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炎帝和黃帝個長什麼樣圖片
擴展閱讀
扁平化室內圖片素材 2024-11-17 00:08:18
收藏一張圖片要多少錢 2024-11-16 23:47:38
圖片壓縮軟體免費 2024-11-16 23:36:28

炎帝和黃帝個長什麼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3 22:17:14

⑴ 求組炎帝黃帝相關圖片

炎帝http://pic.jinghua.cn/news/art1/20071031/1193789972585.JPG
黃帝http://img.qihoo.com/qhimg/bbs_img/0_0/1/397/513/2a8b20.jpg
一起http://www.handannews.com.cn/images/2007-11/01/xin_191104011618578109402.jpg

⑵ 史書上關於黃帝與炎帝長相的描述是什麼樣的

史書上關於黃帝與炎帝長相的描述是:
1、黃帝的外貌歷史上沒有特殊的記載,但是記載了他的許多成就如:發明舟車、建造宮室、製造指南車等,因此被稱為「人文初祖」。

2、炎帝的外貌具記載為:牛首人身,應該是原始農耕崇拜的代表,據記載他教民農耕、遍嘗百草後發明草葯,對人類的貢獻也是較大。

⑶ 黃帝長得什麼樣子

黃帝啊???
是一條蟲!
真的!不信?看這里!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又雲:「故黃帝為有熊。」《史記》集解引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黃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又,集解徐廣曰:「號有熊。」班固《白虎通義.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故黃帝部落的圖騰當為「有熊」即熊。如,於乃昌、夏敏先生即說:「據考,黃帝統一中原後,召集各部落聯盟,商討部落聯盟統一的圖騰(即崇拜的偶像、徽記),以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原來各大部落都有各自的圖騰,黃帝集團有熊部落的圖騰是熊;西南各部落的圖騰為虎;南方各部落的圖騰為蛇;東方各部落的圖騰為魚。還有的部落的圖騰是鷹、猴、鹿、馬等等」(於乃昌、夏敏著《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76—77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論證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楊亞長先生認為我國古代的姓、氏最早大都來源於氏族圖騰,而我國的漢字最早則應主要來源於這種表示氏族圖騰的象形文字,因而我們在探討炎帝和黃帝氏族的圖騰時,應當以分析他們所流傳下來的姓氏為主要根據。據文獻記載炎帝為姜姓(當以羊為圖騰),黃帝為姬姓。姬字從女從

