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真的有犬齒甲龍嗎
犬齒甲龍確實在「侏羅紀大黑暗」里徹徹底底的滅絕了,之後,知道犬齒甲龍的人就很少了。
相關說明
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6800至6600萬年前。
甲龍的頭寬而平,覆蓋在臉面上的厚甲板和頭上側的三角形突棘,使得它的頭部就像帶上了一個鋼鐵般的頭盔,尾巴直如鐵棒,尾錘與眾不同,稍呈平坦。
甲龍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肉食性恐龍。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又稱尾錘)能提供很好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
B. 恐龍長什麼樣子
1、甲龍: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C. 背甲龍的外形是怎樣的
甲龍中最著名的就是背甲龍,它是一類看起來十分笨拙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它的體長約6米多,背部不像劍龍那麼拱起。頭部很寬,在頭部及背部布滿了五角形的大小不等的甲板,在身體兩側還長滿了骨質的刺棒。尾部也布滿了甲板,而且在盡頭有一塊隆起的像錘子一樣的骨塊。它只要把肚子緊緊地貼在地上,就真的成了難以攻打的坦克了。當來犯的敵人接近時,它會猛然揚起尾巴,落下骨錘,給敵人以致命的傷害。
所有甲龍的嘴的前部都已沒有牙齒,與龜鱉類一樣,有一個角質的套。嘴後部牙齒也極小,呈小佛手狀,在磨食時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根據牙齒估計,它吃的是嫩的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甲龍從侏羅紀早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期。在白堊紀,甲龍佔領了劍龍的生存空間,將劍龍排擠出局。
D. 甲龍是一種什麼動物
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甲龍背後的硬甲實質為硬化皮膚,具有較強防禦能力,但較骨骼形成的龜殼相去甚遠,對咬合力十數公噸的暴龍而言作用有限。其它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連接處只有五厘米寬。甲龍類亦並非北美大陸及亞歐大陸的優勢物種,數量相對於角龍類、鴨嘴龍類少很多。
bbc拍攝的《與恐龍同行》等記錄片過分誇大了甲龍的體型及防禦能力。甲龍是甲龍科的模式屬。甲龍科是甲龍下目的成員,當中包括了結節龍科。甲龍的起源備受爭議,有幾個分析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在甲龍科內的實際位置卻未有定案。甲龍及包頭龍常常被認為是姊妹分類。但是,其它分析發現這些屬是在不同位置。需要更多的發現及研究才可以澄清這個情況。各種甲龍組合成了恐龍大家族中一支獨特的類群,叫做甲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綱、鳥臀目、甲龍亞目。甲龍類是恐龍大家族中較晚出現的類群,直到白堊紀之末才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頭頂有一對角。甲龍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四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甲龍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肉食性恐龍。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又稱尾錘)能提供很好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
E. 我想要關於"甲龍"的資料!(急)
甲龍:名字意為「裝甲」或「僵硬的蜥蜴」,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草食性中等體型恐龍。它的背部有厚重的被板,尾巴如棍棒。所有的骨頭緊緊相連,甚至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腦部。甲龍可長達10 公尺,重達7 噸。
拉丁文名: ankylosaurus
恐龍體長: 7~10米長,2米寬,1米高
恐龍體重: 2噸
生活環境:森林、沙漠
恐龍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7000萬年-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南美洲的玻利維亞,美國的蒙大拿州和墨西哥。
辨認要決: 背上有"甲"一樣的骨板,有些有尾錘
恐龍種類: 鳥臀目·甲龍類·甲龍科
分類:結節龍(無尾錘)和甲龍(有尾錘)
來 歷
甲龍拉丁文名字(ankylosaurus)的含義是「結實的蜥蜴」
這個名字是barnum brown在1908年起的
