本22.9x23.9二玄社.tif
│(玄)宋 佚名(傳毛益) 榴枝黃鳥圖 絹本24.6x25.4.tif
│(玄)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絹本22.3 x 22台北.tif
│(玄)宋 李嵩 水殿招涼圖絹本24.5 x 25.4.tif
│(玄)宋 李嵩 花籃圖故宮絹本26.1 x 26.3.tif
│(玄)宋 梁楷 柳溪卧笛圖絹本45x45二玄社.tif
│(玄)宋 錢選 招涼仕女圖絹本22.4 x 21.7.tif
│(玄)宋 雪峰遠眺圖.絹本37x44.tif
│(玄)宋 馬世榮 碧桃倚石圖50x92.tif
│(玄)宋 馬遠白薔薇絹26.2x25二玄社.tif
│(玄)宋 馬麟 秉燭夜遊圖 絹本24.8 x 25.2國立故宮.tif
│(玄)宋人 松陰庭院圖絹本24×25.7.tif
│(玄)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絹本124.7x63.6.tif
│(玄)明 朱瞻基 蓮浦松蔭圖紙本31X130.tif
│(玄)明 沈周 田椿萱圖軸絹本93.6x171.4.tif
│(玄)明 王寵 石湖八絕詩卷紙本30X307.tif
│(玄)明 藍瑛 江皋飛雪圖絹本148x46.7.tif
│(玄)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絹本189.4x48.tif
│(玄)明 郭詡 琵琶行圖軸紙本154x46.6 故宮.tif
│(玄)桃潭浴鴨.tif
│(玄)清冷枚 梧桐雙兔圖絹本176.2x95.tif
│(玄)清 袁江 阿房宮圖軸二玄社絹本194.x60.5.tif
│(玄)湘鄉小景圖.tif
│(玄)王翚 夏五吟梅紙本.tif
│(玄)程璋 雙貓窺魚紙本66.33X120.tif
│(玄)范寬 溪山行旅圖絹本206.3X103.3.tif
│(玄)雍正行樂圖 絹本188.2x102.2.tif
│(玄)雍正行樂圖絹本(二版)188.2x102.2.tif
│(玄)馬遠 踏歌圖.絹本191.8x111.tif

J. 什麼樣的手寫字體能讓人眼前一亮

里爾克的詩歌創作風格多變,早期作品集中抒發個人感受,強調詩歌的音樂性和抒情性,風格纖巧華麗,語言富有節奏感,《在春天或者在夢里》這首詩通過細致、精微的觀察,從作者個人視角出發,表達了對美好的無限嚮往。這款字體用筆靈活多變,轉折處圓轉輕巧,中宮比較緊湊,字形抑揚頓挫,風格靈動,書寫感強,富有節奏感,彷彿透過字體能看到時光里的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