,而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臣字實際上當為熊的豎立形象(為了便於書寫和契刻而形成的慣例),所以姬字最早為熊的形象,「因而可證明黃帝氏族應當以熊為圖騰」。《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教熊、羆、貔、貅、
、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列子》亦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 、豹、虎為前軀,雕、
、鷹、鳶為旗幟」,也表明黃帝當以熊為圖騰,因為黃帝氏族集團內部包括有許多不同圖騰的氏族,而這些氏族中熊圖騰氏族居於首要的地位(楊亞長《炎帝、黃帝傳說的初步分析與考古學觀察》,《史前研究》1987年第4期)。金良年先生主編的《中國神秘文化網路知識》認為「黃帝軒轅,姬姓,據金文『臣
』字字形的推考,金文『臣
』是熊的形象,所以黃帝部落應該是熊圖騰部落」,而且據《史記.五帝本紀》「讓於諸臣朱虎、熊、羆」等資料還可知道,黃帝部落聯盟中熊部落後來為原來的下屬部落代替了,「虎部落因其實力稍強,也因是原來熊部落的繼承者而在值勤時被安排在第一個」(金良年主編《中國神秘文化網路知識》136頁,1994年12月第1版)。
商代銅器上有龜形紋朝拜人形紋圖樣,學者釋為「天黿」,為文字或族徽(子黽父乙彝、子黽父癸
,見《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釋天黿即軒轅,《國語.周語下》說「我姬氏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容庚亦從此說(《金文編》附錄上三)。史樹青先生詩曰:「五帝三皇此佔先,天黿族氏即軒轅,崗名裴李開新史,裔衍中華七千年」(趙國鼎主編《炎黃二帝考略》「題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故學者認為黃帝族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如,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認為郭沫若釋天黿為軒轅即肯定了神龜是黃帝族的原始圖騰(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71—72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
王大有先生在研究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二組蚌塑圖時,認為其中有蚌塑龜紋,「這個烏龜就是天黿,也就是軒轅氏族,帝龜之竜,黃竜之黃帝的蚌塑寫照」,而且蚩尤族人還故意把軒轅氏的「龜」做得很小,以顯示對本民族英雄(蚩尤)的高度贊揚與歌頌(王大有著《中華龍種文化》101、107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他說:黃帝之「黃」與「姬」為玄黿,是黽龜類,一種以蛙、龜、黿為圖騰的長於琢玉的漁獵民族(王大有著《上古中華文明》272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他還認為所謂「有熊國君」之熊,實為黿、鱉、龜類(黃帝裔鯀,死而化作三足鱉——熊,證實了這一點)。龜氏為帝,則為帝龜,二字合文作「
竜 」,音龍。於是「竜」、「龍」便相訛混淆。少典的主圖騰當是黿類,龜氏少典稱「竜」,此字上下分開就是「黃帝」或「帝龜」。又釋姬姓:「姬、
、熙,皆從 。 為何物? 為龜。 與巳合為玄武, 下……即龜四足。 為龜背甲側視 、
象,正視為黃」;釋軒轅為天黿、玄黿,為鼉龍。天黿、玄黿、鼉龍、鱉、龜等,皆從黽。黽就是蛙。天黿氏本於大蛙,蛙鳴雷雨。因而姬、黃、
、熙,皆是黽、龜之象(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時代》上冊132—136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總之,在王大有先生的論述中,有熊、軒轅、黃帝、姬姓,皆證黃帝族以蛙、龜類為圖騰。
《淮南子.天文訓》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治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已」。《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體」,《河圖稽命徵》、《漢書人表考》,俱說黃帝「龍顏有聖德」、「河目龍顏」。《史記.封禪書》又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按有些學者的理論,這便是說黃帝的圖騰祖先龍來接其子裔黃帝等回歸祖籍天庭,所以黃帝族的圖騰是龍。陳榮富先生說「龍是黃帝部落的圖騰,中華民族是『龍的子孫』,有許多關於龍的傳說,大量出土文物上都繪有龍的圖案」,而且「黃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顓頊,顓頊之子鯀,鯀之子禹,它們均以龍為圖騰」(陳榮富著《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35頁、113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高明強先生認為龍(蛇)是黃帝部族的圖騰,而湖北神農架漢族史詩中關於一場大洪水後玄黃老祖將劫後餘生的兄妹命名為「五龍氏」是龍氏源於圖騰的折射反映(高明強《圖騰與姓氏》,《史前研究》,1990—1991年輯刊)。山西「民間流傳的關於風陵渡來歷的神話,說明這里是以龍為圖騰的黃帝部落的活動地」(段友文編《汾河兩岸的民俗與旅遊》,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黃帝部族以龍(蛇)為圖騰還有許多文獻依據。聞一多考證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聞一多《伏犧考》,《聞一多全集》第1卷,三聯書店北京1982年版)。按《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則黃帝母方為有蟜氏。《說文解字》說:「蟜,蟲也,從蟲,喬聲。」又說:「虹,