F. 甲龍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甲龍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裝甲,包含了堅實的結節及甲板,嵌入在皮膚上。在鱷魚、犰狳及一些蜥蜴上亦可以發現類似的裝甲。骨頭上覆蓋者堅硬的角質。這些皮內成骨(Osteoderms)是按照大小來排列,從寬而平的甲板到小而圓的結節。甲板在它的頸部、背部及臀部以橫列整齊排列,而小型的結節則保護大型甲板之間的空隙。較小的甲板則在四肢及尾巴。與較為古代的包頭龍比較,甲龍的甲板在質地上較為平滑,並沒有像同時代的結節龍科埃德蒙頓甲龍般有棱脊。在尾巴的兩側伸出一列扁平及呈三角形的尖刺。堅硬及圓形的鱗片保護頭顱骨的頂部,而四隻大型的角則在後方向外伸出。甲龍著名的尾巴棒槌是由幾塊甲板組成,與最末幾節脊骨結合的。它是非常重的及以最末7節脊骨支撐,彼此連結形成一支堅硬的棒子。連接這些脊骨的厚腱亦被保存下來,這些腱是部份骨質的及並非彈性,可以將力量傳至尾巴。尾巴棒槌就是一個主動的保護武器,可以對施襲者的骨頭造成重擊。亦有研究指出這個尾巴可以作為頭部的偽裝,但這個建議卻被受批評。
「一隻兇猛的食肉恐龍猛然撲向一隻小恐龍,但是不管它怎麼咬、怎麼抓,就是咬不住、抓不破那隻小恐龍的身體。原來,小恐龍身上長著一層堅硬的厚甲,簡直就像披蓋著裝甲的小坦克一樣。最後,食肉恐龍只好無奈地走開,去尋找別的獵物去了。」這是美國的一部關於恐龍的動畫片里的一個場面。但這決不是憑空的想像,而是根據科學家對恐龍的研究而合理設計的鏡頭。事實上這樣的場面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不知真實地發生過多少次呢!這種身上長有硬甲的小坦克似的恐龍就叫做甲龍。各種甲龍組合成了恐龍大家族中一支獨特的類群,叫做甲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綱、鳥臀目、甲龍亞目。甲龍類是恐龍大家族中較晚出現的類群,直到白堊紀之末才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頭頂有一對角。甲龍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四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
甲龍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重型的恐龍,像是暴龍(tyrannosaurus)。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又稱尾錘)提供很好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劍龍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們的是甲龍類。從自衛手段上看,甲龍已經使自己發展到了頂點;全身披著厚重的甲骨,有的還配有利刺。這種名為林龍的甲龍全長6米,頸部、痛部和身體兩側部覆蓋著骨質甲片,甲片上密布著脊突。皮膚厚實似皮革,極具韌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豎立著尖如匕首的棘刺,身體兩側也各有一排尖刺。這種嚴密的防範措施,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鎧甲」的恐龍。它們一般有五六米長,後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
G. 甲龍的特點是什麼
甲龍:是白堊紀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背部有堅硬的骨甲、骨甲上長有骨刺。因為它身披厚甲,體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稱。它們的特點是: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它的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恐龍鋒利的爪子,背部、脖子、尾巴也用甲板武裝,甲板上還有一些釘狀物和板狀物,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甲。甲龍的尾巴別具特色,尾巴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長著一個棒槌狀的東西,這條尾巴揮過去,打著誰誰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兇殘的暴龍之類的食肉恐龍,它也不怕。當然,需要穩住自己的陣腳不要讓對方掀了四腳朝天,因為柔軟的腹部一旦暴露出來,那可就慘了。甲龍身長6~7米左右,估計重達2噸,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區。
H. 甲龍的形態特徵是怎樣的
晚白堊紀,鳥龍類中的甲龍異軍突現。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防禦裝備達到頂點的要算甲龍了。它的頭幾乎被外麵包裹的骨甲蓋滿。眼前孔沒有了,上顳顬孔被封閉了,側顳顬孔只剩下一個小裂隙,背上還有大大小小的骨甲。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每一塊甲板是五角形的,從脖子到尾巴,遍及全身。由於它有這樣一層厚的甲板,非常像坦克,所以甲龍又被叫做坦克龍。這樣的甲板是必需的,因為甲龍必須防備與它生活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龍——霸王龍、暴龍的進攻。甲龍的甲板在那個時候是很成功的。
