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四川石窟佛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人物卡通素描圖片 2024-11-16 19:29:23
孔雀卡通圖片大全 2024-11-16 19:28:29
pr去哪裡下載圖片 2024-11-16 19:27:11

四川石窟佛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5 09:40:19

1. 在敦煌石窟的佛教尊像中,你覺得最美的是什麼

在敦煌石窟的佛教尊像中,你覺得最美的是什麼?

一、敦煌石窟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敦煌石窟是20世紀被發現的最具有文化價值的,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的文化遺產。敦煌石窟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帶的西端石窟,內有著眾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以及塑像,在在1987年的時候,甘肅敦煌的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之中,對佛教來說,敦煌石窟是一座藝術的天堂。

2. 龍門石窟著名佛像

最著名的當然屬盧舍那大佛

奉先寺

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1米。雕有11尊佛像,主佛盧舍那高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據造像銘載,女皇武則天為建造此寺,「助脂粉錢兩萬貫」,並親率朝臣參加了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舍那大佛的臉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賓陽洞

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

萬佛洞

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3. 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石窟群,四川的千佛崖風景區為何稱為最讓人「最心疼」的景區

千佛崖石窟和對面的女皇寺「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雖然比不上國內其它四大石窟,但是在四川也是最壯觀最震撼的石窟了,更是蜀中最偉大的石窟奇跡。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4. 龍門石窟和樂山大佛哪個歷史更悠久

龍門石窟歷史更悠久。

1、龍門石窟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

盧舍那大佛,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材質為石材。她代表了龍門石窟中藝術的最高水平、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

2、樂山大佛(通高71米)

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始建於公元803年,材質為石材。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

樂山大佛流淚的真正原因:

作為一座雕刻而成的佛像,會傷心流淚,這無疑是無稽之談,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會有遊客看到佛像流淚,其實另有原因所在。

樂山大佛是一座建築物,由於常年經受風吹雨打,他遭受了很多的侵蝕,遊客們看到他臉上的淚痕,其實是風吹雨打侵蝕對他臉部造成的影響而已,再加上還有雨水以及樂山大佛本身的顏料混合而成流了下來,遠遠地望去就像是淚痕。

即使是拍成照片,從照片上看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給人們從視覺上造成了差異。關於佛像的另一個問題,他的眼睛是閉上的,這個則是因為每次照相還有遊客參觀的時間不同,前後跨度特別大,相關部門對佛像進行了修繕而已。

最初時佛像的眼睛是閉著的還是睜著的,這個還有待商榷,但是到了建國之後,國家相關部門就曾經對佛像進行了修繕,修繕過後的面容已經與之前有所不同。而且還有著各種的外部因素影響著樂山大佛的面貌。

這樣的情況之下,從遠處看起來,樂山大佛的眼睛就會有了差異,所以才會出現,有些人看到是閉著的,有些人看到是睜著的情況。這才是樂山大佛閉眼流淚事件的真正原因,傳聞不過是加入了一些人為的想像,使它變得更加神奇了而已。

5. 請問在佛教中有位菩薩,有三個頭,分別為白綠紅色,六隻手,.站在蓮花上,請問這是哪尊菩薩呢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盪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麵,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51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岩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岩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布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升撰的《觀音大士傳》。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6. 求幾張精美的靈山大佛圖片,最好是高清的!