也,狀似蟲。」段玉裁註:「蟲,各本作蟲,今正。蟲者,它也。虹似它,故字從蟲。」它,即蛇,故蟜為龍、蛇類。「蟜」字從蟲、從喬,意即大蛇(龍),所以黃帝為龍(蛇)之後,奉龍為圖騰。按《史記.補三皇本紀》,有蟜氏又名女登,為有媧氏之女。有媧氏即女媧,而女媧為龍蛇之身(《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列子》、《玄中記》等),女登之「登」也為龍、蛇圖騰徵銘,也是鼉圖騰(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時代》上冊143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故黃帝當以龍為圖騰。《山海經.海外西經》說:「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袁軻先生注曰:「此言軒轅國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態,推而言之,古傳黃帝或亦當作此形貌矣」(袁軻著《山海經校注》22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月7月第1版)。人同蛇身、尾交首上的圖像在甘肅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的廟底溝類型彩陶瓶上曾有出現,為人面鯢紋,學者認為它是黃帝部族的圖騰(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96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陳榮富著《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113—114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春秋時的玉佩有作人面蛇身、頭戴寬冠、尾交首上者,有學者直接稱為「刻有黃帝之形的玉佩飾」(謝崇安著《商周藝術》295頁圖一:2,巴蜀書社1997年8月第1版)。
眾所周知,龍的起源問題在學術界完全是一筆糊塗帳,其原型有蛇、蜥蜴、鱷、熊、豬、馬、魚、虹、閃電、雲、蠶、鹿、羊、狗、牛、鷹、恐龍、河馬、松樹、龍卷風、雷聲、極光、黃河、星象、葫蘆、地螻、烏龜等等幾十種說法,這樣黃帝部族的圖騰就變得非常復雜、不可探求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黃帝族原有自己的圖騰,在統一中原後又融合進一些新的圖騰而產生了龍圖騰,如:主張黃帝部族的原始圖騰為神龜的學者認為「有不少記載說黃帝族融合東方龜圖騰、北方蛇圖騰等之後成為龍圖騰的。在現實生活中龍並不存在,它不過是多種部族圖騰信仰的復合體。而現實中,龜、魚、蛇確是大量存在的。龍的形象構成的大體就是以龜、蛇為主,復合多種動物圖騰特徵而成」(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71—72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主張黃帝部族的原始圖騰為熊的學者認為黃帝一統中原後「博採各部圖騰之特長,確定: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龍鱗,以魚尾為龍尾,以獅頭為龍頭,以鹿角為龍角,以鷹爪為龍爪,構成了部落聯盟的圖騰——龍」(於乃昌、夏敏著《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77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也有研究認為「華夏部族原是以蛇為圖騰的」,後來強大的氏族吞並了其他氏族,而且將戰敗者圖騰中最精彩的部分增添到自己的圖騰上,當作自己新的圖騰,形成了以獸類的腿、馬的頭、鹿的角、魚的鱗等等異樣的蛇,這便是華夏部落的新圖騰——龍(王慶新著《中國味》3頁,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9年11月第1版);亢亮、亢羽則認為「黃帝統一了各氏族部落,成為華夏第一帝——軒轅黃帝以後,取各氏族部落圖騰之特長,將蛇身、鹿角、鷹爪、蜈蚣尾、虎頭、蝦目、馬齒、公羊須等組合在一個圖騰中,形成了『龍』
圖騰」(亢亮、亢羽著《風水與城市》6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陳榮富先生認為黃帝族早期的圖騰是甘肅出土廟底溝類型那種「尾交首上」的人面鯢魚紋,後來便是內蒙古三星他拉村發現的碧玉龍以及敖漢旗出土的獸形玉龍。為什麼有這種變化呢?因為「在黃帝時代前後,有許多以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以及其他動物為圖騰的氏族和部落,他們之間進行過長期的兼並,結果許多氏族歸入黃帝部落」,其圖騰族徽當然也要體現這種部落大聯盟,所以「就出現了碧玉龍這樣的似蛇、似豬、似馬、似牛的復合龍形象」(陳榮富著《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112—115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王大有先生則認為「中國人最熟悉的龍,它是中國境內上古文明時代許多族團的主圖騰,主要是東夷民族和神農民族的主圖騰。在原生圖騰階段,它即鱷。在演生圖騰階段,擴大到了蛇、黿、龜、黽,以及與鱷近親的兩棲類動物,並在形象刻畫上以鱷為主,相互附麗。在復合圖騰階段,則把不同聯姻族團、聯盟族團、聯盟國族間的圖騰徽幟特徵相互附麗攫取。遂有龍為鹿角(牛角等)、蛇頸、鷹爪、鼉頭足身、鱗身(魚)等復合體特徵」(王大有著《上古中華文明》286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王大有先生主張黃帝族的原生圖騰為龜、黽類,而鱷為伏羲、蚩尤的原生圖騰,這樣看,後來的復合圖騰龍便是以戰敗者蚩尤方的圖騰為主了。
