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朝代服飾圖片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五、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六、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cc>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5誠鈄甯九�嘧歐�旌���旒浯絛寰�饋F醯ぁ⑴�孀逡話憒┱�湓擦炱胂ネ庖攏�閬倫懦ね逞ィ�擻諑砩獻髡繳淞?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元代於延佑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七、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圖片找不到!!!
㈡ 最近的手和腿一直都在留漢,是為什麼呢呢
這個題目不能用這個那個的代替,而是考的是壓力的問題.
人的兩條腿站在冰上,整個人的壓力在兩只腳上,就容易出現裂縫.而如果手和腿都在冰上,那人的壓力就分散了,冰受的力不集中,所以就不容易出現裂縫.
㈢ 武漢有多少人口2022
沒有2022年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末,武漢常住人口1364.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54.1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84.56%,比上年末提高0.25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934.1萬人。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2萬人,出生率8.97‰;死亡人口5.4萬人,死亡率5.90‰。
在去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轉負的情形下,武漢的常住人口增量已超過全省55萬人的增量。
武漢一年猛增120萬人的原因
有分析認為,這與疫情因素有關,此前2020年疫情影響,導致很多外地人沒有及時返回武漢,2021年以來武漢經濟顯著復甦,於是人口大量返回武漢。另外,武漢也放鬆了落戶門檻,出台了各種招攬人才的政策。
早在2017年,武漢就實施了「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留下百萬大學生」。到2020年,武漢已累計新增留漢大學生139.7萬人,新增落戶大學生64.6萬人。據長江日報報道,2021年武漢新留漢大學生34.5萬人,其中在漢高校應屆畢業生留漢人數較2020年增加9.4%。
此外,武漢的超強人口吸引力,給湖北省帶來不少人口增量,數據顯示,2021年湖北省的常住人口增加54.7萬人,首次超過江蘇,增量排名升至全國第三。(2021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長-5.09萬人,機械增長59.83萬人)
㈣ 比亞迪漢再放新圖,尾燈帥過標致508!2.9秒破百不太現實
比亞迪漢再放新圖,尾燈帥過標致508!2.9秒破百不太現實
如果要比拼車輛的加速性能,那麼國產車普遍都比較落後一些,畢竟國產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起步時間比較晚,大多數國產品牌都是最近十幾年才開始逐漸崛起,所以國產大排量高性能發動機比較欠缺,這也是客觀情況限制的原因,所以要想和法拉利保時捷之類的車企相提並論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比亞迪汽車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高性能之路,那就是藉助電動機的優勢增強車輛的加速性能。
近日全新的比亞迪漢車型終於再次放出了官方新圖,這款新車已經確定並不是此前上海國際車展上亮相的超級跑車,而是一款更加親民的中大型轎車。從官方定妝照的外觀設計來看,這款比亞迪全新轎跑車型顏值確實相當高,其中dm版本將會採用類似比亞迪秦轎車的前臉設計,因為這款車帶有內燃機,所以保留了大面積的鍍鉻中網,而EV版本車型將會舍棄進氣格柵設計,徹底搞成封閉樣式。
問題來了,你覺得比亞迪漢這款車能火起來嗎?歡迎在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關注孔明有驚喜,小編在手隨便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嚴禁轉載抄襲,歡迎點贊分享。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漢朝地圖
漢武帝繼位後,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不斷向外擴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開拓。 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
北邊疆界達陰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設置酒泉郡。以後至公元前67年間陸續分置了張掖、敦煌、武威3郡,合稱河西4部,連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又稱河西5郡。
南方的擴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鬱林、蒼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較秦時更為擴展。
(5)留漢圖片大全高清擴展閱讀:
漢朝疆域:
1、國土范圍
秦末天下大亂,中原戰亂不休,致使河套為匈奴所據,南越、閩越、黔中等地相繼獨立,至漢初國土僅剩214萬平方公里 。
到漢武帝時期,大規模開邊拓土,於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武威郡、酒泉郡,後又分出張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滅南越國並進占海南島,於該地設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設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並滇國置益州郡,將西南邊境推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滅亡衛滿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漢地基本范圍。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將北疆推進至戈壁沙漠一帶。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烏壘城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東漢相對西漢國土有所收縮,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將真番郡、臨屯郡並入樂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棄嶺東地。
因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棄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對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縣於漢順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據獨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內附並被安置於河套,又於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將監護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率眾內屬 ,內遷於北部諸郡之北,又置烏桓校尉監護烏桓並兼領鮮卑。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內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擴充至緬甸北部;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徹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濱 。