初春的江蘇之行,唯靈山大佛還沒有好好梳理過,不過在看到那尊大佛的時候我的感覺便是:這才是不查文獻也能得到「未見」結論的,堪稱世界之最。四川的樂山大佛我去過,那是用一座山雕塑而成,實為天下奇觀。無錫的靈山大佛居然比樂山大佛還高,而且是用青銅鑄就。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像,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了。想來國人在建造寺廟和佛像上向來是不吝巨資的。據說大佛腳踩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每個花瓣上都刻有為建大佛而捐款的善男信女的名字,而要把名字刻到蓮花花瓣上,最少的出資是500萬!而後參觀的梵宮更是美輪美奐,富麗堂皇,心中甚至閃過一個念頭:這樣的殿堂,佛住在裡面大概也會腐敗的,阿彌陀佛。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為唐宋名剎祥符寺之舊址,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景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大佛通高88米,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 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庄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我排了個長隊坐電梯到了大佛的蓮花座上,去抱了佛腳, 還莫了「天下第一掌」,據說是按靈山大佛右手復制的。「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但願今年我能福星高照,阿彌陀佛!有這么一種說法:寺廟是最成功的連鎖行業,2000多年來,佛不賣產品,卻擁有了數量龐大的忠實客戶,這背後,就是被廣為認可的價值觀。佛教寺院在全球是最大旅遊地產,擁有統一視覺標識,統一的服裝,建築,管理模式,佛教文化。幾千年來,不管經濟的好壞,人們都要去燒香拜佛,求平安。不用廣告,不用交稅,都是信徒門自動上門。它的商業模式才是最偉大的。 全球最偉大的CEO不是喬布斯,而是佛祖「釋迦牟尼」。看到整個景區熙熙攘攘的人流,等待電梯的長長隊伍,和那麼多甘願排半天隊只為與菩薩能有短時的親密接觸的人,發現這個說法真是太准確了!靈山大佛,是你不可不去的佛教勝地! 天氣雖然不是很晴,能見度不太好,遠遠拍到的大佛有點朦朧。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禦14級台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靈山大佛的壁照非常精美,大佛在中間栩栩如生,敬仰大佛的壯闊!大佛近景,可看到蓮花座上小小的人兒,俺後來也上去抱了佛腳。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靈山梵宮建築氣勢磅礴,布局庄嚴和諧,總建築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梵宮外排著等待參觀的長長隊伍,進入裡面前還要穿上鞋套,非常講究。進入大廳,你會一下子被屋內金碧輝煌的裝飾所吸引!大廳頂部的彩燈,不斷變化著顏色。佛像周圍精美的花紋引人入勝,祥雲栩栩如生,就像眾仙歸為迎接佛祖的到來!精美的花紋裝飾,會帶你走進奇幻的殿堂。大廳頂燈不斷變換著色彩,美輪美奐!梵宮內一角,富麗堂皇。這樣的殿堂,佛住在裡面是否也會腐敗?著名的九龍灌浴。根據佛教典籍《本行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里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凈身。「九龍灌浴,花開見佛」。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著,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讓我們共同相聚在靈山大佛體會這靈山的雄偉與壯闊吧!
如果要圖片,去我的天涯博客(微笑小胖子)看看吧,裡面有很多我去玩的時候拍的。

7. 中國十大石窟

1、莫高窟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 石窟開發在沙漠高處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漢語中「漠」與「莫」通用,後來就叫成「莫高窟」。

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1.6公里。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只有幾厘米。

敦煌的礫岩在牆上雕不了東西,結果就是糊上泥巴,然後在上面作畫,表現的內容比石雕要豐富要細致。敦煌氣候乾燥,而且又很少人去,所以塑像和壁畫過去的保存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破壞是極少的。

8. 四川十大佛所指具體是哪些

排序問題僅僅是因為查的不同資料,並不是在前面就更厲害。。。不過資料過多,如有所偏頗還請樓主原諒。

第一尊——峨眉山報國寺瓷佛
瓷佛為明代燒制,儀容莊重,體態豐滿。此像通高為二點四米,在明代瓷像上,稱得上是比較少見的珍品。該像身高一點七四米,盤膝間的寬度為零點九四米,胸寬零點八三米,頭部長零點三八米。整體比例適當,儼如真人。自腿至肩,有小佛十五排,大小相同,均為座式,每排小佛數量各異。其座為蓮台,高零點七二米。座上蓮瓣四排,底排為十一瓣,以上皆為十二瓣,合計四十七瓣。每蓮瓣的長寬皆為十八厘米,上附小佛九個,共計四百二十三個。加上散布身上的小佛,全部數量不少於一千個。瓷佛共分三節,盤膝至胸部為一節,胸部上及頭又為一節。其用料是帶磁性的鐵骨泥,所上釉質為白色,略帶淡黃。此像系根據《梵綱經》「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意而作。其名為「毗盧遮那佛」,略稱「盧舍那佛」。佛書《大乘義章》里有佛具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之說。此像即為報身佛。拔雲山庵在峨縣城北的雙福鄉境內,後更名為瓷佛寺。1975年,在七佛殿蓮座上供出,為掩飾其身含接痕印,塑工塗成現在天藍色,但其座上有一小佛未塗,藉觀原來釉色。

第二尊——樂山巨形睡佛
巨型睡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在樂山大佛外圍,有一尊全身長達4000餘米,由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這尊睡佛四肢齊全,輪廓清晰,宛如陷入熟睡之中,呈仰面朝天之勢,姿態端詳凝重。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聯襟組成。

第三尊——樂山大佛
名列十佛之冠的四川樂山石刻彌勒佛坐像背靠凌雲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滔滔江水。佛像之頭與山相齊,這尊石佛,一隻耳朵就有7米長,耳朵中間可並立二人,頭頂若置一圓桌,可圍坐百餘人。可以說「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從唐朝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由陵雲寺名僧海通和尚發起修鑿,貞觀十九年,即公元803 年完工,歷時90 年。工程之浩大,費時之長也是首屈一指的,不愧為是世界上最壯觀的佛像。

第四尊——四川榮縣大佛
位於榮縣縣城東郊,為唐代所刻,佛像坐南面北,通高36.67米,是一尊代倚坐佛裝彌勒摩崖石刻造像,有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大佛之稱。大佛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衣紋流暢,神韻飄然,肉身貼金,衣紋施彩,金光燦爛。不愧為古代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之作。