此外,黃帝部族的圖騰還有多種說法和可能: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言其祖先少暤氏以鳥紀官「為鳥師而鳥名」時說「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暤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按照圖騰論者的觀念,一般認為少暤氏的圖騰為鳥、大暤氏的圖騰為龍,炎帝氏「以火紀」則是以太陽為圖騰。據此推論,黃帝氏可能以雲為圖騰。《周易》乾卦《文言》說:「雲從龍,風從虎。」而甲骨文、金文中的「雲」字多象龍、蛇一類無足曲體動物形象,類於「
」字。據唐蘭先生考釋,「雲」字當從「 」字演變而來(《天壤文釋》40頁)。「 」即蚯蚓,古人認為
能興雲,屬龍類(實際可能因下雨前,黑雲聚集,天氣悶熱導致蚯蚓出洞滾沙這一物候現象而產生的神秘意象)。《竹書紀年》說:「軒轅黃帝氏……有大螻如羊,大
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玉。」注引劉向《別錄》:「鄒衍言:黃帝土德,有螻蛄如牛大, 如虹。」螻咕、
以及甘肅甘谷西坪出土「人面鯢魚紋」均為土物、水物,所以陸思賢先生認為黃帝族以這些土物、水物為圖騰,寓意是佔領土地、開發土地(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96—197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一個「雲」字,一個「
」字,圖騰物又從天上變到了地下。
我國的考古學家曾經把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史前文化中的動物紋樣視為氏族或部落圖騰,如說半坡類型屬於以魚為圖騰的部族,廟底溝類型屬於以鳥為圖騰的部族,馬家窯文化屬於以鳥和蛙為圖騰的兩個氏族部落(石興邦《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考古》1962年第6期;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黃懷信先生研究認為,流行魚紋的半坡類型相當於炎帝部的文化,流行鳥紋的廟底溝類型相當於黃帝部的文化,所以炎帝部可能以魚為圖騰、黃帝部可能以鳥為圖騰。其文獻依據還有:《山海經.海內經》說「氐人國……其人人面魚身」,《大荒西經》說「有互人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氐人國即互人國,所以炎帝後裔以魚為圖騰。《大荒北經》載:「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又載:「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名曰禺強。」《大荒東經》說:「黃帝生禺
,禺 生禺京。」按郭璞注,虢
又作號,禺京即禺強,而任姓又恰在《國語.晉語》所雲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故黃帝之後確有「人面鳥身者」。又《墨子.非攻》記禹征苗「有神人面鳥身」相助,而禹為黃帝之後,故知這「人面鳥身」之神與黃帝部確有關系(黃懷倍《仰韶文化與原始華夏族——炎、黃部族》,《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
學者一般認為,在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名、氏族首領的名稱以及這個氏族的保護神(圖騰)三者常用同一個名稱,如「黃帝」,他既是當時華夏族團中一個氏族的名稱,亦是該氏族的保護神與酋長的名字(陳建憲著《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191頁,三聯書店北京1994年11月第1版)。文化人類學家則認為圖騰的來源大多如此:「蠻人的兒童常名為狗、狼、牛、馬、熊、獅、虎、鷹等。酋長們也常有這種名稱,死後被尊為英雄並再變為神靈,也仍用這種動物名。這些有動物名的酋長或且被追認為部落的開祖,則其部落的人初時原曉得他們的開祖是人類不過帶動物名就是了,但後來逐漸忘記了開祖的人的性質,而只記得他的動物名,甚且更和實際的動物相混淆,於是竟自信是該動物的後裔,尊這種動物為祖先,並以繁頊的儀式崇拜他」,其他用植物和自然現象為圖騰的情形也是如此(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277—278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由此推論,黃帝族的圖騰當與「黃帝」的含義及其所指有關。根據何新先生的研究,黃帝就是「光帝」即太陽神(何新著《諸神的起源》62頁,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所以黃帝族的圖騰應該是太陽。黃帝的生父是少典,而「大量的古代典籍告訴我們,少典氏實際是天神——太陽神(日主)」(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69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從這個角度看,黃帝族的圖騰也為太陽。
丁山等學者認為殷墟甲骨文中「黃母」、「黃示」即黃帝,指的是地母神(丁山著《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4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78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或認為「黃帝」是春秋士大夫糅和「黃示」與「皇天上帝」兩個天神地祗為一神的名稱,周人「黃帝」直接從殷商地神「黃示」蛻變而來,可見黃帝形象的前身屬於遠古中原部族崇拜的地神(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69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陸思賢先生還認為據甘肅甘谷西坪出土廟底溝類型人面鯢魚紋和《山海經》軒轅國人「尾交首上」神話可知黃帝「具有地母神與水神的神性」,又引《呂氏春秋.有始覽》「黃帝之時,天先見大