後「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直至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並於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諸國,然而烏孫及蔥嶺以西諸國已脫離漢廷的控制,自此「三絕三通」而終。
東漢末年,因海內虛耗、人口銳減,曹操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並將盤踞於河東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各設漢官司馬兼領之 。
漢朝初期,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亂不斷遂而消清大部分異姓王,僅留長沙王吳芮。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於天子」。
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後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鏟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
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景帝藉此縮小各王國的轄地。
武帝時期則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
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蜀漢時期的領土范圍大致為今四川、雲貴、陝西舊漢中府及緬甸北部地區一帶,雖然昭烈帝劉備曾經大舉伐吳,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但終究未曾改變蜀漢的基本國土范圍。
2、行政區劃
州作為行政區,在西漢武帝時萌芽,到東漢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
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 。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個州為:司隸(治洛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
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㈥ 留漢的感人故事
一位位「逆行者」涌現,他們逆行出征的故事,讓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劉自明至今感動不已。
1月22日,劉自明的同事、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東部區域指揮部負責人徐力,偕妻子李翔、女兒一同回到妻子的安徽老家過年。
1月23日,天剛蒙蒙亮,李翔被電話鈴聲驚醒。她是武漢市漢陽醫院發熱門診部主任。電話里,院領導說,武漢疫情形勢嚴峻,醫院人手不足。
「我是發熱門診部負責人,這個時候一定要回去!」放下電話,李翔沒有絲毫猶豫,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徐力。這次回老家,李翔僅過了個夜。
「只要有一點希望,就要試一試。先上車再說」。當天上午,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各地經武漢的列車嚴格管控。李翔買了一張合肥至重慶經停武漢的火車票。
當天中午,她告別家人,帶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合肥火車站。在列車上,她找到列車長說明情況、反復溝通,說服列車長同意列車經過武漢時允許她下車出站。
從那天開始,李翔投入抗疫一線,忘我奮戰。徐力則在安徽照顧12歲女兒。因學校停課,徐力出差到外地工程項目時,只能把女兒帶上。直到4月28日,一家人才在武漢家中重新團聚。
「當時,她完全有理由留在原地。但是,她毅然選擇了一條更艱險的路。」從網路媒體上讀到同事一家人的抗疫故事,劉自明淚濕眼眶。他一次次轉發相關報道,鼓勵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員工向「逆行者」學習。劉自明說:
「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背後是一個個感人的人物和故事。『逆行者』召喚起一城力量,鼓舞了大家共克時艱、戰勝疫情的鬥志!」
㈦ 漢朝服飾(圖)
直接在圖片中搜索就行了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A%BA%B3%AF%B7%FE%CA%CE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㈧ 漢朝留國在當今的哪個位置
留城位於微山島西南六公里處,是微山古城中年代最遠的一個,可以上溯到唐堯時期。《路史》中載:堯的兒子「丹朱庶弟九,其封於留者為留氏」。據此記載,留之封國至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了。留國在殷末滅亡,春秋時為宋邑。《左傳 襄公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留即留邑。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在此置留縣,屬泗水郡。西漢建立,留縣改屬楚國。《漢書 張良傳》記載:「漢六年,高祖以三萬戶封良,良不敢受,自願封留足也,乃封良為留侯。」留縣即成為張良的封邑。東漢初,留縣屬彭城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留縣先屬彭城國,後屬彭城郡。
㈨ 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政策
武漢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是,培養的「人才」包括湖北本地人留在武漢的都不多,外地生源就更少了。現在要留人,以前也不是沒有搞類似的計劃,這次就要搞清楚,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留?原因找到了沒有?問題解決了沒有?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怕又是一陣風。另外,留百萬大學生,留什麼人?據說武漢在校大學生人數在百萬以上,這當然包括了高職、三本、二本,也有一本,大專以上都是大學生嘛。關鍵是能不能留下一本,尤其是武大華科地大華農華師武漢理工中南財大等重點學校的學生呢?如果不能留下很大,其效果我認為要大打打折扣。當然,現在一線城市房價太高,逃離的人可能會回武漢,這是一個機遇。但是,如果不改變武漢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政策環境,「人才」還是會靠腳投票的。和重慶、成都比一比吧。
㈩ 漢服有哪幾種最好附圖片和說明
三種。
1、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頂部和底部最典型的是深色衣服。 因為它上下連接,所以「身體很深」,稱為深衣服。 包括直下蹲,下蹲,禮服、,銬,蠍子,禮服等,這些都是長袖的。
(10)留漢圖片大全高清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