當然,沒有一種武器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種防禦的裝備是牢不可破的。甲龍盡管有較完善的甲板保護身體,但它還是有許多缺點,容易被攻擊。假如有一隻巨大的霸王龍遇到甲龍,用強勁的後肢踏住它,那可怕的帶鋸齒的牙齒是能夠撕開甲龍的腹側而把它吃掉的。生物總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後期發展起來的甲龍在它的腹部朝後地方,增加了一排或幾排大的骨刺,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攻擊了。
甲龍除了有甲板和側棘以外,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錘子一樣的東西。當甲龍和它的敵人進行生死搏鬥時,會掄起錘子般的尾巴,狠狠地打擊來犯者,使敵人負傷而狼狽逃竄。
最早在地球上出現甲龍的時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甲龍發現在亞洲、歐洲和澳大利亞,最近在南極也有發現。
結節龍的體長約為3.7米,樣子像劍龍。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後肢與前肢的長度基本上差別不多,有短而寬的腳。頭比劍龍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圓,外部覆蓋的骨片比較厚。身體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軀後部的甲板連成一個結實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國發現的寧夏繪龍就屬於結節龍類。中加考察隊於198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音滿達呼找到了兩窩幼年的甲龍——繪龍,證明甲龍也是喜群居生活的。
甲龍中最著名的就是背甲龍,它是一類看起來十分笨拙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它的體長約6米多,背部不像劍龍那麼拱起。頭部很寬,在頭部及背部布滿了五角形的大小不等的甲板,在身體兩側還長滿了骨質的刺棒。尾部也布滿了甲板,而且在盡頭有一塊隆起的像錘子一樣的骨塊。它只要把肚子緊緊地貼在地上,就真的成了難以攻打的坦克了。當來犯的敵人接近時,它會猛然揚起尾巴,落下骨錘,給敵人以致命的傷害。
所有甲龍的嘴的前部都已沒有牙齒,與龜鱉類一樣,有一個角質的套。嘴後部牙齒也極小,呈小佛手狀,在磨食時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根據牙齒估計,它吃的是嫩的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甲龍從侏羅紀早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期。在白堊紀,甲龍佔領了劍龍的生存空間,將劍龍排擠出局。
I. 甲龍,什麼樣子
甲龍是一種恐龍。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結實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
恐龍體長: 7~10米長,2米寬,1米高
恐龍體重:3噸~4噸
身體弱點:腹部柔軟部分
J. 甲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簡述
編輯
植物食白堊紀晚期美國、加拿大系甲龍類中最大的恐龍,形態上與優頭甲龍有相似
甲龍
及「venter」(意即「鼓起的部份」),指它身體的寬闊。
由布朗帶領的研究隊於1906年在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大面甲龍的模式化石(編號AMNH 5895)。這個化石有頭顱骨的頂部、脊骨、肋骨、部份肩胛骨及裝甲。六年前,布朗在懷俄明州的蘭斯地層發現一隻大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的化石(編號AMNH 5866),於1905年稱為「Dynamosaurus imperiosus」,但現時多被認為是屬於暴龍(Tyrannosaurus rex)的。連同編號AMNH 5866標本,及多於75塊不同大小的甲板,都被認為是Dynamosaurus。但是,這些甲板都與大面甲龍的甲板一致,極有可能其實是屬於大面甲龍的。於1910年,布朗在艾伯塔省發現了大面甲龍的第三個標本(編號AMNH 5214)。編號AMNH 5214標本包括了一個完整的頭顱骨及首次辨識出的尾巴棒槌、肋骨、肢骨及裝甲。所有以上的三個標本都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甲龍最大的頭顱骨(編號NMC 8880)是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於1947年於艾伯塔省發現,並已存放於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很多其它獨立的骨頭、裝甲及牙齒亦都被發現。