大螻」等文獻證之(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96—197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陝北延川縣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高風蓮的作品被認為「保存了極為古老的圖騰文化」,其中虎是「作為天與太陽內涵的炎帝部落集團的圖騰」,蛇(龍)魚是「作為地與水內涵的黃帝部落集團的圖騰」(《高風蓮的剪紙藝術》,陝北人.陝北文化網:www.sbrw.org,2004年2月19日)。據這些資料和認識,黃帝部族的圖騰又可能是土地、水及相關的動物。
陸思賢先生認為黃帝號「軒轅氏」也即「天圓氏」,軒轅在《考工記》中是車輛的雅稱,車廂方形比喻大地,車蓋圓形比喻天穹,二十八宿中的軫宿與軒轅星座也分別象徵和表示車廂與車蓋(陸思賢著《神話考古》52頁、184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據此,黃帝族的圖騰似與車輛、天、地、星象等相關。《太平御覽》卷五引《春秋合誠圖》等資料說軒轅為「主雷雨之神」,《太平御覽》卷六引《大象列星圖》又說「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後宮之象」,《史記.天官書》則說「權,軒轅。軒轅,黃龍體」。據此,黃帝部族的圖騰又可能為雷雨、軒轅十七星、北斗權星。《河圖稽命徵》說「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於壽邱」,《河圖始開圖》又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或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據此,黃帝族又可能以大電、北斗權星、樞星、北斗等為圖騰。《史記.孝武本紀》載古天子祠黃帝用一梟破鏡,據集解引孟康解釋:梟、破鏡即惡鳥、惡獸。羅琨先生認為:據孟康「破鏡如而虎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知「虎是黃帝族崇敬的猛獸,用與之相近的『破鏡』當因其威猛,所以用梟亦當其有某種神異,而廟底溝類型文化中特殊身份者正以梟形鼎為標識,這不應只是一種巧合,而和以上現象一樣,反映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與黃帝時代有內存聯系」(羅琨《「黃帝鑄鼎」與靈寶鑄鼎原》,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6期,2000年5月出版)。據此,黃帝族的圖騰還可能為梟、破鏡(惡獸)。
上述種種,絕大部分均不能從考古學得證,與史前考古學文化建立不能聯系,所謂「黃帝圖騰」是值得懷疑的。按「古史辨」派學人的觀點,「黃帝」是古人臆想中的一個天神,並無與之相關的族群、部落,則「黃帝圖騰」自然屬子虛烏有。據當世一些學者的研究以及筆者的觀點,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是實有其族或部落、部落集團的,主要即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參見拙著《「炎黃大戰」的考古學研究》)。據此,黃帝部族圖騰當從廟底溝類型動、植物形象中去尋找。廟底溝類型器物中最主要的動物紋樣是鳥紋和蛙紋,主要的植物紋樣為玫瑰花、菊花(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5—16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前述黃帝部族「圖騰」中雖然有鳥、蛙,但廟底溝類型的鳥紋、蛙紋主要為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所繼承,史前考古學文化中的這種源流關系卻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裔譜系不相吻合(如黃帝、顓頊、鯀、禹)。