第五尊——四川潼南金佛
位於重慶潼南的定明寺,始鑿於唐代,全身通高27米。號稱為天下第一的「中華金佛」。巨大的貼金大佛釋迦牟尼,依山面水而坐,巍巍然端坐在高高石刻佛龕上,全身金裝,光彩眩目。佛像面目端莊、神態和諧,比例勻稱、衣紋流暢,透出南方「絲綢之路」與「小乘佛教」的影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屬唐代石雕中的精品、傑作。

第六尊——屏山大佛
位於四川宜賓屏山縣境內的八仙山白雲纏繞,山有8個主峰,有如8個羅漢排成一排,盤膝打坐,所以叫做「八仙山」。其中的屏山大佛,身高32米,胸寬11米,靜靜地直立在龍溪河岸山腰海拔891米高處的石崖上。萬綠叢中遠眺,發如螺髻,身著袈裟。右手托缽,左手下垂,形態豐滿,庄嚴慈祥,是一龕典型的西方接引佛造像。為世界第一立佛。

第七尊——四川大足寶頂卧佛
全長31米,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佛經里叫釋迦涅盤聖跡圖。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圓滿,從生老病死以及各種慾望憂慮的苦海中解脫出來,進入「不生不死」、盡善至美的理想境地,這也是眾生皈依佛法後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這幅圖畫給人的感覺是肅穆寧靜的氣氛,會自然而然讓人覺得有去除雜念、超脫凡塵、心明如鏡的平靜之美。而且寶頂山這尊卧佛是半身像,其下半身隱入石岩之中。這種意到筆不到的手法,有種於有限中產生無限聯想的藝術效果。故大足民間對寶頂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縣,腳踏瀘州」的說法,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翅膀。

第八尊——禹跡山大佛
位於南部縣碑院鎮,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縣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佛高17.5米,腰寬6.13米,下擺寬5. 2米,肢掌長、寬均為1.3米。面頗豐滿,兩耳及肩,雙目微啟平視,鼻尖粗壯,鼻尾直貫 額心,嘴角微微上翹,容態肅穆安詳。頭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舉,掌心向左,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扣,作施「說法印」狀。身著僧衣,外為鑲花袈裟罩體,刻工精細,造像嚴謹。面南而稍向西,負岩而立,除背上部與山崖相連外,全身不與岩石相屬。下肢離崖2米,可環腿游覽。臀後石隙有水流出,腳後窪地常年積有清泉。

第九尊——萬年寺銅菩薩像
從另一條路線登山,則可先至萬年寺。這是山上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寺內有一座穹窿頂方形無梁磚殿,明代建築,結構別致。殿內有一普賢騎白象的青銅鑄像,是少有的大型銅制古物,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峨眉山是佛教釋迦牟尼弟子普賢傳道的場所。

第十尊——四川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在嘉陵江東岸,離城4公里,是我國著名石窟群之一。石刻南北綿亘200餘米,現存龕窟400餘個,造像7000餘,頗有敦煌莫高窟的氣勢。原先千佛崖有造像17000,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掉大半,否則,千佛崖的名聲要更大一些。即使這樣,尚存的石窟造像仍很精彩。

9. 龍門石窟哪些珍貴無比的石像為什麼都沒有佛頭,去了哪裡

龍門石窟很多大小佛像,佛頭都是缺失的,令人在欣賞世界文化遺產之時,總會有唏噓之感。龍門石窟佛像佛頭的缺失,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除了1500年風霜雨打的自然侵蝕,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歷代毀佛滅佛的殘酷破壞,以及文物盜掘販子的蓄意偷盜。



2.文物偷盜者為了經濟利益里應外合,對佛像佛頭的損毀仍然十分嚴重


眾所周知,文物具有珍貴性和稀缺性,延宕1500年之久的龍門石窟佛像更是如此,在文化價值之外,其經濟價值一直為文物偷盜者覬覦。這些偷盜者對龍門石窟文化遺產的掠奪和破壞也是毀滅性的。非法偷盜者通過種種手段,將龍門石窟的佛像遺產通過走私手段到國外,從而獲取巨額利益。

10. 世界八大石窟是哪八大

1、重慶大足石刻

重慶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

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2、巴米揚石窟

位於阿富汗興都庫斯山中的佛教遺跡,石窟系就大岩壁雕鑿而成,年代約在四~七世紀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個窟龕。

有如敦煌在中國文化西傳及西方藝術與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巴米揚是外來文化進入印度或印度文化傳入西亞、中亞的門戶。遺憾的是在2001年兩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毀。

3、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長約1600米。現在洞窟492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繪制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

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1年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4、柬埔寨吳哥窟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築。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建造於12世紀,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5、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

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

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印度孟買象島石窟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8、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10)四川石窟佛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開鑿歷史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

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

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

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盜鑿破壞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

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保護修繕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13]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11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

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於2007年3月28日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