雖然也有學者將馬家窯文化蛙紋圖案與夏朝的建立者夏族聯系起來(陸思賢《「於菟舞」的發現對解釋馬家窯文化「蛙紋」或「人形紋」圖案的啟示》,《史前研究》輯刊,1990—1991年),但傳說中的鯀、禹卻是魚、龍、蜥蜴之類,而非鳥或蛙、龜類,相反出現蛙龜類紋飾(青銅器)以及「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代卻不是以黃帝、顓頊為祖先,故鳥紋、蛙紋非黃帝部族之圖騰,亦非商人之圖騰。古代文獻和傳說中黃帝部族之「圖騰」並無玫瑰花、菊花之類,故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玫瑰花、菊花並非黃帝部族之圖騰,當然亦非廟底溝類型居民之圖騰,這同時也佐證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的鳥紋、蛙紋也不能以圖騰視之。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的玫瑰花以及一部分菊花圖案,也被研究者認讀為真螺旋、流動的曲線帶、「渦紋、三角渦紋、圓點」、圓點勾葉凹邊三角等曲線花紋配成的紋飾、迴旋勾連紋、弧線三角紋、圓點勾葉弧線三角和曲線構成的帶狀花紋、「月亮紋、勾葉紋」、勾葉紋、「旋花紋,魚眼,變體魚紋」、勾羽圓點紋、自由曲線紋、圓點勾葉弧三角構成的植物花卉紋、圓點勾葉弧邊三角組成迴旋勾連圖案、「單旋紋、雙旋紋、重旋紋、雜旋紋」等等(王仁湘《關於史前中國一個認知體系的猜想》,《華夏考古》1999年第4期)。顯然,它們不可能是廟底溝類型居民或者黃帝部族的圖騰。廟底溝類型中最重要的器物紋飾即是所謂玫瑰花、菊花圖案(蘇秉琦)或旋紋(王仁湘),然後是兩種動物紋樣鳥紋和蛙紋,它們並非圖騰,亦說明或證明其他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動、植物紋樣並非圖騰。
總結上述種種「圖騰」依據和觀點可知,所謂黃帝部族的「圖騰」,實在是一筆糊塗帳,同時它也證明所謂文獻依據、文字學依據,並不一定可靠(在筆者看來,文獻文字都是可靠的——存在即事實,但今人的解讀可能沒有與古人的思維方式合拍,沒有發現和找到古代文化中各種事象產生的原因,沒有分清字面意思、象徵意義或者隱喻及其關系,沒有清理相互之間的源流關系、脈絡關系、衍生關系等,故大多停留於孤立的字面意思,也互不相洽)。有些著作說龜是黃帝族的圖騰,龜蛇合為黃帝族的龍圖騰,又說熊是黃帝族的圖騰、龍是黃帝族的圖騰,乃至說「黃帝號為有熊氏,應該是以熊為圖騰;炎帝姜姓,應該是從女從羊的意義,應以羊為圖騰;伏羲、女媧、共工都是人首蛇(龍)身,應該是蛇(龍)的圖騰;少昊以鳥名官,應該是以鳥為圖騰;顓頊在《五星占》(長沙馬王堆帛書)中寫作瑞玉,應該是以玉或石為圖騰;有蟜氏『驕蟲』、『螫蟲』、『蜂蜜之廬』可知以蜜蜂為圖騰;有巢氏應該是以樹木為圖騰;燧人氏應該是以石或火為圖騰」(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71—72頁、206—207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這樣的圖騰觀念和研究,其實跡近於信口開河。中國的龍,在距今一萬年前山西吉縣柿子灘龍紋岩畫中,已是「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形成多源復合神靈」(干振瑋《龍紋圖像的考古學依據》,《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有趙寶溝文化鳥首龍、鹿首魚尾龍、豬首牛角龍(陸思賢著《神話考古》292—293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以及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鱷魚龍,到距今5000年前有紅山文化綜合了熊、豬、馬、蛇等形象的玉龍以及內蒙古清水河出土廟底溝類型巨型魚龍夯土雕像(《中國文物報》1998年8月19日報道),到四千多年前陶寺文化的蟠龍、二里頭文化一首雙身龍紋陶片,到商代接近於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漢代以降的「九似」說,這用氏族分裂或氏族聯合成部落都是講不通的,用黃帝部族或華夏集團統一各部更是講不通,所以龍不是圖騰。

⑷ 黃帝長什麼樣子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為五帝之首。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鄭一帶定居。其部落首領「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黃帝是少典的次子,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稱軒轅氏。黃帝幼時聰明異常,既長見識淵博,才幹出眾,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故又稱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我國中原地區,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萬。當初炎帝部落勢力強大,最有威望。各部族聽從他的號令,相安而居。到了黃帝時代,炎帝部落勢衰。部落之間不斷發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奪,侵佔土地,搶劫財貨,虜殺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寧。黃帝修德整兵,慣用干戈,以道義促使部落之間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強暴,制止侵略。許多部落慕其戚望,前來通好,仰仗歸從。當時炎帝侵凌周圍部落,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之三次交戰,打敗了炎帝,使其歸順於已。這時,東方九黎部族興起,強悍凶橫,煉銅製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領蚩尤更是凶神惡煞,每次出征作戰都身披斑斕虎皮,頭帶雙角銅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聞聽蚩尤到來,驚魂落魄,潰散四逃。蚩尤在東方掃平諸部落後,一路西上,侵佔炎帝部族。炎帝與之交戰,竟一敗塗地,於是丟棄境域,率領部族奔往涿鹿,向黃帝求救。黃帝親率部族,九次與蚩尤交戰而不能勝,就聯合以熊、羆、貔、貅、shu、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會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與蚩尤展開決戰。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個個銅頭鐵額,兇猛無比,又慣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黃兵卒戰勝不過。黃帝即命風後製作戰車,採用戰車合圍戰術沖殺。蚩尤大敗逃至中冀,被黃帝大將應龍擒殺。
黃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一致擁戴他為部落聯盟首領。從此炎黃部族逐漸融合為一。接著,黃帝又打敗北方前來侵擾的葷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懷來東)召集「萬國」首領,慶賀天下太平,並「邑於涿鹿之阿」,休整士卒,養息生民。後來,他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領部族復歸故里,「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為安撫百姓,他曾巡行四方,東至於海,南抵長江,西及崆峒(今甘肅隴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規模。
黃帝定都有熊,致力於各部落的繁榮與發展。他選賢任能,設官司職,治理天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諸部落),建立起完備的部落聯盟管理體制。
黃帝總結神農氏炎帝時代的農業生產經驗,祭祀天地百神,劃野分州,計田設井,教民因時播種五穀蔬菜,馴養畜禽。黃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發明創造。傳說他命大撓制定天乾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從此中國有了年月日的計算,後人稱之為「黃帝歷」。命容成製作蓋天(渾天儀之類),觀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宿;命隸首作算數,制定度量衡之制,用來計量物之輕重、長短、多寡;命倉頡總結前人經驗,製作象形文字;命寧封為陶正,製作釜、甑、碗、碟,進一步完備人們的飲食器物;命赤將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邑夷作大輅,揮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倫定律呂,將竹管截成十二個長短不同的竹段,按照聲音的高下清濁分為十二個音階,製成各種樂器;命榮猨鑄十二鍾,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養蠶制絲,供作衣料;伯余製作衣裳和鞋子。黃帝作冕垂旒充纊,定玄衣黃裳,於是袞冕衣服之制興。建築宮室,以避寒暑。與岐伯、雷公探討醫葯之學。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防治疾病。黃帝時代,發明創造繁多,成就輝煌宏大,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在位百年,死於荊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靈寶閿鄉鎮南),葬於上郡橋山(今陝西黃陵西北)。相傳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為後世各國,不斷繁衍,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相結合的中華民族。因此,後人共尊黃帝為祖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⑸ 炎帝、黃帝、蚩尤各自的圖騰是什麼

炎帝圖騰是牛,皇帝圖騰是龍,蚩尤圖騰是牛和鳥。

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葯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

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約81個氏族部落),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在位期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5)炎帝和黃帝個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蚩尤本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而後離開炎帝自行發展,曾與炎帝大戰,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抗敵手。而後率八十一個兄弟重組聯軍北上抵禦黃帝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從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

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

炎帝文化是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以各自的偉大歷史功績,均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黃子孫的世代崇敬。

⑹ 炎帝黃帝都長什麼樣,有什麼豐功偉績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寶雞一帶)。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這才有了今天的炎黃子孫。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縣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市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⑺ 炎帝和黃帝有什麼區別

1、炎帝和黃帝是兩個不同的人。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號軒轅氏。

2、兩人功績不同。

炎帝功績: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

黃帝功績: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3、身份不同。

黃帝曾打敗炎帝是天下共主,是君。炎帝是臣子,幫助皇帝治理國家。

(7)炎帝和黃帝個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炎帝和皇帝關系: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

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並。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⑻ 炎帝與皇帝的資料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葯性,進而發展用草葯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葯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傳說
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經‧系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葯」。
《世本》「神農和葯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之先祖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氏族,與黃帝合並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一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 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後人
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闢地有關,古藉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
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葯村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